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离散系统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7.20 KB
- 文档页数:3
z 平面
010→-∞:ω不变,作周期性变化不变,z ∠01
2:0s ωω-=,2:s ωω+0-ω3-主频区辅频区
辅频区
()j sT e e ωσ=+模sT e e z ==e z sT =∠=∠相角
00
1-ω3-主频区辅频区
辅频区
a -001:s a ωω-=,:s ωω+-ω3-主频区辅频区
辅频区
()j sT e e ωσ=+模sT e e z ==e z sT =∠=∠相角→-∞:ω不变,作周期性变化不变,z ∠
0-ω3-主频区辅频区
辅频区
01
01
=0:0σω,0-ω3-=0:0σω,()j sT e e ωσ=+模sT e e z ==e z sT =∠=∠相角0:σω不变,0
→z z 不变,
010-ω3-二、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稳定性定义
控制系统原处于平衡状态。
扰动消失以后,偏差渐小,能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则偏差渐大,不能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则
可否用劳斯判据直接判断这些根是否都在程的根是否全在复平面的
z 平面
010
稳定域
平面上应用劳斯代数判据!
连续(G
离散
位置误差系数
0 型系统可以跟踪阶跃输入,但是稳态误差。
速度误差系数
v
型系统无法跟踪速度输入,稳态误差无穷大。
加速度误差系数
、I 型系统无法跟踪加速度输入,稳态误差无穷大。
232第9章 线性离散系统初步从控制系统中信号的形式来划分控制系统的类型,可以把控制系统划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在前面各章所研究的控制系统中,各个变量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称为连续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被引入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中有一部分信号不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而是一组离散的脉冲序列或数字序列,这样的系统称为离散控制系统。
离散控制系统是以微处理器及微型计算机为基础,融汇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CRT 屏幕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相比,有许多分析研究方面的相似性。
利用z 变换法研究离散系统,可以把连续系统中的许多概念和方法,推广应用于离散系统。
本章首先给出信号采样和保持的数学描述,然后介绍z 变换理论和脉冲传递函数,最后研究线性离散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动态性能的分析与综合方法。
9.1 离散系统通常,当离散控制系统中的离散信号是脉冲序列形式时,称为采样控制系统或脉冲控制系统;而当离散系统中的离散信号是数码序列形式时,称为数字控制系统或计算机控制系统。
在理想采样及忽略量化误差情况下,数字控制系统近似于采样控制系统,将它们统称为离散系统。
9.1.1 采样控制系统采样器在采样控制系统中可以有多个位置,用得最多的是误差采样控制的闭环采样系统,其典型结构图如图9-1所示。
图中,S 为采样开关,)(s G h 为保持器的传递函数,)(0s G 为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s H 为测量元件的传递函数。
233*图9-1 采样系统典型结构图9.1.2 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的典型原理图如图9-2所示。
它由工作于离散状态下的计算机(数字控制器))(s G c ,工作于连续状态下的被控对象)(0s G 和测量元件H(s)组成。
在每个采样周期中,计算机先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编码(即D A 转换),然后按控制律进行数码运算,最后将计算结果通过A D 转换器转换成连续信号控制被控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控制对象、控制器、测量元件和执行机构等部分组成。
控制对象就是我们要控制的那个东西,比如一个电机、一个温度场或者一个生产过程。
控制器则是根据输入的偏差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控制作用,去驱动执行机构。
测量元件负责测量被控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反馈给控制器。
执行机构接受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对控制对象施加作用。
自动控制系统按照有无反馈可以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结构相对简单,但控制精度较低。
闭环控制系统则将输出量反馈回来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形成偏差,然后根据偏差来调整控制作用,因此控制精度高,但系统相对复杂,可能会出现稳定性问题。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要对一个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首先要建立它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微分方程是最基本的描述形式,但求解比较复杂。
传递函数则是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它可以方便地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和稳定性。
状态空间表达式则能更全面地描述系统的内部状态和动态特性。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分析法和实验法。
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物理规律和结构,推导出数学方程。
实验法则是通过对系统施加输入信号,测量输出响应,然后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得到数学模型。
三、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直接在时间域上研究系统的性能。
主要的性能指标有稳态误差、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和超调量。
稳态误差反映了系统的准确性,它与系统的类型和输入信号的形式有关。
对于单位阶跃输入, 0 型系统有稳态误差,1 型及以上系统稳态误差为零。
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反映了系统的快速性。
自动控制原理一、 非线性系统1、按照平衡状态的定义,在无外作用且系统输出的各阶导数等于0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2、自激振荡是指没有外界周期变化信号的作用时,系统内产生的具有固定振幅和频率的稳定周期运动,简称自振。
3、描述函数法是基于频域分析法和非线性特性谐波线性化的一种图解分析方法。
对于满足结构要求的一类非线性系统,通过谐波线性化,将非线性特性近似表示为复变增益环节,然后推广应用频率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或自激振荡。
4、奇点定义以微分方程()x x f x ,=表示的二阶系统,其相轨迹每点切线的斜率为()xx x f dx x d ,=,若在某点处()xx f ,和x 同时为0,即有00=dx xd 的不定形式,则称该点为相平面的奇点。
5、相平面的奇点亦称为平衡点,奇点必与x 轴相交。
6、奇线奇线就是特殊的相轨迹,它将相平面划分为具有不同运动特点的各个区域。
最常见的奇线就是极限环。
极限环是相互孤立的,在任何极限环的邻近都不可能有其他的极限环。
极限环是非线性系统特有的现象,只发生在非守恒系统中,这种周期运动的原因不在于系统无阻尼,而是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它导致系统能量做交替变化。
由此就有可能从某种非周期性的能源中获取能量从而维持周期运动。
7、描述函数法的基本思想当系统满足一定假设条件时,系统中非线性环节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可用一次谐波分量来近似,由此导出非线性环节的近似等效频率特性,即描述函数。
此时,非线性系统近似等效为一个线性系统,并可应用线性系统理论中的频率法对系统进行频域分析。
8、描述函数的定义设非线性环节输入输出描述为()x f y =,当非线性环节输入为()t A t x ωsin =时,可对非线性环节的稳态输出()t y 进行谐波分析。
一般情况下()t y 为非正弦的周期信号,因而可以展开成傅里叶级数()()()∑∑∞=∞=++=++=1010sin sin cos n n n n n nt n Y A t n B t n AA t y ϕωωω,其中0A 为直流分量;()n n t n Y ϕω+sin 为第n 次谐波分量,且有nnn nn n B A B A Y arctan22=+=ϕ,式中n n B A ,为傅里叶系数,用下式描述 ()()()()td t y A n t td n t y B ttd n t y A n n ωπωωπωωππππ⎰⎰⎰====2002020212,1sin 1cos 1若00=A ,且当n>1时,n Y 均很小,则可近似认为非线性环节的正弦响应仅有一次谐波分量:()()1111sin sin cos ϕωωω+=+≈t Y t B t A t y上式表明,非线性环节可以近似认为具有和线性环节相类似的频率响应形式。
自动控制原理离散系统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离散系统是指在时间域和数值范围上都是离散的系统。
在离散系统中,信号是以离散时间点的形式传递和处理的。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离散系统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离散系统的概念、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的数学表示、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等。
一、离散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离散系统是指系统输入、输出和状态在时间上都是以离散的方式存在的系统。
与连续系统相比,离散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离散时间: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是在离散时间点上采样得到的,而不是连续的时间信号。
2. 离散数值: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都是以离散数值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连续的模拟数值。
二、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的数学表示
离散信号是指在离散时间点上采样得到的信号。
离散系统可以通过离散信号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
常见的离散系统数学表示方法有差分方程和离散时间传递函数。
1. 差分方程表示:差分方程是通过离散时间点上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离散系统的。
差分方程可以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可以是时不变的或时变的。
2. 离散时间传递函数表示:离散时间传递函数描述了离散系统输入
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连续时间传递函数。
离散时间传递函数可
以通过Z变换得到。
三、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的输出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有限范围内,而不是无限增长或震荡。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是自动控制原
理中的重要内容。
1. 稳定性分析: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位置来
进行分析。
若系统的所有极点都位于单位圆内,则系统是稳定的;若
存在至少一个极点位于单位圆外,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2. 稳定性设计:若离散系统不稳定,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参数或设
计控制器来实现稳定性。
常见的稳定性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器调整、根轨迹设计等。
四、离散系统的性能指标与优化
离散系统的性能指标与优化是指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或控制策略,
使离散系统的性能得到优化。
常见的性能指标包括系统的稳态误差、
响应速度、稳态误差、阻尼比等。
1. 稳态误差:稳态误差是指系统在稳态时输出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或控制策略,可以减小稳态误差。
2. 响应速度:响应速度是指系统从输入变化到输出稳定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或控制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在离散系统的优化中,常常需要考虑上述指标之间的折衷与平衡,
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参数调整和控制策略设计。
总结:
本文对自动控制原理离散系统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包括离散系统
的概念与特点、离散信号与离散系统的数学表示、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与设计以及性能指标与优化等内容。
了解和掌握离散系统的知识
对于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离散系
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