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沙3代高脚屋的变迁
- 格式:docx
- 大小:548.83 KB
- 文档页数:6
走读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走读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南沙黄阁,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南沙的许多景点中,黄阁又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地方。
这里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大批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那么,南沙黄阁的自然和人文变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变迁呢?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黄阁的自然变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所致。
黄阁位于南沙区东南部的海岸线上,地处珠江口东南角,三面环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优越的海岛聚居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开发商开始在这里兴建别墅和度假村,导致了黄阁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很多原本静谧的海滩和沙洲被填埋、破坏,原本生长茂盛的红树林也逐渐减少。
这种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也给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
南沙黄阁的人文变迁主要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黄阁曾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历经多次战乱和变迁。
在清朝时期,这里曾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与广州一起享誉盛名。
在20世纪初,随着国内乱局的加剧,南沙黄阁的地位逐渐式微。
军事要塞转变为废墟,曾经繁荣的港口成为了一片荒芜。
这种历史的变迁不仅导致了黄阁的人口减少,也使得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南沙黄阁的人文风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这里曾是一个安静祥和的渔村,居民过着宁静平和的生活。
而如今,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南沙黄阁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和新人群。
这种人文风貌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给南沙黄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二篇示例:走读南沙,品味历史的变迁,探寻黄阁自然和人文的原因南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区域,也是广东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中国: 永暑礁\太平岛 越南: 南威岛 菲律宾: 弹丸礁越南目前实际控制29个: 鸿庥岛目前是仅次于南威岛的指挥中心 菲律宾目前实际控制8个仁爱礁(由1999年5月9日,菲律宾以"机舱进水"坐滩南沙仁爱礁,至今仍未撤离,从而达成了实际占领的目的)马来西亚目前实际控制6个: 弹丸礁、南通礁、南海礁、光星仔、榆亚暗沙(Investigator Shoal)位于北纬8度07分,东经114度40分, 为一个大环礁,东西长34公里,宽14公里,北部(二角礁)和东部(线头礁)礁盘退潮时出露,西部高潮时仍有礁头出露(浪口礁 Investigator Reef )。
中间的浅湖水深5.4-18.2米,最深可达45.7米,口门发育在东南,西南,西北三面,东南门宽300多米,深36.6米,点礁处仍有11米水深。
榆亚环礁东南有金吾暗沙(Southwest Shoal),西北有王若礁,其为一小环礁。
1999年6月被马来西亚非法侵占。
簸箕礁1999 年5月,马来西亚经过长期计划与准备,于5月初由陆海空军组成"99联合特混部队",在南沙南部海域举行所谓"东部铁青树"专项巡逻活动,于5月中旬一举侵占我榆亚暗沙和簸箕礁,使其侵占的岛礁总数由3个增至5个。
后来又在新侵占的榆亚暗礁、簸箕礁上修建房屋,安装了对空警戒雷达,并在靠近南沙的地区修建大型海军基地。
万安滩(VanguardBank)位于北纬07度32分,东经109度43分,西卫滩的西南,形如新月,东西长63公里,宽约11公里,水深平均37-111米,最浅17米。
该滩于1990年被越南侵占。
西卫滩(PrinceConsortBank)位于北纬07度55分,东经109度58分,广雅滩西南,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7公里,平均水深56-93米,西北边缘最浅为18.3米,西侧次浅,水深21.9-23.8米,底为珊瑚底。
该滩于1991年被越南侵占。
走读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南沙黄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自然风光的地方。
走读南沙黄阁,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
自然方面,南沙黄阁地处珠江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是黄阁湿地,这里有大片的红树林,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
在黄阁湿地,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鸟类在树梢上歌唱,优美的鸟鸣声回荡在湿地上空。
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也为众多的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条件。
其次是南沙黄阁的海岸线,这里有绵延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
在这里,我们可以享受到沙滩上的阳光和海风的拥抱,尽情畅游于蔚蓝的海水中。
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探索和记录。
而人文变迁方面,南沙黄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黄阁古镇是南沙黄阁的核心区域,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古镇中的传统民居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南沙黄阁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古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
此外,南沙黄阁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庙会,这些寺庙代表着南沙黄阁居民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庙会则是当地居民举办的一种传统节日活动,人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当地特色美食和观赏到精彩的表演。
南沙黄阁自然和人文变迁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得南沙黄阁成为了各类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其次,南沙黄阁的独特文化和历史遗迹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南沙黄阁的自然和人文发展,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
走读南沙黄阁,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变迁。
无论是在黄阁湿地中观鸟,还是在古镇中感受传统文化,南沙黄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都让人流连忘返。
走读南沙黄阁,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受自然和人文的变迁带给我们的触动和启发。
南薰礁(Gaven Reef)是中国南沙群岛岛礁之一,位于郑和群礁西南端。
南薰礁主礁盘为心形,其上建有第3代永固式高脚屋和一个补给平台。
目前由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
长期以来,驻岛条件较恶劣,人员活动场所狭窄,为改变上述现状,中国于2014年3月开始填海作业。
截至2014年11月,填海面积0.18平方公里,驻守条件大为改善,为我国长期控制南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阳礁(Huayang Reef),是中国南沙群岛中一台状珊瑚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行政上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
华阳礁是中国军队驻守的最南端的南沙岛礁。
为改善驻岛人员的生活环境,中国于2014年在该岛礁海域进行了填海作业,截止到2014年底,陆地面积约0.25平方公里。
西方一些书籍也将华阳礁称为“Cuarteron Reef”。
•东门礁位于北纬9度54分40秒,东经114度27分45秒,九章群礁环礁北缘、西门礁与安乐礁之间的一座暗礁,在退潮时有部分礁石露出海面,低潮时大部分出露、涨潮时有礁石出露。
东门礁椭圆形,南北长2公里,东西最宽1.9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
•驻美济礁的解放军堡垒渚碧礁(Zhubi Jiao,西方称Subi Reef),是南沙群岛中业群礁西南处的一个暗礁,在中业岛西南26公里处。
该礁自东北到西南约为6.5公里,宽3.7公里。
中国于1988年在渚碧礁建立了第一代高脚屋,随后于90年代后期扩建成第三代建筑物。
目前渚碧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行政上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
永暑岛,原名永暑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个环形珊瑚岛。
2013年7月以来,中国在永暑礁上大规模填海造陆,截止2014年11月17日,其面积已达1.26平方公里(因填海未结束,面积仍会扩大)。
永暑岛已成为中国实际控制的最大南沙岛屿,并取代中国台湾省控制的太平岛(0.443平方公里),成为南沙群岛第一大岛屿,在南海四大群岛中,面积仅次于永兴岛、东沙岛、东岛、中建岛,暂为第五大岛屿。
xx实际驻军的xx以及控制的礁石(并不是只有七个)众所周知,南沙群岛的环境极端恶劣,台风频繁,基本上没有常驻居民,周边各国军力孱弱,无一具备在南沙海域的24小时不间断巡航控制能力。
目前虽有部分岛礁被各国抢占,但大部分驻军极少,仅具政治象征意义,每逢台风来袭,各国驻岛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往往长期撤离。
相较之下,常年活动在南沙的各国渔民成分复杂、出没不定、亦盗亦兵亦民,真正控制南沙群岛的是这批人,而不是广义上的周边各国。
关于中国在南沙实际控制的岛礁数目,出于各种原因,国内官方资料除了大陆公开驻军守卫的七个岛礁,一直鲜有信息披露。
网上信息大多比较陈旧,也没有多少人认真考证,而是简单地转贴引用,致使大家对南海态势没有最新的、更接近真实的认识。
本文通过研究部分非公开资料和近年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及西方媒体针对南沙群岛的新闻报道与政府文件,整理汇总了部分大陆虽未公开宣布驻军但实际控制的岛礁情况,以下是经考证认为有充足证据支持,截止到2010年4月8日的最新xx问题资料。
xx太平岛的事大家都知道的,我不必多说。
太平岛问题可以跟台湾问题挂钩。
未来太平岛将和台澎金马一起跟大陆统一。
xx礁位于北纬10度23分10秒,东经114度24分49秒10.386,西距太平岛约约6公里,海水涨潮时,岛礁露出面积约2,000平方公尺,退潮时,露出面积约6,000平方公尺,其下为一直径约1.3公里的圆形珊瑚礁盘。
1935年、1947年和1983年,中国历次公布的南沙群岛名称中并无“中洲礁”这一岛礁名;此礁应是珊瑚礁长高后新出现的礁体,或是1983年公布标准名称时露出水面的面积还很小。
2003年8月16日,台湾当局“内政部长”余政宪率领“行政院经建会”等一行人搭乘M8快艇登岛,插上“中华民国国旗”宣示主权。
2004年3月28日,台湾地区海岸巡防署以生态工法兴建完成生态保育观测亭,其意涵在形成国际法上“有效管理”的要件,并间接宣达“中华民国政府”的主权。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南熏岛(南薰礁)——造岛建设以杜绝1990被偷袭悲剧——2015.1.21蓝图整理一、南熏岛(南薰礁)简介南熏岛(南薰礁)Gaven Reef)是中国南沙群岛岛礁之一,位于郑和群礁西南端。
南熏岛(南薰礁)主礁盘为心形,其上建有第3代永固式高脚屋和一个补给平台。
目前由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
长期以来,驻岛条件较恶劣,人员活动场所狭窄,为改变上述现状,中国于2014年3月开始填海作业。
截至2014年11月,填海面积0.18平方公里,驻守条件大为改善,为我国长期控制南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沙群岛南熏岛(南薰礁)南熏岛(南薰礁)位于郑和群礁的西南角、鸿庥岛西方,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政府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南熏岛(南薰礁)是郑和群礁西南部的干出礁盘,有南北两个珊瑚礁体组成。
通常所说的南熏岛(南薰礁)一般指的是北侧面积较大的礁盘,该礁盘上有南北两处小沙洲和多处礁头。
南熏礁东北侧漫长的珊瑚礁脉对东北风浪具有消减作用,使得珊瑚砂石在礁盘东北角堆积,对小沙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南熏礁由于没有没有东北侧礁脉,礁盘纵深也不大,因此形成不了沙洲。
二、南熏岛(南薰礁)地质地形南熏岛(南薰礁)主礁盘为心形,其上建有第3代永固式高脚屋和一个补给平台。
目前由我国实际控制,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
南熏岛(南薰礁)为高潮淹没,低潮露出的干出礁,有南北两个珊瑚礁体组成。
北侧礁体较大,称南熏岛(南薰礁);南侧礁体较小,一般称小南熏岛(南薰礁),两礁相距约2.5海里,两礁之间的水道中有一些水深6米左右的暗礁。
大南熏岛(南薰礁)长约1850米,东北端有高2米的沙堆,小南熏岛(南薰礁)为椭圆形,长1400米,两礁间12.8-18.3米水深处为锚地。
据外媒新闻,南熏岛(南薰礁)已经成为形状如风筝的人工岛。
礁旁的沙洲,据说在2000年的时候还没有,现有100多米长,形状随季风变化,西南季风时是月牙形,东南季风时是个逗号形。
中国南沙3代高脚屋的变迁潮时战士们就要站在水里。
为了解决能立住脚的问题,第一代高脚屋很快建立了。
88年2月5日,永暑礁高脚屋诞生,它是解放军在南沙群岛建立的第一个高脚屋,也是解放军在南沙群岛的第一个哨位阵地。
这个高脚屋面积不足10平米,可以说简陋至极,是由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的简易竹棚高脚屋,有“海上猫耳洞”的称号。
以后在仙宾礁,赤瓜礁等建立的高脚屋也大都是这个样子。
第一代高脚屋只能算是解决立脚问题的暂时办法,太过简陋,无法保证在大风浪情况下的生存,这种高脚屋只使用了几个月时间就被第二代高脚陆续替代。
第二代高脚屋是箱式的,金属做的房子大概有30平米大小,陆地上成厢,到达目的地后再组建起来。
建成后的样子。
第二代高脚屋有“海上钢亭子”,“海上蒙古包”的称号
第二代高脚屋使用了大概两年左右,第三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脚屋建立。
这时候再叫高脚屋已经不准确了,应该叫礁堡,是要塞式的建筑。
赤瓜礁礁堡。
88年中越赤瓜礁海战就发生在附近海域。
从解放军战士的双脚第一次踏进南沙海域到现在不过24年时间,看着第2张图片里天线林立的永暑礁礁堡对比当年第一代高脚屋,变化实在太大了。
在这二十年里,不光南沙的高脚屋,中国海军同样发生了质的飞跃。
相信再过二十年,南沙问题应该已经解决,海军舰艇也不会满足于南海这个大澡盆,航迹也应已伸向了深蓝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