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卒中后脑心综合征脑心综合征又称脑源性心脏损害,指并发于各种脑部病变(卒中、癫癎、外伤头部手术等)的心脏损害,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电图(ecg)复极改变,心律失常,血浆心肌酶活性升高以及心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脑卒中患者常出现心脏损害,脑卒中后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来自于心脏事件,包括心律失常或心室复极改变,使易损期增加,而在易损期出现的早搏更可能导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室颤,这可能是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初1个月内易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
心律失常常影响心脏功能,降低脑灌注,减少脑血流,进而加重脑原发病变,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研究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特征1.1心电图复极改变心电图复极改变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心脏异常。
最近,khechinashvile等(1)对来自29个研究包括1844例心电图改变研究作一系统回顾,结果发现76%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出现ecg异常,与既往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无关,提示其ecg改变由sah直接导致。
在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中出现的ecg异常可能不是特异性的,而很可能与患者卒中发病以前存在冠状动脉疾病(包括无症状性)有关。
鉴别卒中后的心电图异常是由卒中直接产生还是因为同时伴随有心脏疾病非常重要,若误认由心肌缺血所致的ecg异常为由脑病变产生,可能导致不必的甚至有危险的干预,如甘露醇脱水治疗加重心脏负担,而由脑部病变所致的ecg缺血样改变被误认为心肌缺血所致,则可能影响对卒中的治疗,包括运动和康复的延迟及sah的手术治疗。
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1.2心脏损害的生化指标变化反映卒中相关心脏损害的生化指标包括ck、ck-mb、ldh及ctni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正常情况下,ck、ldh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卒中后由于神经细胞、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增高,另一方面,发生卒中时导致支配心脏的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在心脏内积累,使心肌受损,也可造成心肌酶增高。
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紧急处置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脑卒中的预后除与治疗的合理选择等因素有关外,其并发症也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就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紧急处置汇报如下。
1 急性肾衰竭1.1 发生机制脑卒中患者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病史,平时就可能存在肾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后可引起应激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等,均可引起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率过降低,尿量减少。
并且应用为了减轻脑水肿的利尿脱水剂甘露醇、呋塞米等,及呕吐、出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等可导致低血容量。
加之一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近年尤其强调甘露醇对肾脏的损害作用,认为长期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可使某些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肾衰,老年人肾功能差,代偿性增生减少,当甘露醇进入肾小球的速度大于排泄速度,即发生甘露醇蓄积,甘露醇引起尿中溶质排泄增加,从而刺激致密斑发生强烈的肾小管-肾小球反馈,导致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大剂量甘露醇引起肾小管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致肾小管闭塞等,从而导致急性肾衰竭。
1.2 紧急处置对脑卒中的患者应监测尿量。
尿量低于17ml/h、连续3h以上,即应考虑急性肾衰竭可能。
首先是严密观察尿量,进行补液,1h内给予500~1000ml液体,如尿量增加,可继续补液。
同时做血、尿方面检查,区别肾前性及肾性少尿;肾前性少尿在未发展成不可逆性肾小管损害前,扩充血容量,通常可以纠正。
如已发展成肾性肾衰,给予相应处理,如考虑停用甘露醇,改用甘油果糖、呋塞米等对肾脏影响小的利尿脱水剂。
2 肺部感染2.1发生机制脑卒中患者可出现呼吸中枢抑制抑制,累及吸气肌收缩功能而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由于舌根后坠呕吐物误吸及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导致阻塞性通气不足,加之卧床等可引起坠积性肺炎、肺部感染等,通气不足使肺泡氧分压下降,出现缺氧。
脑心综合征Byer(1947)最早报道脑-心综合征,即急性脑部病变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
表现为类似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重症者甚至猝死。
但随着脑部病变的好转,心电图异常也能消失。
脑-心综合征不应包括脑卒中发生前已有的心脏疾病。
急性脑卒中时,脑一心综合症的发生率为68%~90%。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心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最高,脑出血和脑梗塞也能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
【病因和发病原理】脑-心综合征发生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一)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据文献报道,主要是由于病变累及丘脑下部和脑干的植物神经调节中枢,从而发生交感神经过度紧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血中儿茶酚胺量增高。
经常发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障碍,发生低血钾和肺水肿。
Toole(1990)曾提到额叶眶面皮层病变,可导致类似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后颅窝的病变可引起心搏抑制和血管减压,可能是累及舌咽神经近端和迷走神经背侧核。
牵拉Willi s动脉环,可引起类似心肌梗塞的心电图。
Vingerhoets报道脑干病变较多并发心血管功能障碍,因为位于脑干尾部的孤束核,迷走神经背侧核和疑核直接参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脑干尾部病变也常能累及上述诸核的投射纤维,也常累及起自桥脑腹侧的五羟色胺能性中缝核、延髓头部腹侧肾上腺素能性神经元通向脊髓中间外侧细胞核的投射纤维。
岛叶皮层病变经常并发心律失常,因为岛叶皮层与菱脑系统、丘脑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其他结构均有很多联系。
实验证明,岛叶病变可引起植物神经和心血管功能的障碍。
岛叶病变是并发AF的高危因素。
(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脑血循环障碍、缺氧、脑水肿或病变的直接作用,常影响下丘脑的功能,使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影响到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的复极化,引起心电图异常。
实验证明,刺激下丘脑外侧部时,可引起高血压及各种心电图变化;刺激下丘脑前部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刺激两侧下丘脑可导致心肌肌原纤维变性。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作者单位:261021 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通讯作者:李智慧卒中急性期患者可出现继发性心脏损害的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
这些改变可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
临床上常称之为脑心综合征。
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面做综合阐述。
标签:脑心综合征;卒中;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综述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LI Zhi-Hui,WANG Jian-Jun.Weifang Brain Hospital, Weifang 261021,China【Abstract】Some cardiovascular manifestations could be found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 cefebrocardiac syndrome(CCS).Some abnormalities in Electrocardiography(ECG)and creatine kinase-MB elevation could also be observed.However,such abnormalities will be gradually recoveri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roke. 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ported.【Key words】Cerebrocardiac syndrome; Stroke; Pathogenesy; Clinical features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 CCS)自Byer于1947年首先发现以来,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医生的重视。
CCS是指各种急性颅内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颅内炎症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类似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用的相对狭义的概念是将急性脑卒中(acute cereral stroke,ACS)引起的继发性心脏病变称为CCS。
脑心综合征最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急性期,加重病情,病死率增高。
目前公认的标准为:患者既往无任何冠心病史及心电图改变,卒中发作时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或)心律失常等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改变,且病情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
1 心脏病变的临床特征1.1 心电图变化临床研究表明,ACS急性期时心电图变化最为敏感,其异常发生率为68%~90%[1],心电图异常大多在发病12 h~2 d内出现,心律失常多在2~7 d出现。
心电图改变在病后1周内发生率为87.5%,这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大多出现于1周内有关。
心电图异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心电图复极异常,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移或抬高,Niagara瀑布样T波[2],T波低平、倒置,以及明显的U波,或T波、U波融合(此为脑心综合征特征性改变,在卒中发作早期即可出现)。
Q-T间期延长在右侧大脑中动脉卒中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显著的Q-T间期延长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还可延长心动周期中发生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时段。
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或类似心肌梗死的图形改变[3],如病理性Q波、ST段及T波改变等。
但与单纯的急性心肌梗死比较,其持续时间短,无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过程及典型的心肌酶学改变,随脑卒中病情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上将其称为“假性心肌梗死”[4]。
另一种为心律失常,卒中急性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5%~75%[5],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等。
SAH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而缺血性卒中常见心律失常为室性异位搏动/室上性异位搏动。
田秀霞等[6]研究表明,上述改变中以ST-T改变最多见,其次是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及U波改变,且同一患者可有两种以上心电图异常。
此外,研究表明,心电图改变的异常率、不同表现与ACS的部位密切相关。
脑干、基底节区及小脑病变心电图改变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周边部位脑叶,呈同心圆性改变。
不同部位的ACS其心电图可有不同表现,左侧大脑半球卒中更易出现ST改变,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较左侧多见。
左侧岛叶皮质受刺激则产生慢速心律失常和降压反应,右侧岛叶皮质受刺激产生快速心律失常和升压反应[7]。
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生还与ACS性质有关。
不同类型ACS的心电图异常率存在差异:脑出血的心电图异常率较缺血高,程度也较重[8]。
尽管ACS患者心电图异常率较高,患者的心电图往往呈可逆性及一过性改变,而非永久性[9]。
这可能一方面与病情好转后脑血肿吸收、脑水肿缓解使支配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有关,另一方面与部分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抗交感、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心肌损害有关。
1.2 心肌酶变化临床已证实急性卒中可导致心肌酶谱发生改变,一般于发病1周内出现,72 h之内最明显,10~15 d逐渐下降。
心肌酶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总肌酸激酶升高(CK)为主,肌钙蛋白I (cTnI)在心肌受损时活性也升高,敏感性及特异性较CK-MB高,但多低于心肌梗死时水平,达不到诊断心肌梗死的程度,但多伴发有左室泵血功能受损,并且增加心肺并发症、迟发脑缺血及死亡的危险。
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Angela观察到cTnI升高发生率是18%,其住院期间病死率远高于对照组,cTnI升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急性脑出血预后。
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变化规律不同,卒中急性期心肌酶升高幅度不太高,持续时间较长[10]。
随访CK-MB升高的患者,其心电图也无单纯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动态演变过程。
与心电图的改变类似,ACS患者心肌酶学改变与病变部位的关系也呈同心圆性改变。
基底核及脑干部位的卒中心肌酶变化明显,相反周边部位的变化较小。
1.3 心功能改变Min等[11]用电凝法闭塞小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致缺血24 h后发现,反映左心功能的指标如左室收缩末压、左心室压上升最大速率和左心室压最大下降速率均降低,并且左侧脑皮质受损严重程度与心功能呈负相关。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最常见的心功能改变是左心室壁存在局部运动障碍。
Dias等[12]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左心室壁存在局部运动障碍,而冠脉血管造影显示冠脉血管无异常。
在一些SAH患者中可出现左心室心尖部及心底部收缩正常,而心室中部收缩无力,1990年Sato和其同事首次报道此种现象,并命名为“tako-tsjbo综合征”。
这种神经源性心功能不全又称为神经源性心肌顿抑,表现为左心室功能不全伴或不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常伴心电图异常、心肌标志物释放,通常是可逆的。
常见于左侧岛叶卒中患者,与冠状动脉基础病变无关。
病理检查可见特征性的心内膜下点状出血及收缩带坏死,可能与交感神经过度放电和儿茶酚胺释放有关。
2 发病机制2.1 神经调节紊乱-植物神经损伤研究表明,脑对心脏活动的支配存在明确的神经传导途径,大脑额叶、颞叶、岛叶、下丘脑及脑干对心脏的支配具有定位性及区域性[13]。
双侧大脑半球对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存在右侧优势,一侧半球的损伤可引起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两者之间张力失平衡。
一侧半球梗死后,反应自主神经总活性及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均降低,但右侧半球梗死后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更明显,交感神经相对活跃。
岛叶皮层是控制心脏自主神经节律的主要结构,岛叶梗死使位于岛叶的控制心脏活动的中枢及与岛叶皮层存在自主神经联系的神经结构都发生损害,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均明显增高。
相对于左侧,右侧岛叶梗死后自主神经病理性活跃更加明显,预后更差[14]。
脑干副交感核,下丘脑视旁核与含儿茶酚胺的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环形通路,在调节心脏活动中也起重要作用。
下丘脑和脑干也存在着自主神经右侧优势,电刺激右侧下丘脑心率明显增加,刺激左侧反应轻微,提示交感神经活性主要由右侧支配。
刺激下丘脑外侧可使动物出现高血压及各种心电活动异常的改变。
而延髓损伤会直接破坏该部位的心血管调节系统,发生心电生理异常。
2.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髓质轴兴奋急性脑卒中常影响丘脑下部自主神经中枢,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并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加速儿茶酚胺的合成与释放。
同时急性脑卒中发作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递质释放也增多。
一方面,体内儿茶酚胺及皮质醇、5-羟色胺分泌增加[15],引起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另一方面,高浓度儿茶酚胺造成心肌损害,出现心肌复极化障碍,表现为心肌自律性和异位起搏点增加;儿茶酚胺及大量的儿茶酚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等,都对心肌有毒性作用。
上述变化使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甚至灶性坏死,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Greehoot等[16]对SAH患者死后尸解,发现死者心肌细胞灶性溶解与散在出血围绕心内神经末梢而不是血管分布,这与全身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肌改变极其相似,提示其发病机理中可能有儿茶酚胺的参与。
2.3 体液调节紊乱急性脑卒中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II (AT-II)含量增高,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增加心肌灌注的阻力,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诱发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心肌AT-II受体激活后,经磷酸肌醇系统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与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使心肌过度收缩,同样造成心肌缺血缺氧;高浓度的AT-II 可导致醛固酮、精氨酸加压素等增高,使水钠潴留,增加心脏前负荷。
2.4 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的释放卒中后一些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如神经肽Y(NHY)、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2a(PG-2a)、内源性阿片肽等含量升高,强烈收缩血管,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可直接抑制心肌乳酸转运和能量代谢,导致心肌损伤。
2.5 电解质紊乱脑卒中后病变本身累及下丘脑致抗利尿激素等分泌异常,应激状态下,机体的一些激素分泌发生改变,致使机体电解质调节功能失常。
另外,由于脱水剂及激素的应用,不恰当的禁食、补液,导致机体电解质收支不平衡。
常见高钾、低钠、低氯、低镁,特别是钾离子紊乱对心肌影响最明显,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