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政治编写人:司艳艳审稿人:张聚银【课题】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目标】1、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增强自我的防范意识。
2、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知识铺垫】1、违法行为的分类、、。
2、犯罪的基本特征:1)最本质特征:;2)法律标志:;3)必然后果:刑罚当罚性。
3、刑罚的种类有:主邢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
4、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分为:、学校保护、、。
【复习材料解读】一、我来当法官3月1日晚,云南省昆明火车站突然发生砍人事件,持械歹徒团伙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见人就砍,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据新华社英文版最新消息,截至目前,昆明火车站暴徒砍杀路人事件已致28人遇难,另有113人受伤。
目前已有数名歹徒被处置。
(1)以上材料中几名歹徒的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可能受到什么样的处罚?(2)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3)在这次砍人事件中有一个女暴徒年仅16岁,请你说一说,未成年人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二、九四最强音:我当评论员(13分钟)孩子好好的没有生病,却在幼儿园里吃了老师发的药。
11日,有媒体报道了枫韵幼儿园给幼儿吃“病毒灵”一事,随后,公安、卫生、教育、药监等多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家长们总结了孩子出现的趋同性不良反应:长期便秘、肚子疼、腿疼、出汗、食欲不振。
一位家长现场带来了刚刚给孩子做完的体检报告,6岁的孩子被查出肾积水,家长也怀疑是否和服药有关。
请你用法律知识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相关知识,对该事件做简单评论(50字左右)?【课堂小结】(5分钟)1、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课堂作业】(10分钟)4月10日上午9点多,在海南文昌市东阁镇宝芳办事处附近路段发生一起车祸。
一辆载有数十名小学生的旅游巴士侧翻在沟内,已导致有学生伤亡,但具体数据仍在核实当中。
目前,受伤的学生已送往医院抢救。
据事故现场传回消息,经初步查实,已有8人死亡、4人重伤,32人收治入院。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运用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
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教学难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
一、【学】认真阅读教材89至94页,填空:1、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点: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_____或______的。
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________。
(2)法律是由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特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____________。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什么说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①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______,应该履行的_____。
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③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______,指引、教育人向善。
(2)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______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二、【交】P90探究与分享纪律、道德、法律的不同法律的特征活动一:法律的来源,法律有什么特征?活动二: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活动三:法律约束的范围,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作用活动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活动二:法律的保护作用三、【展】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四、【导】教师引导、归纳、总结、解释、梳理等五、【用】1、2023年3月25日,湖南岳阳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一起涉疫情防控案件,被告人蒋某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青少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增强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提高道德素质。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我国的法律体系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 青少年常见的法律问题及对策5. 守法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知识,阐述法律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青少年法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法律问题进行讨论,提高法律意识。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庭,让学生体验法律程序,增强法治观念。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资料和案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图片。
3. 准备法庭模拟器材,如法官帽、律师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法律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知识。
2. 新课导入:讲解我国的法律体系,让学生了解各类法律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选取青少年常见的法律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后果。
4.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案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法庭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程序,增强法治观念。
6. 总结:强调守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法律知识的课后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
8. 教学反思:根据课堂表现,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行为表现: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如是否遵守校规、是否尊重他人权益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法律机构,了解法律工作流程。
2. 邀请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青少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特征。
2.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3. 法律与生活: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违法行为及后果。
4. 学生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 自我保护:如何避免违法行为、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及与生活的关系。
2. 难点:学生如何承担法律责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及与生活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及后果。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青少年。
4. 实践锻炼法: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提高法律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及后果。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青少年。
4. 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提高法律素养。
5. 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法律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法律机构,了解法律工作流程,增强法律意识。
2. 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3. 邀请律师、法官等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七、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法律题目,检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法律表现。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教学设计【活动内容】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探究活动。
2.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调查,感受道德和法律对自己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活动目的】1.综合运用第七、八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3.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对有效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方式】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约一个月),让他们去思考、去搜集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侵犯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到当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进行采访。
2.人人参与,交流合作,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
3.提示学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的方法。
【活动时间】约一个月(分为四周进行)【设计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做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教案(精选14篇)做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教案1课题名称: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机智勇敢的于杰教学目标: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
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
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教学方法:事例引入,激发兴趣。
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
问题讨论,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
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
请看这样一个事例。
(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二分析理解(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向于杰学习什么?(二)结合实际。
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1、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你该不该开门呢?2、路上,如果有陌生人尾随你,你该怎样办呢?3、当陌生人送你连环画,说是送礼物时,你该怎样做?4、一个人自己回家,开门如发现屋内凌乱,或有味异时,你应该怎样做?5、当你一人在家,有人说,你的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去单位,你去不去?6、当不认识的人送给你糖果、饮料等诱人的食品时,你该怎样做?7、放学后,有陌生人抢你的书包,或威胁索要钱财怎么办?8、当你被坏人挟持后,你将怎样想办法逃离虎口?(四)表演《你是陌生人》。
(五)教师小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保护自己惩治犯罪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大家多关注。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法律常识,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他们的法治信仰,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引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情境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法律相关的故事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其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知识讲解(1)讲解法律的概念、作用、特点等基础知识。
(2)结合具体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刑法、民法等,向学生介绍各个领域的法律知识。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
2. 法律意识培养(1)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2)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三)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活动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法律知识竞赛设计一场法律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法律知识,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设计.ppt一. 教材分析《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本单元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法律现象,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更多的是表面的,缺乏系统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3.如何自觉遵守法律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法律素养。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提高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和作用的理解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人教版思品七下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word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关心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2、了解犯罪的三个差不多特点。
3、引导学生明白得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3、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爱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明白得什么是法律。
3、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爱护作用。
4、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和严峻不良行为可能进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1、了解法律的专门性,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2、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3、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框题“走近法律”(板书)(第一课时)导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亲小孩身上,他经常打骂亲小孩,有时还不让小孩上学,可他却不明白自己的行为差不多触犯了法律:有一位中学生,热爱运算机编程,一天,他正在为自己的黑客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了。
同学们,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什么缘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同学们,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缺失和危害。
因此,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许多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我们大伙儿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
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定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护法律的威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九年级政治导学案
设计者:徐永良审核: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复习内容: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复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识记)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理解)
3、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理解)
4、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识记)
5、了解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理解)
6、了解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运用)
7、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运用)
8、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理解)
复习程序:
一、回顾反馈:
1、挫折,即人们所遇到的、、和。
2、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地面对挫折,向困难,不达目
的。
他们能够获得,实现生命的,享受的人生。
3、战胜挫折:
○1树立正确的;○2要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3激发的热情;○4还要会自我,如合理宣泄法、移情法、目标升华法。
4、意志坚强的人表现为具有性、性、力、性。
5、为什么要磨砺坚强意志:
○1坚持正确的,需要坚强意志;○2走出,需要坚强意志;○3形成良好的,需要坚强意志;○4成就,需要坚强意志。
6、磨砺坚强意志:
○1必须树立;○2要从做起,从做起;
○3应善于;○4要主动在锻炼自己。
二、自学合作:
1、我们身边的规则:、、。
2、法律显著的特征:
○1○2
○33、法律的作用:
○1○2 4、法不可违
○1违法行为的含义:
2
○3犯罪
含义:
基本特征: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后果————
○4刑罚
含义:
种类:
主刑————
附加刑————
5、防患于未然
(1)、道德水平与违法犯罪的关系(2)、违法犯罪的危害
(3)、加强自我防范
○1
○2
○3
6、特殊保护
(1)、专门法律:
(2)、四道防线:
基本内容:
7、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维护权益最有力的武器————
(2)、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
○1○2
○3○4
(3)、维护合法权益的手段
○1手段————常用
○2手段————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最后屏障
诉讼的类型:、、。
(4)、善于斗争
○1要求:
○2责任:
○3策略:
三、展示提升:
初中学生小林放学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
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小林身上的钱搜走,并要求他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外指定的地方交出30元。
小林又气又怕,找同学商量怎么办。
甲说:“我们一起凑钱给他们,免得他们再找你麻烦。
”
乙说:“找几个好朋友去教训他们一下。
”
丙说:“我们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请回答:
(1)、以上三个同学的说法对吗?请分别说明理由。
(2)、如果你是小林的同学,请你帮忙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至少两个)
(3)以上三位同学的对话对你有何启示?
四、梳理巩固:
五、当堂检测:
判断正误:
1、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一定是违法的的行为。
()
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
3、刑事违法行为最本质特征就是其行为违反了刑法。
()
4、我国法律和道德联系密切,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有助于杜绝违法行为。
()
5、道德水平低的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
分析说明:
九年级的张强和李伟本是同学,张强个子大,身强体壮,经常欺负瘦弱的李伟,向李伟索要钱物,李伟不给就会遭到张强的打骂。
终于,李伟忍无可忍,于2010年3月13日晚餐后,以请张强吃东西为由将他约到校外,两人见面后,李伟趁张强不备,用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向张强连刺数刀后逃走。
结果,张强倒在血泊中,后被路人发现送到医院,却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死亡。
事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将李伟抓获归案。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李伟刺死张强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为什么?
(2)、事后,张强和李伟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系列化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避免悲剧重演。
对此,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活动形式?
(3)、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