【中考历史】2018最新历史中考(通用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引言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中,正面战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是我国军队在抗战初期,为了抵御日本侵略军,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正面防御战。
今天,我们将一起回顾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感受那段艰难而又光荣的历史。
二、正面战场的抗战背景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制造了“卢沟桥事变”,随后大举入侵中国。
中国政府随即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全国抗战的开始。
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政策:国民党政府采取“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决心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日本国力,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地点:上海及其周围地区概况:中国军队投入约80万兵力,与日本军队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
最终,中国军队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撤出上海。
但此次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太原会战:时间:1937年9月至11月地点:山西太原地区概况:中国军队在忻口战役中取得了重要胜利,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但由于国民党内部存在矛盾,加之日军兵力优势,最终太原失守。
徐州会战:时间:1938年1月至5月地点:江苏徐州地区概况: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大捷,歼敌万余人。
此次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对全国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
武汉会战:时间:1938年6月至10月地点:湖北武汉地区概况:中国军队在武汉保卫战中投入约100万兵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虽然最终武汉失守,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四、正面战场抗战的特点与意义特点:规模宏大:正面战场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参战人数众多。
英勇顽强:中国军队在装备落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英勇抵抗,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战略转移:随着战局的发展,中国军队适时进行战略转移,保存了抗战力量。
意义: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抗战初期的主要形式,它消耗了日本大量国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复习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 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粉碎进攻等。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有全面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复习抗日战争的起因:分享PPT,讲解中日矛盾激化、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导致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2. 复习抗日战争的过程:通过视频资料或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主要事件,如南京大屠杀、烽火台会战等。
3. 讨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影响:分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并展示讨论结果。
4. 知识点巩固与拓展: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或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馈:1. 口头答辩:安排学生进行口头答辩,检测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文章谈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PPT资料: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 视频资料: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
3. 图文资料:抗日战争的影响和胜利意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复习教案,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能力。
下节课可通过讲解详细事件案例,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印象和理解。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掌握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和最终胜利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历史影像、阅读文献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历史。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增强维护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态度和行动。
(2)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史料分析法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录片片段,如《南京!南京!》中的部分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抗日战争。
2、知识讲解(1)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介绍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包括经济危机、军国主义思想等。
同时,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国内形势。
(2)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①局部抗战阶段:讲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等,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②全面抗战阶段:从七七事变开始,讲解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
(3)主要战役①平型关大捷:介绍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强调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②台儿庄战役:分析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突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表现。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最全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最全版】一、引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史上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次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本教案将全面介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引发深思和思辨。
二、战争背景1.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2.日本对华北、华东的侵略行动3.中国国土遭到严重侵略和破坏三、战争起因1.日本对华北的侵略行为加剧2.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和爱国热情高涨3.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与民众抗日运动的兴起四、战争进程1.中国人民的抵抗与抗战爆发a. 清华园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兴起b. 广州黄花岗起义c.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淞沪会战2.日本占领与中国人民游击战a. 中国军队的抵抗及主力退守重庆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与抗战根据地的建立3.重大战役与抗日胜利a.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长征与湘西会战b. 八年抗战的几个重大决战: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c. 1945年,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五、战争影响1.中华民族的意识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形成2.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美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六、战争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一页2.中国人民坚决的抗战精神和无私的牺牲精神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站起来提供了历史性机会七、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
2.多媒体展示:运用图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具体的抗战场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亲身感受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情境。
八、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1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①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突然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5、百团大战1940年,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百团大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规模的战役。
6、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3)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4)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7、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历史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日本否认历史、修改教科书这一现象?(1)启示:珍惜生命,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2)目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3)如何看待:他们这种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时刻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世界和平。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2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战争起止时间、参战国家和地区、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等。
3.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1)时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
(2)参战国家和地区: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26个国家。
(3)战争性质:民族解放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战争特点:持久战、消耗战、游击战、战略反攻。
3.讲解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犯下大屠杀,杀害30万中国人。
(3)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对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势作战。
(4)红色娘子军: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海南岛的一支主要由妇女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
4.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振奋了民族精神。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5.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抗日战争时期的感人故事,弘扬民族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如何珍惜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弘扬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1.列举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并简要描述其背景和影响。
2.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谈谈如何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教学设计导入:最近,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定名了两个纪念日,一个是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一个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定这两个纪念日是让我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重温这段历史。
(板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九一八事变出示目标: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影响。
首先让学生按照大纲内容,叙述九一八事变。
教师点评,并给出复习要点:㈠、识记时间、地点、发动者等基本要素。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国际背景。
㈡、认识蒋介石政府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生看书总结,教师点评。
二、西安事变出示目标:㈠、识记时间、发动者、发动事变的目的。
㈡、知道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后,重点强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思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作答三、七七事变复习要点:㈠、掌握时间、地点、发动者等基本要素。
㈡、从两方面认识七七事变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出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对于日本: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对于中国则揭开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1)1924-1927国民大革命时期(2)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提问:历史上的国共分裂有几次?原因是什么?历史评述:展望未来,结合所学,谈谈第三次国共合作?学生结组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四、全民族抗战出示目标: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军。
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共产党敌后战场则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学案)一、考点分析:本单元讲的是抗日战争历史。
各地历年中考出题率很高,分值也较大。
复习时要重点掌握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大史实。
2008年这一部分考了两道选择题。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西安事变和台儿庄战役。
09年考了一道选择题内容为百团大战,10年考了一道判断题:主要是区分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二、知识回顾近代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三次侵华战争:1、2、3、二、知识梳理:抗日战争过程:日本—局部侵华—全面侵华—无条件投降中国—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战胜利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1)时间:_____年9月18日。
(2)地点:(3)经过:日本有预谋地制造了________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炮轰_____。
九一八事变爆发。
(3)结果:日军占领沈阳城,________沦亡。
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各方的态度蒋介石:a.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派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c.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发动九一八事变是的开始【西安事变】:(1)时间:解决。
(2)发动者:、(3)目的:(4)结果:,(4)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2、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又称。
)(1)时间:年月日。
(2)经过:日军借口,无理要求进入搜查,但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日军向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3)影响:标志着从此爆发。
【知识点归类】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三次侵华事变:1931年9月18日沈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京大屠杀:(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背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
国民政府迁往,把作为战时陪都。
(2)经过: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