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科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1
使用与满足理论1、简介“使用与满足”研究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此前的研究效果主要是从传播者或传媒的角度出发,考察传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者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使用与满足”研究则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2、研究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
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
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
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主题:“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传者第一论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了拉斯韦尔关于5w模式,5w模式讲了些什么内容呢?他将传播的结构,归纳为Who , Say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在这个经典模式中,传播者who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是以who为中心来研究传媒对受众做了什么的问题。
这种认识不妨称之为“传者第一论”。
二、Bauer的启示传者第一论是把受众看成了待宰的羔羊,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任何主动权,传者说什么,受者就接受什么,正如我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枪弹论的典型观点媒体是无往不胜的枪弹,受众是中的即倒的靶子。
然而,这种假说在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中遭到了质疑,其中一个典型的观点就认为,受众并非总是被动的接受。
1964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Bauer)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固执的受众》,鲍尔认为,以往的传播研究总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总是从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这种思维定势上考虑问题,这在他看来是犯了方向错误。
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站到受众的角度,应该着重探讨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他有两句话因为说得很巧妙而常被人们引用。
他说,以往的研究总是问(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he audience?)“讯息如何作用受众”,而现在的研究则应问(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受众如何处理信息”。
从这个启示中,我们可以将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一番改变。
就是将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变成:Who got what From where in channel do for what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研究受传者是怎样使用媒介,主要考察人们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去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使用之后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满足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营销、管理等。
本文将讨论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构建、影响因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满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墨瑞斯(Henry Murray)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为了满足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满足理论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即需要层次结构和动机机制。
需要层次结构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三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指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需求,如食物、水源、安全等;心理需要是指人类的心理状态,如归属、尊重、自尊等;而社会需要则是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需要,如友谊、爱情等。
动机机制则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达到动机。
满足理论的理论构建主要基于亨利·墨瑞斯的个体心理学,他将人的个性特质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墨瑞斯认为满足理论能够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动机。
他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如需要、动机、欲望、满意度等,这些概念构成了满足理论的核心内容。
满足理论受到了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动机不仅受到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驱动,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墨瑞斯提出了一个叫"主观安全"的概念,指个体受到威胁和压力少的情况下,更容易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满足理论产生影响,如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会规范等。
个体在满足理论的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满足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在管理领域,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回报和认可,满足他们的成就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
情景喜剧老少咸宜,收视率一路走高,情景喜剧是如何成功的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电视剧想要被大量观众“消费使用”,就必须要满足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
对观众的心理满足程度越高,电视产品的消费使用量也就越大。
正是观众的“使用与满足”,带来了情景喜剧的成功。
一、心绪转换效用——娱乐心理的满足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归纳出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具有“心绪转换效用”,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赖特补充了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大社会功能说”,除了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提供娱乐”。
电视无疑是当下人们娱乐的最主要的大众传媒,电视剧是其中重要的产品样式。
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繁忙、焦虑、困惑、疲惫,选择电视产品,往往希望寻求消遣,解放自己的笑神经,获得放松和快乐,情景喜剧是从哪些方面使观众达到“心绪转换效果”,使其娱乐心理得到满足的呢?相声“包袱”式的冲突设计与简单快乐情景喜剧一般都在30分钟一集,一般剧集都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开故事,故事中没有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没有尖锐深刻的矛盾,或者是一场误会,或者是自作聪明,或者节外生枝,或者是弄巧成拙,或者是观念碰撞,每个故事的结尾总是很圆满,要么是真相大白,要么是达成共识,要么是误会化解,要么是妙手解颐。
简单的冲突带来的是直接而又简单的快乐,再加上情景剧每集独立成章的特点,使观众可以随时观看,随时欢笑,从而达到“心绪转换效果”。
精彩的语言碰撞出幽默的火花从《大话西游》到《武林外传》到《疯狂的石头》,影视作品成为了语言的盛宴。
情景喜剧的语言糅合了方言、网络语言、时尚资讯、广告段落、影视经典和当下流行语,使得受众很容易参与到其中,去体会语言带来的快感。
很多新的形式、新鲜的台词都让人眼前一亮,满足了多种年龄段、多种生活层面尤其是年轻观众和网络一族的共鸣。
二、人际关系效用的满足.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能使受众从两方面达到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二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