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级技工学校高职第二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62.03 KB
- 文档页数:7
高教版职高语文第二册期末试卷班级姓名分数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26分)1.指出下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2分)(1)婉转(zhuǎn)跋涉(bá)氛围(fèn )(2)瑰丽(guī )奠基(diàn )温馨(xīng )(3)解剖(pāo )歌咏(yǒng )没落(mò)(4)惆怅(chóu )感喟(kuì )颓废(tuí)2.指出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2分)(1)追慕难及如醉如痴正襟巍坐(2)金碧辉煌义不容词天马行空(3)陈词滥调良知未泯耳濡目染(4)比比皆是循规导矩一筹莫展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分)(1)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向西南身展的山脉。
(2)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炯乎不同。
(3)要知道,他在当时发部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4)在东边的城址上,隐然可以看到有一个古代费垒,指示出那里在当时是一个险要地方。
(1)改(2)改(3)改(4)改4.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成语。
(2分)(1)他饲养的那头水牛,每次评比名次总是在前边。
()(2)大家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能捐多少就捐多少。
()(3)李春同学,求学认真,学起来能从所举的一个方面类推其他方面。
()(4)我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5.下列哪个句子和例句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2分)例: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1)敢于这样做的人,能说不是一个英雄吗?(2)敢于这样做的人,怎能说不是一个英雄呢?(3)敢于这样做的人,怎能说是一个英雄呢?(4)敢于这样做的人,不能说不是一个英雄。
6.给下列几为诗词作家通过连线分类。
(2分)边塞诗派田园诗派花间词派高适王维王昌龄孟浩然晏几道7.请选出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2分)(1)念去去/千里烟波(2)念/去去千里烟波(3)念去去千里/烟波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谈笑风生沧海一粟B. 恍若隔世纷至沓来C. 破釜沉舟草长莺飞D. 落花流水振聋发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他刻苦学习的结果。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C. 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受益匪浅。
D.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B.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世界。
C. 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仿佛从山顶跌入了谷底。
D. 他的笑容如同阳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4. 下列词语中,与“忧心忡忡”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心旷神怡B. 欣喜若狂C. 忐忑不安D. 心平气和5. 下列句子中,句子成分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我在图书馆里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B.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
C.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D. 他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荷塘月色》中,作者用“_______”来形容月光,用“_______”来形容荷塘。
2. 《背影》中,作者通过“_______”和“_______”两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父亲的背影。
3.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对“_______”充满了敬意,对“_______”充满了怀念。
4. 《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用“_______”和“_______”来形容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
5.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被称为“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的形象?2. 结合《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谈谈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评价。
3.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具有怎样的特点?四、作文(40分)题目:谈谈你对“人生如梦”这一说法的理解。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精湛(zhàn)翱翔(áo)B. 沉浸(jìn)恣意(zì)C. 炽热(chì)瘦削(xuē)D. 咄咄逼人(duō)毅力(y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增设英语课程。
B. 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锻炼身体。
C.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D.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旅行计划被推迟了。
3. 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B.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念。
C. 他的表演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真是“一鸣惊人”。
D.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虽然落后,但仍然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真是“坚持就是胜利”。
4.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文阅读理解内容的是:A.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B. 阅读古诗文,分析诗歌意境。
C. 阅读名著,概括人物形象。
D. 阅读寓言故事,理解道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匆匆》一文中,作者用“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日子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7. 《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送别时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
8. 《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赞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9.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
10. 《最后一课》一文中,主人公小弗朗士对法语老师充满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高职语文(二)》期末考试卷适用专业:一、填空题(20分,每小题2分)1.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 、 。
2. 孟子的名言 , ,威武不能屈。
3. 《创造宣言》的作者 ,他是现代 。
4. 《钴鉧潭西小丘记》的作者 ,他在描写小丘山上山石时所用的拟人的 、 。
二、判断题(15分,每小题3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林默涵的思想评论文《说“小”》紧扣一个“小”字,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警示人们“不要轻视小错误”,因为大错误总是由小错误开端的。
( )2. 周先慎先生认为“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而论”,而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 )3. 课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这是一篇关于核电安全与环保问题的立论文。
( )4. 明代散文家袁宏道是写作山水游记的大家,其作品“独抒灵性,不拘俗套”,《虎丘记》就是其中一篇,重点描写了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况。
( )5. 交谈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交谈时的双方要注意倾听,适度赞美,学会感谢,不要幽默和肢体语言。
( )三、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A、言简意赅.——深刻B、毛骨悚.然——害怕睿.智——看得深远索.然——没有兴趣C、叱咤..风云——怒斥D、往哲.先贤——有智慧的人非议..——责备责怪太滞.——停顿停留2. 指出文言实词讲解有误的一项()A、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B、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观,动词观察C、微风鼓.浪——振动D、余韵徐歇..——慢慢消失3. 指出文言虚词“其”的讲解有误的一项()A、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个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C、其孰能讥之乎?——代词,哪个人D、问其主——代词,它的4. 对“峦壑竞秀,最可觞客”翻译正确的一句()A、山峰秀美,游客边赏景边喝酒B、山川秀丽无比最可饮酒C、这里的山峰山川秀丽无比最适合宴请宾客D、山沟秀美,最使人想起喝酒5. 指出下列古人名中不属于文学史上“三苏”之列的一项()A、苏洵、苏轼B、苏洵、苏辙C、苏轼、苏辙D、苏轼、苏武四、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简要回答相关问题1. 学者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幸福”的原因是什么?你是读书人,你觉得自己幸福吗?2、创新、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请结合课文理解“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
职高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一、语文基础知识(共24分,每小题4分)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圭臬(guī niè)滥用(làn)龟裂(jūn)寥廓(kuò)B.花蕊(xīn)芜(wú)杂紫绡(xiāo)嫉(jì)恨C.暧昧(wèi)喋(dié)血醴酪(lào)誊(téng)写D.敕(chÌ)造酒肆(sì)便宜(piàn)诅(zǔ)咒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功名利lù()脍zhì( )人口dǐng()力相助dú()职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初唐的书法家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却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独创精神。
B.这件事很有趣,他讲得津津乐道。
C.大家经常引证的大名鼎鼎的百老汇剧院区,就是由大量的这类普通剧场构成的。
D.部队首长多次察看寝室和连队,对战士无所不至。
4.下列有语病的一句是()A.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了解灾情。
B.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C.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严密思维的能力。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伍六一愤怒了:“干什么?这样跑得过吗?你们放开啊!B.“它还是条腿,不是吗!它长我身上我自己知道。
”声嘶力竭,两个人都沮丧而又愤怒。
C.“跑了好远……从家跑到这……前边都是你们推着扛着……最后这一下……我帮一下,又算什么?”伍六一已经完全没力气可用了。
D.成才:“三个人,三个位,三个位都是我们的。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A.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蹒跚(pán shān)贤惠(xián huì)振奋(zhèn fèn)B. 剔除(tī chú)奋进(fèn jìn)瞒骗(mán piàn)C. 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恣意(zì yì)混淆(hùn xiáo)D.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雕琢(diāo zhuó)蹉跎(cuō tuó)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本次比赛被迫延期。
B.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D. 在这次活动中,他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
3. 下列词语中,与“前程似锦”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前途无量B. 青云直上C. 一帆风顺D. 如日中天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C. 他的学习成绩像火箭一样飙升。
D. 这条河的水清澈见底。
5. 下列诗句中,描述了壮丽山河的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 下列成语中,形容人聪明才智的一项是:A. 画龙点睛B. 妙手回春C. 雕虫小技D. 举世无双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B. 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C.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如春风拂面。
D. 他的眼神坚定,他的步伐坚定。
8. 下列词语中,与“坚韧不拔”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坚如磐石B. 顽强拼搏C. 无坚不摧D. 无所畏惧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是谁写的?B. 你喜欢哪个季节?C. 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学习?D. 这朵花真美啊!10. 下列诗句中,描述了英雄豪情的是: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diàn)落英缤纷(bīn)B. 蹉跎岁月(cuó)欣欣向荣(róng)C. 纸醉金迷(mí)喜闻乐见(yuè)D. 呕心沥血(lì)惟妙惟肖(xià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增加学生的作业量。
B.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C. 他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为人诚恳,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勇夺金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位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堪称楷模。
B.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欣喜若狂。
C. 在这次活动中,他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深受大家好评。
D. 他的演讲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
B. “你们知道吗?”他神秘地问道,“最近我买了一部新书,书名叫《人类简史》。
”C. 他看着远方,陷入了沉思:“我想,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
”D. “你的意见很好,我们一定要认真考虑。
”经理微笑着说。
5.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B.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令人陶醉。
C. 这次考试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
D. 他的性格十分开朗,总是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成长的烦恼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奔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而如何面对这些烦恼,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课。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畅游(chàng yóu)欣慰(xīn wèi)瞒哄(mán hǒng)B. 沉着(chén zhù)着急(zháo jí)拂袖(fú xiù)C. 融会贯通(róng huì gòu tōng)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īn)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D.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指点江山(zhǐ diǎn jiāng shān)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并不骄傲。
B. 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C.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深刻,内容丰富,令人深思。
D.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3. 下列词语中,与“满载而归”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一帆风顺B. 一心一意C. 一举两得D. 一鸣惊人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天上的星星,像眼睛一样,注视着大地。
B.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D. 我喜欢听雨的声音。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 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C.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深刻,内容丰富,令人深思。
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盛开。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公是______。
职高语文第二册期末试题-职高语文期末试题班级: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1.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蛊惑(gǔ)夯(hāng)B.俨然(yǎn)旖旎(yǐnǐ)遐想(xiá)C.菡萏(hàn dàng)孱头(càn)嗫嚅(niè rú)D.蓇葖(gūtū)斫(zhúo)噩梦(è)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 激扬文字催山坼地不盈不溢梦寐以求B 雍荣华贵包孕宏深天马行空残羹冷灸C 见微知著腾挪跌宕骁勇善战洋洋大观D 固若金汤冠冕堂皇慢不经心震憾人心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走进九寨沟,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B.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D.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4.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A.礼尚往来(崇尚、重视)B.冠冕堂皇(古帝王的礼帽)C.翰藻(水草)D.狺狺(狗叫的声音)5下列句子的横线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项是()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这一带无黄沙,无白草,肥沃的田野。
A.然而既亦只有B.因为既亦只有C.然而又也所以D.虽然既也但是6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分析正确的是()①建国30周年纪念日来临的前几天,我们又有机会到八达岭登了一次长城。
②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我想也是很有启示的。
③它引起中国人涌起的那种特殊感情恐怕是长久存在的吧!A . 记叙抒情议论B.描写议论抒情C.记叙议论抒情D . 描写抒情议论7.下面各句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位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长城。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蔚为大观神采飞扬B. 翱翔天高地厚C. 脍炙人口颠沛流离D. 气吞山河妙笔生花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
B.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活动被迫取消了。
C.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D. 他的脸色苍白,看上去非常疲惫。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众星捧月”中的“捧”是指围绕、支持。
B.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是指画龙的眼睛。
C. “一鸣惊人”中的“鸣”是指鸟叫。
D. “破釜沉舟”中的“破”是指打破、破坏。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仿佛是一块银盘。
B.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C. 那棵树高得像一座山。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像一座知识的宝库。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每天早上都会去跑步。
B. 我知道他一定会成功的。
C. 这件事让他感到非常困扰。
D. 她的歌声美妙动听,让人陶醉。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很有趣,你一定要看看。
”B. “我昨天去了公园,看到了很多美景。
”C. “这个问题很难,我需要请教一下老师。
”D. “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去爬山吧!”7.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他非常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他学习刻苦,成绩突飞猛进。
C. 他的成绩非常好,一直是班级的佼佼者。
D. 他的成绩优秀,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宠儿。
8. 下列各句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一项是()A. 今天天气真好,适合出去散步。
B.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非常感人。
C. 那个地方风景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D.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9. 下列诗句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苏州高级技工学校高职第二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基础知识题(25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穈先生(mí)广漠(mò)捞着(lāo)嬉戏(xī)B.褴褛(lán lǚ)厌恶(wù)摹画(mó)斟酌(zhēn zhuó)C.眼翳病(yì)抽屉(tī)容忍(rónɡ)泡茶(pào)D.文绉绉(zhōu)绰号(zhuō)牢骚(sāo)锁匙(shī)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匍伏危慑消声匿迹谛听B.类形草芥斩钉节铁敲炸C.陈吟蹓跶抱残守缺嗔目D.鼓瑟邯郸昙花一现贤惠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明日黄花(重阳节后)有史可稽(考核、核查)B.锱铢必较(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吾与点也(给予)C.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切肉的砧板)D.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4. 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5.下列各项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杏花春雨江南。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蝉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就移到稍高处另做新孔。
(说明)B.人们从动物身上难以找到答案,转向从动物和生活环境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叙述)C.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议论)D.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描写)7词根据字数长短分为、中调、长调。
词有词牌,是词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即为词牌。
8.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
剧作通过人物语言展示,塑造人物,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9.晏殊善于不着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如“无可奈何花落去,”(《浣溪沙》);他还善于在景物描写中暗示对人生特有的理性把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蝶恋花》)二、阅读理解(45分)(一)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在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塌、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学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下列对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阐述,错误的一项是()A.字的直指的意义具有明白,易用,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的特点。
B.字的联想的意义具有迷离,难用,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特点。
C.字的直指的意义之所以易用是因为意义固定,偏于类型。
D.字的联想的意义之所以难用是因为意义固定,偏于类型。
2.对“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表达效果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用的是直指的意义,“龙团茶”即茶。
B.第二句用的是联想的意义,“小团月”既指茶又指月。
C.“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而来的。
D.第二句写出了月映清泉和清泉泡茶的共同意境,但因意义含混而令读者心生疑窦,不如“小龙团”所指明确。
3.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不相符的是()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4.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意义的确定,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
B.意义的确定,侧重于对字的直指意义的理解;意义的控制,侧重于对字的联想意义的理解。
C.意义的确定,侧重于对字的联想意义的理解;意义的控制,侧重于对字的直指意义的理解。
D.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5.本段以苏轼诗为例,试图阐明什么道理?()A.在文学,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字的联想意义具有迷离,难用,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等特点,它可以使意蕴丰富。
D.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二)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因之以饥馑。
因:因为C.以俟君子。
俟:等待D.鼓瑟希。
鼓:弹奏7.“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A.他B.你C.自己D.其中8.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方六七十A.有朋自远方来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我与点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流浪的二胡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
而杨柳岸、鸟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
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闻见俞伯牙的那具古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
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见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古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六朝金粉、王谢候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上跳动的律。
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
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佳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
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浪浪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
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
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
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画廊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
《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
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奉贤。
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洒?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
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1.文章第①段把二胡比喻成“水”、“月”、“细雨”和“桂子”,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用以下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