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 中风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中风第四节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
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
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
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医内科学--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若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发生中风。
中风是一种急病,若处理不当,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对中风的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中风的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经络诊断,看患者的汗、舌、脉等情况;其次是五脏诊断,通过观察、听诊、问诊等方式,掌握患者的五脏状况;然后是病机病理诊断,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病因依据;最后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证候辨别病症所在。
中医内科学主张综合治疗,采用中药和针灸以及辅助治疗的方法。
中药方面,治疗中风的常用中药有:天麻、赤芍、川芎、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从而促进脑部血液供应,缓解中风的症状。
针灸方面,常用的治疗中风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等。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使病灶处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中风的病情。
辅助治疗方面,中医内科医生还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适当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如按摩、保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物理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预防中风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因此,中医内科医生会建议患者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一些具有调节气血的中药方剂,如复方丹参片、降压平喘茶等,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学在预防和治疗中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综合治疗,通过中药、针灸和辅助治疗的方法,调节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效果。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采用中医的方法,预防和治疗中风,以维护自己的健康。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病证。
西医的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中风治疗的诊断要点•发病急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卒然昏倒,神识昏蒙或不省人事。
•常发生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麻、心悸等症状,多因暴怒、饮食、劳倦诱发。
•本证应与厥证、痫证、痉证鉴别。
•作CT等检查,常可发现脑部病变。
中风治疗的辨证分析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临床上根据有无突然昏仆,而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无神志变化;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重,多有神志变化。
治疗前者宜豁痰熄风,活血通络;中脏腑者,当分闭、脱证治之;恢复期宜标本兼顾,并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
中风治疗的辨证论治I.中经络风痰阻络型【证见】突然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身不遂。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1.主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参20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1)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2)益脑复健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3)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熄风化痰汤(湖南中医学院验方)处方: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
(2)培元通经熄风汤(武明钦验方)处方: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天竺黄10克(后下),全蝎8克,白蒺藜15克,地龙15克,胆南星10克,竹沥汁20毫升,天麻15克,钩藤15克,白附子10克,桂枝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散风通络汤(《辽宁中医杂志》)处方:稀莶草15克,老鹳草12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海风藤15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土鳖虫10克,全蝎6克,僵蚕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阴虚阳亢型【证见】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
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1.主方镇肝熄风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加减处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龟板、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风痰阻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1)赵氏中风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
水煎服。
(2)平肝熄风汤(王明河验方)处方: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麦冬10克,蝉蜕9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知母15克,夏枯草10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Ⅱ.中脏腑闭证【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口噤,气粗,肢体偏瘫,或兼拘急。
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肝熄风、开窍。
【方药】1.主方羚羊角汤加减处方:羚羊角0.3克(锉末冲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决明、龟板各30克,生地黄、钩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黄、黄芩各10克。
水煎服。
若痰湿偏盛、苔白腻,属阴闭者,宜用豁痰熄风、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减: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苓、竹茹、胆南星、枳实各12克,钩藤20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天麻1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单方验方(1)化痰通腑汤(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验方)处方: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芒硝10~15克(熔化)。
水煎服。
(2)清肝熄风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生石膏6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滑石12克,龙胆草10克,牡丹皮10克,大黄10克,竹茹12克,怀牛膝15克,槟榔6克,广木香2克(后下),白薇10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脱证【证见】神志昏糊,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气息低微,肝出肢冷。
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1.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6克,龙骨、牡蛎各3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心脉灵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l一2次。
后遗证【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黄芪30克,地龙、赤芍各15克,当归尾12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20克。
水煎服。
若语言不利者,选加石菖蒲10克,胆南星、郁金各12克。
口眼喁斜者,选加白附子12克,僵蚕lO 克,全蝎5克。
兼肝阳上亢者,选加石决明、代赭石各30克,白芍、菊花各15克,钩藤20克,天麻12克。
2.中成药(1)川芎嗪注射液,1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华佗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中风回春丸,每次1丸,每日3次。
(4)散风活络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血换解方(方药中验方)处方:水蛭50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共研粉。
每次10克,每日3次。
(2)中风回春方(河南省中药研究所验方)处方: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
每日3次,每次5—6片,1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瘫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黄芪60克,川芎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水蛭末2克(冲服)。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补气活血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12克,赤芍9克,地龙6克,牛膝15克,玄参12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天竹黄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5)五虫四藤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处方:蜈蚣3条,地龙15克,乌梢蛇9克,土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忍冬藤15克,络石藤20克,钩藤15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中风治疗的其他疗法1.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2.针灸疗法(1)半身不遂:上肢取肩髑、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
一般刺病侧,用泻法。
病久者也可先针健侧,后针病侧。
(2)口角喁斜:取地仓、颊车、牵正、合谷、内庭、太冲穴。
按病部酌加取迎香、水沟、阳白、下关等穴。
一般刺患侧,用泻法。
病久可左右均刺。
(3)中风不语:取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穴,用泻法。
(4)中风闭证:取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人中等穴,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5)中风脱证:灸关元、神阙、百会、刺气海、关元、足三里。
3.头皮针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用语言区。
4.推拿疗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的半身不遂。
推拿手法:推、按、捻、搓、拿、擦。
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仙。
部位:颜面部、背部及四肢,以患侧为重点。
5.饮食疗法(1)黄芪炖南蛇肉:黄芪50克,南蛇肉200克,生姜3片,共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油盐调味,饮汤吃蛇肉。
(2)五指毛桃煲猪脊骨:五指毛桃50克,猪脊骨300克,加适量水煲1小时以上,加盐调味服食。
以上两方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6.预防调护•中年以上,经常头晕痛,血压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风之先兆,应戒除烟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血压高者应适当药物治疗。
•对中脏腑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等的变化。
•对肢体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变换本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疮发生。
•对恢复期患者,在综合治疗用时,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