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环锭细纱机
- 格式:pdf
- 大小:184.42 KB
- 文档页数:7
1 绪论从手工纺纱向机器纺纱发展开始于18世纪。
英国产业革命后,1769年出现了利用水力拖动的翼锭细纱机,1779年S.克朗普顿根据手工纺车原理发明了走锭细纱机,这是早期的两种细纱机。
1825年R.罗伯茨又将走锭细纱机改进为自动作用的走锭细纱机,这种型式的机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828年出现了帽锭细纱机。
同年,J.索普创造了环锭细纱机,当时钢丝圈是由纺纱工用手工弯制而成的。
1830年以后,才开始正式制造钢丝圈。
环锭细纱机可连续作用,而且纺纱速度较高,因而逐渐被广泛采用,代替了绝大部分走锭细纱机,成为现代应用最多的一种。
1950年以来,中国生产的纺织机器,在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几次革新。
革新的重点放在主要机种的关键部件上。
例如到70年代为止,先后对棉纺细纱机锭子进行了两次重大的革新:第一次把平面摩擦锭子改为轴承锭子;第二次又改为分离式高速锭子。
在此基础上,棉纺细纱机的锭速由不到1万转/分提高到1.5万转/分左右。
同时对梳棉机、并条机和粗纱机也进行了改造:梳棉机(见梳理机)采取了高速措施,推广应用了金属针布;并条机改进了牵伸机构,加快了速度;粗纱机由过去二程式改造成单程式。
这些改革的综合效果是棉纱折合标准单位产量从18公斤/千锭小时普遍提高到40公斤/千锭小时左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毛纺织行业中,旧的帽锭、翼锭、走锭等细纱机都由新造的环锭细纱机代替,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
而且由于淘汰了复杂机种,更加便于管理。
麻纺、绢纺的细纱机也依次作了相应的改革,制造出适用于这些行业的新型环锭细纱机。
针梳机、精梳机等也几次进行了革新。
针织台车采用了多路进线,提高了生产率。
缫丝厂中劳动强度较高的坐缫车已为立缫车所代替,而且部分地采用了自动缫丝机。
1.1 国产细纱机的发展国内细纱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代细纱机:1291、1292、1293。
1954年,大批量生产,1291、1301型,E=14~20。
传统的环锭纺纱原理
传统的环锭纺纱原理是指在环锭纺机上进行纺纱的过程。
环锭纺纱机是一种采用环锭进行纺纱的纺织设备,主要用于生产纺织原料。
其原理如下:
1. 配料:首先,将纺纱原料(如棉纱、化纤纱等)通过配比加入到纺纱机的供纱箱中。
2. 供纱:纱线从供纱箱经过进条口进入环锭纺机。
供纱箱会按照一定的速度将纺纱原料传送到进条口。
3. 进条:进条口将纱线引入到环锭上。
4. 纺纱:在环锭上,纺纱原料会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包括清理、平整、拉伸等,最终形成纺纱。
5. 飞锭:纺纱完成后,纱线会被环锭甩出,形成一个锭,然后通过一个助锭将其送出纺机。
6. 捻合:如果需要捻合纱线,会通过捻合器进行捻合操作。
7. 包装:纺纱完成后,纱线会被卷绕在纱锭上,并通过纺车进行卷绕和包装。
这就是传统的环锭纺纱原理。
环锭纺纱具有生产效率高、纱线质量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能耗高、生产噪音大等不足之处。
环锭纺纱的结构原理
环锭纺纱是一种常用于纺织工业中的纺纱方法,其结构原理如下:
1. 环锭纱锭:环锭纺纱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纱锭。
纱锭是一种轴类结构,上面有一个具有槽型或圆形凹槽的金属环,称为纱锭环。
纱线被绕在纱锭环上。
2. 脉动器:纱锭上装有一个脉动器,用来产生纱线张力的脉动。
脉动器根据需要周期性地上下移动,使纱线在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绕线。
3. 送纱装置:环锭纱锭的附近有一个送纱装置,用于将纱线送到纱锭上。
这个装置通常包括几个纱嘴和牵引辊,通过不断移动的纱嘴将纱线引导到纱锭上,在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纺纱。
4. 纱线收集装置:环锭纺纱机还有一个纱线收集装置,用于将纺好的纱线收集起来。
这个装置通常由一个收纱盘和一个收纱筒组成。
5. 动力传动系统:环锭纺纱机通过一个驱动系统进行动力传递。
这个系统通常由主动轮、皮带和传动轮组成,通过传动皮带使纺纱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通过以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环锭纺纱机能够将纱线绕在纱锭上,并形成一定的绕线张力,从而实现纺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