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_系统功能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63.08 KB
- 文档页数:6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一、概述隐喻,作为人类语言和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隐喻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即通过对词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分析来揭示隐喻的意义和功能。
随着认知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等新兴学科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突破了单一的语言层面,开始向多模态方向拓展。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研究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分析和理解隐喻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这种视角下,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符号层面,而是广泛存在于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中。
这种拓展不仅丰富了隐喻的表达方式,也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Charles Forceville作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局限,将隐喻研究深入到多模态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
在他的理论中,多模态隐喻被明确划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两种类型,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类依据。
本文将以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为研究对象,兼评CharlesForceville的隐喻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多模态隐喻的概念、特征、分类等方面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多模态隐喻在理解和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同时评估Charles Forceville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为语言学、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简要介绍隐喻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通过对比和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
它并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创造深入人心词语的技巧,其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但在日常交流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隐喻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隐喻具有双重意义,它能为一个词语和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使得听众对隐喻式表达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来在话语分析领域兴起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
它将传统的话语分析扩展到多模态符号系统,如文字、图像、声音、空间布局等,从而全面分析话语在各个符号系统中的互动和协同作用。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视角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语言在实现社会功能过程中的多模态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通过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来构建和传达意义。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实现人际交往、信息传递和构建社会现实。
多模态话语分析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视角,认为除了语言符号外,其他符号系统也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广告、电影、网络媒体等多模态文本中,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系统共同作用,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
多模态话语分析强调符号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认为意义并非单一符号系统所能独立表达,而是通过各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作用来实现的。
例如,在一张图片中,文字、图像、颜色等符号系统共同作用,传达出特定的意义。
这种协同作用不仅体现在单个符号系统内部,还体现在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上。
例如,在一场演讲中,演讲者的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符号系统共同作用,传达出演讲者的意图和情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广告、电影、网络媒体、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种文本的意义构建过程,以及这些文本如何通过符号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来影响受众。
同时,多模态话语分析也为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符号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境对意义构建的影响,而符号学则关注符号系统及其意义的和解读。
收稿日期:2014-06-15作者简介:侯杰(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大学生多元文化读写能力多模态发展研究”(12E033),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英汉空间认知多模态隐喻研究”(12522151)。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及解读摘要: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由不同的符号模式呈现而形成的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多模态隐喻不同于传统隐喻的区别特征,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过程,并且分析多模态隐喻解读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特征;构建;解读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1-0075-03(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25)∗∗∗第34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11月Vol.34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14侯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进入了多模态交际的时代。
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介符号协同作用于人类彼此间的交际,视听感知强烈冲击着语言文字作为表意符号的垄断地位。
在此背景之下,语言学研究也势必要与时俱进,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Charles Forceville 为代表的国内外学者把一直囿于纯语言文字层面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层面。
这不仅开拓了隐喻研究的新视野,而且也为人类认知研究辟出了新领域。
一、多模态隐喻的定义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1](P 1)。
因此,隐喻既可以借助语言符号来表达,也可以利用其他符号模式来实现。
隐喻的实现需要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进行映射。
这种存在于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可以通过文字来表征,也可以借助图像、声音、动作等其它模态来实现。
依据所采用的模态形式,可以将隐喻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多模态语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多模态语篇不仅包括文字,还涵盖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符号资源。
因此,对多模态语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意义生成机制,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并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我们将首先回顾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语境理论、意义潜势理论和元功能理论等,然后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多模态语篇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多模态语篇中的符号互动和意义生成过程,揭示多模态语篇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多模态语篇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促进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推动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单纯的文字交流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沟通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多模态语篇分析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语言学分析方法的扩展和深化,旨在探究包括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在内的交流现象。
多模态语篇分析不仅关注语言本身,更着眼于语言与其他模态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意义。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在于认为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即涉及多种符号系统的交互使用。
这些符号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身体语言等。
在多模态交际中,各种模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交际活动的意义。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方法论特点在于其跨学科性和综合性。
它借鉴了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框架。
在这一框架下,研究者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还关注语言与其他模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交际活动的进行。
詞阁知1’f.2021/1新闻与传播研究_多模态隐喻视域下媒介话语的认知分析—以美妆营销类自媒体为例□宫梦如谢竞贤【摘要】互联网和网络社区的发展催生了自媒体传播。
以信息交互为特征的自媒体话 语中运用了大量的多模态隐喻,而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进一步扩大了对自媒体话语的影 响。
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文章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分析美妆营销类自媒体 话语,得到的隐喻包括人类隐喻、食物隐喻、颜色隐喻、建筑隐喻和地质隐喻。
文章 发现自媒体话语通过隐喻来映射商品和消费者的特征,表达主观意识并影响消费者的认 知和行为。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媒介话语;自媒体传播;语料库引语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推动了自媒 体的诞生。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由丹*吉尔默提 出,是指公众参与式数字信息传播,即全民创作 与信息共享的社会现象[11。
自媒体以用户生成内 容(UGC)、互动性和即时性为特征,在商品营 销、粉丝引导、品牌塑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1。
自媒体营销以数字网络为载体、以网络社区为平 台,具有融合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特点[3M。
阿 加沃尔等认为消费的社会属性意味着消费者的态 度和购买行为受到与品牌互动模式的影响。
布莱 克斯顿则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延伸和感官的扩 展,信息内容是视听层面的交流。
[51徐升华、汤敏倩指出,就情绪感官来说,“新媒体模式下的 情绪感官包括引导型和参与型” |6]。
而自媒体传 播的本质是信息交互,其营销兼具情绪感官的引 导和参与属性。
本文从多模态隐喻的视角,分析 网络社区中美妆营销类自媒体的传播,探究其话 语特点及认知机制。
一、自媒体的定义及相关研究(一)自媒体传播作为网络传播的媒介,自媒体与新媒体的概 念辨析没有统一的标准。
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是网络衍生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71。
网络媒体大 致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和自媒体三个不同的发 展阶段181。
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和自媒体都是【作者简介】宫梦如,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s谢竞贤,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多模态隐喻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多模态隐喻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表达的隐喻。
绘本作为一种集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儿童文学形式,其多模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视觉语法的视角出发,探讨绘本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
本文将首先介绍视觉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为后续分析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本文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绘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绘本中的图像、文字等符号元素,揭示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表达形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分析读者如何通过解读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来理解绘本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在多模态隐喻领域的研究视野。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绘本创作和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绘本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二、文献综述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不仅存在于纯文本中,也广泛存在于图像、色彩、形状等多种模态中。
绘本作为包含文字与图像两种模态的文本,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的语篇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得到了新的解读。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分析绘本中的图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他们认为,图像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构建意义,与文字模态一样具有语法结构。
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进一步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将隐喻的研究范围从纯文本扩展到了多模态领域。
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既涉及文字模态,也涉及图像模态。
文字模态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句式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引言隐喻研究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传统的隐喻理论向当代隐喻理论的转变;第二次飞跃则是从概念隐喻向多模态隐喻的转变。
对于隐喻性多模态语篇而言,由于不涉及整体意义构建的动态操作和认知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类多模态语篇分析忽略了对语篇所传达或构建的隐喻意义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对审美体验和劝说功能的认知或心理动因缺乏相应的阐释。
Forceville等人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2]Forcevile认为,只以语言符号为依据而得出的概念隐喻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语言毕竟只是众多交际符号中的一种,其它的交际媒介或手段如声音、色彩、线条、空间布局等也可以用来构建和表达概念,从认知学角度剖析各个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意义表征,提出多模态隐喻[3]由此看来,对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和解读方式的探索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1.多模态隐喻及其意义构建方式Forceville将符号学中的模态定义为“一种利用具体感知过程而具有阐释性的符号系统”(2009:22),得出与人体五个感官有关系的五个模态:图画或视觉模态、听觉或音波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
但是由于这五种感官模态又包含很多符号.因此Forceville (2009:23)又将这些模态细化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语、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
Forceville将单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呈现的隐喻”。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模态加以呈现”(2009:24)一般来说,多模态隐喻的源域和目标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模态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互相制约,相互依存共同构建的。
2.多模态隐喻与概念隐喻的关系概念隐喻与多模态隐喻都是隐喻研究的范畴,但是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两者研究范畴不同。
概念隐喻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层面隐喻现象;多模态隐喻则超出语言层面,研究各种社会符号共同构建的隐喻现象。
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对影视作品中隐喻的构建分析——以音乐电影《柠檬特调》为例摘要:多模态隐喻的构建过程涉及不同模态互动下的概念映射,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模型对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和其意义的解读,以及对相应的情感与审美效果的阐释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分析音乐电影《柠檬特调》中多模态对隐喻的构建,揭示影片关于“黑人女权主义”的概念隐喻内涵。
研究发现,影片主要通过语言模态构建与“夫妻情感关系”相关的信息,视觉模态传达了有关“黑人”和“女性”的信息。
两类输入信息之间的部分概念发生映射,产生的新创隐喻含义与视觉、听觉、语言三种模态共创的关联空间结合,揭示了有关“权利,地位,团结,力量和坚强”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
同时,多模态隐喻通过实现以“小”见“大”的主题变奏,增强了观众对“黑人女权主义”话题的情感共鸣,且影片中丰富的非洲元素充分展现了传统非洲文化之美。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隐喻构建;《柠檬特调》;黑人女权主义;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 in Film Based on the CI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 Case Study of the Musical Film LemonadeMa Congyun(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volves concept mappingsunder different modal interactions, and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odel (CI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provides a systematic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metaph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 and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emotional and aesthetic effects. This paper uses the CI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to analyze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the film Lemonade, reveal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rning “black feminism”. It is found that the film mainly constructs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Conjugal affective relationship" thr ough the language mode,while the visual mode conveys the information about "black" and "female". Some of the concept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input information are mapped, and the newly created metaphoricalmeanings are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ce space generated by the three modes of vision,acoustic and language to reveal the black feminist ideas about "rights, status, unity, powerand strength". Besides, the multimodal metaphors enhance the audience's emotional resonancefor the topic of "black feminism" by shifting the theme from a sallow one to a deep one, andthe abundant African elements in the film fully demonstrated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African culture.Keyword: CI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metaphor construction; Lemonade; black feminism;1.引言随着社会信息传达技术的多元化,人们对概念隐喻的构建研究已从单一的语言符号层面拓展到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媒介层面。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隐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概念,它通过以一种方式暗示另一种意义,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隐喻的认知和理解并不能只与语言单独存在,多模态语境对于隐喻的解析和意义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特别关注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
隐喻在传统语境中主要通过文字的暗示和隐晦表达。
而多模态语境则将多种感官信息融合,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对于隐喻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影响。
多模态转喻是指通过两种或多种感官模态的转换来进行隐喻表达。
在多模态转喻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在表达隐喻时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例如,在一幅画中,作者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将某个概念或情感以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转换不仅增强了隐喻的表达力,也为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方式。
除了多模态转喻,隐喻互动也是构建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关键要素。
隐喻互动是指在一个语境中多个隐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多模态语境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可以同时激活隐喻元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隐喻意义。
例如,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段激昂的音乐配以精彩的舞蹈表演,观众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自由、激情或欢快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构建正是通过音乐和舞蹈这两个感官模态的互动来实现的。
隐喻互动使得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认知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认知隐喻时往往依赖于大脑中的认知处理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包括感知、记忆、语言理解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
当我们面对多模态隐喻时,大脑需要调动各种认知资源来理解并构建意义。
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使得认知机制进一步复杂化和丰富化,使我们能够以多种感官模态的融合方式来理解和解读隐喻。
在多模态隐喻中,每个感官模态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构建方式。
多模态隐喻的分类
多模态隐喻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视觉模型:通过图像、图形、颜色等视觉元素来表达意义。
例如,在设计界面时,可以使用视觉模型来表示不同的功能和界面元素,以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应用程序。
2.听觉模型:利用声音、音乐、语音等声音元素来表达意义。
例如,在设计语音助手时,可以使用听觉模型来表示不同的语音命令和指令,以便用户更容易地使用和理解应用程序。
3.触觉模型:通过触摸、压力、温度等触觉元素来表达意义。
例如,在设计智能家居系统时,可以使用触觉模型来表示不同的触摸感觉和操作,以便用户更直观地控制和使用应用程序。
4.味觉模型:通过食物的味道、口感、气味等感官体验来表达意义。
例如,在设计健康食品品牌时,可以使用味觉模型来表示不同的口感和气味,以便用户更容易地了解和选择产品。
5.嗅觉模型:通过气味的隐喻来表达意义。
例如,在设计香水品牌时,可以使用嗅觉模型来表示不同的香气和气味,以便用户更容易地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并从系统功能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多模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表达,而是融合了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使得隐喻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在现代社会,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隐喻在广告、影视、社交媒体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其构建与分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首先回顾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单一模态隐喻到多模态隐喻的转变,阐述多模态隐喻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多模态隐喻的构建过程,包括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以及多模态隐喻意义的生成机制。
我们还将从系统功能的视角出发,对多模态隐喻进行分类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多模态隐喻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对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语言学、传播学、广告学等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实际应用中的多模态隐喻创作和运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础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根植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深厚土壤。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复杂或抽象的概念。
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则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的一部分,承载着各种社会信息和交际功能。
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多模态隐喻应运而生。
多模态隐喻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语言之外,还通过其他模态(如图像、声音、动作等)来表达隐喻意义的现象。
多模态隐喻不仅扩展了隐喻的表达方式,也丰富了隐喻的理解层次。
在系统功能视角下,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主要关注隐喻在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这一视角认为,多模态隐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交际双方的认知、情感、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印象,它由一系列的符号和象征所构成,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建构方式,它通过制定符号和象征的语言,从而传达一种特定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建构则是指以多种感官方式来构建国家形象,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本文将从多模态隐喻视角出发,探讨国家形象的建构方式,并以中国为例进行分析。
除了视觉外,听觉也是国家形象建构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国家形象中,音乐、语言和声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古典音乐、京剧、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的丰富多彩。
中国的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悠久的文字和优美的书法也成为了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当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触觉是人们与世界接触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触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国家形象中,有不少触觉上的符号和象征,比如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中国的丝绸以其细腻的质感和华丽的图案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样,中国的瓷器也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优雅的形态而闻名于世。
这些符号和象征通过触觉上的感受,使人们对中国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除了触觉之外,味觉也是国家形象中的一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闻名的,中国菜不仅在口感上独具特色,味觉上的美味更是带给人们直观的记忆。
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了八大菜系,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烹饪方式。
四川菜系的麻辣味道、广东菜系的清淡口感、北京菜系的炖菜风味等都代表了中国的味觉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功夫茶和普洱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嗅觉也是构建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国家形象中,香气袭人的中草药和花卉的芬芳成为了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药材和药方而闻名于世。
两个时空的交织作者:刘超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通过隐喻人们可以以一种事物为基础实现对另一事物的认识。
多模态隐喻作为概念隐喻体系里的一个分支,将图像、声音、文字、颜色等不同模态结合,对事物作出更加生动形象的阐释。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自福尔斯的同名小说,影片为戏中戏套层结构,双时空交织。
本文以该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隐喻认知角度出发,围绕双时空的呈现,探究影片中多模态隐喻的运用。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法国中尉的女人;双时空就传统意义而言,隐喻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它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同说话者的思想和行为无关。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这种传统思维受到了Lakoff(1980)[1]等语言学家的质疑和抨击,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而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电视、广告,这些信息从视觉听觉上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多模态隐喻研究便成了新兴的研究方向。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自福尔斯的同名小说。
小说运用了20世纪的视角,导入旁白,讲述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查尔斯和萨拉的爱情故事。
旁白作为一种非电影化的语言给改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影片却巧妙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将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时空的交织完美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该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获得了奥斯卡多项提名。
本文将从多模态隐喻角度出发,旨在探究并分析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如何体现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时空的交织。
一、多模态隐喻(一)多模态隐喻概述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这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
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领军人物Forceville &Urios-Aparisi (2009)[2]指出,既然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那么它应在语言中和人类其他的交流模态比如图像、音乐、体姿等中都有体现。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建构隐喻是人们用来表示抽象概念的重要手段,它在日常语言和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形象建构是指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认知,而多模态隐喻是指使用多种符号和媒介来构建隐喻。
本文将从多模态隐喻的视角探讨国家形象建构,分析不同媒介下国家形象的隐喻表现及其影响。
我们要了解多模态隐喻的概念。
多模态隐喻是指在文化传播中,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符号来表达隐喻,如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还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来传达。
多模态隐喻不仅扩展了隐喻的表现形式,而且丰富了隐喻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多模态隐喻凭借其多样性和表现力,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工具。
我们将探讨国家形象在不同媒介下的隐喻表现。
首先是文字媒介。
在文字报道中,国家形象通常通过一些特定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构建,如“祖国”、“繁荣”、“强大”等词语经常被用来形容国家形象,这些词语本身就具有隐喻意义,能够激发读者对国家的特定认知和情感。
其次是图像媒介。
国家形象在图像中的表现往往更加直观和具象化,国旗、国徽、国家元首的形象等都成为了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它们通过图像完美地呈现了国家的权威和荣耀。
再次是声音媒介。
国家的国歌、国庆阅兵的壮丽音乐、元首的演讲等都成为了国家形象在声音媒介下的隐喻表现,它们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对国家产生敬重和认同。
最后是动作媒介。
国家元首的握手礼仪、国庆游行的队形编排等都成为了国家形象在动作媒介下的隐喻表现,它们通过动作的表现方式来传达国家的力量和稳定。
在不同媒介下,国家形象通过多模态隐喻的方式得到了传播和表达,这为国家形象建构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媒介语境。
隐喻通过多种符号和媒介的叠加和交互,在国家形象建构中产生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多模态隐喻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
多模态隐喻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更为多样的表现方式和视角,能够传达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