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二下册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鲁教版(五四)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中观课课型中观课总课时 1 第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以“化学变化”为核心概念,回忆梳理大线索,确立本单元的中观线索接点,建立多角度模型。
以化学变化表达式中的三要素为载体,构建本单元的中观线索。
以中观线索为主线,解决如下知识点:燃烧的定义、化石燃料的基础利用、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以中观线索为主线,点明随后的分课时内容安排:燃烧的条件及操纵(1课时);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2课时)能力目标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线索的思维导图式构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深层次领会化学学科内涵的爱好。
教学重点以化学变化表达式中的三要素为载体,构建本单元的中观线索。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线索的思维导图式构建。
教学方法谈话法、模型法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回溯,整理宏观脉络 【投影】:回忆以化学变化为中心的宏观线索,直截了当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问题引导,建构中观线索 (一)燃烧 【摸索提炼】投影燃烧的图片,小组讨论一分钟,总结燃烧的概念。
(以化学变化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变化的三要素,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并板书。
以我们熟悉的燃烧这一类化学变化为具体实例,进展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联系学生们已有的生活体会,出示燃烧的图片,学生交流总结得出燃烧的定义,这是本节中观课上要落实的第一个知识点。
) 【联系生活】提问:火有什么用? 【总结过渡】火,善用为福,不善用为祸,任何情况都有两面性, 趋避厉害的关键在于找到燃烧的条件以及“操纵”它的窍门。
优化燃烧条件能够促进燃烧,破坏燃烧条件能够灭火。
那么那个条件是什么?如何来调控条件?这是我们后面要具体学习的内容。
(二)化石燃料 【快速问答】:①家庭做饭、洗浴等使用的燃料有哪些?②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分别使用什么燃料?③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归纳总结】:常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投影】:请看下面一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共享】:(1)化石燃料需要漫长的形成过程 (2)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3)化石燃料短缺的现状 【提出问题】面对化石燃料资源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办? 最后我们能够提升为四个字节流开源。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变化,能列举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体会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复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加深对气体制备一般思路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应用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应用三、学习过程:(一)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学习活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
○1;(2)燃烧的条件:○2;○3达到燃烧所需的(即)注意:①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②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改变;③有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2Mg + CO22MgO + C(1)增大;2、促进燃烧的方法(2)增大。
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完全燃烧的条件氧气充足优点:热值高,无污染碳完全燃烧的方程:(2)不完全燃烧的条件氧气不足;缺点:污染环境浪费燃料碳不完全燃烧的方程式:注:①可燃物燃烧时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是化学变化;但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②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有热量放出的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如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也有热量放出,只是不易察觉,如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燃料燃烧不完全的危害:①热值低②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③浪费燃料4、灭火的方法(1)原理:破坏,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或使与其他物质隔离;(2)灭火的方法:○2隔绝;○3使温度降低到以下。
5、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化学爆炸: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爆炸类型:物理爆炸: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如:高压锅、热水瓶、工业锅炉等的爆炸核爆炸:原子核裂变引起的爆炸注意: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课题名称: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3、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三大化石燃料以及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了解温室效应及防止温室效应所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点:1、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分类能力。
学生活动及意图知识准备学海起航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查漏补缺知识梳理完善认知结构小组交流,检查。
合作探究疑点剖析1.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而用扇子扇煤炉火,为什么越扇越旺?2.某同学将制取的CO2的导管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有大量气泡冒出,却观察不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可能是什么?拓宽延伸深化提升实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思考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点评展示升华思维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问题1,展示1。
展示交流提高能力1.小组交流,展示合作探究问题2。
展示交流提高能力2学以致用提高能力1.为什么生煤炉时需要先点燃纸和木材,用燃着的木材引燃煤?2.伴你学73页课外探究1课外小实验当堂检测巩固提高课本150页单元练习温故而知新展开思维对话看看谁比谁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展示自学风采实现兼收并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牛刀小试展示学习效果发挥自学潜能你会有新发现。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课题:燃烧与燃料教学目标:①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②掌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课型:复习课导学提纲:考点1 燃烧与灭火1.燃烧的概念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注意】①可燃物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变化,伴随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是变化。
②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有发光、放热现象。
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也有的放出,只是不易察觉,如、等。
2.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满足其中之一即可):、、4.促进燃烧的方法:①;②。
5.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是由于或在有限空间内达到,遇到迅速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体积造成的。
爆炸(“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6.几种消防安全标志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2)隔绝(3)使可燃物的温度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考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⒉一切的气体或粉尘,(如:、、、)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29)【典型范例】1、练习:连线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棉被床单失火泡沫灭火器桌椅等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精密仪器室失火干粉灭火器2、讨论:金属镁燃烧能否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为什么?(提示:2Mg + CO2==== 2MgO + C )3、指出下列灭火措施是采用什么方法:(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处割除草,打出防火带。
《燃烧与燃料》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并且会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另外本节课是学生学完第六单元的复习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视频导入,借此复习燃烧的条件,总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复习燃烧条件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并让学生理解灭火原理。
2、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法,渗透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的构建知识网络。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构建知识网络
2.教学难点:运用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1)写出A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2)C处的现象是,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D烧杯中(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1篇)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 1鲁教版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发生装置收集装置(1)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2)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3)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进入。
(选“a”或“b”)。
(4)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9.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在高温高压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_________ _____。
(3)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
化石燃料有煤、_________ 和天然气,它们都属于_________ 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天然气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右图装置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1)用装置A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长颈漏斗末端位于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二氧化碳通入装置B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 ____。
【拓展提升】1.无色气体A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A溶于水可生成B,B能使石蕊溶液变红;B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A和C;A与灼热的黑色固体D反应,可生成无色气体E,E燃烧时火焰为蓝色,燃烧后生成A;将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并生成白色沉淀F。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单质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等含碳物质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理解碳循环途径是含碳元素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途径。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构建知识网络图的方法来表示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概括碳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的转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碳循环初步建立“物质是变化的、联系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
结合低碳环保,树立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途径。
难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图构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
(三)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实验用品:块状大理石、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无色酚酞
实验仪器: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胶头滴管、导管、塑料瓶。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5 环境问题
视频:低碳生活碳环保,树立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活动5
归纳: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
转化途径
总结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提
高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建构以碳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学会利用构建知识网络图的
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
2.教学流程图
2.六、教学反思
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在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自主复习学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记住常见化石燃料和燃烧的发生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哪些,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
2、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步骤、收集和验满的方法、检验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3、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相应用途;记住二氧化碳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
关注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
复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 复习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 1、燃烧发生的条件 和 和 2、灭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爆炸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进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他们都是由________组成,都属于_______(混合物、纯净物),是 (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能源。
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
6、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 ,可用于 。
7、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看到的现象是: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如果对它进行加热,则又会看到 ,有关反应方程式是: ; 烧杯内有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沿着烧杯慢慢地倾倒CO 2,观察到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______,上面的蜡烛______,说明CO 2的具有: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8、二氧化碳的用途(1)、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的 性质。
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复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知道燃烧和爆炸的区别和联系,认识生活常见的与燃烧有关的标志图3、明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4、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基础知识】1、燃烧与灭火:①燃烧的条件:(1)(2)(3)②灭火的三种原理:(1)降低温度(2)隔绝氧气(3)移走可燃物。
③燃烧,化学爆炸及缓慢氧化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它们都是氧化反应,区别:反应的程度不同,化学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2、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
密度空气,溶于水。
二氧化碳在一定压强和低温条件下能形成白色固体,俗名“”。
常用于制冷剂。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于灭火。
②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它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加热又变为紫色。
原因:CO2+H2O=H2CO3③二氧化碳原因:Ca(OH)2+CO2=CaCO3 +H20原因:CaCO3+CO2+H2O=Ca(HCO3)2(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①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发生装置:因为大理石是,盐酸是,且反应加热,故选用发生装置.装置中长颈漏斗在使用时应注意:,目的是,其可用代替,代替后的优点是。
③气体收集方法: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可采用法收集。
④验证方法:,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4)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顺序。
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先装后装。
④收集气体:收集时,导管应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原因:便于将集气瓶底部的空气排除。
⑤拆卸仪器:顺序【考点汇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例1、下图有关CO2实验,其中只能证明CO2的物理性质的是()A.B.C.D.分析: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化学性质包括不可燃不助燃,能与水和石灰水反应,进行分析.解析:A、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A正确;B、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产的二氧化碳使右面的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D、瓶子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答案:A例2、某小组的同学为了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装置.(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2)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3)室制取CO2,(填“能”或“不能”)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理由是:.(4)该小组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时,发现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的现象,为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出了下列4种装置,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相关的报①如你选择装置(1)来完成该活动,请简述出现的现象: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②小华同学质疑上述设计,认为上述均无法证明与氢氧化钠确已反应,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③为了回答小华同学的质疑,请你在上述的基础上,补充设计一个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可图示说明)解析:(1)由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液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所以发生装置选A;又因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选B;又因为二氧化碳需要干燥,所以干燥剂选浓硫酸D.(2)CaCO3和HCl反应属于盐和酸生成新盐CaCl2和新酸H2CO3的过程;H2CO3不稳定又分解为H2O、CO2;(3)此步涉及了浓盐酸的挥发性,致使制作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4)①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时,由于其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水,外观看不出有什么现象.但是从物理压强的角度,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气压减小,液面上升;②考虑要全面,由于二氧化碳也溶于水,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现象;③用水做类似装置(1)相同的装置的实验,看看最终液面上升的高低;(5)可以取同样大小温度计试管,一个不通二氧化碳,另一个通入二氧化碳,看经过相同的时间,试管内的温度.答案:(1)ADB(1分)(2)CaCO3+2HCl=CaCl2+H2O+CO2↑(1分)(3)不能,因为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1分)(4)①液体几乎充满试管.(1分).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气压减小,液面上升.(1分)②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可能也产生相同的现象.(1分)③采用与此题装置(1)相同的装置,用水代替氢氧化钠进行相同的实验.(1分)【当堂检测】一、基础题1.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没有与氧气接触 B.无水酒精是液体C.没有达到着火点 D.酒精没有可燃性2.通常火灾是用水扑灭,原理是()A.水能冲淡可燃物周围的空气B.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水遇火蒸发而吸热,有利于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到着火点以下D.水容易获取,价格便宜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甲烷4.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D.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5.小红和小瑛为了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设计了如图的装置,采用方法正确的是()A.向甲吹气B.由甲吸气C.向乙吹气D.由乙吸气6.小刚同学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他应首先做的是()A.迅速做人工呼吸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C.拨打急救电话120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二、提升练习1.下列是我们已经做过的化学,通过,我们能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相信你能够按要求快乐顺利地填写下列空格.(1)①可说明甲烷具有性.(2)②既可说明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3)③既可说明水是由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4)④既可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比红磷低.(5)⑤可说明能。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记住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验满方法及操作步骤。
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3、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验满方法及操作步骤。
三、自主预习,基础巩固友情提示:1.根据课本及参考书完成下面的问题;2.注意答题的语言规范性.(1)燃烧的条件:、、 ,三者的关系 .(2)灭火的原理:、、 ,三者的关系 .(3)燃烧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可燃物燃烧当氧气充足时,燃烧的____,放热______,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转化为______和______,当氧气不足时,燃烧的____,放热_____,除了转化为______和______,部分碳、氢元素会因不完全燃烧转化为______(或______)和_______。
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充足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燃物若在_________内________,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会引起___________。
(5) 不同的物质燃烧现象不同,它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还取决于可燃物与氧气的和氧气的。
(6) 和都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它们都属于______资源。
其中煤被称为____________,石油被称为__________。
化石燃料的使用因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物质而对大气造成污染。
(8)综合利用化石燃料能有效提高其利用率,煤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成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称为煤的________,属于________变化;根据各组分的______不同,把石油加工液化气,液油、煤油、柴油等称为石油的分馏,属于______变化。
(9)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甲烷是一种_______气体,______溶于水(填“难”或“易”),密度比空气______,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0)空气中CO2含量增大会导致___________,防止这一现象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新能源,你知道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四种)。
(11)C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体;密度比空气;二氧化碳(能/不能)溶于水;二氧化碳气体降低温度时会变成无色液体,继续降温压缩,会形成雪花状固体,再经加压后成为固体二氧化碳,俗称“”。
该变化属于变化。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撒入一些镁粉,用红热的铁棒把镁点燃,将另一块干冰盖上,你会看到镁粉在干冰内继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灯一样。
已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化镁和碳。
干冰的化学式为______;该实验证明干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些新的发现: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实验装置的选择: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_________(相同或不同);收集方法的选择:①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_____________,所以用___________方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_____所以不能用__________方法收集。
(14)用集气瓶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应怎样放置?_________________.(15)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你认为应该怎样证明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应该怎样证明一瓶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根据上述我们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的探究,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CO2与水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碳酸不稳定,又会分解成和。
上述过程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将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常用这个反应来鉴定。
(18)二氧化碳的用途:a、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是因为()b、干冰可以用来做致冷剂,用来保藏食物,也可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c、二氧化碳可做温室肥料是因为()d、二氧化碳还可用于制纯碱、尿素和汽水等工业。
(19)请你尝试解决下图知识网络中的问题:四、课堂练习化学教师寄语:努力就是光,成功就是影。
没有光哪儿来影?1.鉴别分别盛在四个集气瓶中的空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A、用燃烧的木条检验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D、用混入空气后点燃看是否爆鸣的方法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按要求装好仪器;②向漏斗中注入盐酸;③向反应器中放入块状石灰石;④检验装置气密性;⑤收集生成气体。
以操作正确的排列顺序是()A、①③②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④③②⑤D、①②③④⑤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C、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导入集气瓶中、振荡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既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干冰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B、灭火C、制纯碱D、制尿素5.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A、如遇到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发现家里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
“火要虚”的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7. “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大型超市提倡顾客使用塑料袋B.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代替化石燃料C.鼓励私人购买家用轿车代替公交车D.含磷洗衣粉去污效果好,应提倡广泛使用8.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功与过”的辩论会上,有如下观点:①二氧化碳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使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多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是近年来农作物丰收的原因之一。
(1)写出日常生活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自然界碳循环的角度,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A.大量燃烧石油和煤 B.大面积砍伐森林 C.大量煅烧石灰石 D.淡水不断减少五、自我提高:1.下列现象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汽油挥发木材燃烧 B 苹果腐烂钢铁生锈C 蜡烛熔化石油分馏D 煤的干馏滴水成冰2.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A.增加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B.使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C.增加煤与O2的接触面积 D.延缓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室里施用C02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B.汽水是将C02加压后溶解在水里制成的C.千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02的物质不一定是碳4.大棚种植蔬菜在冬季需补充二氧化碳。
某同学在自家大棚内设计了补充二氧化碳的方法:将工业废硫酸用水稀释后盛放在塑料桶内,悬挂在高处。
每天向桶内加适量的碳酸氢铵(NH4HCO3),它和硫酸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铵(NH4)2SO4、二氧化碳和水。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塑料桶悬挂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按照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CO2,并检验CO2的性质,试回答下列的问题:(1)试验开始前,应检查A装置的_______。
(2)用装置A来制取CO2气体,应在A中加入的药品是______和 _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3)若B中盛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4)若用装置C来检验生成的CO2气体,在C中该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5)在烧杯中D中点燃2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然后通入CO2气体,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由此说明CO2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6.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
称取石灰石样品8 g,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1)第4次剩余物质的质量m= g;(2)石灰石样品中CaC03的质量分数,(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将200 g 石灰石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共收集二氧化碳66 g 。
求:该石灰石中CaCO 3的质量分数多少?6、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刚和小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他俩将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盐酸,在蛋壳上很快就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