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处理与心肌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13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张赫男,侯静波摘要: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但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
远 端缺血预处理(RIPC )作为近年来比较新颖的概念,能保护心肌免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
本文对远端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和临床应用进展予以阐述。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文章编号: 1008-0074 (2021)01-105-03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Doi : 103969/ji s n1008-0074202101 28Research current condition and progress of myocardial protection effect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 tioning/ZHANG He - nan , HOU Jing - bo//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 niversity ,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 HOUJing -bo , E-mail : jingbohou @Abstract :Patientswithacute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houldreceivereperfusiontherapyassoonaspo s ible ,butinfarctrelatedve s elsrecanalizationmayleadto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IRI ) Asanovelconceptinrecentyears ,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 (RIPC )canprotectmyocardiumfromIRIandreducemyocardialinfarctionsize Thepres- entarticlesetsreviewformyocardialprotectionmechanismof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andclinicalapplicationpro- gre s ofRIPCKeywords :Myocardialinfarction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 Reperfusioninjury后的心肌梗死面积,这种现象称为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 , RIPC ), 即通过对远离心脏的器官及组织如肢体远端等进行数次短暂的缺血处理, 以此激发机体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启动来达到对靶器官(通常为心脏和大脑)的保护,此后在多种动物模型以及多 种器官的研究中都验证了其有效性[7 — 8]。
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摘要】针灸预处理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提前干预机体疾病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首先介绍了针灸预处理的原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以及针灸预处理对其保护的具体作用。
随后详细描述了针灸预处理的操作步骤,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验证了针灸预处理可以有效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结果表明,针灸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损伤程度。
结论是针灸预处理可以有效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临床心脏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针灸预处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操作,实验结果,分析,保护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提供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研究的现状,有助于读者对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中,研究背景通常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严重性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肌缺血引起的损伤,在再灌注时进一步加重。
这种损伤在临床上会导致严重的心脏功能紊乱,甚至引起心肌梗死。
大量的研究表明,针灸预处理可以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机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目前关于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
深入探讨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对于丰富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实验验证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揭示其机制和具体操作方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探讨针灸预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心肌保护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李杰;张尔永;王兰兰;黄旭中;石应康;安琪【期刊名称】《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3(10)2【摘要】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 ,并结合临床指标 ,评价心肌缺血预处理 (IPC)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 4 0例择期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 IPC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0例。
IPC组采用 2个周期的 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方案。
两组分别于体外循环 (CPB)前、CPB后、术后 10小时、2 4小时、72小时和 6天测定血清 c Tn I,比较两组间 c Tn I、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和死亡率。
结果术后两组 c Tn I 均立即升高 ,对照组在术后 10小时达峰值 ,而 IPC组在 CPB后即达峰值 ;CPB前和术后 6天两组 c Tn I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其余各时点对照组 c Tn I值均明显高于 IPC组 (P<0 .0 5 ) ;对照组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均明显高于 IPC组 (P<0 .0 5 )。
结论IPC能降低缺血心肌血清 c Tn I浓度 ,降低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减少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率。
【总页数】4页(P120-123)【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心肌肌钙蛋白I;体外循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心瓣膜置换术【作者】李杰;张尔永;王兰兰;黄旭中;石应康;安琪【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免疫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R654.1【相关文献】1.葛根素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高翔;李涛;高全;李保罗;陆德琴2.远端缺血预处理及创伤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J], 柴青;张可贤;唐育民;李桂芳3.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张宝红4.缺血预处理与人生--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 [J], 陈宝平5.心肌缺血预处理和腺苷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比较 [J], 陶凌;李源;王跃民;臧益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1. 实验设计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I/R组、针刺组(Acu组)和假针组(ShamAcu组)。
每组均有13只大鼠。
SHAM组行假手术,其余组实施I/R操作。
Acu组和ShamAcu组在I/R操作前均行针刺操作。
术后24小时,收集血浆和心肌组织样本,进一步评价各组心肌I/R损伤程度。
2. 实验方法2.1 术前处理大鼠随机分组后,Acu组和ShamAcu组分别在正中线处和股部穴位(距股动脉2厘米处)进行电针操作。
电针参数为2Hz频率,0.1毫秒脉宽,1毫安电流,15分钟每次,共3次。
SHAM组和I/R组均不做任何处理。
2.2 I/R操作除SHAM组外,其余组在麻醉状态下通过左侧胸骨旁开胸,用缪氏线绑扎冠状动脉以达到心肌I/R模型。
SHAM组未做任何处理。
I/R组、Acu组和ShamAcu组I/R模型操作相同,即在心肌I缺血45分钟后再灌注2小时。
2.3 采集样本术后24小时,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取样。
采集3毫升静脉血,离心后得到血浆。
并取心室肌组织样本,分别用于光镜下观察和西方免疫印迹分析。
3. 结果与分析3.1 心肌损伤评价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I/R、Acu、ShamAcu组心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坏死,而SHAM组无明显异常。
进一步检测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心肌细胞肝型酶含量,发现I/R组心肌I/R损伤明显高于SHAM组,而Acu组和ShamAcu组心肌I/R损伤程度均低于I/R组。
与ShamAcu组比较,Acu组心肌I/R损伤降低程度更为明显。
3.2 炎症反应评价炎症反应是心肌I/R损伤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我们进一步检测血浆中的炎症介质水平。
结果显示,I/R组血浆中的炎症介质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而Acu组和ShamAcu组的炎症介质水平均低于I/R组。
与ShamAcu组比较,Acu组炎症介质水平降低幅度更大。
第24卷第1期2010年2月长治医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ZHlMEDICAl.C01.I.EGEV01.24No.1Feb.201077阿片类物质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王磊’曹德权关键词阿片类物质;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
中图分类号R971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6一(2010)Ol一077—04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指心肌在较长时间缺IIlL后恢复血流灌注不仅不能使心肌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缺IIn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
I/R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密切相关,心肌保护已经成为其手术成功的天键所在。
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理想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以达到更佳的心肌保护效果。
1986年,Murry首次提出缺血颅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它是指反复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能够提高心肌对随后一个较长时间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IPC有两个时相组成:早期保护作用于IPC后它即出现,1h~3h后消失(第一时相);延迟性保护作用出现于IPC后24h,可持续72h(第二时相)。
许多药物均可以模拟缺血刺激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1995年,Schulu}lJ首次报道了阿片类物质参与IPC,随后更多的研究证实阿片类物质能够模拟IPC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本文将就一C,/DL组织中的阿片受体及阿片类物质参与IPC作用的最新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阿片类物质预处理的生理基础1976年Martin首次提出并证实存在3种阿片受体,分别命名为扯受体、K受体、8受体,随后又发现每种阿片受体又分为2种~3种亚型。
阿片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心血符、呼吸、免疫等系统的调节。
新近研究发现,阿片受体还存在于心脏、肾上腺髓质、血管、消化道、肺等外删组织。
纳洛酮对中枢及外周阿片受体均有阻断作用,不能鉴别其作用部位。
Schulm等【2j研究发现,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纳洛酮衍生物NaloxoneMethio.dide可以阻断IPC的-C,,KIL保护作用,可见外周阿片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410011)*在读研究牛,J:作单位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麻醉科受体的激动可能在IPC的保护机制中起蘑要作用。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武旭东;刘秀华;徐成斌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20)003
【摘要】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
方法:对家兔股以复短暂夹闭与开放进行IPC,然后复制在体心脏I/R模型,观察肢体IPC对于皇续长期I/R损伤所致心肌细胞乳酸氢酶(LDH)漏出和心肌梗面积的影响,并与相应的心脏IPC组时间比较。
结果:肢体缺血预处理明显缩小民梗互面积,减少心肌组织乳酸脱氢酶漏出,与心脏IP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I/R
【总页数】1页(P235)
【作者】武旭东;刘秀华;徐成斌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短暂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J], 张伟山;何忠承;邢祖民
2.60例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J], 张春曦;黄达德;罗兆榴;谢健将
3.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J],
林辉;刘隽华;周天恩;杨正飞
4.无创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邓皓
5.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J], 张泽宇;刘丹;万青;罗勇;廖章萍;汤蕾;何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周京军;金振晓;高峰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5(036)003
【摘要】实验发现,局部缺血预处理对远端(未预处理)心肌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其它器官的短暂缺血也可实现心肌保护作用,这一现象不同于经典的缺血预处理,因此被命名为远端缺血预处理.研究其机制表明,神经反射调节是机体实现远端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重要方式,心肌组织中蛋白激酶C激活介导了这一作用.
【总页数】3页(P227-229)
【作者】周京军;金振晓;高峰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外科,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1;Q463
【相关文献】
1.改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J], 刘金东;张连芹;石梦竹;顾天楚;许晶晶
2.远端缺血预处理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分析 [J], 张琭
3.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 [J], 张羿;吴勇波;许卫攀;张城炼;金道群
4.2型糖尿病弱化远端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J], 王佳玲;叶建荣
5.改良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J], 张连芹;刘金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李茜;周荣华;刘斌【期刊名称】《西部医学》【年(卷),期】2009(21)1【摘要】目的研究单纯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只健康新西兰幼兔(3~4周龄),利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灌注其离体心脏,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KH液自主动脉逆行灌注心脏,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 mmHg(1 mmHg=0.133 kPa),平衡灌注心脏15 min,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Control)组:继续灌注15 min;缺血预处理(IPC)组:缺血5分钟,再灌注10分钟.然后两组心脏均St.Thomas停搏液诱导停跳,常温(37℃)缺血60 min(保湿保温),再灌注60 min.记录冠脉流量(CF),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功能指标,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心肌细胞内丙二醛(MDA),高压液相色谱测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甘(ATP)含量,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计算心肌含水量(WC).结果除IPC组再灌注60min时点的CF恢复率与对照组相近,其余再灌注时点IPC组的LVDP恢复率、+dp/dtmar恢复率、-dp/dtmax恢复率和CAF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IPC组LDH、心肌含水量、MDA低于对照组,而ATP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预处理能减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总页数】3页(P16-18)【作者】李茜;周荣华;刘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1【相关文献】1.无创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J], 张海2.肾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J], 孙忠东;高尚志;毛志福;王志维;吴志勇3.肾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J], 许慧;孙忠东;池一凡;夏家红;杨辰垣4.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J], 杨铁南;孙忠东;尹志伊;胡波5.缺血预处理合并低温及晶体停搏液对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英文) [J], 朱珊珊;张中明;张育才;许鹏程;董红燕;范建伟;曾因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