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公共选择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24.50 KB
- 文档页数:31
浅谈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支撑。
其之所以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并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对西方的经济困境做了深刻的揭示: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的失灵,这给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启发。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为世人知道的时间并不久,但是它当今已经成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它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应用于研究西方政治过程。
这样,它既为人们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应该再继续采用凯恩斯的研究思路。
他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将经济分析进行扩大并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过程。
同时,他通过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最终找到了其经济处于困境的原因: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失败而并非市场制度的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公共选择理论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它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而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它分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具体行为特征,同时包括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尤其是政府)的行为特征。
因此,学术界常常把公共选择理论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因为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政治市场中官僚的行为动机时,引入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官僚的经济人性质及其危害和治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官僚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撕开了传统政治理论覆盖在政府官员身上的理想化面纱,触及了官僚关注自身利益的本质动机,有助于理性地认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因此有时候又叫“官僚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民主与经济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交汇的学说,它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理解政治过程,特别是如何在民主制度下做出公共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行为不仅仅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个人的利益驱动同样重要,这也直接影响着民主政体的运行机制与经济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该理论通过借鉴边际效用、成本效益分析等经济学原则,试图描述政府官员、选民及其他社会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动机。
1. 理性选民假设据此假设,每个选民都会基于自我利益做出理性的选择。
在投票时,选民会考虑候选人的政策立场、过去的业绩以及其对自己的潜在影响。
这样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的认为人们在投票时完全基于公共利益的观念,而倾向于强调个人偏好和激励机制。
2. 官僚行为模型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官员和政策制定者被认为也是追求自身目标的理性经济人。
这意味着官僚机构不仅仅是执行政策,它们也会根据自身利益和激励来制定和实施政策。
这一视角解释了贪污腐败以及低效率现象的产生原因。
3. 集体选择与产业政策公共选择理论还探讨了集体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在产业政策领域,往往涉及到特定群体利益与大众利益之间的博弈。
例如,某些行业可能会通过游说或其他手段影响政策制定,以获取特定优势,这种现象称为“捕获”。
公共选择理论对民主制度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民主制度下潜在的问题与局限,比如选举制度、政党竞争、政策偏好等因素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系列对民主政体的思考和批判。
1. 选举的不完全性在理想状态下,选举是在公平信息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由于候选人往往夸大其政策效果而争取选民支持,导致了许多“获胜承诺”最终未能兑现。
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于政治信息的获取及价值判断能力受到限制,从而削弱了民主制的效果。
2. 投票权的稀释在具有投票权的公民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投票价值渺小,因此常产生“搭便车”的心理。
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独具特色的经济学学科,其研究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个体选择组成的集合体,政府的行为也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来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的研究成果。
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市场机制的驱动,也会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政府的决策过程,并将政府视为一个由个体选择过程组成的集合体。
二、历史渊源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源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质疑。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政府代表公众利益,具有无私的行为,而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政府行为是个体利益的结果。
布坎南和塔洛克等经济学家的研究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三、理论框架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框架包括了集体行动、政策外部性、政府失灵和公共选择机制等相关概念。
集体行动指的是个体决策对整个集体产生的影响;政策外部性指的是政府行为对其他个体或集体产生的影响;政府失灵指的是政府行为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公共选择机制是一种通过个体之间的博弈和权衡来制定政策的机制四、实践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税收政策制定中,政府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通过分析不同税收政策对个体和整体福利的影响,制定最优的税收政策。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也可以应用于环境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公共支出等领域。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它认为政府行为是个体选择过程的结果,通过分析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和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揭示政府行为的经济原理和影响因素。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不仅对于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公共选择理论有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罗切斯特学派:赖客是该学派的领袖人物。
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
其更多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政治行为的博弈理论。
赖客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每个政党的最优策略是让对手规模尽可能大,而自己只需保持略有优势(有时甚至是一票之差)就可以战胜对手。
因此,在多数票选举制度下,最终将会形成在规模上略有差异,但仍然是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
因而,冲突和冲突和解是公共选择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该学派始终一贯地把实证的政治理论用来研究选举、政党策略、投票程序控制、政党联盟形成、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派论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和抽象的,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内容。
这一派的成员大多对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偏好制度主义持反感态度,而注重空间投票模型的研究。
同时,该学派的大多数论著不讨论规范问题,他们试图站在中性立场上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循环、互投赞成票所造成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学、官员斟酌权等公共选择论题。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有贝克尔、佩茨曼等。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历史”的色彩最为明显。
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枉费心机的,是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的一种浪费。
根据这个基本思想,该学派排除了经济学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强假设前途上,它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
其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利益的,它认为,政治市场只不过是满足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益集团成员再分配偏好的技术上有效率的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的一种理论体系,主要研究政府决策形成和实行的机制和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不仅是理性决策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政治机制、利益博弈、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理念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 政治矛盾本质上是经济矛盾的延伸: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治矛盾本质上是经济矛盾的延伸,政治决策的背后往往蕴含着利益的争夺。
2. 形成过程充满利益博弈: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利益博弈。
在政治博弈中,不同利益主体互相较劲、博弈,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 行为人理性、但信息不对称: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人在政治决策中的行为虽然具有理性,但却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决策者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这也是制约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对于管理决策的研究指导和实践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在实践中,管理决策者要通过协商、建立权责明确的合约等手段,来优化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2. 电力市场竞争研究:在电力市场的研究中,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在新型电力市场中形成的各类市场机制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博弈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公共选择理论对于电力市场竞争的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促进电力市场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 税制改革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对税制改革的研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理论研究认为税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税制的局限性和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机制。
三、反思公共选择理论虽然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理论本身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在于理论过于抽象、难以得到实证。
公共选择理论综述1.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制度结构和运行效率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支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他们之间交易的对象是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官员,选民和利益集团是政治市场上的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员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他们之间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一个人在菜市场上的行为动机和他在投票箱前的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两样,一个人无论是做总经理还是当部长或当清洁工,他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①2.在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看来,政府不过是一个无意识、无偏好的“稻草人”。
因为政府是由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政府决策和政府行动是由这些人做出的,因此,政府行为和政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家和官员的动机支配。
政治家也是理性人,他从事政治活动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②3.尼斯卡兰认为,官员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也是效用最大化者。
官员的效用函数包括下列变量:他获得的薪金、他所在的机构或职员的规模、社会名望、额外所得、权力和地位。
这些变量的大小又直接和预算拨款规模正相关。
因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官员必然是预算最大化的追求者。
③4.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是一个简化了的个人范式,这里的“经济人”是一个“有理性、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他们的“经济人”范式反映了人的基本行为特征,是社会中所有个体行为特征的统计描述,因而用这个范式,既可以用来分析经济市场上当事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分析政治市场上当事人的行为;既可以用来分析官员、政治家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分析投票者(选民)的行为。
④5.经济人模式为: (1)经济人是利己的、自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