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类型

脑瘫类型

脑瘫类型
脑瘫类型

肌张力不全

痉挛

徐动

强直

震颤

失调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分型

小儿脑瘫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屈曲痉挛、伸展痉挛、舞蹈样、击剑样、挎筐样等,这些运动障碍的特点,可分为许多类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

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

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性。

(2)手足徐动型:这一类型主要损伤部位的是椎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颈歪伸舌,手往后旋。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展到全身,肌张力可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到运动前状况。

(3)强制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由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也可有轻度震颤。

(5)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

(6)肌张力低下型:也叫软瘫型,这一类型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抱起身体时类似面条状。本型常为脑瘫儿早期症状,以后多转为其它型。

(7)混合型:这一类型具有两种类型以上同时存在,以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多见。

(8)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来分型。

2. 按瘫痪部位分型,单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双瘫、双重偏瘫、双下肢瘫。

小儿脑瘫可分为哪些类型

一、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渡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二、痉挛型小儿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痉挛型脑瘫,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

三、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四、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小儿脑瘫的常见分类

①弛缓型:一种以肌张力低下为主的小儿脑瘫的分类。

②共济失调型:一种很少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这个小儿脑瘫的分类主要病变在小脑。

③手足徐动型:这种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小儿脑瘫的分类之病理反对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④痉挛型:最常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这种小儿脑瘫的分类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⑤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按瘫痪部位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

见。这同样是小儿脑瘫的分类之一。

脑瘫的分型

按临床表现分为6型:

(1)痉挛型

(2)不随意运动型

(3)强直型

(4)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

(6)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分为5型:

(1)单瘫

(2)双瘫

(3)三肢瘫

(4)偏瘫

(5)四肢瘫

上述后两种分型的特点如下:

(1)共同之处:

①简化了分型,不再将“震颤型”和“不可分类型”单独分类,保留了临床最常见的“双瘫”,取消了难以见到的“截瘫”;本着简易、实用的原则,取消了“重复偏瘫”,统称为“四肢瘫”;

②在新的分型中,“不随意运动型”包括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和震颤等。

(2)不同之处:后两种分型的唯一差别是,2006年的分型中保留了“强直型”,以强调正确区别锥体外系损伤与锥体系损伤所致痉挛的不同,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由于脑瘫是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原因复杂,损伤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分型存在一定困难,难以从单一的角度进行分类,也难以严格确定某一类型。

小儿脑瘫会有哪些类型呢

一、功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病变在小脑或其通路上,有时大脑也有损害。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婴儿期首先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不易引出。一般到第二年逐渐出现意向性震颤、步态不稳等小脑受损症状,但眼球震颤常不明显,智能可有轻度障碍。

二、锥体外系型(强直型):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不自主、无规则、不能控制和无目的的运动,睡眠时消失。婴儿时期肌张力较低,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儿童时期表现为手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肌肉震颤或强直,多为核黄疸的后遗症。

三、手足徐动型: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手足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 1/5,主要病变也有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或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的运动增多。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发音器官肌肉多受累,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患儿腱反射不亢进,巴氏征不表现阳性。

四、痉挛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性瘫痪的2/3。主要病变在大脑破质运动区和锥体束。其特点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震挛和巴杉斯基征阳性。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上肢症状较轻,两肘关节屈曲内收于胸前,腕和手指关节也屈曲,两手动作笨拙。

小儿脑瘫的病因:

一、产前因素:多由父母的不良行为造成,如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吸烟、酗酒、过多服用避孕药、长期受到辐射等,孕妇患有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综合征等而需长期服药。这些因素均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容易诱发先天性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先天性感染、染色体异常等病变,进而引起脑瘫。

二、分娩因素(产时因素)。产程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机能不良、羊水异常、脐带异常、脐带绕颈、宫内窘迫、妊高征、糖尿病、双胎、多胎、剖腹产、臀位、高位中位产钳助产术分娩造成颅脑损伤、难产发生脑组织出血、重症窒息继发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三、产后因素:产后一些疾病的出现,如新生儿黄疸病、脑水肿、脑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高烧不退等,均会使正常脑部组织受损而导致相关部位出现功能障碍(如大脑基底节受损、脑室周围白质异常等),最终形成脑瘫。

脑瘫的分型具体有哪些?

肌张力低下型:

表现为全身松软,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都缺乏,通常指较重患者。

痉挛型:

我们的肌肉是受相反神经支配的,脑损伤后由于调节机制紊乱,相反神经支配过少,动作肌与拮抗肌同时收缩,肌肉就变得僵硬,随意动

作就无法出现,这种肌肉僵硬在用力、生气及被移动过快时加重。

失调型:

失调就是不稳定的摇晃。当小儿试图平衡自己、走路或用手做某些动作时,会出现摇晃,由于摇晃,小儿学习站立、行走或伸手取物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

震颤型:

当脑瘫儿身体的某一部位在一个平面内出现不随意有节律的摇动时,我们称之为震颤型,这一类型临床较少见。

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是运动不受控制的意思。表现为颜面、手及四肢的痉挛样运动或缓慢扭动样运动,这种运动在安静时减轻而在兴奋及不开心时加重,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异常姿势随着肌肉由僵硬变松软而出现或消失,很少发生变形。

强直型:

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四肢呈僵直状态的患者而言。这一类型小儿其伸张反射呈过度亢进状态,当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还是伸都呈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样的感觉。痉挛型和强直型常常伴有智能、语言、视力问题,一些患者常常需要手术进行矫正。

拮抗肌

拮抗肌(antagonistic muscle)是人体肌肉中的一个部分,又称对抗肌。是在原动肌(主动肌)收缩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位于原动肌(主动肌)相反一侧并同时松弛和伸长的肌肉。

快速运动中,拮抗肌通常在原发运动之末的瞬间收缩,以防止原发运动的过度,使动作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说拮抗肌的协调放松是原动肌完成某个动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拮抗肌的及时收缩也是准确完成某个动作的保证。

练习各种动作时,初学者往往由于拮抗肌不能协调放松而影响动作的正确完成,同时也感到特别劳累。

小脑严重损伤的病人活动时,动作总是过头而不正确,就是因为在原发动作之末病人拮抗肌的兴奋往往不能及时发生而失去对原发动作

的制动作用所致。

运动保健中为减轻肌肉痉挛、缓解肌肉酸痛、增加关节柔韧性,一般方法是使拮抗肌有力地收缩。拮抗肌的收缩以及拮抗肌收缩引起的交互抑制反射会使痉挛肌肉得到最大放松。

脑瘫有分几种类型

1、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的分型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2、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

专家指出,这种小儿脑瘫的分型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痉挛性小儿脑瘫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小儿脑瘫患者都属于这类情况,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脑瘫疾病。痉挛性小儿脑瘫患者主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腿部内收肌群尤为显着。小人脑瘫患者的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腿部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会出现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手臂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

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最常见的脑瘫类型

小儿脑瘫的类别有很多,而痉挛型脑瘫就是其中的一种,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痉挛型脑瘫,占脑瘫的50%以上。患有痉挛型脑瘫给患者的家庭增添了负担,同时也给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伤。

痉挛型脑瘫病变在锥体束,病人可双瘫、偏瘫、截瘫、单瘫或三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呈折刀或强痉状,尤其是上肢屈肌、髓部内收肌、膝部屈肌和踩部伸肌群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异常痉挛性,可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显着特点为上肢内旋后伸,拇指内收、握拳,下肢内收内旋,屈膝屈髋,尖足等。

从痉挛的强弱程度来看痉挛型脑瘫的症状:

1、痉挛高张力类:处于中毒痉挛的脑性瘫痪儿童,当体位改变时,肌张力的情况几乎没有改变,这类患儿全身肌肉处于高度共同收缩状态,也就是说,躯干和四肢都处于痉挛状态。这样,一部分肌肉的痉挛

程度会超出另一部分肌肉的痉挛程度,如屈肌痉挛程度超过身肌痉挛,那么患儿就以屈曲的症状为主;反之,则以伸展的症状为主。另为,强直状态的患儿也属于这一类。

这类患儿由于处在严重痉挛状态,阻碍了有效运动的发生。对于各种刺激,如用力、激动、失去平衡、害怕或焦急等,就会表现出异常的关联反应或关联运动,从而进一步引起肌张力的升高,静六安加剧;一些原始反射也会在他们身上持续存在,这样,必然阻碍正常运动的发育和平衡能力的发展,尽管患儿会企图运用较少累及身体某些部位屈曲发展平衡能力,但这种平衡能力是不可能真正有效的。

这类患儿如果痉挛状态的不到缓解,肌张力得不到改善,那么就会形成痉挛和畸形。

2、痉挛挛缩类:脑型瘫痪儿童肢体由于长时间处于弯曲的位置,一些肌肉就逐渐挛缩,于是肢体无法完全伸直,或者缩短的肌肉是关节保持伸直,以致不能弯曲,这种挛缩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的关节。

挛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肌肉收缩不平衡;脑型瘫痪儿童由于过分的痉挛或紧张,以致某些肌肉的牵拉作用增强,如膝交索、剪刀脚等;他们的腿无法分开。挛缩开始时是由于肌肉缩短,肌腱紧张而产生的,以后,神经、皮肤、韧带和关节囊也随之变紧缩。

痉挛型脑瘫手、足典型症状

挛缩仅仅发生于肌肉和肌腱,是由于肌肉收缩失去平衡。那些与痉挛肌群相拮抗的肌群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或者说由于缺乏大脑皮层的支配,不能够产生主动、有效的收缩,而逐渐被拉长。这样不利的机械力因素加大,痉挛的肌肉继续收缩,从而使拮抗肌主动收缩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样情况特别多见于重度痉挛患儿的小腿部,胫前渒肠肌的痉挛性收缩抑制,而无法产生主动收缩。随着渒肠肌痉挛的吃醋,最终导致跟腱的持续,最终导致跟腱的挛缩,从而形成尖足畸形,走路时踮脚。

3、痉挛低张力类:这类患儿在安静状态下或处于各种容易掌握的体位时,肌肉松软无力,但是在改变体位或受到刺激后,肌张力会出现间歇性亢进或反应笨拙,运动时,动作缓慢、迟钝、反应能力差,支配能力相对也就差。在这种情况下,肌肉的收缩力和伸张力会显得迟缓。这类患儿对弱刺激的反应较弱,似乎有较高的耐受阀。各种姿势显得院士,关节活动范围不会增大,病理性反射较活跃,并均能发展一定的自动反应,一般极少发生肌腱的挛缩和骨关节的畸形,这也是与弛缓型区别的依据。

痉挛型患儿的活动范围很小,常常被限定在患儿身体的中间位置。

由于肌张力的原因,他的随意运动的自发性和小,通常情况下,这种患儿的恐惧心理和不安定感很强,害怕摔倒,也害怕突然受到高声音的刺激。由于家长的原因和患儿自身的条件,他所接触的外界环境和事物都很少,常常被限定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所以对身体、精神和环境的变化都很难适应,固执性很强。

脑瘫儿童个案

小儿脑瘫个案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小儿外科尤晓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 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性格娇气、怕吃苦。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 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容和方法 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1)基本活动能力训练 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兼用按摩辅助)进行训练。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踩脚印、直立双杠、平衡器等以及专用站立、握力器等对小兰进行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容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练。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 m,GMFCS) 介绍和使用说明: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是以自发运动为依据,尤其注重于坐(躯干控制)和行走。当我们定义五级分类系统时,主要标准就是各个等级之间运动功能的区分要具有临床意义。各级运动功能水平之间的区别是根据以下3个方面来判断的:功能受到的限制;是否需要辅助技术,包括移动辅助器具(如助行器、拐杖和手杖)和轮椅等;活动质量降低程度。Ⅰ级包括了神经运动损伤的孩子,他们的功能受限较脑瘫引起的典型功能受限要少,在传统意义上这些孩子会被诊断为“轻度脑功能障碍”或者“轻微脑瘫”。Ⅰ级和Ⅱ级之间的区别不象其他级别间那么明显,尤其是对2岁以下的孩子。 焦点在于判断哪个级别能够最好地描述孩子目前的活动能力及其运动功能受到的限制。重点要放在孩子在家里、学校及社区设施中的日常表现,因此重要的是对日常的表现(不是最好能力)进行分类,不包括对预后的判断。必须要记住我们的目的是对孩子当前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而不是评判活动的质量或者进步的潜力。 对于5个级别的描述是概括性的,并不打算描述某个孩子所有方面的运动功能。例如,一个偏瘫的孩子虽然不能够手膝爬行,但如果其他方面都符合级别Ⅰ的描述,就可以被归类到Ⅰ级。这个量表是顺序量表,并不说明各个等级之间的差距是相同的,也不说明脑瘫患儿是平均分布在这5个等级中的。我们还提供了区别每相邻两级之间的概括性说明,以帮助判断孩子目前的粗大运动功能最接近于哪个级别。 各个级别的标题都代表了6~12岁之间的孩子应该能达到的最高活动水平。我们认识到对运动功能的分级是需要依据年龄的,尤其在婴儿期和患儿早期。因此,在各个级别中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描述。对每个年龄段功能水平及局限性的描述可以作为指南,但不够全面,不能作为标准。小于2岁的孩子如果是早产,就要使用他们的纠正年龄进行判断。我们努力使观察重点放在孩子的运动功能上而不是他们的局限上。有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某个孩子能够完成某个特定级别中的功能,他的粗大运动功能就应该归到这一级或者上一级中去。相反,如果其完成某个特定级别中的功能,那么他的粗大运动功能就要被归到低一级中去。 小于2岁 Ⅰ级:可以坐位转换,还能坐在地板上用双手玩东西。能用手和膝盖爬行,能拉着物体站起来并且扶着家具走几步。18个月~2岁的孩子可以不用任何辅助设施独立行走。 Ⅱ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但是需要用手支撑来维持身体的平衡,能贴着地面匍匐爬行或者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史惟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史惟分类与分型?损伤部位:四肢瘫双瘫偏瘫(三瘫单瘫)?损伤类型: 痉挛手足徐动共济失调混合?损伤程度: 轻中重?行走能力: 能行走不能行走?功能技能: ?

分型的难点 ?年龄对分型的影响 ?类型简繁的利弊 ?分型对康复治疗理念的影响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Palisano 等人1997年建立,国际上被广泛使用?根据年龄变化规律(4个年龄组0-2 2-4 4-6 6-12)?评价内容:粗大运动功能中的坐和行走能力(5个级别)?主要目的:反映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技能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Palisano R,Rosenbaum P,Walter S,et al.Development and reliability of a system to classify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Dev Med Child Neurol,1997,39(4):214-223GMFCS 五个级别的最高能力

GMFCS 信度?原著者最初信度报告(1997):0-2岁: kappa 0.55 2-12岁: kappa 0.75?录像信度报告(2003):kappa 0.84 (主要差异在3-4级)?原著者家长信度报告(2004):ICC 0.94 (专业人员与家长)?对象:77例婴幼儿脑瘫(男41 女36) 平均19.4个月(SD1.6)单侧瘫27 双侧瘫42 运动障碍型8例全部随访至2-4岁年龄组?方法: GMFCS 的前后一致性分析?结果:42%对象有1-2级的改变,GMFCS 在小于2岁组有着较低的精确性,需要在2岁以后重新确定GMFCS JAN WILLEM GORTER ,MARJOLIJN KETELAAR ,PETER ROSENBAUM ,ET AL ,Use of the GMFCS in infants with CP: the need for reclassification at age 2 years or older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008, 51: 46–52GMFCS 在婴幼儿中的应用:需要在2岁重新分级

脑瘫儿童个案分析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以A某为例 【摘要】: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现象。导致脑瘫的原因有很多种,脑瘫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或者是姿势异常,还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甚至癫痫等状况。对脑瘫儿童进行智力检查,会发现这类儿童,智力通常都偏低,出现中度智障的状况。脑瘫儿童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而且语言也有障碍,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生活。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显示,脑瘫儿童一般很难和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本文对一例中度脑瘫儿童随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跟踪调查了其一个学期的就读情况,对其跟班就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3)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3)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3)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4) 1、生态系统理论 (4) 2、需求理论 (5) 二、个案基本情况 (5)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5) (二)家庭情况 (5) (三)教育情况 (6)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业学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3、班级融入与接纳.............................................................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6) 四、总结 (7)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脑瘫儿童康复》是三年制高等职业学院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按专业教学计划列入学生考试课程。 据粗略估计,我国儿童脑瘫发病率达 1.5/1000-5/100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发智力低下、视力障碍、癫痫和发育迟缓等,是小儿最常见的、非常复杂严重的脑损伤综合征,治疗和护理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儿童脑瘫护理及康复工作非常必要。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儿童脑瘫康复服务技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儿童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特点,理解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康复的基本理念,了解儿童脑瘫的发病原因与预防; 2.掌握儿童脑瘫功能障碍评定内容和方法; 3.了解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原理; 4.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操作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儿童脑瘫康复训练基本知识;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4.脑瘫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具选用。 难点: 1.脑瘫功能障碍特点;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共2课时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康复概述 第二节医学康复 第三节教育康复 第四节职业康复 第五节社会康复 教学要求: 1.了解康复的含义、康复的领域、康复的层次 2.了解脑瘫儿童康复的意义 3.了解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与社会福利管理工作 4.了解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基本概念 5.了解脑瘫儿童康复体系与模式 教学重点: 1.康复概念 2.全面康复概念 第二章小儿脑瘫概述共2课时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小于2岁? I级:孩子可以坐位转移,还能坐在地板上双手玩东西。孩子能用手和膝盖爬行,能拉着物体站起来并且扶着家具走几步。18个月到2岁的孩子可以不用任何辅助设施独立行走。? II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但是需要用手支撑来维持平衡。孩子能贴着地面匍匐爬行或者用双手和膝盖爬行,他们有可能拉着物体站起来并且扶着家具走几步。? III级:孩子需要在下背部有支撑的情况下维持坐姿。还能还能够翻身及用腹部贴着地面爬行。 IV级:孩子可以控制头部,但坐在地板上的时候躯干需要支撑。他们可以从俯卧翻成仰卧,也可能从仰卧翻成俯卧。 V级:生理上的损伤限制了孩子对自主运动的控制能力。孩子在俯卧位和坐位时不能维持头部和躯干的抗重力姿势。只能在大人的帮助下翻身。 2-4岁? I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双手玩东西。他们可以在没有大人帮助下完成地板上坐位和站立位的姿势转换。孩子把行走作为首选的移动方式,并不需要任何移动器械的帮助。? II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但双手拿物体的时候可能控制不了平衡。他们可以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如地坐位转移,可以拉着物体站在稳定的地方。可以用手和膝交替爬行,可以扶着家具慢慢移动,他们首选的移动方式是使用助步器行走。? III级:孩子可以用“W”状的姿势独自维持坐姿(坐在屈曲内旋的臀部和膝之间),并可能需要在大人帮助下维持其他坐姿。腹爬或者手膝并用爬行是他们首选的自身移动的方式(但是常常不会双腿协调交替运动)。他们能拉着物体爬起来站在稳定的地方并作短距离的移动。如果有助步器或者大人帮助掌握方向和转弯,他们可能可以在房间里短距离行走。? Ⅳ级:这一级的孩子能坐在椅子上,但他们需要依靠特制的椅子来控制躯干,从而解放双手。他们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或者在有稳定的平面供他们用手推或拉的时侯坐进椅子或离开椅子。顶多能在大入的监督下用助步器走一段很短的距离,但他们很难转身也很难在不平的平面上维持身体平衡。这些孩子在公众场所不能独自行走。能够在动力轮椅的帮助下自己活动。? V级:生理上的损伤限制了这些孩子对随意运动的控制以及维持身体和头部抗重力姿势的能力。他们各方面的运动功能都受到限制。特殊器械和辅助技术并不能完全补偿孩子在坐和站能力上的功能限制。这些第五级的孩子没有办法独立行动,需要转运。部分孩子能使用进一步改造后的电动轮椅进行活动。 4—6岁? I级:孩子可以在没有双手帮助的情况下坐上、离开或者坐在椅子上,可以在没有任何物体的支撑的情况下从地板上或者从椅子上站起来,他们可以在室内外走动,还能爬楼梯,正在发展跑和跳的能力。?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脑瘫孩子语言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 语言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以下训练应每日进行2-3次,每次1-2分钟。 训练方法如下: 一:呼吸训练 正确控制呼吸之间的气流,是发音的基础,发声和构音必须靠呼吸做动力,当形成一定的气流压力时,才可以发声。患儿取仰卧位,两上臂在胸前交叉,康复师以适当的速度和力度压迫患儿胸部,以改变呼吸速度、节律异常。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因其不配全,治疗师可从患儿背面用两手以一定的速度压迫肋骨。 在胸部肋弯处用腹带系住,限制胸部运动,从而促进腹部的运动。可以配合的患儿,让其将头尽量竖直,深吸一口气,闭嘴,然后吹气。 让患儿练习吹喇叭,吹哨子,用吸水管在水中吹所等活动来进行训练。 堵住患儿鼻孔,让其用口呼吸,然后堵住患儿口部,让其用鼻呼吸,反复训练。 二:口部的运动训练 运动性构音障碍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腔、下颌、

舌、口唇等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下颌运动障碍的患儿,口唇难以正常开闭,影响构音功能,治疗师可一手放在患儿关头部,一手放在下颌,帮助患儿做上颌上举、下拉的动作,使双唇逐步闭合。 对智力较好的患儿,治疗师可用语言指示患儿做尽可能张口使下颌下降、然后闭口的动作。 让患儿面对镜子,利用撅嘴、咧嘴、鼓腮、微笑等动作,使患儿做唇的张开、闭合、前突、缩回以及舌的前伸、后缩、上举等运动练习,反复进行,直到熟练为止。 三:构音训练 构音训练要按照语言发育的规律,并与视觉、触觉等功能密切配合,从易到难训练。 训练时让患儿用眼睛看着治疗师发音的口形,反复模仿,先从容易的构音开始,逐渐过渡到较难的发音训练,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练习。 四:语言发育的迟缓患儿训练 对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可将手势语作为表达训练的导入方式,通过手势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逐步过渡到用幼儿语、口语进行表达的阶段。 五:控制全身的异常动作 脑瘫儿童因肌张力异常所以身体动作姿势很难控制自如。强肌张力型脑瘫儿童常因一小动作而引起全身的动作异

GMFCS分级

GMFCS分级 从障碍轻重、治疗等不同角度对脑性瘫痪进行分度有助于综合判断及其预后,并指导制订康复目标。 1.障碍程度 按障碍程度的分度,是美国脑性瘫痪学会( AACP)的一种分类方法,他们根据患儿障碍的程度分以下四个等级: ①第一等级:几乎没有行动限制的脑性瘫痪患儿。 ②第二等级:具有中等程度限制的脑性瘫痪患儿。 ③第三等级:具有重等程度限制的脑性瘫痪患儿。 ④第四等级:有用性的运动及动作几乎完全不可能完成。 2.治疗角度 从治疗角度又分为以下几级: ①不需要特殊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 ②只需要利用支具或少量的必要性治疗(如机能训练)的脑性瘫痪患儿。 ③需要利用必要的器具和支具,同时需要脑性瘫痪治疗专业小组进行必要的治疗。 ④存在着高度的运动障碍和机能障碍,需要长期的在具备综合医疗教育设施的儿童康复机构收容治疗。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 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是Palisan。1997年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随年龄变化规律设计提

出的分级系统,将脑性瘫痪患儿分为4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又根据患儿运动功能的表现分为5个级别,I级最低,V级最高。5个级别最高能力描述见如下: 脑瘫儿童GMFCS能力描述 脑性瘫痪各年龄组详细分级标准 小于2岁的脑性瘫痪患儿 I级:孩子可以坐位转换,还能坐在地板上用双手玩东西。孩子能用手和膝盖爬行,能拉着物体站起来并且扶着家具走几步。18个月到2岁的孩子可以不用任何辅助设施独立行走。 Ⅱ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但是需要用手支撑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孩子能贴着地面匍匐爬行或者用双手和膝盖爬行。他们有可能拉着物体站起来并且扶着家具走几步。 Ⅲ级:孩子需要在下背部有支撑的情况下维持坐姿,还能够翻身及用腹部贴着地面爬行。 Ⅳ级:孩子可以控制头部,但坐在地板上的时候躯干需要支撑。他们可以从俯卧翻成仰卧,也可能从仰卧翻成俯卧。 V级:生理上的损伤限制了孩子对自主运动的控制能力。孩子在俯卧位和坐位时不能维持头部和躯干的抗重力姿势,只能在大人的帮助下翻身。 2~4岁的脑性瘫痪患儿 I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玩东西。他们可以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地板上坐位和站立位的姿势转换,把行走作为首选移动方式,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并文献学习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并文献学习 发表时间:2017-04-19T15:54:02.2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期作者:刘婷婷 [导读] 结合临床资料、病灶部位和转归不难诊断;此类患儿经及时正规治疗,预后良好,应提高早期认识,避免患儿临床过度检查及治疗。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296-01 1.病历资料 患儿,男,5岁2月。因“发热伴头痛、头晕5天”于2016年8月22日人院。患儿5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8℃;诉头痛,以前额部为主,时有头晕,有非喷射性呕吐,无视物模糊,无咳嗽、腹痛及抽搐。在门诊静点“头孢呋辛、利巴韦林、q12h的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无好转,遂收入院。患儿一月前曾诊断病毒性脑炎,门诊治疗后好转,无其他病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 37.2℃ p102次/分,R20次/分,血压90/60mmHg,体重21kg。神志清楚,精神反应欠佳,咽部充血,颈抵抗(+),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Brudzinski征、Kernig征弱阳性;其他体征未见明显异常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72×109/L,N0.674,L 0.288,CRP21mmol/L,尿、便常规、肝肾功 能正常,血钠139mmol/L,钾5.2mmol/L,氯101mmol/L。腰穿CSF检查:WBC 10×106/L,蛋白283mg/L,糖3.39mmol/L,氯化物123mmoL/L;脑脊液培养阴性。内毒素、降钙素原均正常范围,心电图、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示:清醒记录中出现较多阵发性短程中幅5~6周/秒θ波。头颅MR示:两侧大脑半球对称,胼胝体压部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及DWI高信号影,范围约1.6cm×1.2cm×1.4cm。流感病毒BIgM抗体阳性,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诊断“病毒性脑炎”。予阿奇霉素、阿昔洛韦、q6h甘露醇、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等治疗,住院后第3d(发病第8d)体温渐降至正常,头痛、头晕消失,1周后复查脑电图已正常;住院2周复查头颅MR示未见明显异常。目前出院后随访2个月,患儿无异常。 2.讨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 S)为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脑炎,其诊断主要依赖于MRI检查,尤其是 DWI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MRI上可见胼胝体压部(SCC)的卵圆形、非强化病灶,一段时间后可完全消失[1]。根据其受累部位可分为2种类型,1型多见,表现为仅有胼胝体压部受累;2型少见,除胼胝体压部受累外,其他部脑白质也可累及[2],本患儿仅见胼胝体压部受累,为Ⅰ型。 本征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现普遍认为是能量代谢和离子暂时性的转运异常,限制了局部水份的扩散作用,由于胼胝体压部的髓鞘中水含量较周围组织多,其水电解质失衡的自身调节保护机制可能不足,因此更易发生细胞毒性水肿,引起胼胝体压部一过性的细胞毒性水肿改变,从而导致胼胝体压部局限性髓鞘水肿。这种病变是一种轻微的炎性改变,随着炎性疾病的治愈,病灶消失,从而表现在临床上为可逆性;所以RESLES的预后取决于导致该综合征的原发病而非胼胝体压部病变。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RESLES和低钠血症有关,惊厥的频发与低钠血症引起的脑水肿有一定关联,再者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氧化应激和脑部低灌注等也参与了RESLES的发病机制[3]。 本征病因复杂,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感染临床上主要为脑炎、脑膜炎或脑病的表现,大多数症状较轻。本患儿脑脊液检查正常,但脑电图异常,表现为脑炎过程。病原体以病毒为主,最常见的是流感病毒,其他如轮状病毒、麻疹病毒、疱疹病毒6、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等也都可以引发。细菌感染主要有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和军团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疟原虫感染导致此征也有报道。本患儿病原学检测中即可见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体。(2)代谢紊乱可以引起RESLES的代谢异常包括由胰岛素治疗或口服降糖药引起的严重低血糖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钠血症。(3)高原性脑水肿高原性脑水肿也是引起RESLES的重要病因,但是其病变不局限于胼胝体,常伴有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水肿。MRI上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通常升高,这与其他病因引起的RESLES有所不同。(4)癫痫发作和抗癫痫药的使用是RESLES的最常见原因,包括癫痫发作后、抗癫痫药物过量及抗癫痫药突然停药。目前文献报道的与本病相关的抗癫痫药多达14种,其中卡马西平、苯妥英和拉莫三嗪最常见。(5)除抗癫痫药外,抗肿瘤药物包括顺铂、卡铂、5氟尿嘧啶等也可引起RESLES。 综上所述,儿童RESLES是一种急性单病程的非特异性脑炎,临床表现常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为一种型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MRI 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资料、病灶部位和转归不难诊断;此类患儿经及时正规治疗,预后良好,应提高早期认识,避免患儿临床过度检查及治疗。 【参考文献】 [1]方玮,章殷希,丁美萍.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3):258. [2] Gawlitza M,Hoffmann KT,Lobsien D.Mild encephalitis/encephalopathy with reversible splenial and cerebellar lesions(MERS type II)in a patient with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J].J Neuroimaging,2015,25(1):145.146. [3]张新颖,孙文秀,高玉兴等.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11):926-927.

脑瘫孤儿的“爸爸”

脑瘫孤儿的“爸爸”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这一节日从1990年12月设立至今已经走过26个春秋。节日设立的目的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在河南汝州,有这样一个医生,他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6200多个脑瘫患儿,他用超越疆域的大爱温暖了许许多多个脑瘫儿童和家庭的心…… 福利院中的救赎 在金庚医院,有一个特殊的病区,在这里总共救治过的脑瘫孤儿达6200多人。宋兆普,是这家医院的院长也是脑瘫孤儿们的“爸爸”。 怎么从院长变成了脑瘫孤儿们的爸爸,这件事情要从7年前说起。2009年3月的一天,河南省民政厅的一位同志找到宋兆普说,全省的15家福利院里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是被遗弃的脑瘫患儿,但是福利院里并没有专业的康复治疗技术和设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病情加重,真是令人揪心。 听了这位同志的话,宋兆普坐不住了。当年5月,宋兆普一连跑了4家福利院。看到那些脑瘫孤儿的时候,他当场就哭了。虽说身为医生的他,平日里见多了生老病死,但这些脑瘫患儿的现状,依然让他觉得这个场面太悲惨了。“他

们坐都坐不起来,浑身像个软面条。他们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宋兆普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动了把孩子接回家救治的念头。从此他踏上了救治这些脑瘫患儿的漫漫长路。 把孩子们接回医院后,宋兆普将医院进行了简单的改造,为孩子们在医院安了一个新家。当时做这个决定,宋兆普凭的是医生的良心和医术的自信。当时他考虑最多的是能让这些孩子早一天得到治疗,早一天脱离病痛的折磨。但是在数百名脑瘫患儿都接回来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了这条救助之路走起来有多难。这些孩子大都是一岁到三岁之间,当收治了100多个孩子的时候,光喝奶粉一天一夜都要十来箱。100多个孩子,每月的生活费和治疗其他疾病的费用就得50多万。因为这些孩子体弱,经常是几十个几十个的得病,这就得把孩子们送到别的专科医院治疗,多的时候每天需要七八万,这些都是宋兆普自己一个人承担的。. 宋兆普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实在是难得受不住了,想到把孩子的数量减少一点。但后来一看孩子们可怜的样,他决定再难也要挺过去。 宋兆普说救孩子的命这个事,是分秒都不能拖延的,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这些孩子也许一辈子都站不起来了。金庚医院的五楼住着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为了能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宋兆普还专门为他们聘请了老师,成立了早

小儿脑瘫的早期九大症状

小儿脑瘫的早期九大症状 小儿脑瘫病因各异,就目前所知其发病与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脑瘫的类型有关。小儿脑瘫患儿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等合并症,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脑瘫是不可治的。其实只要遵循先治本,解决中枢问题,再治标,解决钙缺乏问题,或者是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尽早进行合理干预,小儿脑瘫患儿还是有希望获得康复的。 小儿脑瘫早期的九大症状 1、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小儿脑瘫患儿在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尺跳。 3、很多小儿脑瘫患者有食欲不振,它是该疾病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食欲缺乏引起的脑性麻痹,最常见的有挑食,偏食,零食过多,新鲜等,不良饮食习惯的饮料继续造成。此时家长需多了解一下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生的食物,选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并调整色,香,味,以确保孩子的营养供给。

4、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这也是典型的小儿脑瘫的症状。 5、肌张力增加,小儿刚体,增加肌肉紧张,非常好打,经常窜出去的童年,背屈呈对称性,第一头偏向一侧,也属于伸展,下肢脑瘫的刚性早期症状。 6、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患者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和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 7、一部分脑瘫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痉挛或不协调收缩。从而导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8、手不能正常抓东西、握拳,有时也伴有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共济失调型,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 9、新生儿惊厥,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可能会出现,很容易在儿童,抽搐,烦躁不安,尖叫或国家的恐慌。 温馨提示:很多脑瘫患儿家长希望通过单一治疗的方法让小孩少受苦,这样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例经过磁共振成像确定的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常规矢状面T2WI序列扫描,同时进行轴位T2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FLAIR等序列扫描,判断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8例患者经过1.5T高场磁共振诊断均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病灶,且矢状位T2WI序列表现为较为典型的“夹心蛋糕征”,6例患者DWI均呈现出弥散受限状態。结论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疾病检查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及时判断出患者是否发生胼胝体变性疾病,因此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1.5T高场磁共振;胼胝体变性;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patients confirm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ll received conventional sagittal T2WI sequence scan,and sequence scans of axial T2WI,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T1WI and FLAIR at the same time,so as to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Results 8 patients had symmetrical lesions diagnosed by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and the sagittal T2WI sequence showed a typical “sandwich cake” sign. DWI of 6 patients showed a diffusion-limited state. Conclusion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provides obvious effect in the examination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disease,and it can promptly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disease. So it contain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Differential diagnosis;Application value 胼胝体变性也被称为原发性胼胝体变性,该疾病属于脱髓鞘性病变,相对较为罕见,目前为止,医学研究领域并没有研究出胼胝体变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但是该疾病多发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1]。由于致病原因不明,因此提高治疗有效性就要尽早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疾病,因该疾病在临床中缺少特异性表现,通过直观判断无法有效为患者诊断出病情,而使用1.5T高场磁共振手段为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诊断时,能够产生特征性影像,且随着影像诊断学发展,对胼胝体变性患者的早期诊断可能率逐渐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例胼胝体变

脑瘫分级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小于2岁 Ⅰ级:孩子可以坐位转换,还能坐在地板上用双手玩东西。孩子能用手和膝盖爬行,能拉着物体站起来并且扶着家具走几步。18个月到2岁的孩子可以不用任何辅助设施独立行走。 Ⅱ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但是需要用手支撑身体的平衡。孩子能贴着地面匍匐爬行或者用双手和膝盖爬行。他们有可能拉着物体站起来并且扶着家具走几步。 Ⅲ级:孩子需要在下背部有支撑的情况下维持坐姿,还能够翻身级用腹部贴着地面爬行。 Ⅳ级:孩子可以控制头部,单坐在地板上的时候躯干需要支撑。他们可以从俯卧位翻身成仰卧位,也可能从仰卧位翻身成俯卧位。 Ⅴ级:生理上的损伤限制了孩子对自主运动的控制能力。孩子在俯卧位和坐位时不能维持头部和躯干的抗重力姿势。只能在大人的帮助下翻身。 2-4岁 Ⅰ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双手玩东西。他们可以在没有大人帮助下完成地板上坐位和站立位的姿势转换,孩子把行走坐位首选移动方式,并不需要任何助步器械的帮助。

Ⅱ级:孩子可以坐在地板上,但当双手拿物体的时候可能控制不了平衡。他们可以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如地坐位转换。可以拉着物体站在稳定的地方。可以用手和膝交替爬行,可以扶着家具慢慢移动。他们首选的移动方式是使用助步器行走。 Ⅲ级:孩子可以用“W”状的姿势维持坐姿(坐在屈曲内旋的臀部和膝之间),并可能需要在大人帮助下维持其他坐姿。腹爬或者手膝并用爬行是他们首选的自身移动的方式(但是常常不会双腿协调交替运动)。他们能拉着物体爬起来站在稳定的地方并做短距离的移动。如果有助步器或者大人帮助掌握方向和转弯,他们可能可以在房间里短距离行走。 Ⅳ级:这一级的孩子能坐在椅子上,但他们需要依靠特制的椅子来控制躯干,从而解放双手。他们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或者在有稳定的平面供他们用手推或拉的时候坐在椅子或离开椅子。顶多能在大人的监督下用助步器走一段很短的距离,但他们很难转身,也很难在不平的平面上维持身体平衡。这些孩子在公众场索不能独自行走。能在动力轮椅的帮助下自己活动。 Ⅴ级:生理上的损伤限制了这些孩子对随意运动的控制以及维持身体和头部抗重力姿势的能力。他们各方面的运动功能都受到限制。特殊器械和辅助技术并不能完全补偿孩子在坐和站能力上的功能限制。这些第五级的孩子没有办法独立行动,需要转运。部分孩子能使用进一步改造后的电动轮椅进行活动。 4-6岁

胼胝体变性1例

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a-Bignami综合症)1例 患者,男,50岁。因“被发现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抖动8小时”于2010年8月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8小时被发现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抖动,讲话费力,言语不清,尚可理解他人言语,持物不能,行走困难,不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既往史:有饮酒史30余年,每天约0.25-0.5公斤白酒,有时饮酒代饭。近半年以来,出现“双下肢麻木”,未正规诊治。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9℃,心率102次/分,血压191/112mmHg,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内科情况:神志清楚,讲话费力,言语不清,可理解他人言语,推测定向力尚可,双眼各方向活动充分,双瞳孔等大,直径3mm,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舌不能伸出,脑膜刺激征阴性,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无规律抖动,双上肢肌力无法判断、肌张力高,屈肌明显,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征,双下肢腱反射正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基本正常,凝血正常,血钾、血钠、血糖正常,血钙2.66mmol/L,谷草转氨酶51IU/L,谷丙转氨酶54IU/L,甘油三酯4.55mmol/L,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免疫学检查阴性。头颅MRI平扫示: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可见片状异常信号 影,T 1WI上呈稍低信号,T 2 WI上呈稍高信号改变,DWI序列呈高信号改变,信号 强度欠均匀,周边未见水肿及占位征象,考虑原发性胼胝体变性(见图1-4)。入院后予以地西泮40mg持续静点及B族维生素治疗,5小时后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抖动消失,患者部分对答正确,言语仍欠流畅,继续B族维生素治疗4天,患者一般状况较前略好转,测血压119/82 mmHg,轻度构音障碍,反应稍迟钝,计算力差,自动出院。 图1 图2 图3 图4

康复训练对于脑瘫儿的重要作用

康复训练知识 康复训练对于脑瘫孩子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好的康复训练,就等于放弃了治疗的好的效果,当然康复训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康复训练。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持正确姿态,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系统开始语言训练,交谈时要与患儿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过高会使患儿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第二、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父母不要因为与患儿说话得不到回应就丧失信心,应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已经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寓教于乐,引起患儿对训练的兴趣。 第三、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饮食护理 1、保证高低的合理饮食搭配 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饮食搭配原则是脑瘫患者饮食护理的要点之一,并要注意饮食的色、香、味调节,以保证 患者充足的营养供应。 2、多食滋肾养肝、健脾养胃、强筋健骨的食物 多食滋肾养肝、健脾养胃、强筋健骨的食物对于脑瘫患者的康复有益,

可达到辅助缓解病症的效果,如多食桂圆、大枣、莲子、黄芪、党参、胡桃、山药等食物,多饮骨头汤等。 3、不宜过多食糖含量丰富的食物 口腔内细菌容易引发糖类物质发酵,导致蛀齿的形成,加重脑瘫患者的牙部损伤,影响其食欲。所以,脑瘫患者不宜过多食糖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助于病情康复。 4、不宜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 脑瘫患者体质多热,摄入油炸类、辛热类、油腻类等具有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对于疾病的康复不宜。所以,脑瘫患者的饮食在保证营养丰富的前提下,尽量不宜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

胼胝体和癫痫

胼胝体和癫痫 【摘要】 目的:胼胝体是最大的前脑联合部位,本文系统回顾了胼胝体在癫痫发病中的重要性、胼胝体在癫痫波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手术破坏胼胝体纤维(胼胝体切开术)来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 方法:个人经验和大量的文献回顾。 结果:据报道在胼胝体完全或部分发育不全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伴有癫痫发作,然而发育不全并不代表会发生癫痫;皮质发育不良也有一定的影响。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发现胼胝体的显微结构的异常,这种微观结构的异常造成了白质传导障碍,并认为与认知障碍有关。在非癫痫的良性或短暂的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也发现了胼胝体的显微结构的变化。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和严重的跌倒发作的癫痫患者,胼胝体切开术可能对于癫痫发作次数的减少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术后的脑电图显示出单一的癫痫病灶的患者高达50%,胼胝体的全部切开可能更加有效。 结论:胼胝体是大脑白质的一部分,但胼胝体的异常并不是癫痫发作的起始病灶,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发现癫痫病人大脑其它部位的病变。胼胝体是癫痫波传播和泛化的主要通道,因此胼胝体切开术可以用于治疗跌倒发作。 1.介绍 胼胝体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前脑接合处,胼胝体大约有1亿9000万轴突越过中线。虽然结构的变化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但是胼胝体最终的形成是在青春期20周以后发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间的因素在大脑半球间的转移调控着生理功能。生理功能包括双边动作、双边感觉和视觉信息的整合、语言和习惯、情绪、行为、认知、记忆、复杂的整合功能。由于获得性疾病的急性弥漫性和多灶性的胼胝体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的缺失,然而慢性的孤立的胼胝体的异常并没有表现出重要的典型的神经症状。我们可以发现癫痫患者的异常的胼胝体影像学表现。本文综述了癫痫疾病中胼胝体的意义,胼胝体在癫痫波扩散中的角色,以及手术破坏胼胝体纤维(胼胝体切除术)在耐药性癫痫病人中的运用。 2.结构异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