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重耐药菌患者集束化管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刘春芳(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阳泉045000)后,二次妊娠的发生率将逐渐提高,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人数也将大量增加[4]。
因此,探讨产程护理新模式成为眼下产科护理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产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实施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的临床效果优于产程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分析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产痛程度并实施产程的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可缓解产妇的分娩疼痛,继而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陈志芳,吴宏荷,孙晓琴,等.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产痛程度及产程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5):759-761.[2]郑琳.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妊娠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5,7(5):405-407.[3]崔文霞.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7(1):188.[4]崔艳.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中应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9):644-645.(收稿日期:2017-10-14)作者简介:刘春芳,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医学科(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380例ICU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等。
结果观察组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ICU 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应用效果DOI :10.19435/j.1672-1721.2018.03.016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每个元素都经过临床证实能提高患者结局,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患者结局。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综合ICU是现代医院中最关键的治疗单位之一,但也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发区域。
集束化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减少接触传染源和定期的宣教,有望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如手卫生、引流管管理、药物使用和消毒灭菌等。
其中手卫生是最关键的一环。
多项研究表明,手卫生规范能够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在综合ICU环境下,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频繁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和血液等高风险物质,容易将细菌带到其他病人身上,从而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
规范的手卫生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接触传染的机会,从而起到防控感染的作用。
集束化管理还包括引流管管理,特别是机械通气管、导尿管等的使用。
这些管道容易造成患者感染,因此规范的引流管管理能够减少管道相关感染的发生。
药物使用也是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一大原因。
过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难以根治感染。
集束化管理会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过度使用。
消毒灭菌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能够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
规范的消毒灭菌操作可以有效杀灭床单、医疗设备和患者周围环境中的细菌,从而防止感染的发生。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多种手段,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得到了显著降低。
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集束化管理可将感染率降低30%以上。
集束化管理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此外,规范的手卫生和消毒灭菌操作还能够减少护士和医生本身感染的机会,从而保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集束化护理用于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6-24T07:47:23.1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8期作者:汪聪[导读] 分析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汪聪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分析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选择集束化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6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分2组。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集束化护理。
对比感染、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P<0.05),感染发生率低(P<0.05)。
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感染率,确保疗效,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重要场所,也是感染最严重的区域,最高可以达到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普通科室[1]。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含患者免疫力低、体质差、手卫生不到位、环境卫生差等因素。
而多重耐药菌是ICU医院感染住院来源,具有复杂、难治等特点,需及时干预护理措施,有效预防感染,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疗效[2]。
有研究提出,针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中,可干预集束化护理,减少感染,促进疗效,安全性高[3]。
对此本文选择集束化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资料时间:2019年1月-2021年3月;以6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抽签分2组各30例。
对照组男、女为13例、17例,年龄35~70岁,平均(55.69±3.24)岁;观察组男、女为15例、15例,年龄34~68岁,平均(55.31±3.22)岁;基本资料一致,无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内容:对患者展开用药、宣教、饮食、病情等方面的基础护理服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告知医生处理或治疗,确保患者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环境卫生护理,定期消毒清洁,控制温度和湿度,做好手卫生工作,从而预防感染。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集束化管理是一种针对感染控制的策略,通过集中资源和协调措施,旨在减少医院内的感染和传染病例。
对于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集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针对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是关键。
集束化管理通过定期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知识水平。
在实施集束化管理的医院,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基本预防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细菌传播的风险。
定期巡回检查和评估综合ICU环境的清洁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污染源,也是集束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全面预防措施的实施,集束化管理有助于减少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集束化管理推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在综合ICU中,病患密切接触和频繁操作使得感染控制尤为重要。
集束化管理要求医院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的感染控制方案和指南。
在集束化管理的医院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隔离和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并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
采取有效的清洁和消毒措施,保持综合ICU环境清洁、干净,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降低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集束化管理促进了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
综合ICU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临床环境,患者来自不同科室,存在多种高危因素。
集束化管理倡导不同科室的合作与共享,通过定期的会议和讨论,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集束化管理强调信息共享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感染数据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感染相关数据,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交流。
这种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的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
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带来巨大的风险。
集束化管理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是积极的。
它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推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促进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随着全球医疗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
各种原因,医院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特别是在综合ICU。
为了控
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实践中,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集束化管理是被广泛应用的方
法之一。
集束化管理是一种以预防和改善患者医疗护理为中心的系统方法,它通过规范化护理
操作流程,降低医护人员操作错误,减少感染跨传,保障医疗安全。
此方法通过实施多项
措施,如培训、体系建设、监测评估等,从而有效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患
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首先,集束化管理通过设立多项控制措施,如规范化手卫生操作、消毒、隔离和使用
抗菌药物等,从根本上控制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在集束化管理的框架下,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大大降低。
在这种医疗体系中,
医护人员会接受专业化快速教育,使其能够迅速识别感染的源头,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通过建立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医院内潜在的感染传播途径,保障患者
的安全并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总的来看,集束化管理在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这
种医疗管理方式旨在规范化全院医疗操作流程,提高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降低
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因此,推行集束化管理在医疗护理
质量和治疗效果方面将成为未来医院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集束化管理是一种常用于控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病患、医务人员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控制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从而提高ICU 患者的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减少感染源。
多重耐药菌常常可以从病患、医务人员和环境中寄生和传播。
通过集束化管理措施,可以对病患进行有效的隔离与管理,减少感染源的数量和传播途径。
可以对病患进行定期的筛查,及时发现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阻断感染传播链条。
还可以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减少感染在医务人员之间的传播。
还可以加强对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降低感染的传播风险。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
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直接关系到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降低操作过程中感染的风险。
可以加强对手卫生的培训,教导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提高洗手的频率和质量。
还可以加强对消毒和无菌操作的培训,规范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行为,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ICU的环境条件。
环境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载体。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环境控制措施,可以提高ICU的清洁和消毒水平,降低环境中多重耐药菌的含量和传播风险。
可以加强对ICU病床、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器械和设备表面的存活和传播。
还可以改善ICU的通风系统,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传播的风险。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加强ICU的监测和评估。
只有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和应对感染的风险。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监测和评估措施,可以跟踪ICU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传播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可以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报告系统,及时收集和汇总感染的数据,分析感染的原因和趋势,为下一步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集束干预效果探讨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的集束干预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多重耐药AB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行集束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转归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7%;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集束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AB感染并预防其所致医院感染,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重症医学;感染预防ICU患者多病情危重、机体免疫能力低下、需要接受多种有创性诊疗措施、住院时间较长以及应用抗生素等,容易发生高度耐药以及多重耐药,导致多脏器多系统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等[1]。
鲍曼不动杆菌(AB)是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在ICU中较易流行,且对于多种抗生素均具有高耐药性,严重影响临床抗感染治疗以及感染控制。
集束干预是ICU医疗工作的新策略,主要是在循证基础上发展而来针对某种难治性疾病开展的治疗与护理措施[2]。
我院在ICU 多重AB感染中应用集束干预策略,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多重耐药AB感染患者42例,年龄在24~82岁,平均为(54.2±4.3)岁。
基础疾病:10例脑出血,9例肺心病呼吸衰竭,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急性心梗心肺复苏术后,4例复合外伤,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肺癌。
科室来源:14例心内科,14例呼吸内科,10例脑外科,4例骨科。
患者或其家属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医疗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2例,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以及科室来源分布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院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往往会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以保障重症患者得到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治疗。
ICU病房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大难题。
多重耐药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抗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医疗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集束化管理,以期望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的影响ICU是医院内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也是最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地方。
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由于耐药菌的传播力强,不仅容易在ICU内传播,还会通过患者的出院回家或转院传播给其他医疗单位或社区,造成医疗系统整体风险的增加。
二、集束化管理的含义及作用集束化管理是一种以应对特定问题为目标的医疗质量改进方法,其具体内容是通过明确定义问题、收集相关数据、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在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方面,集束化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和管理此类感染。
通过集束化管理,医护人员可以更加规范地执行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洗手、使用消毒液、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通过定期监测环境和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患者的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处理措施。
1. 提高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通过集束化管理,医院可以建立更加规范的感染预防措施,明确告知医护人员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洗手、消毒等操作步骤,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这些规范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2. 提高医院内感染监测和控制水平集束化管理通过监测医院内感染情况,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感染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对ICU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也有助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3. 提高患者安全和康复率多重耐药菌感染一旦发生,会使得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造成严重影响。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当前ICU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挑战,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病程延长,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利用。
各种多重耐药菌的恶化对ICU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感染控制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寻找更加有效的控制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虽然集束化管理在其他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中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为提高ICU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通过对ICU环境和医护人员操作进行规范和管理,提高感染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率。
通过研究集束化管理在控制ICU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医护人员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目的,为提高ICU感染管理水平,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医疗卫生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一直是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病原菌的不断变异,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集束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式,它包括多个环节的控制策略,如手卫生、预防抗生素过度使用、环境清洁等。
通过实施集束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通过研究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可以为改进现有的感染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机制的理解,为未来的抗菌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集束化干预措施防控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病房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方法:选取62例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行研究,并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
结果:感染率、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少,并且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
结论:针对于ICU患者来说,使用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重症监护时间,加快病人康复,确保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集束化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所谓的耐药性,就是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药物作用出现耐受性,耐药性一旦出现,就会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长期使用抗生素药物的话,会杀死掉患者很多敏感菌株,进而加大耐药菌株的繁殖,进而逐渐的代替患者自身的敏感菌株,而多重耐药性的耐药程度较高,耐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属于多种药物均耐药,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未了保证临床抗生素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
本文主要研究集束化干预措施防控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效果,特做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的选取时间在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所研究的患者例数共62例,所有患者均为ICU患者,并根据护理方式分为两组,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表1 患者的临床资料1.3护理方式对照组,对本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其常规护理的方面主要包括常规无菌操作,同时对ICU病房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并做好患者皮肤的清洁工作等。
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额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3.1建立集束化干预小组,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小组,主要由3名ICU专科护士组成,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评估等信息,制定一对一的护理措施,对其情况进行评估,并实施全方面的检查。
1.3.2心理护理,在ICU治疗的患者其病情均较为严重,并且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治疗,因此患者的压力较大,导致其身体一直处于应激状态,因此对相关镇定药物的需求就增加,所以针对于该情况,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及时的安抚其情绪,降低不良因素的诱导,进行心理疏导,解决患者的不适,减低其心理压力,待患者情况稳定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开展一对一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对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讲解,患者及家属有任何疑问及时耐心的解答[3]。
集束化护理用于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3-27T02:38:54.239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1期作者:孙爱凌[导读]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用于防控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孙爱凌德驭医疗集团马鞍山总医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用于防控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
方法我院ICU收治130例患者(时间:2021.01-2021.12),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别采取常规护理(65例)、集束化护理(65例)。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乙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P<0.05);乙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甲组(P<0.05)。
结论集束化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较好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护理效果为患者所认可。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集束化护理前言:ICU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科室,其可以为重症或昏迷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护理和病情监测,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但因ICU大多患者机体免疫力较低、身体素质差、住院时间长、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也很容易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1]。
为此应加强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来降低其发生率,提高医院护理质量[2]。
本研究将以我院ICU收治130例患者为例,来具体分析集束化护理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ICU收治130例患者,时间:2021.01-2021.12,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甲组(65例)、乙组(65例)。
其中甲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30~87岁,平均(51.23±5.47)岁。
乙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28~88岁,平均(52.64±5.29)岁。
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甲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做好病房清洁、消毒工作,每天定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换,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等。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摘要】多少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ICU、集束化管理、控制、影响、原理、具体措施、效果评价、重要性、未来研究、综合ICU、感染、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公共卫生。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当今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给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ICU作为医院感染高发区域,尤其容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困扰。
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希望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感染控制策略,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集束化管理在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机制,为提高ICU感染控制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进行分析,以及集束化管理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旨在揭示集束化管理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意义在于为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策略,从而降低ICU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减少医院感染传播,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集束化管理的理解,还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医疗卫生质量的持续改善。
1.3 研究意义集束化管理可以提高ICU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意识,从而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减少感染传播的可能性,保障患者的安全。
集束化管理可以规范ICU内各项操作流程,包括手卫生、消毒设备、医疗器械的处理等,有效阻断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集束化管理还可以促进ICU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集束化管理在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评价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 ICU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作用【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需求、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风险,评价集束化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ICU2019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护理,采取随机法,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n=60)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n=60)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家属知情同意。
比较2组ICU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
结果:感染发生方面,观察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16.66%,P<0.05;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ICU患者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积极预防,从而加速患者康复,满足患者护理需求。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ICU;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并发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经临床证实,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积极预防ICU患者的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风险。
基于此,本文就我院ICU2019-2020年患者为例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ICU收治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6月-2020年10月,总计120例。
进行分组护理干预,2组各60例。
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最小2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80±6.50)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各20例,创伤疾病患者10例,其余疾病患者10例。
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最小2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8.30±7.30)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患者2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1例,创伤疾病患者10例,其余疾病患者7例。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ICU住院患者316例,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实施集束化管理前的158例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1月实施集束化管理的158例作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环境卫生学监测效果及手卫生合格率。
结果:实施集束化管理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环境卫生学监测效果、手卫生合格率均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集束化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综合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关键词 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集束化千预多重耐药菌(MDRO)是临床常见耐药细菌统称,给急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带来很多困难[1]。
现阶段,随着抗生素滥用,临床上各类MDRO情况层出不穷,MDRO已成为院内感染重要方面之一[2]。
ICU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由于患者疾病严重,基础疾病多,侵入性操作多,抗生素使用量大,易導致医院感染发生[3]。
近年来,对于ICU患者而言,感染MDRO比例逐年增高,影响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
对此,针对ICU患者感染MDRO情况进行集束化管理尤为重要,如何降低ICU患者感染MDRO情况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影响。
本文研究中通过对感染MDRO的ICU患者进行集束化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ICU住院患者316例,其中呼吸衰竭68例,急性脑卒中162例,重要脏器功能衰竭45例,其他41例。
人选患者均为人住ICU48h以上及转出ICU48h之内。
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实施前的158例作为对照组,男105例,女53例;年龄39~83岁,平均(54.28±10.27)岁。
将2015年11月实施集束化管理的158例作为观察组,男109例,女49例;年龄42~75岁,平均(53.78±10.89)岁。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 ICU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将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ICU住院病人7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另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感染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在感染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也要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ICU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ICU;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集束化护理是指多项护理手段同时进行干预,每个护理都能对患者的治疗形成有效结果,因此通过将多种护理手段结合的形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现在的ICU治疗中,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已经变成了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难题,由于ICU患者的伤势重,且多外部伤口,因此需要大量的抗菌药物,而药物使用频繁之后就容易造成耐药细菌感染,因此可以通过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手段来降低感染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采用了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ICU住院病人708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4人,其中观察组男172例,女182例,年龄在30~85岁,平均年龄(44.50±3.7)岁,对照组男181例,女173例,年龄在32~86岁,平均年龄(43.7±3.5)岁,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ICU治疗标准的重症患者;②知晓治疗程序并签订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进入ICU前已被确认为多重耐药病菌感染者;②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3方法1.3.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例如对人工气道的管理,采用半卧的体位等。
1.3.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干预。
1.3.2.1标准化的预防①ICU科室采取严格的探视制度,每次的探视人数不超过两人,探视时间不超过2小时;②探视时要做好消毒工作,穿戴隔离衣及专属拖鞋,戴好一次性口罩、帽子以及手套,探视过程中护士要做好监督工作,避免患者发生感染情况;③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使用含氯的消毒水擦拭病房的设备及各种用具,每日至少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1。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当今临床医学中一个严峻的挑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细菌的不断增加,ICU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些细菌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还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
加强对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从而为改善ICU患者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分析集束化管理的概念、原理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其在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作用,为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集束化管理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结合实际临床案例,探讨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实践,进一步分析集束化管理对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提高综合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医院感染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最终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1.3 研究意义集束化管理是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策略之一,对提高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集束化管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从而使他们更加重视和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医疗机构内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降低患者感染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集束化管理还可以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更为团结的工作团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研究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医疗机构改善感染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ICU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集束化管理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聚集地,同时也是医院感染高发区。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基础疾病众多,同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导管等一系列侵袭性操作,均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本院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采取了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地防止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降低了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集束化管理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mdros)出现日益增多,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
icu 收治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而且侵袭性操作多的患者,vap、uti、crbsi、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发病率较高,且感染病原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部门。
在多重耐药菌包围的环境下,icu病房如何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不仅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病室环境的清洁消毒,还要采取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
我院icu在2012始,对多重耐药菌采取以下一些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1 人员管理
1.1 医务人员管理
1.1.1 icu医务人员的配置、培训与教育 icu应根据床位比配备足够数量,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
所有在岗人员应该是具有一定资质,掌握icu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操作规程、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务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
1.1.2 医务人员的防护 icu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进入多重耐药菌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所进行的操作选择合适防护措施,如进行气管插管时应戴口罩帽子、防护面屏、穿隔离衣等。
1.2 病员管理应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疑似感染者,非感染者分别放置。
不同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值患者应相对固定医疗护理人员。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病房、床位、床头卡及“患者一览表”须设蓝色接触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蓝色接触隔离标签。
多重耐药菌患者应减少病房转换和转运,转科时应提前通知转入科室,准备好隔离
病室,并向接收方说明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1.3 探视人员管理限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探视人员进行探视时需穿专用的清洁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探视人员在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探视人员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1.4 保洁人员管理保洁人员文化水平低,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尤其是手卫生意识较差,戴手套的目的性不强。
多重耐药菌患者对于环境清洁和消毒隔离要求较高,因此在上岗必须做好保洁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如消毒液的配置、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病室环境的消毒、手卫生及医疗废物的处理等,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保洁人员消毒隔离、手卫生执行力度的监督。
2 病区环境及消毒剂管理
2.1 病室环境 icu应设有单间病室,用于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应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器械用后及时消毒。
每天2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患者周围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擦拭,地面专用拖把进行消毒。
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生活废物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运送,病人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
定期对icu空气、物表进行监测,了解消毒效果,减少因环境因素造成的医院感染。
2.2 消毒剂管理选择有效、安全的消毒剂,正确配置消毒液,
做好消毒剂浓度检测及生物学监测。
目前由于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抑菌作用较好,口腔护理液、cvc置管、留置针穿刺皮肤消毒甚至手术病人术前洗浴都提倡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
3 医疗护理操作管理
3.1 制定并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
作规程(sop),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
特别要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重点部位(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3.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疗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在实行侵袭性操作时,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气道内吸引等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选用最大的无菌屏障,避免污染、减少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
3.3 做好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加强皮肤、口腔、会阴及管道护理。
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
医务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者不应直接接触患者。
4 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机体菌群失调,而多重耐药菌等条件致病菌在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下出现耐药最终导致多重耐药条件致病菌感染的产生。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
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临床工作中经验用药、盲目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以达到抗生素的最佳疗效、降低病原菌的抗药性同时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出现。
5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按要求配置手卫生设施,加强手卫生知识教育,严格执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经济、有效的办法。
icu每间病室均配备充足的洗手、干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
手消毒。
重视职业防护,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的伤口、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在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时戴防护面屏或防护镜,操作完毕及时脱掉手套并洗手。
6 完善耐药菌监测机制
对新人住icu患者及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及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应严密监测,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有细菌定植的患者,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日益增多的趋势已被临床所重视。
由于此类病原菌高耐药性、致病力较强、一旦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护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后果极为严重。
因此,应根据病人病情尽可
能减少或缩短侵袭性操作频率和时间,缩短住院天数,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病原学检查,治疗性用药应尽量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强调重视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严格实施隔离制度,减少患者之间设备共用,避免或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导致icu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情恢复缓慢。
医疗负担加重,死亡率增加所以加强多重耐药菌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周健,孟军,江淑芳.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
[2] 姚勇军,刘风琴.浅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预防与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09):1559-1560.
[3] 郑红丽.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对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2,(1l):1987.
[4] 刘艳华.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报,2012,(19):346.
[5] 李峰郁,吕玉丽.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管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