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654.50 KB
- 文档页数:8
消化性溃疡教学设计消化性溃疡教学设计XXXXXX2018.7.12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消化性溃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征。
2.用所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尝试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增进友谊的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消化性溃疡与我们身体健康的利害关系,提高学生研究病理学的兴趣,为学好卫生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研究。
教学重点:1.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
2.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教学难点: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交流、启发、演示教学步骤:1,激趣导入2,新课教学3.巩固应用4.归纳总结5.布置作业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胃疼过?请谈谈当时的感受。
(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生1:饥饿时,上腹部痛苦悲伤。
生2:吃了食物后,腹痛加剧。
师:这些都是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的症状。
那么何谓消化性溃疡?有何结果?二.新课讲授一.)概念:(引导、分析、讨论、获得)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及管壁的慢性破坏性病变为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十二指肠溃疡占70%,胃溃疡占25%.复合性溃疡占5%。
病因:1.胃酸、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
2.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3.黏膜屏障功能破坏。
二.)病理变化(多媒体图片教学讲授法)1.胃溃疡肉眼观1)部位:胃小弯接近幽门部,尤以胃窦处最常见。
2)形状:圆形或椭圆形3)数目:多为单个4)大小:直径2.5cm以内5)皱襞:呈放射状6)边缘:整齐,状似刀切7)底部:平坦2.十二指肠溃疡的特性: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形态与胃溃疡相似,直径多在1cm以内。
3.镜下观(四层)溃疡的结构。
(多媒体讲授)1)炎性渗出层(2)坏死组织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三.)病理临床表现(识记)1.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胃溃疡:进食0.5—2小时(饱痛)十二指肠溃疡:午夜时或饥饿、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疼痛缓解。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方维丽写在课前的话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
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那么,这些因素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一、消化性溃疡的概念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指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疾病之一,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之为消化性溃疡。
主要包括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此外,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附近肠袢,以及异位胃黏膜。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性疾病,但在不同的国家、地方的患病率可存在不同的差异,通常认为,在人群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 10.33%-32.58%,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本病好发于男性,其比例为2-5:1。
发病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
我国南方发病率高于北方,近年来,中老年溃疡患者的比率呈增高趋势。
俗话说,胃病要靠七分养,三分治。
而健康人的胃病发生与哪些侵害因素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哪些?二、病因和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的综合结果。
侵袭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吸烟、饮酒等。
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包括: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量、黏膜上皮细胞再生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
关于溃疡病的主导发病机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胃酸是发生溃疡的必须条件。
因此,1910年,有学者提出无酸、无溃疡的设想。
自我介绍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XX,来自XXX,毕业于XXX,目前就职于XXX。
作为一名医学教师,我乐于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同时,我也乐于向医学生讲诉我在临床工作中的经历、感悟、经验、教训,让他们能够有所借鉴、收获,以便于他们的医学道路少些坎坷,多些通途,早日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医生和教师的结合是我理想的事业,这也是我能够站到这里的原因,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实现这一理想的机会,谢谢!消化性溃疡的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化性溃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六个步骤加以阐述,重点讲述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选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内科学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第五章内容,本章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章节,是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内科学考试、毕业考试、临床技能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内容,而且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它的诊断和治疗也是临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由此可见,本章内容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考试还是在临床的实际运用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熟悉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辅助检查和预防.(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采集消化系统病史、阅读胃镜、腹部x线造影等辅助检查报告单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医学理论与临床现实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重点难点重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难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鉴别,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二、学生情况授课对象多为五年制本科生,之前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消化性溃疡的知识框架,但学生在由基础向临床转化以及对疾病的系统化、整体化认识上还比较陌生,如何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消化性溃疡的系统化学习并逐渐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思想处理临床实际问题是本章教学的关键问题三、教法运用本课主要采取精讲法、互动式讲解、对比讲解、问题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病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病理学“消化性溃疡病”说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能够对消化性溃疡病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能够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三、教学内容:1. 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
4. 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PPT、教学病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病因、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2. 互动讨论:设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分析病理学知识,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病理标本,加深对消化性溃疡病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引言引入,介绍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表现,引起学生对该疾病的关注。
2. 知识讲授:首先介绍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然后深入介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最后讲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
3. 讨论环节:设置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广泛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4. 知识检测:设计消化性溃疡病相关的案例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测试,检验学习情况。
5. 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标本,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六、教学参考资料:1. 黎雅利等,《病理学》2. 王书红,《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和治疗》3. 病理学学习网站资料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说课教学设计,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通过病例分析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消化性溃疡教案主题:消化性溃疡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定义、病因和症状。
2. 掌握预防和管理消化性溃疡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视频资料: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症状3. 案例研究:真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个案分析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和背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知道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是什么吗?”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详细介绍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症状。
2. 通过图表和图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理生理过程。
视频观看(10分钟):1. 播放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视频资料。
2. 观看视频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关键信息。
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发真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案例研究。
2. 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
3.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预防和管理(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预防和管理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
2. 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管理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性。
总结和讨论(5分钟):1. 总结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消化性溃疡的小论文,包括病因、症状、预防和管理方法。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评估:1.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进行评估。
2. 评估学生在小论文中对消化性溃疡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难易程度。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病理学“消化性溃疡病”说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等知识。
2. 能力目标:掌握判断和诊断消化性溃疡病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患者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
难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1. 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和概述2.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 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生理特点4. 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表现5.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6. 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和预防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对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 对比法:比较消化性溃疡病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区别,帮助学生进行鉴别诊断。
3. 举例法:通过临床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病例视频,展示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表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疾病特点。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特点。
2. 实物模型:如胃部解剖模型、病理标本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 临床案例: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诊断病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消化性溃疡病的兴趣,为教学内容铺垫。
2. 知识讲解:依次讲解消化性溃疡病的定义和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防等内容。
3. 案例讲解: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病情,演示诊断过程和方法。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案例分析: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几个消化性溃疡病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案名称:第二节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XXX版医学教材,主要介绍了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同时,还列举了一些相关研究的新进展,以便教师授课时有所拓展。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群体,本次教学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专业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同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防治的重要性。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诊断和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能力,能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关注和关爱之心,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诊断和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五、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知识,包括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七、教学方法本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中,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手段进行讲解;学生讨论则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则利用实验室和校医院等场所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消化性溃疡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保健措施。
二、教学内容1.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上发生的慢性溃疡。
2.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包括胃酸过多、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
3.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等,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化性溃疡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加深学生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消化性溃疡基本知识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消化性溃疡诊断和治疗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教材。
2. 课件:消化性溃疡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知识点。
3. 案例资料:典型消化性溃疡病例。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成果等。
六、教学内容1.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如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3. 并发症及处理: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及相应处理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并发症处理。
2. 演示法:通过胃镜检查、手术治疗等演示,直观展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过程。
3. 模拟操作法:模拟胃镜检查、手术治疗等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及并发症处理的理解。
2. 模拟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在模拟操作中的技能掌握和临床判断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评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