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肌腱分区及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4
屈指肌腱分区及处理手外科国际联合会1983年鹿特丹市根据1983年手外科国际联合会在荷兰鹿特丹市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上对屈指肌腱分区进行了统一分法。
1.Ⅰ区和Ⅱ区(自示指、中指、环指、小指的中节指骨和拇指近节指骨的中部至末节指骨底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的抵止部,长约37.5px)。
修复方法有两种:(1)直接缝合法:断裂处距止点在25px以上者,切除部分鞘管后,直接缝合断端。
(2)断端前移法:如断裂处距止点在25px以内,可采用断端前移法,即切除断裂肌腱的远端,将近端固定到止点处,可以避免肌腱两断端吻合点的粘连。
术后因肌腱稍短,患指暂时不能完全直伸,尤其老年患者,必须经锻炼后,可由肌肉代偿使手指伸达正常范围。
2.Ⅱ区和Ⅲ区(鞘管区,亦称无人区,从位于远侧掌横纹深面的指屈肌腱的近端到中节指骨中部,即指浅屈肌腱的止点处。
指深、浅屈肌腱均位于坚韧而狭长的鞘管内。
此区的屈指肌腱损伤,最难处理,极易与管壁粘连,效果也差。
现在,仍以主张一期修复者占多数。
此区域肌腱损伤有四种情况:(1)在鞘管近端,指浅屈肌腱在浅层,单纯的浅肌腱断裂,屈指功能障碍不大,断裂的肌腱不需缝合。
(2)在鞘管远端,深肌腱位于浅层,深肌腱单独断裂后,应予以缝合,切除吻合点附近的鞘管。
(3)深、浅肌腱均断裂时,屈指功能完全丧失,应做早期肌腱修复。
为减少粘连,只应缝合深肌腱,将浅肌腱远、近端各切除一段,同时鞘管也应部分切除,在手指充分屈伸时,使深肌腱吻合点接触不到切除鞘管边缘及浅肌腱断端为标准。
(4)拇长屈、展肌腱的损伤,如肌腱断裂位于掌指关节附近,不宜做直接缝合,可将肌腱延长,将近端前移至拇指末节原肌腱止点处,以避免在籽骨附近缝合肌腱而造成粘连。
3.Ⅲ区(手掌区,自腕横韧带远侧缘至远侧掌横纹即屈指肌腱鞘管的近端):在此区域内,单纯的指浅屈肌腱断裂,对屈指功能影响不大,可以不缝合。
指屈深、浅肌腱均断裂时,只缝合指深屈肌即可,并将浅肌腱两断端各切除一段,以避开深肌腱的缝合处,并用蚓状肌包绕缝合点以减小粘连机会。
屈指肌腱损伤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屈肌腱损伤的治疗方法及原则。
方法:采用男女性别、年龄、受伤方式及受伤部位进行对比性分析方便临床应用。
结果:30例手部屈指肌腱损伤患者临床治愈率达93.34%,再次手术二期愈合率100%。
结论:临床手术开始前,准确评估伤情、确定手术治疗方案、术中手术技巧、术后合理康复对患者手功能的完全恢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屈指肌腱损伤一期修复被动活动【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94-01我院2010年以来,收治30例手部屈指肌腱损伤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6例,女4例,年龄10~61岁。
伤因:电锯伤22例,玻璃划伤8例,屈指肌腱腱鞘区断裂21例,屈指肌腱抵止区8例,腕管区损伤1例,伤口严重污染1例。
1.2 治疗与康复。
常规处理后,采用3—0无损伤缝合线以改良kessler氏法缝合,断端周边再用5—0无损伤缝合线做连续内翻缝合,保证断端平整光滑,并用7—0无损伤缝合线缝合腱周组织及桡、尺侧滑液囊,同时对合并的血管、神经损伤也逐一修复,彻底止血后关闭伤口。
术后2—21d,采用屈腕30°,掌指关节屈70°—90°,指间关节屈0—30°位背侧石膏托固定。
指甲端与前臂掌侧间用橡皮筋做弹性牵引固定,保持适当张力。
做主动伸指,被动屈指活动,手指主动伸直时,指导患者每天活动4次,每次10-30个,配合红外线,周林频谱仪等理疗,以达到减轻创伤性炎症反应,消除肿胀,促进肌腱愈合,减轻粘连,保持肌腱滑动性的目的。
术后22—35天。
白天去除石膏托外固定,夜间睡眠时继续使用。
做无抗阻力的主动屈伸活动,4次/d,每次20-30个,同时配合蜡疗、水疗、中药薰洗及按摩等疗法,以达到改善血循环,促进瘢痕软化和吸收,改善肌腱滑动及关节活动度的目的。
术后36天,逐渐增加抗阻力的主动屈伸活动,并结合器械练习(如皮球、握力器等)及作业疗法(如拧毛巾、捏橡皮泥、书写等),同时继续配合蜡疗,按摩等理疗,以达到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增强肌力,恢复关节活动度的目的。
屈指肌腱的分区一、屈指肌腱的分区Ⅰ区(腱末端区):自食、中、环、小指的中节指骨和拇指近节指骨的中部至末节指骨底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止点,长约1.5CM, 移动距离短,伤后可以早期修复,效果较好。
有短腱钮。
Ⅱ区(鞘管区):亦称“无人区”,从远侧掌横纹深面的指屈肌腱的近端到中节指骨中部,即指浅屈肌腱的止点处,此区无短键钮,长键钮变异较多,修复后效果较差。
Ⅲ区(手掌区):自腕横韧带远侧缘至远侧掌横纹即屈肌腱鞘管的近端。
该区内拇指和小指分别位于桡侧和尺侧滑囊内,其余三指多数情况下在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内,外被腱旁组织。
蚓状肌起于该段指深屈肌腱上。
Ⅳ区(腕管区):为狭窄的共同通路,有9根肌腱和一根神经通过,肌腱外被有滑膜,尺侧滑液囊包绕全部指深浅屈肌腱,背侧有腱系膜相连,以保证肌腱的血液供应和滑动功能。
九条肌腱在腕管内分三层:浅层2条:中、环指指浅屈肌腱中间2条:食、小指的指浅屈肌腱深层5条:从桡到尺依次为:拇长屈肌腱、食、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Ⅴ区(前臂区):从肌腱起始部至腕管近端,即腕横韧带近侧缘以近的一段。
该段肌腱位于前臂的骨筋膜鞘内,外被腱旁组织,骨筋膜鞘内填充大量疏松组织,此区断裂术后粘连轻,宜做一期缝合。
减轻粘连的几种方法和注意事项:1)、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2)、肌腱吻合质量;3)、修复腱旁组织;4)、鞘管区可只修复指深屈肌腱,但指浅屈肌腱要保留0.5CM,以防止MP关节过伸;5)、按解剖层次进入,切口要斜跨肌腱或垂直;6)、可外用防粘连药物;7)、术后反应减轻后指导病人早期康复训练。
二、前臂前群浅层屈肌腱口诀:肱旋桡掌尺,浅拇深旋前。
三、指浅屈肌腱的功能:指浅屈肌腱屈MP、PIP关节;指深屈肌腱屈曲MP 、PIP、 DIP关节指浅屈肌腱的平均滑动距离在掌部为2.22CM,活动范围:环指>中指>食指>小指;在腕部为3.73CM,活动范围:环指>中指>小指>食指指深屈肌腱的平均滑动距离在掌部为2.89CM,活动范围:中指>食指>环指>小指;在腕部为4.12CM,活动范围:中指>环指>小指>食指总结:肌腱越长,滑动距离越大,同一条肌腱,越接近止点,滑动距离越大。
屈指肌腱损伤诊治指南1. 简介屈指肌腱损伤是指手指的屈肌和屈指骨膜的损伤,常见于运动员或劳动者。
本文将介绍屈指肌腱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 临床表现屈指肌腱损伤的临床表现常包括手指屈曲困难、疼痛、肿胀、瘀血等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握物困难、活动受限等情况。
3. 诊断屈指肌腱损伤的诊断通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检查手指的活动度、疼痛点、肿胀情况等,同时可能会进行X光、MRI等检查以明确损伤程度。
4. 分类屈指肌腱损伤分为一、二、三度损伤,其中一度损伤为轻微损伤,二度损伤为部分撕裂,三度损伤为完全撕裂。
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5. 治疗治疗屈指肌腱损伤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冰敷、理疗等,对一度或部分撕裂的损伤有效。
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撕裂的损伤,手术包括缝合术、重建术等。
6. 康复康复是屈指肌腱损伤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功能锻炼等,以恢复手指的活动度和功能。
康复期间应避免重复性手指运动和过度用力,注意保护手指。
7. 预防预防屈指肌腱损伤的关键是避免过度用力和保持手指的活动性。
运动员在训练中应遵守正确的姿势和方法,避免过度疲劳,避免受伤的发生。
8. 结语屈指肌腱损伤是常见的手部损伤,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需密切配合医护人员,遵守医嘱,避免加重损伤。
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和功能恢复。
以上是关于屈指肌腱损伤的诊治指南,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及时就医。
指屈肌腱分区、损伤特点及康复要点根据Verdan分类,指屈肌腱可分为5区I区是最远的一个分区。
自中节指骨屈指浅肌腱(FDS)止点到末节指骨屈指深肌腱(FDP)止点,该区只有指深屈肌。
在此处容易发生指深屈肌的断裂,包括肌腱抵止点撕脱带或不带骨片。
该区肌腱损伤后修复的并发症是远侧指间关节挛缩或肌腱在A-4、A-5内的滑动性减弱。
II区该区位于屈指深、浅肌腱共存的屈指腱鞘内,起于远侧掌横纹,止于中节指骨的中断。
这一区域屈肌腱有复杂的滑车系统支撑,将肌腱约束在指骨上,以利于手指屈曲。
损伤和被修复的滑车处可能会形成粘连。
未修复的滑车在肌内收缩时还会由于肌腱沿掌侧方向拉开骨骼而出现“弓悬”。
该区肌腱还有腱钮,为肌腱提供血供和营养。
手术修复要求精细微创,该区常常被称为“无人区”,因其容易粘连预后差而得名,目前由于显微修复技术的改进预后较好。
III区腕管远侧缘到屈指腱鞘近侧之间的区域,蚓状肌在此区起于屈指深肌腱,其肌腱从腕管内发出。
因此,对于该区屈肌腱损伤建议早期让掌指关节做轻微的被动活动以及轻微的被动握勾拳动作,(掌指关节伸直、指间关节屈曲)。
IV区该区位于腕管内,被滑液鞘包裹。
这一部位的损伤常有多条肌腱神经和血管损伤,因为这些结构彼此十分靠近。
术后出现肌腱粘连很常见,各肌腱的分别滑动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肌腱粘连。
V区该区位于前臂远1/3到腕关节水平,包括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的肌肉肌腱结合处。
因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尺动脉通过这一区域,所以肌腱损伤常伴有这些组织的损伤,在康复的早期必须对这些血管和神经加以保护。
建议这一区域的肌腱损伤要早期修复,以防肌腱随肌肉回缩。
这些肌腱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深部,容易形成粘连。
康复治疗时改善各肌腱的滑动性可以减少肌腱粘连和挛缩。
拇指屈肌腱亦分5区:(1)Ⅰ区拇长屈肌腱附着点;(2)Ⅱ区近节指骨颈到掌骨颈,即腱鞘区;(3)Ⅲ区大鱼际肌肉区;Ⅳ区:腕管区;(4)Ⅴ区前臂区。
手部的伸肌系统分为8个区,其范围从指尖到前臂,其中拇指可分为5个区。
屈肌腱损伤-治疗措施屈肌腱损伤(一)深肌腱抵止区(Ⅰ区)从中节指骨中份至深腱抵止点。
该区只有指深屈肌腱,断裂后应争取早期修复,直接缝合断端。
若在抵止点1cm以内断裂,可将腱端前移,即切断远断段,将近端重新附着于止点处。
(二)腱鞘区(Ⅱ区)从腱鞘开始至指浅屈肌的附着处(即中节指骨中份),在此段深、浅屈肌腱被限制在狭小的腱鞘内,伤后很易粘连,处理困难,效果较差,故又称为“无人区”。
目前一般主张,如系指浅屈肌腱牵拉断裂可不吻合,以免粘连,深肌腱浅肌腱同时断裂,仅吻合深肌腱,同时切除浅肌腱,保留腱鞘及滑车。
亦有主张同时修复深浅屈肌腱。
(三)手掌区(Ⅲ区)腕横韧带远侧至肌腱进入腱鞘之前的区域。
手掌内深肌腱的桡侧有蚓状肌附着,断裂后限制近端肌腱回缩。
在蚓状肌区深浅肌腱同时断裂,可以同时吻合,用蚓状肌包裹深肌腱,防止与浅肌腱粘连。
蚓状肌至腱鞘段,仅吻合深腱,切除浅腱。
(四)腕管区(Ⅳ区)九条肌腱及正中神经挤在腕管内,空间较小,正中神经浅在,常与肌腱同时损伤。
处理时应切开腕横韧带,仅缝合深肌腱及拇长屈肌腱,切除浅肌腱,以增大空隙。
吻合口应不在同一平面。
必须同时吻合正中神经。
(五)前臂区(Ⅴ区)从肌腱起始至腕管近端,即前臂下1/3处。
此区屈肌腱,有腱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保护,粘连机会少。
屈肌腱在此区损伤,应全部作Ⅰ期缝合,效果常较好。
但在多条屈指深浅肌腱断裂时,要避免吻合口在同一平面,以减少粘连。
拇长屈肌腱断裂,亦应争取Ⅰ期修复。
在掌指关节平面,肌腱被夹在两块籽骨之间,易造成粘连。
该平面的断裂,不直接缝合肌腱,而是切除远断端,在腕上腱一腹交界处作肌腱延长,将远断端前移,重新附着于止点处,亦可行环指屈指浅肌腱转移代拇长屈肌腱。
止点1厘米以内断裂,通常采用肌腱前移法,但不延长肌腱。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简述指屈肌腱分区
指屈肌腱分区是指针由腕部伸向手指的肌腱组织的分类,也称为“指肌腱”,包括指
间肌、指腱、及指末肌腱在内。
其中,肌腱侧分布按腕、掌、指相互延伸,连接指节骨和
指骨头,其特点是有利于指力活动。
一般来说,指屈肌腱分区的最基本的指标如下:
1、指间肌:主要位于掌侧,在手腕活动时拉伸指间,张开或压缩指关节,其最重要
的功能由指间肌小头提供,是由活动时固定住鱼叉骨的小头来完成,所以在治疗特定伤损时,特别要注意指间肌小头的伸缩功能。
2、指腱:腱肌位于掌侧,张开和收缩指关节,增强指力。
它们以向指尖的方向“拉开”它们,并延伸到假肩节上。
指腱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指关节弯曲和伸展,但也有一部
分指腱可以外展指间,它们有助于提供指尖的轻微卷曲力。
3、指末肌腱:位于掌侧,连接了指骨头和小指三度指节,几乎可以延伸到指尖,伸
长指节,并承受指尖轻微的伸展作用。
4、肌腱底部:位于掌侧,位于腕部弯曲点对齐指骨头肌腱底部,夹在腕背节骨之间。
作用上,它们主要限制指骨头的转动,防止其过分移动,同时为腕提供可靠的支撑。
总之,指屈肌腱分区是指臂和手指组成的肌腱结构,分别有指间肌、指腱、指末肌腱
和肌腱底部等,主要功能是张开和收缩指关节,增强指力,为腕部活动提供可靠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