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52
《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大纲《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旨在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如下:一、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文学作品和写作两大类,其中文学作品部分又包括对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能力等的考核。
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具体如下:(一)语言知识部分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对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现代文体中疑难词语的意义。
1、文言实词考核。
主要是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应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文言虚词考核。
主要是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掌握其一般规律和特殊用法或含义。
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者、所、以、于、而、焉、乃、则、诸等。
3、文言句式考核。
主要了解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装句式等。
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正确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二)文学知识部分文学知识,主要是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和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础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识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文体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中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等)及其主要特征。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一)基础知识部分语言知识1.语音(医疗行业常用字词的规范读音)2.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课件中有关“论说文”“记叙文”部分重点文言字词的注释)3.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教材中《古代汉语语法常识》一文有关“之”、“以”、“于”、“而”的讲解)4.常见文言句式部分(教材中《古代汉语语法常识》一文有关句式的讲解)5.常用修辞(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6.常用词语、成语、俗语的含义和使用文学知识1.著名作家作品的相关情况(教材中涉及到作家的国别、字号、作品、写作风格等;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历史意义等)2.几种文体(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的基本知识(详见教材每单元后的文体知识介绍)基础能力1.句子表达的连贯、得体(二)阅读理解部分重在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能力。
理解1.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判断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论述的对象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课件中有关“论说文”“记叙文”部分重点句子的翻译)(三)表达与写作部分1.考核内容:主要是对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考生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分析、评价、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核。
2.考核方式: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仿写、扩写、缩写、语句衔接等)、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给材料作文。
3.考核要求:思想内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有力,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规范。
考试题型1.客观题(30分):基础知识部分2.主观题(70分):阅读理解部分、表达与写作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样题示例一、基础知识部分(3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胆囊.(náng)胰腺.(xiàn)梗塞.(sāi)血迹(xuě)B.……2.下列句中加点“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王者不却众庶,顾能明其.德。
《大学语文》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2010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培养目的《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文、理学科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学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由于该门课程的丰富内容和显著的人文特色所决定的。
《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并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汉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应用写作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一)语言知识部分主要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知识。
对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应考者辨识、说明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不要求应考者作语法分析。
1、文言实词的考核。
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特别要注意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的文言词语。
2、文言虚词的考核。
主要掌握: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3、文言句式的考核。
主要是了解文言课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
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正确地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二)文学知识部分中国文学知识部分主要指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家的作品内容和各朝代特有的文学现象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应考者了解文学发展常识,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对诗词曲赋文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外国文学部分主要了解有世界级影响的作品内容及意义。
(三)应用写作部分1、公文写作。
要求掌握行文方向,能规范地撰写出通知、通报、请示、报告和会议纪要。
2、计划。
要求了解计划的种类,能正确区分规划、计划和安排的不同。
能撰写出有目标和指导思想、有任务和要求并有实施的步骤和具体安排的计划。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进行阅读、写作和理解的能力。
考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旨、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能够运用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3. 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4.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1.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类型和时期的文学作品。
2. 文学理论基础:包括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方法等。
3. 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4. 语文知识应用: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应用。
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测试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文学理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填空题: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3. 简答题:要求考生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4. 论述题:考生需对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
5. 写作题:考生根据给定材料或题目,撰写不同文体的文章。
四、考试指导与建议1. 系统学习:考生应系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广泛阅读:考生应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写作练习:考生应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4. 模拟考试:考生可通过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五、考试准备材料1. 大学语文教材:考生应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
2. 文学作品选集:考生可阅读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选集。
3. 文学理论书籍:考生可参考文学理论相关书籍,加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
4. 写作指导书籍:考生可阅读写作指导书籍,学习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六、考试评分标准1. 选择题:根据考生选择的答案正确性进行评分。
2. 填空题:根据考生填写的内容准确性进行评分。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总要求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出的文章应在主题、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阅读篇目《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灯下漫笔》、《论学问》、《冯谖客孟尝君》、《张中丞传后叙》、《故都的秋》、《香市》、《爱尔克的灯光》、《饮酒》(其五)、《山居秋暝》、《行路难》、《蜀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关山月》、《再别康桥》、《声声慢》(寻寻觅觅)、《前赤壁赋》三、课文知识要点1.《季氏将伐颛臾》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冉有、季路及见于孔子曰(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5)谁之过与?(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陈情表》了解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简介大学语文考试是每位大学生必须参加的重要考试之一。
它旨在考核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加强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以下是大学语文考试的详细内容要求。
二、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大学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目涵盖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类文体,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情感色彩、修辞手法等,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同时,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信息,能够做到快速而准确的阅读。
三、写作能力写作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主题明确的议论文写作。
作文要求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语句通顺流畅,层次清晰,观点明确。
考生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四、文学常识大学语文考试中也会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作品、作者、流派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考生了解古代文学名著,熟悉其主要内容和作者,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艺术手法。
五、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是大学语文考试的一部分,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点。
考生需要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对诗歌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六、修辞与辨析修辞与辨析是考查考生对语言修辞和词汇用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能够辨析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效果和意图。
七、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是大学语文考试的一部分,要求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
考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并能作出恰当的评析。
以上是大学语文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简介,希望考生能够根据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应试能力。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文学、文体常识文学常识: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字号)、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名篇的作者、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篇中的名言警句;著名作品集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主要成员、创作特征、艺术成就与影响。
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应用类文体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二)语言文字运用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关联词、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识别并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侧重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句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文言实词: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特别是古今意义的不同、词类的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文言虚词: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乎、者、乃、则、为、所、何、诸、焉”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句式:辨识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
句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侧重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述,具有综合性特点。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屈原《渔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魏其武安侯列传》、王粲《登楼赋》、李密《陈情表》、江淹《别赋》、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宗臣《报刘一丈书》、侯方域《马伶传》、张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方苞《狱中杂记》、梁启超《论毅力》,《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陌上桑》(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曹操《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天门山》、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蜀相》、白居易《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李商隐《锦瑟》、孟郊《游子吟》、杜牧《江南春》、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书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睢景臣《高祖还乡》。
大学语文考纲指定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2、《老子》二章《老子》3、晏子对齐候问《左传》4、史伯对恒公文《国语》5、大同《礼记》6、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7、谏逐客书《秦-李斯》8、过秦论(上)(西汉-贾谊)9、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10、哀郢(yǐng)楚国国都(战国-屈原)11、古风(其十九)(唐-李白)12、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杜甫)13、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14、哀江南赋序(北周-庾信)15、祖国土(苏联-阿赫玛托娃)16、蒹葭《诗经》17、长恨歌(唐-白居易)18、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19、沈园二首(宋-陆游)20、【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元-睢sui景臣)21、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22、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23、念奴娇-过洞庭(晋-陶渊明)24、饮酒(其五)(陶渊明)25、赤壁赋(宋-苏轼)题型示例:选择题古文反应题名句默写阅读题作文1、【樊迟、仲弓问仁】作品赏析:1.2、【老子】3、《晏子对齐侯问》学习要点:(一)重点语句理解“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二)“和而不同”的要义总结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我院将该课程列为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科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1、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和作文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一)语言知识部分(15分)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知识。
对语言知识的考核,重点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二)文学知识部分(20分)文学知识,主要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
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成就,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本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知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者、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课文阅读分析部分(25分)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目标是:1、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或国别;2、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别,联系课文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方法,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3、记忆教材中规定背诵的课文;4、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论说文的中心论点,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其思想意义;5、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6、理解并根据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对各种文体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如对偶、排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扬言志等,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7、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反语、反诘、设问、反复等,并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8、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和表情达意作用。
《大学语文》(A)考试大纲《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统一考试课程之一。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确保课程考核的质量,充分体现考核标准和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特制定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统一考试大纲。
大纲包括考核对象、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试方式与时间、试卷结构、题型示范、推荐教材等七个部分。
考试对象考试对象是高中起点本科生。
本课程的考试分为《大学语文(A)》和《大学语文(B)》。
文史类专业考生考《大学语文(A)》;英语类专业考生,艺术类专业考生,法、医、教育类专业考生考《大学语文(B)》。
理工类专业不考《大学语文》。
除理工类专业及上述各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统考科目包括:《大学英语(B)》、《计算机应用基础》。
此外,由各试点高校在《高等数学(B)》和《大学语文(B)》中再任选一门考试。
考试目标《大学语文(A)》: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能较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B)》: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阅读文言文方面、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略低于《大学语文(A)》;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对文学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鉴赏;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大学语文(A)(B)》)1.不写错字、别字和其他不规范的文字。
2.文字通顺,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3.语意表达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2004年秋季入学联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及样卷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2004年秋季入学联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大纲总要求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第一部分考试内容一、汉语基本知识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
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
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1.议论文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
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
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1.主题和题材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
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
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1)叙述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
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
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
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
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篇目:议论文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3.*《秋水》(节选)《庄子》4.*《谏逐客书》李斯5.《陈情表》李密6.《答李翊书》韩愈7.*《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论毅力》梁启超10.*《灯下漫笔》鲁迅11.《论气节》朱自清12.*《论快乐》钱钟书13.《心灵的灰烬》傅雷14.《选择与安排》朱光潜15.《论学问》培根记叙文16.*《郑伯克段于鄢》《左传》17.《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18.*《李将军列传》(节选)《史记》19.*《张中丞传后叙》韩愈20.*《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21.《报刘一丈书》宗臣22.《马伶传》侯方城23.《往事》(——之十四)冰心24.《故乡的野菜》周作人25.《故都的秋》郁达夫26.*《沙滩上的脚迹》茅盾27.*《爱尔克的灯光》巴金28.《箱子岩》沈从文诗词曲赋29.*《氓》《诗经》30.《国殇》屈原31.*《陌上桑》汉乐府32.*《短歌行》(其一)曹操33.*《饮酒》(其五)陶渊明34.《从军行》(其四)王昌龄35.*《山居秋暝》王维36.*《行路难》(其一)李白37.*《蜀相》杜甫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9.《杜陵叟》白居易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41.《泊秦淮》杜牧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陆游43.*《炉中煤》郭沫若44.*《再别康桥》徐志摩45.*《北方》艾青46.《门槛》屠格涅夫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4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50.《声声漫》(寻寻觅觅)李清照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5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53.《长亭送别》王实甫54.*《前赤壁赋》苏轼小说55.*《宝玉挨打》曹雪芹56.*《风波》鲁迅57.*《断魂枪》老舍58.*《米龙老爹》莫泊桑59.《苦恼》契诃夫60.*《麦琪的礼物》欧·享利(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六、课文知识要点1.*《季氏将伐颛臾》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掌握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了解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及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焉用彼相矣?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5)是谁之过与.?(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痒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东面而视(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5.《陈情表》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内涵。
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萕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翊书》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1)根之茂者其实遂;(2)膏之沃者其光晔。
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
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