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合理归因漫画版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7
学会合理归因胶州实验中学心理组[主题背景]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活动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活动准备]游戏道具: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法]游戏、角色扮演、问卷分析、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拓展材料]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
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运气不好——自认倒霉学生对学习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学生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后续学习的期望。
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学习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是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的话,他会认为下次就不一定这么幸运了,题目难度也可能会增加,所以下次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就很难说了。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成败【活动背景】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或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当个人将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任务难度、能力)时,成功之后的满意度不高,失败之后容易怨天尤人;如果将个人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时,不仅能提高成功后的满意度,失败后也不容易放弃。
高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因此,引导高中生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归因风格,成功时,归因于内部的能力和努力,失败时归因于内在可控的因素——努力,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反应,也有利于失败后的自我心理调整、树立信心、重新振作。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归因风格;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剧和故事认识到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
【活动对象】高一学生【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1.游戏规则2.寻找游戏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3.教师总结,并引出归因的定义。
二、情景剧《各抒己见》1.欣赏情景剧《各抒己见》(提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思考)旁白:期中考试之后,同学们都拿到了自己的成绩单,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考试中都失利了,他们在教室里闲聊。
甲:我平时学习够努力的啊……初中是“希望之星”,高一就成了“流星”!唉,这次没考好,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料啊,再努力恐怕也没用了!乙:我跟你一样,初中也算“希望之星”,现在就成了“扫帚星”!但是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天这地步,都得怪老师,有些老师的课真的太枯燥了,管理也不严格,没有把我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怪老师,还能怪谁呢?丙:这次考试出的题太难了,我也真是倒霉,考前复习的一个没考,考的东西都是我之前没看的,而且,上次老师给我们调了座位,现在我四周坐的都是捣蛋同学,一上课,他们就嗡嗡嗡嗡地说话,你说这样我能考好吗,丁:我为什么没考好,哎!我这段时间上课听课总是开小差,没怎么努力,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不行,我以后得努力学习了,不能辜负老师和爸妈对我的希望。
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高中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理论,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
3.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3.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调整5. 实践演练:如何进行合理归因和应对失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不合理归因的危害及合理归因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识别不合理归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归因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归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归因理论,引导学生认识不合理归因的危害。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识别不合理归因。
4. 讲解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5.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互相学习。
6. 实践演练: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归因的过程。
五、课后作业1. 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归因的现象,举例说明。
2. 尝试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积极面对失败的心态。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积极面对失败的心态。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合理归因技巧的熟练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分析他们对于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失败的感悟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不合理归因的案例分析、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2. 视频资料:用于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2023学会合理归因漫画版ppt•归因理论简介•归因模型与计算•学会合理归因的难点•如何进行合理归因的实践•学会合理归因的案例分析目•如何评估归因效果与优化录01归因理论简介归因理论是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旨在解释消费者为什么会采取某种购买行为。
定义在市场营销中,了解消费者购买决策背后的原因对于企业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
背景归因理论的定义与背景营销策略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和归因,企业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高销售效果。
产品设计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归因,调整产品设计或功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归因理论在营销中的应用1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23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消费者行为,探究消费者为什么会购买某种产品。
初始阶段70年代以后,归因理论逐渐发展并应用于营销领域,开始研究消费者决策过程和企业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发展阶段80年代以后,归因理论逐渐完善,成为市场营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完善阶段02归因模型与计算03时间衰减模型根据转化发生前用户与广告的交互次数分配转化归因模型的分类与特点01直接归因模型将所有转化直接归因于最后一次点击的广告渠道02完全归因模型将所有转化平均分配给所有参与转化的广告渠道直接归因模型计算方法如果用户只在最后一次点击了某个广告后产生转化,那么该转化直接归因于该广告常见归因模型的计算方法完全归因模型计算方法如果用户在转化前与多个广告产生过交互,那么转化的功劳将平均分配给这些广告时间衰减模型计算方法根据用户与广告的交互次数,最近的点击被赋予更多的功劳,然后根据每个广告的功劳分配转化1如何选择合适的归因模型23根据数据情况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归因模型考虑不同广告渠道的特点和作用,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渠道的作用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调整模型参数,以更好地反映用户行为和转化贡献03学会合理归因的难点数据的不确定性数据来源01数据来源可能因为样本规模、覆盖范围、数据采集方法等因素而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