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200.94 KB
- 文档页数:10
张明楷刑法分论知识点引言张明楷是中国著名刑法学家,他在刑法分论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
本文将对张明楷刑法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刑法学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
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刑法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明楷提出的罪刑法定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明确规定罪名和刑罚:根据法律的规定,犯罪行为必须明确具体的罪名和相应的刑罚。
这样可以保证法律的适用性和公正性,也能有效地限制刑事司法的滥用。
2.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原则还规定了法律的不溯及既往性质,即法律不得追溯对以前的行为进行惩罚。
这样可以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司法的滥用和任意执法。
3.刑罚的法定化: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罚必须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不能随意确定。
这样可以保证刑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也能有效地约束刑事司法的权力。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张明楷在刑法分论中还提出了一些刑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理解刑法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1.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已在上一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
2.独立性原则:刑法是独立于其他法律领域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刑法的制定和适用必须以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不能被其他法律领域的规定所限制和干扰。
3.平等原则:刑法的适用必须遵循平等原则,即任何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应该受到同样的法律待遇。
这样可以保证刑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避免刑事司法的歧视和偏见。
4.人道主义原则:刑法的适用必须尊重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避免对罪犯进行残酷和不人道的惩罚。
刑法的目的是通过惩罚和教育改造罪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张明楷的刑事责任理论张明楷的刑事责任理论是其刑法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理解刑法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有帮助。
1.主观责任:刑事责任是基于犯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确定的。
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刑事故意或过失,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阶层论的司法运用张明楷《清华法学》2017年第5期内容提要:阶层论应当运用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
阶层论与四要件论的最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区分违法与责任以及是否从违法到责任展开判断。
认定犯罪应当从客观到主观、从违法到责任;行为是否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取决于客观要素,而非取决于主观内容。
只有当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才需要运用法定的或者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既不能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当作不阻却违法的理由;也不能因为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就反过来直接肯定构成要件符合性。
责任的内容既包含心理要素,也包括规范评价;应当重视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预防要素不能提升为责任要素。
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应当首先从不法层面判断侵害结果或者危险结果能否归属于参与人的行为,然后从责任层面个别地判断各参与人的责任。
阶层论会对刑罚的适用产生重要影响;量刑应当以责任为基准,明确区分责任要素与预防要素,不要使用“主观恶性”的概念。
关键词:阶层论;构成要件;违法性;有责性;司法运用目次一、阶层论与四要件论的区别二、阶层论在认定犯罪过程中的运用三、阶层论在刑罚适用过程中的运用如所周知,刑法理论上所称的阶层论,是指以德国、日本刑法理论为代表的犯罪论体系。
在学界将阶层论与四要件论视为不同体系时,就意味着四要件论不是阶层论体系。
然而,阶层论中也有四阶层体系,所以,需要明确阶层论与四要件论的关键区别。
随着近年来对阶层论的介绍,刑法学界与刑事司法人员或多或少对阶层论有不少了解;即使明确反对阶层论的学者,也知道阶层论的基本内容。
作为法解释学的刑法学是一项实践性工作,旨在为刑事司法服务,并意图指导、检验刑事司法活动;犯罪论体系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1]技术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
所以,即使习惯于以四要件论办理刑事案件的司法工作人员,也完全可以同时运用阶层论处理刑事案件。
因为一个刑事案件在经过四要件论的检验之后,完全可以再以阶层论进行检验。
况且,阶层论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理解了阶层论的精髓或者核心,将阶层论运用到刑事司法实践中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刑法“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敲诈勒索罪是刑法中的一种常见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敲诈勒索犯罪日益猖狂,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了有效打击和防范这一类犯罪行为,刑法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即“二阶层”理论。
在我国刑法中,二阶层理论是指将犯罪行为分为初级犯罪和高级犯罪两个层次,其中高级犯罪比初级犯罪更为严重,因此需要更严厉的处罚。
这一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更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敲诈勒索罪这种侵害他人利益的犯罪行为,二阶层理论的运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刑法“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理论,加强对敲诈勒索犯罪的打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00字】。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刑法“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敲诈勒索罪中情节复杂性对“二阶层”理论的影响,分析敲诈勒索罪量刑中“二阶层”理论的适用条件,从而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具体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已有理论和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适用性和实践价值,为今后相关研究和法律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促进我国刑法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对刑法“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性和实施条件的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1.3 研究意义刑法“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性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刑法理论体系,提高刑法理论的适用性和适刑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研究“二阶层”理论在该罪中的适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性质和危害,为有效打击和预防该类犯罪提供参考依据。
刑法中犯罪构成新理论系统整理,二阶层、三阶层、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作为犯罪判断与证成的思维作业模式,乃是整个刑法学体系的基石,并为近代刑事法治文明的支柱。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过去60年间,不仅作为中国刑法学术研究的基础平台,产生了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成为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的操作指南,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意义。
Part 1犯罪构成的概念我国把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称为:“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也就是犯罪的成立条件,犯罪构成是不法与责任的有机整体,是犯罪类型,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德日没有犯罪构成这一说法,只有犯罪的成立条件一说。
犯罪构成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还是法学家研究的结果呢?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刑法总则与分则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定了犯罪构成,也就是刑法明确规定了构成各种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要素。
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刑法理论将这种规定概括为犯罪构成。
也就是说犯罪构成的法定的,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标准,围绕犯罪构成进行的研究就是是犯罪构成理论,我们说的四要件、三要件和两要件便是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构成理论就成为认定犯罪的工具,至于哪种理论好用,就看是否合理是否科学。
首先认清楚下面几个概念:1.犯罪构成=犯罪的成立条件2.构成要件=客观构成要件=违法构成要件(不法要件)3.构成要件也是违法类型。
Part 2犯罪构成的机能(1) 罪刑法定主义的产物罪刑法定要求刑法明文明确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与法律后果。
因此犯罪构成使罪刑法定主义得以实现。
罪刑法定是法治在刑法中的体现,也是保护法益保障公民自由的要求。
(2) 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对刑事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a.对区分罪与非罪(人权保障机能)b.对区分此罪与彼罪c.区分一罪与数罪d.区分重罪与轻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Part 3犯罪构成理论的争鸣1、传统四要件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整体格局上表现为两大块四要件耦合式的结构。
两大块就是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犯罪构成整体上划分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板块。
张明楷:论短缩的二行为犯即间接目的犯2009-11-30标签:法律行为犯张明楷杂谈一、短缩的二行为犯概说刑法上的目的犯(Absichtsdelikte),是指以特定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
例如,《刑法》第363条规定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必须“以牟利为目的”,因而属于目的犯。
其中的特定目的,不是指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而是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外的,对某种结果、利益、状态、行为等的内在意向;它是比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更为复杂、深远的心理态度;其内容也不一定是观念上的危害结果。
从目的与行为的关系考察,目的犯的目的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行为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可以(但并非必然)实现的目的。
如贷款诈骗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诈骗行为,就可以实现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
另一种是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后,还需要行为人或第三者实施其他行为才能实现的目的。
如走私淫秽物品罪,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走私淫秽物品的行为,还不能直接实现牟利或者传播的目的,只有在走私行为完成之后实施其他相关行为,才能实现牟利或者传播目的。
德国刑法理论称前者为断绝的结果犯(kupierte erfolgsdelikte)、后者为短缩的二行为犯(verkuemmert zweiaktige delikte)或者不完全的二行为犯(nuvollkomme zweiaktigen delikte);日本有学者称前者为直接目的犯、后者为间接目的犯。
本文在此讨论短缩的二行为犯。
短缩的二行为犯的基本特点是,“完整”的犯罪行为原本由两个行为组成,但刑法规定,只要行为人以实施第二个行为为目的实施了第一个行为(即短缩的二行为犯的实行行为),就以犯罪(既遂)论处,而不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实施第二个行为;与此同时,如果行为人不以实施第二个行为为目的,即使客观上实施了第一个行为,也不成立犯罪(或者仅成立其他犯罪)。
刑法“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作者:詹文天石青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19年第11期摘要:犯罪构成“二阶层”理论是指犯罪由表明违法的要件与表明责任的要件组成,违法构成要件是表明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要件,并在其中讨论违法性阻却事由;责任构成要件是表明行为具有非难可能性的要件,并在其中讨论有责性阻却事由。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要看这个行为是否侵犯了特定的法益。
而是否存在法益被侵犯并不需要对行为人的主观进行判断,即对违法性的判断只需要有行为和结果,且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可。
按照“二阶层”理论,敲诈勒索中的“胁迫”需具备有体性、有意性和法益侵害性,敲诈勒索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缺乏“合意”的财产性转移的内心意向。
关键词:敲诈勒索违法构成要件责任构成要件胁迫一、问题的提出[基本案情]2017年夏,村民赵某(案发时67岁)砍了朱某(案发时47岁)种在公路边的杨树枝用来喂牛,当场被朱某发现,朱某将赵某的摩托三路车骑回家扣留,并牵走赵某家中的一头牛,让赵某赔偿了1.2万元;村民韩某(案发时69岁)砍了朱某种在公路边的杨树枝用来喂羊,当场被朱某发现,朱某将韩某的电动三轮车开回家扣留,并以韩某不赔偿就报警为由让韩某赔偿了1.5万元;村民李某(案发时61岁)砍了朱某种在公路边的杨树枝用来喂羊,当场被朱某发现,朱某以李某不赔偿就报警为由让李某赔偿了8000元。
在公安机关后续侦查过程中,朱某一直强调是自己树枝被砍要求对方赔偿,双方经过“协商”后对方给了自己赔偿款。
但同时朱某也承认这些树枝并不值钱,索要的数额远远超过树枝真实的价值。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行威胁(恐吓),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既遂)的基本结构是:对他人实行威胁——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1]这是当前我国敲诈勒索罪概念以及犯罪认定的通说。
刑法学张明楷读书笔记刑法学张明楷读书笔记拜读了一段时间张明楷老师编写的刑法学,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逻辑缜密、观点新颖、理论深厚。
单单从字数上看,这本书比其他版本的刑法学(例如:高铭暄、马克昌主编的刑法学)字数大概能多一半,但是所涉及内容至少要多一倍,理论厚度更是不止一倍。
这本书作为一本法学本科教材显然是绰绰有余的,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四要件”理论,也没有照搬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理论,而是创新性的提出“二阶层”理论,并在“二阶层”犯罪构成的基础上撰写了这本书。
在这里我想简单说一下犯罪构成理论的作用,“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的基石,是有关“方法论”的理论,他好比是一栋大楼的地基,地基修成什么样,直接影响整栋大楼的建筑风貌。
有一定法学基础的人看过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感觉“二阶层”理论所涉及的犯罪构成的组成要素在“四要件”中都能找出,“二阶层”无非是把这些要素从新排列组合,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我看来“阶层”理论(这里我把二阶层、三阶层统称为阶层理论,因为二者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二阶层是把三阶层的该当性、违法性作为第一阶层,把有责性作为第二阶层考虑的)和“四要件”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阶层”理论坚持从客观到主观的逻辑思维方式,并认为客观和主观之间是有层级的,认为没有客观就不存在主观,或者认为没有客观分析主观没有价值。
而“四要件”理论并没有区分构成犯罪各个要件之间的层级关系,各个要件并列的存在于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当中,这种情况会造成我们在分析犯罪构成是好像先分析哪个构成要件都可以,但是有些情况下,逻辑顺序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里我举德国著名刑法学家罗克辛在他著作当中曾经举过的一个有名的教学例子:有甲、乙兄弟俩,甲、乙的父亲是一个富商,有一大笔遗产可供继承。
如果甲、乙共同来继承,那么两个人只能一人得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哥哥甲便产生了独吞遗产的意图,想如果弟弟死掉,他就成了唯一的遗产继承人,就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于是他就希望弟弟死。
刑法必背干货100条——二阶层犯罪论体系刑法必背干货100条——二阶层犯罪论体系2016.03.11阅读162刑法必背干货100条——二阶层犯罪论体系刑法必背干货100条——二阶层犯罪论体系二阶层犯罪论体系1、按照命题人张明楷教授的观点,犯罪构成应采取二阶层体系,即违法性构成要件和责任性构成要件。
认定犯罪时,要坚持从客观到主观的路径。
亦即,首先要判断客观行为是否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如果不符合,就不需要进一步判断主观要素;如果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并且不具有违法阻却事由,才需要进一步判断主观要素。
2、犯罪构成,应采二阶层理论,即违法性构成要件与责任要件,前者主要讲解两个问题,即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性阻却事由,后者也讲解两个问题,即主观构成要件符合性和有责性阻却事由。
通常来讲,所谓违法,即行为为法律所不允许,在法律上是无价值、反价值的;有责,是指对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
3、构成要件符合性是二阶层犯罪论体系第一层客观违法要件的内容。
在解释构成要件时,必须使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而且是值得科处刑罚的违法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具有可罚的违法性的行为,都必须被解释到构成要件中去。
毕竟,刑法并非处罚任何违法行为,而是只处罚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
4、在犯罪构成理论上,命题人的观点是二阶层理论。
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行为不是所谓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但实质上没有法益侵害性的行为,而是孤立地判断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假象,但整体地判断不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因而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5、对构成要件必须做实质的解释。
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
所以,对违法构成要件的解释,必须使行为的违法性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对责任构成要件的解释,必须使行为的有责性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
易言之,必须将字面上符合构成要件、实质上不具有可罚性的行为排除于构成要件之外。
6、违法和有责,是犯罪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张明楷教授关于因果关系的观点刚刚整理的。
只是整理我觉得对考试有用的部分,不是很全面。
供参考。
因果关系:采条件说: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1、条件说是指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使预备行为产生了危害结果,也不存在因果关系,如甲为了毒死朋友乙,向装有红酒的酒杯中投放毒药后,将酒杯放在自己家里的书架上,但碰巧丙到甲家访问,发现书架上杯中的红酒后一饮而尽而死亡。
由于甲没有故意杀人的实行行为,所以不成立故意杀人的既遂,而是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预备的想象竞合。
2、假定的因果关系指虽然某个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即使没有该行为,由于其他情况也会产生同样结果。
如下午一时执行死刑,在执行人正在抠动扳机的瞬间,被害人的父亲甲推开执行人,自己抠动扳机击毙了死刑犯乙,由于事实上是甲的行为导致乙的死亡,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
3、合义务的择一举动指虽然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了结果,但即使其遵守法律,也不能避免该结果的情形。
例如:被告人甲在一条笔直的6米宽的道路上驾驶者汽车,右侧的乙朝着同样方向骑着自行车,按规则,汽车应与行为保持1.5米的距离,但甲只保持了0.75米的距离,而乙则由于饮酒醉倒在车轮下,被车后轮轧死。
由于甲的行为造成了乙的死亡,故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竞合)指两个行为都分别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例如,甲与乙没有意思联络,都意欲杀丙,并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甲的行为或没有乙的行为,丙都会死亡,根据条件关系修正说或整体考察说认为,应当对条件关系公式进行修正,即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条件。
5、重叠的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行为,单独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具有导致结果发生的危险),但合并在一起导致了结果发生时,就是所谓重叠的因果关系。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危害行为
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体活动受强制的身体活动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
用其身体活动。
(1)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
案例1:医生将毒针交给护士,吩咐其给病人注射,护
士不知情而照办。
医生是故
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护士
如果没有过失就无罪。
案例2:甲欺骗乙家中的钟
点工丙,声称自己是乙的秘书,要求丙将乙的公文包交
给自己带给乙,丙信以为真,将公文包交给了甲。
由于丙
没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所以
甲只成立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案例:医生将毒针交给护士,吩咐其给病人注射,护士本
应按规定检查针剂,但因为
过于相信医生的权威而未检
查并照办。
医生是故意杀人
罪的间接正犯,护士属于过
失致人死亡(有可能构成医
疗事故罪)。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
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3)利用他人犯其他罪的故
意。
案例:甲不知道丙坐在高档
穿衣镜后面,而乙知道,乙
为了杀死丙,唆使甲向穿衣
镜开枪,穿衣镜被打碎,丙
也中弹身亡。
甲构成故意毁
坏财物罪(或者与过失致人
死亡罪的想象竞合),乙成立
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甲
乙在故意毁坏财物罪范围内
成立共同犯罪。
注意:就真正的身份犯而言,一般人故意利用有身份的不知情者,难以成立该身份犯的间接正犯,可能成立其他犯罪。
案例1:甲冒充警察,声称办案需要,要求邮政工作人员大量开拆邮件的,甲不成立私自开拆邮件罪(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但可能成立侵犯通信自由罪的间接正犯(或者与招摇撞骗罪的想象竞合犯)。
案例2: 普通公民甲欺骗国家工作人员乙,声称需要现金购买住房,十天内可以归还。
乙将公款挪用给甲,甲却用于贩卖毒品,并在十天内将公款归还。
甲不能成立挪用公款罪的见解正犯,成立挪用公款罪的教唆犯(乙客观上实施了挪用公款的违法行为)。
(1)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目的的行为。
案例:甲欲实施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向乙隐瞒牟利目的,利用乙传播淫秽物品。
因为乙不具有牟利目的,只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而甲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间接正犯,二者在传播淫秽物品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这是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的体现。
4.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份)。
这种情形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2)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身份的行为。
案例:甲(警察)指使乙(联防队员,非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乙。
甲构成刑讯逼供罪的间接正犯。
乙有逼供的故意,但没有司法工作人员身份,不能构成刑讯逼供罪的直接正犯,只能构
成该罪的帮助犯(如果乙致人轻伤,则会触犯故意伤害罪)。
甲乙构成该罪的共同犯罪。
这也是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的体现。
注意:间接正犯也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案例:甲欺骗乙说:“丙欠我100万,你帮我把他关起来要债。
”乙信以为真,关押了丙,甲随后向丙的亲属勒索财物。
甲是绑架罪的间接正犯,乙与甲成立共犯(乙成立非法拘禁罪)。
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案例1:甲迫使乙杀丙,同
时将乙要杀丙的实施告知丙,让丙在正当防卫时杀死丙,后来丙果真在正当防卫时杀死了乙。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案例2:甲诬告陷害乙犯故
意杀人罪,后来司法机关判处乙死刑立即执行的,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与诬告陷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6.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案例1:丈夫甲和妻子乙吵
架后离家出走,有杀乙故意
的邻居丙告诉乙:“你假装
上吊,我马上打电话叫甲回
来看看,吓吓他,让他以后
不敢再和你争吵。
”以听从丙
的意见,将搭在房梁上的绳
子套在脖子上,丙便离开,
乙很快吊死。
丙成立故意杀
人罪的间接正犯。
案例2:兽医甲谎称乙饲养
的狗是疯狗,使乙杀死该狗
的,甲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罪
的间接正犯。
案例3:甲强迫乙自杀的,
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的特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