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鱼
- 格式:ppt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11
第四节鱼01学问管理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多种多样的鱼(1)鱼的种类淡水鱼:我国淡水鱼有1 000多种,闻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海洋鱼:我国的海洋鱼约有2 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鲅鱼等。
注意:不是所出名字带鱼的都是属于鱼类。
如章鱼、墨鱼、鱿鱼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鲸鱼属于哺乳动物。
并非全部的鱼的名称中都有“鱼〞字,海马、泥鳅、中华鲟都属于鱼类。
(2)鲫鱼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结构:鲫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体型:鲫鱼的外形呈流线型。
体表:有鳞片覆盖,其上有黏液。
运动:主要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摇摆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
(3)鱼的呼吸鱼鳃的构造:呼吸运动:鱼的口和鳃盖后缘运动是交替张合的。
水流流淌:由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地方流出。
气体改变:流入水和流出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改变:流入的水,氧气含量多,二氧化碳含量少;流出的水,二氧化碳含量多,氧气含量少。
(4)鱼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摇摆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及人类的关系:鱼作为水产业的主要产品,是人们获得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此外,鱼对人类还有许多用途,例如,鱼鳞胶用鱼鳞熬制而成,在食品、医药和扮装品产业上有广泛应用,鱼肝油有保健功能。
保护:国家对渔业消费实行以养殖为主;制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展捕捞;制止运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展捕捞。
02例题解读【例1】(青岛中考)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鱼,发觉卖鱼的叔叔不断向鱼池中通入气体,这样做的目的是()A.削减水的阻力,促进鱼的运动B.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使鱼获得足够的氧气C.使鱼向四周散开,充分利用水体D.进步水温,使鱼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解析】鱼在水中游泳,呼吸靠鳃,而鱼所需的氧气来自于水中,室温下,水中能溶解的氧气的量比较少,所以卖鱼的叔叔不断向鱼池中通入气体是为了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使鱼生活的时间长一些。
第四节鱼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鱼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教学图片】鲫鱼身体的结构》图片资源、《【教学实验】观察鲫鱼》视频资源、《【活动设计】调查鱼类产品》活动卡片资源、《【知识解析】鱼类-小结》思维导图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温故知新: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统称为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2.“四大家鱼”是哪几种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一天,小鱼看到蝗虫飞来飞去,嫉妒地说:“飞算什么本事,你能在水里游泳吗?”,蝗虫说:“我虽然不会游泳,但我敢把头放入水中,你敢到岸上来吗?”小鱼说:“比就比!”说完,蝗虫把头埋入了水中,小鱼只好跳到了岸上。
接下来,小鱼会怎么样呢?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鱼类适于生活在水中的特征。
【新知讲解】(二)鱼的主要特征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观察与思考:取一条鲫鱼(或其他常见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展示《【教学图片】鲫鱼身体的结构》。
讨论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讲解: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讨论2.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讲解:这种说法不全面,自然界中大多数鱼主要靠躯干的摆动进行运动,鱼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感觉一下鱼体表的特点。
轻轻掀起鰓盖,看一看鰓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图片,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将鱼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
第四节鱼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会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技术;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技术。
三、教学重点1.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教学难点1.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技术;2.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让学生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观察法:通过观察鱼类的形态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讨论法:通过讨论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讲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如鱼类的体形、鳞片、鳃等;2.讲解鱼类的分类,如硬骨鱼类、软骨鱼类等。
2. 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1.实验观察鱼类的生活习性,如游泳、觅食等;2.讲解鱼类的生态环境,如淡水、海水等。
3. 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技术1.讲解鱼类的捕捞技术,如网捕、钓捕等;2.讲解鱼类的养殖技术,如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区分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技术;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课题: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鱼教师: 郭鑫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2、了解鱼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2、树立保护水资源和野生水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2、难点: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分析法、探究讨论等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有鱼、水草的鱼缸;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以及观察与思考的实验。
五、可渗透的学科法制教育知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后为保护产卵期的亲鱼和肥育期的幼鱼,渔业法还规定: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网具进行捕捞。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师: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6个类群的动物,由于它们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我们将它们称为无脊椎动物。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和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动物,首先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大家熟悉的鱼类。
(板出:第四节鱼)师:介绍鱼的生活习性及以什么为食,鱼的种类,重点是“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以及鳙鱼。
接下来我们将探究鱼的主要特征及其运动、呼吸方式。
(板出:鱼的主要特征)(展示装有鱼的鱼缸)师:大家看到这只鱼在鱼缸的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那大家有没有想过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看鱼缸李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
第四节鱼教案教案标题:第四节鱼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鱼类的特点、分类以及其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鱼类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鱼类的特点、分类以及其生活习性。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鱼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关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了解鱼类的特点及其分类。
2. 掌握不同类型鱼类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鱼类的分类及其特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鱼类生活习性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2. 包含各类鱼类图片及资料的教材、辅助教材。
3. 不同类型鱼类的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鱼类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你了解鱼类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知识探究:1. 通过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介绍鱼类的特点,如:体形、呼吸方式、生殖方式等。
2. 分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鱼类的分类,如: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区别,骨鳍鱼类和软鳍鱼类的区分等。
3. 制作教学模型或使用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鱼类,并比较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案例分析:1. 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模型或图片,比较不同类型的鱼类。
2. 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的鱼类在生活习性上的差异。
3.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形成对不同类型鱼类生活习性的理解。
拓展活动:1. 分组或个人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鱼类,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深入了解,并制作一份海报或小册子进行展示。
2. 学生互相分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四节鱼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鱼的游泳、呼吸、鱼类的特征,其他水生动物和水域环境的保护三个内容,知识量大,范围广。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鱼,能大致说出常见鱼类名称。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尝试用观察方法研究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鱼类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鱼类的呼吸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绚丽多彩的生物界)
2提问法:(生物圈中除了人和绿色植物,还有其他生物吗?)
3.讲述法(生物圈中的生物有人、绿色植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有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鱼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尾部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说学法
本部分采用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查资料等方法,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注意引导与总结。
四、教学过程
1.激情引入——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导入各种环境中的生物。
3.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鱼的外形和鱼游泳时各种鳍的动作。
4.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