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三)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发明技法之三——设问发明法
设问发明法也称聪明的办法、检核表法。
它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的称号。
设问发明法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创造发明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一核对思考,促进创造发明。
可以设问现有的发明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或替代,或借用?现有发明可否改动一下?可否缩小、减轻、分割?可否扩大用途,延长寿命?可否更换型号或顺序?可否颠倒过来?有无替代用品?现有的几种发明是否可以组合一起?从这段设问中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
加一加:把一件物品加大一点,加长一点,加高一点,或者把功能增多一点,使物品在形态上、功能上、尺寸上有所变化,有利于使用。
减一减:把一件物品减小一点、减轻一点、减低一点,使它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
扩一扩:把一个物品放宽一点,扩大一点,使它的功能产生明显的变化。
缩一缩:使一个物品的体积缩小一点,缩短一点,给人使用带来方便,或者改变它的功能。
变一变:改变物品的形状、尺寸、颜色、味道、音响等,引起人们新的感觉,更有使用价值,更受消费者欢迎。
改一改:改进物品原来的形状、性能、结构,使之出现新形态、新的功能。
拼一拼:把一个物品与另一个物品拼起来。
这和“加一加”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这里指的是一种到多种规律的合并,一种到多种功能的合并。
学一学:通过学习、模仿别的产品的形状、结构、颜色、性能、规格、功能、动作来实现新的发明。
设问类技法(检核表法)奥斯本与奥斯本设问法奥斯本—亚历斯.奥斯本博士(Alex.F.Osborn)美国“”创造工程之父“”。
在美国从事创造力开发研究的人员中是最权威的一位,他主持美国创造力教育基金会的工作。
列在创造学方法之首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奥斯本提出的。
奥斯本设问法是最早用于思维训练的方法,许多检核表法都是由它发展变化而得。
他著的《创造力想象》一书被称为创造学的经典著作。
在全球的发行量超过4亿册。
第二部分:设问类技法一、奥斯本设问法:如果提问中带有“假……”、“如果……”、“是否……”,“还有这样的一些词,就会启发思维促使想象,使我们很快进入假想,通过各种假设式的变换探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奥斯本的设问法正是依这样的思路而提出的创造发明技法。
这种方法也称为检核表法,它是以一种提问题的方式,对现在的产品开发或发明,从不同角度加以审核、讨论,从而形成新的发明的方法。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1、技术对象有无新用途?有无新的使用方式,如何改进已知的使用方式?2.可否通过适应、简化、缩减的办法解决发明任务?该技术对象暗示什么?类比可否产生新设想?过去有无类似的课题解决可以在这里使用?可否复制?需要超过什么样的技术对象?3.技术对象可否作出某些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的办法加以改进?用途(功能)、颜色、运行、味道、形式、轮廓可否改变?有无其它可能的改变?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4.技术对象可否增加什么?可否附加什么?可否增加使用时间与相互作用?可否增加频率、尺寸、强度?可否提高质量?可否附加新的成份?可否仿效?工作元件或整个技术对象可否倍增?可否夸大?可否流线化?5.技术对象可否减少什么?可否代替?可否浓缩、压缩、密集、聚束,采用缩微方式变短、变窄、去掉、分割?6.技术对象可否代替什么?可同什么混合?其他成分?其他材料?其他过程?其他能源?其他配置?其他颜色、音响、照明?7.技术对象可否改造什么?什么样的成份可以相互代替?可否改变模式?可否改变排列、顺序、配置?可否改变操作程序?可否调换原因与效果?可否改变速度或速率?可否改变工作状态?8.技术对象可否颠倒什么?可否调换正负?可否调换相对元件位置?可否前后颠倒?可否上下颠倒?可否调换位置?可否变换作用?可否颠倒夹具?9.技术对象元件可否重新组合?可否推出混合物、合金新品种、新配套?可否把零件、部件、联接件组合起来?可否把重要特征组合起来? 。
创新技法之设问检查型技法设问检查型技法经验证明,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就等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
巧妙的设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导引创新。
设问检查法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张提问的单子,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逐项对照检查,以期从各个角度较为系统周密地进行思考,探求较好的创新方案。
目前,创造学家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设问检查法。
在此主要介绍奥斯本检核表法与5W1H法,重点掌握其设问的思路与技巧。
第一节特点与适用范围一、设问检查法的特点设问检查法是对拟改进创新的事物进行分析、展开、综合,以明确问题的性质、程度、范围、目的、理由、场所、责任等项,从而使问题具体化以缩小需要探索和创新的范围。
1.以提问的方式寻找发明的途径。
设问检查法的首要特点是抓住事物带普遍意义的方面进行提问,所以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用于技术上的产品开发,还可用于改善管理等范畴。
如5W1H法,是从客体的本质(What) 、主体的本质(Who)、物质运动的最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When、Where)、事情发生的原因(Why)和程度(How)这几个角度来提问的,这些问题属于任何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
这样抓住一个事物的制约条件来分析问题,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与原因在哪里。
又如奥斯本的检核表法,是抓住声音、颜色、气味、形状、材料、大小、轻重、粗细、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事物的基本属性大做文章,因而有普遍的适用性。
2.从不同的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设问检查,思维变换灵活,利于突破框框。
特别是奥斯本检核表法,此法属于发散性思维,或称之为横向思维,与之对应的是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一种保护思路沿着中心线索自始至终地推进,直到解决为止的思维方式。
而横向思维则是在探讨解决方案之前,先多角度地考虑对问题的种种看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不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而是突破了旧框框大胆想象,借助于各种思维技巧,诸如联想、类比、组合、分割、移花接木、异质同构、颠倒顺序、大小转化、改型换代等等,以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答案。
增、减、反、变、定、组合、模仿功能、设计、应用、1、认知目标(1)知道进行发明创造常用的设问发明法,即十二个“聪明的办法”。
(2)就其中一两个设想尝试发明创造。
2、情感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改进生活,勇于创新。
(2)培养探究能力,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3、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1)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夜光粉有更大的用途吗?夜光粉是一种用量少用途不大的发光材料,多用于钟表和仪表。
现在有人提出,它能有更大的用途吗?这个设问,诱人研制成夜光纸,可以裁剪成任何形状贴在夜间黑暗环境中,指示开关位置所在,既方便,又安全。
可贴在火柴盒上、煤油灯座上、山区公路转弯处、楼梯扶手处等等。
这种发明技法叫设问发明法。
设问发明法也称聪明的办法、检核表法。
它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的称号。
一、设问发明法的定义设问发明法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创造发明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一核对思考,促进创造发明。
可以设问现有的发明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或替代,或借用?现有发明可否改动一下?可否缩小、减轻、分割?可否扩大用途,延长寿命?可否更换型号或顺序?可否颠倒过来?有无替代用品?现有的几种发明是否可以组合一起?……从这段设问中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
二、设问发明法在实践的些具体方法及案例我国的创造学专家根据美国著名的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的检核表法,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检核表法,即十二个“聪明的办法”。
(1)加一加(增)把一件物品加大一点,加长一点,加高一点,或者把功能增多一点,使物品在形态上、功能上、尺寸上有所变化,有利于使用。
[案例]把印刷铅字加大一点,成为大号字,便于老年人阅览。
把雨伞加大一点,成为海滨游泳场的晴雨两用伞。
铅笔和橡皮原来是分开的两件东西加一加,发明了橡皮头铅笔。
帽子和衣服加在一起,有了带帽子的风雪大衣。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三)
5W2H法
发明者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发明思路,进行设计构思,从而搞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5W2H 法。
提出疑问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
提问题的技巧高,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
相反,有些问题提出来,反而挫伤我们的想象力。
发明者在设计新产品时,常常提出: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多少(How much),这就构成了5W2H法的总框架。
如果提问题中常有“假如……”、“如果……”、“是否……”这样的虚构,就是一种设问,设问需要更高的想象力。
在发明设计中,对问题不敏感,看不出毛病是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关系的。
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
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会发明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阻碍提问的因素,一是怕提问多,被别人看成什么也不懂的傻瓜,二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提问欲望渐渐淡薄。
如果提问得不到答复和鼓励,反而遭人讥讽,结果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形成了这种看法:好提问、好挑毛病的人是扰乱别人的讨厌鬼,最好紧闭嘴唇,不看、不闻、不问,但是这恰恰阻碍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下面说明5w2H法的应用程序
1.检查原产品的合理性
1)为什么(why)?
为什么采用这个技术参数?为什么不能有响声?为什么停用?为什么变成红色?
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采用机器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的制造要经过这么多
环节?为什么非做不可?
2)做什么(What)?
条件是什么?哪一部分工作要做?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功
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工作对象是什么?
3)谁(who)?
谁来办最方便?谁会生产?谁可以办?谁是顾客?谁被忽略了?谁是决策人?谁
会受益?
4)何时(when)?
何时要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是最佳营业时间?何时工作人员容易疲劳?何时产量最高?何时完成最为时宜?需要几天才算合理?
5)何地(where)?
何地最适宜某物生长?何处生产最经济?从何处买?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作销售点?安装在什么地万最合适?何地有资源?
6)怎样(How to)?
怎样做省力?怎样做最快?怎样做效率最高?怎样改进?怎样得到?怎样避免失败?
怎样求发展?怎样增加销路?怎样达到效率?怎样才能使产品更加美观?怎材使产品用起来方便?
7)多少(How much)?
功能指标达到多少?销售多少?成本多少?输出功率多少?效率多高?尺寸多少?重量多少?
2.找出主要优缺点
如果现行的做法或产品经过七个问题的审核已无懈可击,便可认为这一做法或产品可取。
如果七个问题中有一个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则表示这方面有改进余地。
如果哪方面的答复有独创的优点,则可以扩大产品这方面的效用。
3.决定设计新产品
克服原产品的缺点,扩大原产品独特优点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