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 格式:doc
- 大小:19.9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人书法家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其中被誉为四大名人的书法家堪称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
他们分别是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和柳公权。
王羲之,字逸少,是西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势雄健有力,用笔独特而富有个性。
王羲之的作品风格独特,无论是隶书还是行书,都融入了自己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以其墨迹清晰、情感悠远而被广泛赞誉。
王献之,字文远,是晋代的书法家。
他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是王羲之风格的继承者。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注重技巧与艺术的结合,他的行书以秀丽隽秀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秋帖》等,这些作品在字形的结构与墨迹的运用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颜真卿,字子兰,是唐代的书法家。
他凭借自己深沉的情感和力压群雄的书法造诣,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
他的楷书和行书形成了“颜体”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大多力透纸背,气势雄浑,特别是他的名作《颜勤礼碑》,体现了他独特而雄浑的书法风格。
柳公权,字季龙,是唐代的书法家。
柳公权精通隶、楷、行、草等不同字体,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笔法表达意境。
他执笔如泰山压顶,如苍龙卧虎,以豪放大气著称,他的行草书尤为出色。
他的代表作品有《柳公权自书碑帖》等,字迹行云流水,洒脱自如,在书法界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
中国古代四大名人书法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创作方法留下了众多重要的艺术遗产,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境界,更在文化传承和人类审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书法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通过欣赏、学习和推广中国古代四大名人书法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价值。
书法四大家书法鉴赏认识与感悟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
其中,四大家指的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被誉为千古绝唱,影响深远。
以下是对四大家书法的鉴赏认识与感悟。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具有奇峭险峻、流畅自然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洒脱自如,字形淳朴古拙,有着浓厚的个性和艺术气息。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兰亭集序》,这是一篇景德镇陶瓷器上的碑文,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作品中,王羲之以行草书写,字形疏朗,意境高远,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这篇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具有骨力雄健、气韵生动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颜勤禅师碑》。
这是一篇刻在山西省悬空寺石窟中的碑文,其字形严谨规整,笔画刚劲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魅力和辉煌。
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以隶书为主,具有秀丽清新、婉转流畅的特点。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玄秘塔碑》。
这是一篇刻在河南省开封市的碑文,其字形流畅柔美,笔画纤细丰腴,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柳公权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具有端庄典雅、雄浑壮丽的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九成宫醴泉铭》。
这是一篇刻在河南省洛阳市的碑文,其字形严谨规整,笔画挺拔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欧阳询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唐代皇家文化的荣耀和辉煌。
四大家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面貌。
通过欣赏和研究四大家的书法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一步认识和感悟书法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四大书法家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书法家分别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
以下分别是他们的故事:●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风格自然奔放,含蓄内敛,体现出一种自然韵味。
他留下的著名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写“ 兰亭序》的故事。
传说王羲之在一次宴会上喝醉了酒,在纸上挥毫泼墨,写下了 兰亭序》。
这篇作品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唐代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 初唐四大家”。
他的书法特点是结构严谨,笔力险峻。
其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欧阳询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他学书的经历。
传说他在学书的道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自成一家,创立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唐代名臣、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雄浑豪放,以刚劲有力的笔触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
其代表作品“ 颜勤礼碑》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他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精神。
他在安史之乱中坚决抵抗叛军,被俘后宁死不屈。
他的忠诚和勇敢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
●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悬,唐代书法家,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书法风格秀逸多姿,以清丽柔美的笔触表现出一种优美动人的意境。
其代表作品 玄秘塔碑》被誉为 天下第一楷书”。
柳公权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他劝谏唐穆宗的事情。
传说柳公权在为唐穆宗表演书法时故意将字写得很难看,以暗示皇帝要用心去治理国家。
唐穆宗领悟到这个意思后,对柳公权的劝谏表示感谢。
楷书四大家字帖
楷书四大家是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刘公权四位著名的书法家。
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的字帖被誉为楷书典范。
以下是他们的字帖简介:
1.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王羲之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精美优雅,笔画流畅自然,被后人称为"隶书的祖师"。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九成宫醴泉铭》等。
2. 颜真卿(公元709年-785年):颜真卿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浑厚、雄浑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和《题潘岳府君墓志铭》等。
3. 柳公权(公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擅长行书和草书。
他的行书刚健有力,草书狂放奔放,被后人誉为"草圣"。
他的代表作品有《墨坛经史》和《智囊孙子治人
用策》等。
4. 刘公权(公元937年-995年):刘公权是宋代的一位书法家,以他的楷书书法造诣深厚闻名。
他的字迹形体严谨工整,结构稳定,有着浓厚的宋代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有《纪功碑》和《五观招福》等。
这四位大家的字帖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他们的字帖对于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和欣赏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古代书法的四大名家中国古代书法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其中,四大名家被视为书法史上的巅峰代表,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苏轼。
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四位书法大家进行介绍,展示他们的艺术风采和独特贡献。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独具一格。
其行书笔力雄浑有力,笔画饱满凝练,气势磅礴。
他的草书则更具张力和流动感,各种笔画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对于字体的研究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创造了多种书写方式,并形成了清奇独特的个人风格。
颜真卿(709年-785年)是唐代书法家,以楷书著名。
他的楷书笔画严谨整齐,方正工整,被誉为“楷书之宗”。
颜真卿的作品中充满了韵律感和力度感,笔画撇捺有致,笔画粗细的变化恰到好处。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时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貌和内涵。
柳公权(778年-865年)是唐代书法家,以隶书著称。
他的隶书笔画简练刚劲,构图有力,结构严谨,非常注重笔画的结构和比例的掌握。
柳公权追求的是隶书的严谨和规范,追求文字的端庄与秩序。
他的作品中表现了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苏轼的书法作品多种多样,既有行草的激情奔放,又有楷书的严谨稳重。
他的书法风格奔放自如,常常以自由挥洒的姿态展现在纸上。
同时,他对于笔墨的运用也极为讲究,常常运用湿润的浓墨来营造自己独特的艺术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四大名家的书法艺术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却都达到了极致的艺术高度。
他们的创造和突破,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欣赏他们的作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魅力和卓越。
中国五大书法家名字及作品中国五大书法家指的是历史上五位在书法创作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和黄庭坚。
以下是他们的作品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以行草字体著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境界。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九成宫醴泉铭》等。
这些作品以其优雅、流畅的笔画和幽深的意境而广为流传。
2. 颜真卿(709年-785年)颜真卿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也是唐代“三帖圣手”之一。
他以隶书字体著称,作品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颜真卿神道碑》等。
这些作品以其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技艺而被广泛赞美。
3. 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对于楷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以楷书字体为主,以其规范、匀称的笔画和清秀的风格而著名。
他的代表作品有《弘法寺碑》、《临邛县志》等。
这些作品以其端庄典雅、工整规范而广受赞誉。
4. 苏轼(1037年-1101年)苏轼是宋代的一位重要文人书法家,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风格多变。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黄鹤楼》、《黄州寒食》等。
这些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笔势和独特的个性而备受瞩目。
5. 黄庭坚(1045年-1105年)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黄庭坚六法”。
他的作品以草书著称,具有潇洒自然、笔势奔放的特点。
他的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太白诗百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流畅的笔法而广受赞誉。
以上五位书法家都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欣赏和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魅力。
楷书四大家书写特点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唐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他们的书写特点如下:
1. 王羲之:笔画圆润,韵味深远。
他在书法中注重笔画的韵律和变化,擅长用幽默、潇洒的笔墨表现书法的艺术魅力,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2. 颜真卿:笔势奔放,气韵磅礴。
他的字形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追求大气磅礴之美,是楷书中兼备骨力和气象的代表。
3. 柳公权:笔触秀丽,清新灵动。
柳公权的字形秀雅干净,放松自如,表现出繁简有致的美感,他强调笔画的灵动性和生动性,注重边角的处理,充满了极致的美学追求。
4. 欧阳询:笔势流畅,开创自然派书风。
欧阳询的字形流畅优美、方圆兼备,致力于寻求自然、柔和、流畅的艺术风格,其中以真行草书富有变化的结体和轻盈的筆劃蜚聲中外。
总之,楷书四大家各有其特点和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书法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一、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河南温县人,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以行草、草书最为出名,以其潇洒自如、气势磅礴的风貌而闻名于世。
王羲之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艺术特点,笔意狂放,字迹飘逸。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兰亭序》。
此作品以自然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通过豪放的笔画、逸趣横生的颠簸和充满诗意的墨色,展现了王羲之卓绝的艺术造诣。
二、颜真卿(709年-785年),字端己,河南许昌人,唐代书法家。
颜真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被誉为“颜筋”。
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笔法遒劲,骨力雄浑。
颜真卿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颜勤礼碑》。
此碑记载了颜真卿在河北献于部队中,为表达对战士们的钦佩之情而刻写的碑文。
通过粗细相间的笔画、深浅相宜的墨色,展示了颜真卿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柳公权(778年-865年),字道晖,河南汝南人,唐代书法家。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隶书为主,笔法细腻、结构严谨,被称为“柳骨”。
柳公权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常遇春碑》。
此碑是为了纪念柳公权教授医学的学生常遇春而创作的。
作品以豪放的用笔、舒展自然的造型和流畅的结构,体现了柳公权的独特艺术风格。
四、米芾(1051年-1107年),字芾,汴州开封人,北宋书法家。
米芾是中国历史上众多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书法被誉为“米篆”。
米芾最著名的作品是《石鼓文》。
此作品是仿古而创作的,以大篆的笔法和铮铮有力的笔画,展现了米芾技艺高超的书法造诣。
五、黄公望(1269年-1354年),字宗道,四川眉山人,元代书法家。
黄公望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家之一,他的书法以写意、行草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黄公望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渭城朝雨图轴》。
此作品以墨色淋漓的笔触、状若行云流水的笔墨和恢弘壮阔的构图,展现了黄公望优雅自如的书法风采。
总结: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和黄公望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五大书法家名字及作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家众多,其中有五位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五大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和苏轼。
他们各具特色,作品流传千古,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303-361年)是东晋末年著名的书法家,被尊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以楷书、行书最为著名,尤以他的《兰亭集序》最为闻名。
在这部作品中,王羲之用工整规范的楷书,流畅自然的笔势,展现了楷书的精髓,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此外,他还有《赤壁赋》、《祭侄文稿》等作品,都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安,是晋朝时期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永字八法》,这是他系统总结了前人的书法经验,在临摹《颜勤礼碑》和《许禹碑》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书法笔画的规范,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风格以雄劲、奔放、豪放著称,他的行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颜真卿(709-785年)是唐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
他的行书以“九成宪法”最为著名,这是他在临摹《九成宪法碑》时总结出来的行书技巧,对后世的书法发展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以雄劲有力,筆势放荡,笔画工整著称,代表作有《颜勤礼碑》、《唐书正楷》等。
柳公权(778-865年)是唐代中期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其书法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千字文》草书,此作品以其遒劲有力、横竖起伏的笔画风格,展现了草书别样的魅力。
此外,他还有一部草书法书《柳公权法帖》,是草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书法以行书最为著名,他的笔画在平正的基础上带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感,以及豪放的个性,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他的代表作有《黄庭经卷》、《寒山寺铭》等。
此外,他还以其书法理论著述《谈艺录》、《定谢礼否》等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五大书法家的名字及作品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
1.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小时候学习书法就很刻苦,相传他练字用坏的笔头不下几瓮,现在绍兴还有“墨池”等遗迹。
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如《兰亭序》等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据传,王羲之有一年游览浙江绍兴兰亭时,曾与友人一起临水玩月,感兴写下《兰亭序》,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欧阳询的故事欧阳询是唐代初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称为“欧体”。
欧阳询的书法刚劲有力,结体严谨,笔力险峻。
他有许多作品传世,如《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
欧阳询非常注重字的间架结构,他的书法作品结构紧凑、匀称,富有立体感。
据史书记载,欧阳询曾与唐太宗李世民一同北征,在路上看到一块古碑,便上前观赏,被其独特优美的书法所吸引。
他决定学习古碑上的字,经过多番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3.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是唐代中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雄浑豪放,用笔丰腴跌宕,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气。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颜氏家庙碑》等字体端庄、刚健、雄浑,具有时代精神。
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忠诚和正直也备受人们的尊敬。
据传,颜真卿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纸和墨练习书法。
为了练字,他经常用碗来盛上黑豆和墨水,用手指蘸着墨水在碗里来回涂抹。
时间久了,碗和手都被墨染成了黑色。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4.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是唐代晚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和峻峭的结构著称被誉为“柳体”。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如《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笔画细劲方峻结体严谨端庄清秀。
柳公权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成就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官员他的才华和品行也备受人们的推崇。
据传,柳公权小时候跟随老师学习书法时很刻苦,老师说他写字用笔方法不对,他便买了很多书来研究学习,多次改进后才真正领悟到书法的奥秘,从此便发愤学习,苦练终日,有空就写,甚至夜以继日,写了又写,写了又写,不知用了多少墨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考点名称: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
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
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隶、草。
他的书法自南朝以来就被朝野所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尤为酷爱,因而流行愈广,世称“书圣”。
《兰亭序》《兰亭序》又称《兰亭帖》,行书字帖,王羲之33岁那年,与一些好友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时所写。
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官至殿中侍御史。
安禄山叛乱后,曾联络堂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后入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善于推陈出新。
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
据说书迹有18种之多。
留存至今的仍然不少。
《颜氏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是他的代表作。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
官至太子少师。
他善书法,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禁中。
穆宗时,有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佳话。
据《旧唐书·柳公权传》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
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曰此购柳书。
”唐文宗称他的字是“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
他学颜字,但能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了他们书法的不同特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笔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又吸取名家之长,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
•隋朝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隋代书法家主要有智永,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孙。
他的书法继承家学,又有个人和时代特点。
由隋入唐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和虞世南。
欧阳询,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工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唐初三大书法家。
他初学王羲之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
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
他的书法,以楷书最佳。
他的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
由于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构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最便于初学,欧体楷书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虞世南经智永传授笔法。
他的字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
•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书法家“二王”:
1、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
《黄庭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笔势开放俊
明,结构严谨。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
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东床择婿: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
2、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
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