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法看中美撞机事件_1
- 格式:docx
- 大小:22.43 KB
- 文档页数:11
第1篇一、引言领空是指一个国家领土之上的空域,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领空法律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领空法律的基本概念、主要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案例,以期为我国领空法律研究提供参考。
二、领空法律基本概念1. 领空主权领空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空拥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权利。
根据国际法,国家有权在其领空内进行各种活动,包括民用航空、军事航空等。
2. 领空划分领空划分为三个层次:领空、低空和超低空。
领空是指距离地面最高点12公里以上的空间;低空是指距离地面最高点12公里以下至2.5公里以上的空间;超低空是指距离地面最高点2.5公里以下的空间。
三、领空法律法规1. 国际法(1)1944年《芝加哥公约》:规定了国家对其领空的主权权利,以及航空器在领空内的飞行义务。
(2)1952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章程》:明确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职能和成员国义务。
2. 国内法(1)我国《民用航空法》:规定了我国领空主权、航空器飞行权利、航空安全等内容。
(2)我国《领空与外国航空器飞行规则》:明确了外国航空器在我国领空内的飞行规定。
四、领空法律案例1. 案例一: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事件2011年,伊朗军队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击落一架美国无人机。
美国认为,伊朗违反了《芝加哥公约》,侵犯了其领空主权。
伊朗则辩称,无人机进入其领空,侵犯了其主权。
此案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最终以双方和解告终。
2. 案例二:朝鲜击落韩国侦察机事件2010年,朝鲜在领空内击落一架韩国侦察机。
韩国政府认为,朝鲜违反了《芝加哥公约》,侵犯了其领空主权。
朝鲜则辩称,韩国侦察机侵犯了其领空,执行侦察任务。
此案导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最终以双方协商解决。
3. 案例三:中国警告日本航空器事件2014年,日本一架航空器在钓鱼岛附近空域与中国航空器发生危险接近。
中国方面认为,日本航空器侵犯了我国领空主权,并对此提出警告。
此案反映了我国在领空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国际法案例分析1、美国参议院通过所谓“西藏问题”修正案1987年,美国国会的少数议员,策动参、众两院通过欢迎达赖访美的决议,并且让达赖利用国会的讲坛发表鼓吹“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
同年10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关于所谓“西藏问题”的修正案,颠倒是非,污蔑中国在西藏侵犯人权。
对于美国国会少数人的恶劣行径,我们对相比表示极大的愤慨。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所谓“西藏问题”修正案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所谓修正案是违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原则引申出来的一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它是指一国不准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的内外事务,不准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另一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因此,有关西藏的任何问题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别国是无权干涉的。
而美国国会的少数人围绕所谓“西藏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任何国家或者任何人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也是永远不会得逞的。
事实上,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都把他们的魔爪不断地伸向西藏,妄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但是他们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二)所谓修正案侵犯了我国领土主权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处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这早已为世界各国所承认。
现在,美国国会的所谓“西藏问题”的修正案,妄图把西藏从我国领土分裂出去,这就是破坏和分裂领土完整,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三)所谓修正案违背了美国承认的国际义务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庄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按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作者: 秦晓程
作者机构: 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页码: 27-31页
主题词: 国际法;中美撞机事件;海洋法;航空法;中美关系
摘要: 对中美撞机事件所涉及的主要国际法问题进行了剖析论证。
运用国际法中关于专属经济区、领空、主权管辖与豁免、飞越自由、紧急避险、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规则或制度 ,对事件中的撞机责任、事件根源、侵入领空的非法性 ,飞越自由的限制 ,以及国家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
结论是撞机事件中的责任完全由美方引起 ,美方的辩解是站不住脚的 ,美国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国际法律责任 ;中国政府的处理和措施完全符合国际法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和维护。
国际法案例1、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国家财产继承[案情]1949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推了国民党政权。
这一年国民党当局由南京到广州,10月又到重庆,11月到云南,最后于12月9日越过海峡逃到台湾岛。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国民党政府在它覆灭前夕,于9月下令将居于国家所有的中央航空公司40架飞机飞往英国控制下的香港启德机场。
11月9日,在香港的中央航空公司的职员宣布起义并意欲把他们控制的飞机归属于新政府。
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中央航空公司及其财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
但1949年12月12日,国民党台湾当局却将中央航空公司的这些飞机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两个美国公民陈纳德和威拉尼尔。
此二人又以合伙人的资格把飞机卖给了在美国特拉华的一个联营的民用航空公司。
该公司为请求飞机的产权诉讼到香港法院,请求依据特别法声明这40架飞机是该公司财产。
1950年5月10日,英国政府给香港最高法院发出了一道枢密院令,以在香港启德机场上的飞机的所有权有争执为由,指令其所有权应由法院判决,“并且关于这些飞机的诉讼,即使这案件中的被告为一个外国主权国家,法院仍有权处理”。
该法令还规定在法院未判决之前,香港总督可以扣留这些飞机,并于最终判决后执行法院判决。
香港的初审和上诉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请求,认定这些飞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财产,并认为出售飞机违反已确定的连续原则。
法官的附带意见指出:“新政府应继承旧政府的历有权利,除非旧政府成员的行为是越权或是作为受托人对国家的不忠诚行为,并且是为一个外国和不适当的目的。
”审判法官认为,那时联合王国政府已完全可以撤销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这种出卖只不过是为了防止这些飞机落人共产党政府手中的一个策略而已。
原告对上述判决不服上诉到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
司法委员会完全改变了下级法院的判决,于1952年7月28日做出终审判决。
中美撞机惊人隐情曝光美国付惨重代价2015-03-31 09:43:39发帖人:云天孤鹤参与评论(4)人2001年4月1日,布什总统刚上任,美国海军一架EP-3E电子侦察机,在南海上空与中国海军航空兵一架歼-8II战斗机相撞,美机迫降海南岛,爆发美中关系近年来最大的危机。
美军被迫临时销毁电脑,但中国对机上极机密的情报侦察电脑设备,使用“逆向工程”还原,读取资料,重创美国军情,损失至今难估。
美国一直迟到2009年,才下决心对这次中方逆向工程所造成的军事机密损失,采取对应措施,革新海军的情报侦蒐处理设备。
但为时晚矣,美国才惊觉美国网路系统之脆弱,军方随即成立网路司令部,重视网战(cyber warfare)。
预定11月1日出版的“纽约客”报导,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因选票争议,无法决定谁是新总统,华府群龙无首。
当时美国刚决定减少对前苏联的每日军事侦察飞行架次,军方也不敢断然终结侦察飞行任务。
为维持既有编制军力,中国成为新目标,侦察中国军事动向,从每两周一次的飞行架次,增加到每天都飞,其实侦察飞行任务只是纯为应付。
中方飞行员自2000年12月起,对美方侦察机动作越来越挑衅。
这些情况虽向华府反映,但华府当时无人有权威回应,结果导致美国无法挽回的灾难性损失。
EP-3E在迫降海南岛前,机员理应依规定销毁机上的电脑等设备。
规定要求机员使用消防斧,甚至热咖啡等,销毁机上电脑硬体和软件。
但当时处于紧急情况的机员未能及时销毁,EP-3E整机落在中方手中,任由处置。
EP-3E上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操控的作业系统,可以监测中国的加密雷达,语音和电子通讯等等。
中国取得EP-3E机后,使用逆向工程,复制机上电脑,解出3000至5000万行的密码电脑程式,等于取得美国海军情报解码路线图的最高机密。
中国知道美国如何探测中国的机密,更反过来侦测美国机密,对美军动向一清二楚。
美国海军起初低估中国对EP-3E所做的逆向工程,一直到2008年年底,才惊觉到损失之惨。
第一章国际法的概念与法律性质1、“jus gentium”一词为何被视为国际法的语源?2、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分别是国际法领域的公法和私法吗?3、国际法与国际公法的关系?4、国际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5、如何认识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第二章国际法的历史发展1、古代国家间交往的主要形式?2、古代国家间交往的主要区域?3、为什么中世纪被称为国际法发展的沉寂时期?4、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何被视为近代国际法正式产生的标志?5、如何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法的影响?6、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的兴起对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法发展的影响?7、有哪些因素推动着当代国际法内容的更新与丰富?8、中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朝贡体系建立的原因?9、丹麦商船事件对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有何影响?第三章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1、为何大多国家对国际习惯在国内法中的适用都采取了宽松态度?2、是否所有国际条约都涉及在缔约国国内法中的适用问题?3、我国《宪法》为何未对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问题作出规定?4、如何解决在我国直接适用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冲突?第四章国际法的渊源1、如何认识《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l款?2、如何认识国际条约的特征?3、如何确定造法性条约的第三方?4、如何认识造法性条约对第三方创设义务和权利的特殊情形?5、第三方遵循造法性条约规则的原因?6、条约相对于习惯国际法的优势?7、当代国际法成文化趋势的原因?8、国际习惯的形成需要多少时间?9、“即时国际习惯法”(instant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对国际习惯构成理论的挑战?10、如何认定国际习惯的形成时间——国际习惯有无“生日”?11、国际习惯形成的实际参与方范围?12、国际习惯相较于条约的缺陷和优势?13、为什么国际法中条约比重的增加和习惯法的萎缩将是一个漫长却也许是永无止境的过程?14、什么是一般法律原则?15、如何确定“文明各国”(civilized nations)的范围?16、在当代“文明各国”间是否存在着共同的一般法律原则?17 、“文明各国”间一般法律原则的范围?18、什么是“公允及善良”(ex aequo et bono)原则?19、如何认识国际法院判决的国际“立法”价值20、学者学说的一般效力?21、学者学说在国际法领域的意义?22、联大决议是否具有国际“立法”职能?第六章国际法律责任1、如何认识国际不法行为的构成要件?2、如何认识中美撞机事件中美方的“道歉”?3、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4、在中国立场上,《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存在哪些缺陷?5、中国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可能性?。
第1篇一、引言领空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体现。
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领空的法律地位和权益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领空法律的基本原则、相关案例,以及我国在领空法律领域的实践和挑战。
二、领空法律的基本原则1. 国家主权原则:领空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国家对其拥有完全的主权,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2. 国际法原则:领空法律不仅受国内法调整,还受国际法规范。
国际法中的领空法律主要包括《芝加哥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
3. 公平原则:领空法律应平衡国家主权、国际航空安全、航空自由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
4. 可持续发展原则:领空法律应促进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航空资源等。
三、领空法律案例1. 美国与古巴领空事件(1961年)1961年,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领空被击落,飞行员被俘。
古巴政府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而美国则认为是在国际空域进行侦察。
此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领空法律的关注。
2. 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事件(2011年)2011年,伊朗军队击落了一架美国RQ-170无人机。
伊朗政府表示,无人机侵犯了伊朗领空,而美国则认为无人机在公海飞行,未侵犯伊朗领空。
此事件引发了关于领空界定和无人机飞行的法律争议。
3. 俄罗斯与土耳其领空事件(2015年)2015年,土耳其击落了一架俄罗斯苏-24战斗机。
俄罗斯政府认为这是对俄罗斯领空的侵犯,而土耳其则认为飞机侵犯了土耳其领空。
此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领空法律和空中安全的关注。
四、我国领空法律实践1. 国内立法: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法》于1984年颁布,明确了我国领空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2. 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航空法律事务,参加了《芝加哥公约》等国际公约,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航空协定。
3. 领空安全:我国高度重视领空安全,建立了完善的领空监视、预警和应对机制。
五、我国领空法律面临的挑战1. 领空界定模糊: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无人机、高超音速飞行器等新型航空器的出现,领空界定面临新的挑战。
秦旭东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ep-3军用侦察机在中国东南近海海域(位于中国经济专属区内)上空进行侦察飞行,中国两架军用飞机随即起飞对美机活动进行跟踪和监视。
飞行中,美机同中方一架飞机相撞,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身亡。
撞击事件在中美两国之间引起了一场外交争端,在中国国内乃至国际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本文将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美机的飞行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104四公里左右处的近海上空,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该空域属于专属经济区上覆空域。
中国已经签署该公约,并进行了相关的国内立法[#1#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8年6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因此,美机实际上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覆空域飞行。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2#至*年世界上已经有*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在国际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时至今日美国尚未加入该公约。
对此,是否可以认为美国不受该公约约束、不承认中国对其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呢?一般来说,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的条约只对缔约当事国产生效力,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条约对第三国以产生法律效果。
一是条约的规定形成了国际习惯法规则[#3#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应当认为第三国的权利义务的根据是国际习惯法而不是条约],二是条约为第三国规定了权利或义务,经第三国书面明示接受或者默示接受(设定义务须经书面明示接受),三是《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6)款之规定通常被理解为对非联合国会员国也有效。
[4参见《国际法》,王铁崖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p428]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三十五、三十六条之规定,条约为第三国规定权利的经同意或推定同意的,第三国如依此行使权利则应当遵守条约所规定或者依照条约所确定之条件行使该权利[5参见《国际法资料选编》,王铁崖、田如萱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15、1988年7月3日空中事件案伊朗诉美国国际法院,1996年1988年7月3日,美国驻扎在波斯湾的部队发射了两枚巡航导弹,在伊朗领海上空击中了一架伊朗民航客机“伊航655号,A—300”,飞机立即坠毁,造成290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的严重空中事件。
伊朗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美国政府对飞机的损失和290多名遇难者的生命负国际责任并给予全部赔偿。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就此事件发表声明,指出这是由于过失造成的事故。
因美国拒绝给予赔偿,伊朗政府于1989年5月17日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状告美国政府侵犯伊朗领空主权并造成严重的空难事故,请求国际法院宣布:(1)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1989年3月17日作出的裁定是错误的,因美国已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序言,第1、2、3条和第44条和附件十五的规定,并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中东地区航空大会”的第26/l号建议;(2)美国政府违反了《蒙特利尔公约》第1、3、10(1)等条的规定;(3)美国政府应负责赔偿伊朗国的损失,其数额应由国际法院根据伊朗国死难者家属所估计的损失来确定,应包括伊朗航空公司和死难者家属因活动受破坏所蒙受的损失。
国际法院接受了伊朗的请求书后,于1989年12月13日以命令规定双方递交诉状和辩诉状的时间表。
后来又根据双方的请求作了两次延长。
美国在这段期间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它的初步反对主,认为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医院规约》第79条第3款,征求伊朗方面的意见,并对初步反对主目进行初步判决。
初步判决与自外解决:完成当事国的书面诉讼程序后,国际法院对美国探出的初步反对主进行审理。
美国在反对主中认为双方不存在实质性的区争端,因而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在初步判决中判称,在本事件中,对于这件击落伊朗飞机和造成重大损失的空难事件,双方是没有争议的。
伊朗向国际法院起诉的要请法院判定美国应不应该对此事件负赔偿责任和如何赔偿。
国际法案例(共5则)第一篇:国际法案例关于Windscale群岛主权的事实分析事实:Windscle群岛座落于Eden海的某处,靠近位于北半球的Aspatria, Rydal 和Plumbland这三个国家。
其中,Aspatria过去曾经是Plumbland的殖民地,后于1819年宣布独立。
引发争端的windscale群岛最早是被Rydal的一艘军舰发现的。
在这艘军舰离开时,船长在岛上留下了Rydal的国旗和一块刻字的石头,宣称Rydal对这片群岛享有主权。
不久之后,一艘来自Plumbland的军舰也来到了这座群岛。
由于一前一后两艘军舰的着陆点不同,Plumbland国的军舰的船长没有发现Rydal来过的痕迹。
在离开时,他也留下了国旗和标示,宣称Plumbland对这片群岛享有主权。
Rydal和Plumbland都在群岛上有用来控制岛屿的堡垒,但是Rydal对群岛的占据更加稳固和持久。
对Rydal的行为,Plumbland 一直表示反对。
因此,距离群岛最近的Aspatria在Plumbland的命令下,不断地向群岛上派出军队和总督,尽可能的想控制这片群岛。
这种状况持续到1819年。
这一年,Aspatria宣布独立,同时也宣称继承了Plumbland对Windscale群岛的主权。
而Plumbland同意通过签订条约的方法将Windscale群岛割让给Rydal,Aspatria表示强烈反对,并尝试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但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当年Rydal留在岛上的居民和管理者的后代已经逐渐控制了整个群岛。
Rydal的国王发布命令在岛上设立大会允许岛民表达对行政事宜发表意见。
分析如下:我认为西班牙Rydal虽然于18世纪首先发现了windscale群岛.但按19世纪以来的国际法,国家对无主土地的单纯发现只能产生一种初步的权利.或是一种不完全的权利.要取得对无主地的主权,必须在一个合理的期间内通过对该土地的有效占领来完成,即具有明确的行使权力的形式,此形式足以证明在任何争端发生时它一直保持着所有权。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0年3月25日)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此條目的中立性有争议。
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07年1月7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目录[隐藏]∙ 1 撞机过程o 1.1 中方的观点o 1.2 美方的观点∙ 2 中国的反应∙ 3 美国的态度∙ 4 事件之后∙ 5 类似事件∙ 6 參考文献∙7 外部链接∙8 参见[编辑]撞机过程撞机的过程存在争议,中国和美国都指责对方违反飞行常规,造成事故的发生。
常见的几个争议要点:中方:∙美方飞行员明知对方为超音速战机,突然执行转向动作是否为中方机毁人亡的原因?∙美方飞机是否有权降落中国机场?∙美方是否有权要回违规操作造成中方重大损失且擅自降落中国机场的军用飞机?美方:∙美方飞机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飞越是否非法?(其它国家享有航行和飞越专属经济区的自由)∙中方可超两倍音速的高机动性喷气机,是否仅仅因美方低速大型转桨飞机“转向”动作,便导致了机毁人亡的后果?∙中方飞行员明知双方在机型、空重等各方面差距巨大,执行“监视”任务,却不保持安全距离,以致相撞后本机坠毁,是否有战术上的失误?∙美方飞机受损后迫降中国机场,是否属于擅闯领空?∙中方是否有权强行进入美方飞机及扣留美方人员及飞机?2001年4月1日上午,中国发现美国一架EP-3型侦察机飞抵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中国派出两架J-8歼击机进行监视。
9时7分,中国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美机突然转向,其机头和左翼同一架中国飞机(王伟驾驶)相撞,造成中国飞机坠毁,驾驶员王伟跳伞后下落不明。
美机随后在未经中国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中国领空,并于9时33分降落在海南陵水机场。
台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频繁派遣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地带收集中国军事情报,并曾经偷越中国领空,经常与中国战斗机发生对峙。
4 1中美南海撞机事件4月1日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近日,一起令人震惊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在国际舆论中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起事件发生在4月1日,当时一架中国军机和一架美国军机在南海上空相撞。
这次事件不仅引起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还对南海地区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对这起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从事发经过、影响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次事件的具体经过。
据报道,这起撞机事件发生在南海的一个争议海域上空。
当时,一架中国军机和一架美国军机在空中进行监视活动。
由于双方对海域的所有权存在争议,因此来自不同国家的航空器经常会在这一地区进行接触。
然而,这次事件却以不幸的结局告终。
据目击者称,两架军机在空中相撞后坠入海中,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一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并立即引起了中美两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其次,这起撞机事件对中美两国和南海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这次事件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紧张局势。
由于南海领土争议的存在,中美两国自上世纪以来一直在这一地区进行军事活动。
然而,这次撞机事件使得两国关系更加紧张,甚至可能对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这起事件也对南海地区的安全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南海地区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多个主权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这一事件无疑对这种争端的解决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此外,撞机事件还导致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相关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最后,这次撞机事件迫使中美两国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缓解紧张局势。
首先,中美两国政府立即展开紧急磋商,以寻求解决此次事件的方式。
双方表示愿意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此次争端,并重申对南海地区安全和稳定的承诺。
其次,中美两国还派出专家团队进行调查,以确定事故的原因和责任。
这一调查结果对于解决此次事件和未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美两国还加强了在南海地区的沟通和协调,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可能性。
总结而言,4月1日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给两国关系和南海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影响。
第1篇一、事件背景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上空与中国空军歼-8II 战斗机发生碰撞,导致歼-8II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失踪。
此次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事件经过1. 碰撞发生: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上空执行侦察任务,与中国空军歼-8II战斗机发生碰撞。
2. 美军飞机迫降:碰撞后,美国EP-3侦察机迫降在中国海南岛陵水机场。
3. 中方处理:中国政府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一切侦察活动,并对此次事件进行全面调查。
4. 美方态度:美方表示对此次事件表示遗憾,同时强调美军飞机是在国际空域执行合法飞行任务。
5. 事件升级:此次事件导致中美关系紧张,双方展开外交斗争。
三、法律后果1. 国际法层面(1)违反国际航空公约: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Chicago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各国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应遵守国际空域规则,不得侵犯其他国家领空。
此次事件中,美国EP-3侦察机在中国领空附近进行侦察活动,违反了国际航空公约。
(2)侵犯领空主权:根据国际法,领空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空享有完全的、排他的权利。
此次事件中,美国EP-3侦察机未经中国政府许可进入中国领空,侵犯了中国的领空主权。
2. 国内法层面(1)刑事法律责任:根据中国刑法,侵犯领空罪是指非法侵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此次事件中,美国EP-3侦察机未经中国政府许可进入中国领空,可能构成侵犯领空罪。
(2)民事法律责任:根据中国民法,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此次事件中,美国EP-3侦察机与中国空军歼-8II战斗机发生碰撞,导致歼-8II战斗机坠毁,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外交后果(1)中美关系紧张:此次事件导致中美关系紧张,双方在外交领域展开斗争。
(2)国际社会关注:此次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
中国使馆遭轰炸违反国际法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馆舍严重毁坏。
这一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罪恶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中国政府当天上午即发表严正声明,严厉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野蛮暴行,要求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侵犯。
第一,这一行为违反了国际法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原则。
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
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
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只是对这一权利予以确认和保护。
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
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重要原则,其要求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侵犯。
换言之,国家是独立的、平等的,各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的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各国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其他国家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干涉。
现代国际法确认上述内容为整个国际关系的基础和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这就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基本含义。
领土完整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表现,国家之间相互尊重领土完整是尊重国家主权的最主要内容。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无视中国领土主权,公开进行轰炸,是对我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和挑衅。
第二,这一行为违反了国际法互不侵犯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是指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侵犯另一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美国对我国大使馆的轰炸,虽然其自己声称是因为军事失误,但对于一个军事发展水平如此高的国家,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因此这一行为是美国对中国的侵犯,但因其碍于国际舆论的谴责,就将其侵犯中国的事实合法化,过失化,尽管事后美国对中国进行了道歉赔款,但仍然无法弥补中国被侵犯后遭受的创伤。
从国际法看中美撞机事件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EP-3军用侦察机在东南近海海域(位于中国专属区内)上空进行侦察飞行,中国两架军用飞机随即起飞对美机活动进行跟踪和监视。
飞行中,美机同中方一架飞机相撞,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身亡。
撞击事件在中美两国之间引起了一场外交争端,在中国国内乃至国际引起巨大反响。
本文将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美机的飞行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104四公里左右处的近海上空,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该空域属于专属经济区上覆空域。
中国已经签署该公约,并进行了相关的国内立法[#1#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8年6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因此,美机实际上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覆空域飞行。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2#至*年世界上已经有*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在国际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但是时至今日美国尚未加入该公约。
对此,是否可以认为美国不受该公约约束、不承认中国对其专属经毕业论文济区的权利呢?一般来说,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的条约只对缔约当事国产生效力,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条约对第三国以产生效果。
一是条约的规定形成了国际习惯法规则[#3#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应当认为第三国的权利义务的根据是国际习惯法而不是条约],二是条约为第三国规定了权利或义务,经第三国书面明示接受或者默示接受(设定义务须经书面明示接受),三是《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6)款之规定通常被理解为对非联合国会员国也有效。
[4参见《国际法》,王铁崖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P428]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三十五、三十六条之规定,条约为第三国规定权利的经同意或推定同意的,第三国如依此行使权利则应当遵守条约所规定或者依照条约所确定之条件行使该权利[5参见《国际法资料选编》,王铁崖、田如萱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美国虽然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未以书面形式表示接受该公约设定的义务,但至少可以认为其已接受了该公约设定的权利。
如果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美国的“专属经济区”内攫取经济利益,肯定不会为美国所容忍。
既然已经依该公约行使了权利,就应当遵守该公约的规定,毕业论文承认他国同等的权利。
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海洋法中有关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的规则和制度“由于许多国家相继迅速采取类似行动,等到普遍的承认,”已经“成了国际习惯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6参见《国际法》,王铁崖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P14]因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对美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美国不能否认中国对其专属经济区的权利。
事实上,美国也并未这样做。
他们认为根据国际习惯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机在公海及排他性经济水域的上覆空域享有飞越自由。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八十七条规定了公海自由,“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飞越自由等;第五十八条规定了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在专属经济区内,所有国家,……享有第八十七条所指的航行和飞越的自由……”[7参见《国际法资料选编》],王铁崖、田如萱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但是,中国方面认为,“虽然所有国家在他国专属经济区上空都享有飞越自由,但这项自由绝不是无限制的,各国在行使这项飞越自由时要受到国际法有关规定的约束。
”[8参见《从国际法的角度透视中美撞机事件》,李秦,《人民日报》2001年4月16日第四毕业论文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十八条规定,“在专属经济区内,所有国家,……在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下,享有第八十七条所指的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各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根据本公约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应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并应遵守沿海国按本公约的规定和其他国际法则所制定的与本部分不相抵触的法律和规章”;第八十八条规定,“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第三百零一条规定,“在根据本公约行使其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不对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任何其他与《联合国宪章》所载国际法原则不符的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9参见《国际法资料选编》],王铁崖、田如萱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十一条规定,“任何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航行、飞越的自由……”可以说,美国有飞越自由是无疑的,这种自由应受到限制也是无疑的。
关键的在于,这里的“自由与限制”在国际法上应如何厘清。
确实,美国的EP-3军用侦察机“不是一般的航空器,而是载有尖端侦察设备军用侦察机”,其“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所从事的也不毕业论文是一般的飞越活动,而是针对中国的军事侦察”。
[10同前注8]但是,能否就此认定其构成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的“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呢?从政治上说,完全可以认为美军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敌视中国的特征,是对中国国家安全与和平秩序的威胁,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挑衅”[11同前注8]。
但是,国际法毕竟不同于国际政治,他既然称其为一种“法律规范”,基于其的任何主张也就必须依托以国际法的具体规范。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八条之规定,专属经济区不具有公海的性质,也不同于领海。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对勘探和开发、养护、监管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的资源享有主权性权利,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和海洋环境保护有管辖权。
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有公海自由中除捕鱼自由之外的其他三项自由。
这表明专属经济区制度中明显保留有公海制度的痕迹。
[12参见《国际法》,王铁崖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P278]就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有关限制来说,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保护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经济性权利和有关管辖权而言的,国际法上尚无禁止在专属经济区内进行军事侦察活动的规范,中国的国内法也无相关的明确的规定。
事实上,在这次事件之前,美国对中国一直毕业论文都在进行着类似的行为,中国也派军用飞机进行监视和跟踪,因为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似乎是相安无事了。
中国自己对其他一些国家也可能需要此类活动。
另外,“以收集情报为目的的侦察飞行与‘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之间在概念上和上还存在一段距离,根本不能等量齐观,”[13参见《国际磨擦与法律的作用——从中美撞机事件透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季卫东,国际研讨会“文明之间的对话——全球化的多元性与公共性”,2001年9月27日—30日与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从现行国际法来说,尚无充分的理由证明美机的侦查行为构成国际法上的违法行为。
麦柯马洪继承奥本海的观点认为,“国家之间的间谍行为即使是不友好的、有害的、挑衅的,也不构成国际法上的违法行为;国际隐私权是不存在的;对于间谍行为只能由国内法定罪处罚”。
[14Cf.J.F.McMahon"Legail Aspects of Outer Space",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anal Law,1962.Vol38(1964),PP365-371,转引自前注13所示季文]当然,这只是麦柯马洪的个人观点,国际法上也没有承认这类军事侦察飞行的合法性。
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模糊地带。
就有关此类侦察行为的应对措施,不少学者都提到防空识别区制度(air defence idengtif 毕业论文ication zone),[15前注8所示的李文中称之为“空中防御识别区”,前注13所示的季文中称之为“防空识别圈”。
不过,李文中提到:“美国在自己的近海空域划定了空中防御识别区,其范围大大超出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要求任何飞入美国防空识别区的外国飞机必须按照美国所指示的航线飞行,必须遵守美国方面规定的一序列程序,如有违反,美国则派出飞机进行拦截”,是为了论证中国军用飞机对美机进行监视和跟踪行为的正当性的。
]防空识别区是各国为国防安全的需要,从本国陆地或水域表面向上延伸划定空域,在该域内要求对航空器能立即识别、定位和管制。
美国和加拿大最先建立,后来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也建立了这类区域。
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尚无定论,国际法上并没有正式承认,但各国对设置国也未明示抗议,似乎是等到了默认。
[16参见《国际法》,王铁崖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P306-307;《国际磨擦与法律的作用——从中美撞机事件透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季卫东,]有学者认为,如果要对美国的这种军事侦察行为进行制裁,按照国内法来进行是可行的。
具体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参照美国等国设置防空识别区的先例,或者中国自己借助专属经济区上覆空域毕业论文的概念确定防空识别区标准;二是依据中国在南海宣布的四个飞行管制区的范围。
只要能证明撞机地点在防空识别区内或飞行管制区内,中国飞机进行拦截就是无可非议的,美机必须对其无视中方意志导致的后果负责,而不必纠缠于撞机事故原因等的具体事实细节问题。
[17《国际磨擦与法律的作用——从中美撞机事件透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季卫东,]确实,随着高尖端武器的大量出现,战争或武装袭击等的突发性大大增强,甚至传统战争中前线和后防的区分也日益模糊。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加强国防监控,很有必要建立防空识别区这样的区域。
只要不违反国际法上的一些基本原则,根据各国的实践,在和平时期,建立防空识别区的做法一般是不会引起异议的。
就这次事件来说,也许采取单纯的政治宣传和外交动作是不够的,一方面“雷声大雨点小”,虚张声势并不会对问题的解决有什么裨益,另一方面还容易导致各种偏差,甚至授人以把柄。
在全球化势不可当的今天,充分融入“国际规则体系”,熟悉和掌握国际法,利用国际社会共同的“游戏规则”,保护自己,还治他人,应是明智的选择。
正如季卫东先生所言,“制定国内法也需要国际法视野”,尤其在国际法还有模糊空间的时候,应积极完善国内法,争取加毕业论文入到推进国际法规则形成的过程当中就,在国际新秩序的建构中占有自己应有之席。
二.飞机相撞以后,美机飞入中国领空并在海南岛陵水军用机场降落。
对这一行为,美方认为,美机是在因撞击事故严重受损,处于危难状态的情况下才进入中国领空的,并且美机发出了求救信号,并不违反国际法。
另外,美方还认为其军用飞机是其领土的一部分,享有豁免权,中方无权登机检查,并应立即归还飞机和机组人员就。
中方则认为,美机未经允许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违反了国际法,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并认为美方所谓的危难状态和主权豁免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