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中风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7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医内科学--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若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发生中风。
中风是一种急病,若处理不当,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对中风的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中风的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经络诊断,看患者的汗、舌、脉等情况;其次是五脏诊断,通过观察、听诊、问诊等方式,掌握患者的五脏状况;然后是病机病理诊断,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病因依据;最后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证候辨别病症所在。
中医内科学主张综合治疗,采用中药和针灸以及辅助治疗的方法。
中药方面,治疗中风的常用中药有:天麻、赤芍、川芎、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从而促进脑部血液供应,缓解中风的症状。
针灸方面,常用的治疗中风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等。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使病灶处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中风的病情。
辅助治疗方面,中医内科医生还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适当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如按摩、保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物理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预防中风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因此,中医内科医生会建议患者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一些具有调节气血的中药方剂,如复方丹参片、降压平喘茶等,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学在预防和治疗中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综合治疗,通过中药、针灸和辅助治疗的方法,调节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效果。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采用中医的方法,预防和治疗中风,以维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