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病
- 格式:ppt
- 大小:247.50 KB
- 文档页数:66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痹病掌握内容:1、痹病概念2、痹病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教学要求概述:定义分类源流证候特征西医范围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后与预防调摄病案分析1 . 概述(1)定义:①痹病(广义)——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邪气(风湿寒热)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以痹阻不通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相关疾病的总称。
痹——闭,闭阻不通,不通则痛(痹病常以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②痹病(狭义:肢体痹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脉闭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感觉、功能、外形改变)(2)痹病分类①广义:食痹,喉痹,血痹,胸痹,肠痹,十二月痹。
五体痹:皮、肌、脉、筋、骨痹五脏痹:心、肝、肺、脾、肾痹②狭义:五因痹:风、寒、湿、热、尪痹(行、痛、着、热、尪痹)(3)痹病证型及证侯特征共同症状:肢体关节疼痛①行痹----游走不定,恶风寒②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③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④热痹----疼痛灼热,焮红,肿胀剧烈,筋脉拘急(红肿热痛)⑤尪痹----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限(4)历史沿革①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痹论》按时间、部位分五痹:骨、筋、脉、肌、皮痹(肾肝心脾肺)据风寒湿三气偏盛分:痛痹、行痹、着痹《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历节”属本病范围,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朱丹溪《格致余沦》又称“痛风”;历史沿革②病因:《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金匮》“汗出入水中,热为湿郁,及血虚风扰,风血相搏”③病情演变:“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合及所主)④预后:“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历史沿革⑤治疗:《金匮要略》详于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 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中医内科学——痹病一、概念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药物所伤误治,久病三、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年龄、性别无差异,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其病情轻重多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可突发,也可渐渐起病。
2.临床特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是痹病的证候特征。
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或肢节锨红热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
五、辨证要点1.把握主症: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行痹-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疼痛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着痹-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不仁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筋脉拘急尪痹-关节僵硬,肿大变形2.辨病邪所胜和病程的久暂风邪胜——行痹湿邪胜——着痹寒邪胜——痛痹热邪胜——热痹突然发病,病程短者——急性风寒湿热痹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尪痹3.辨虚实实——新病,发病较急,正气尚能抗邪,故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久病,病程较长,多有气血不足,故疼痛绵绵,痛势较缓,脉虚无力。
虚中夹实——后期,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4.辨痰瘀痹病迁延不愈,痰瘀交结正虚邪恋,叶天士言“久病当思瘀”。
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七、分证论治•行痹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见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
舌质红,苔白微厚。
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达邪外出;葛根——解肌祛邪;赤茯苓——淡渗湿邪;当归——养血活血,舒络柔筋;肉桂——温阳散寒;生姜、大枣——和中调营;甘草——通经络,利关节;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