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信号转导通路
- 格式:doc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0
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包括胚胎发生、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果实成熟、叶片衰老等都受到多种植物激素信号的控制。
人们对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生理作用已有大量阐述,在生产上的应用也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对其信号转导途径的认识并不是很全面。
今天小编和大家聊一聊,9大类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1.生长素与生长素信号转导相关的三类蛋白组分是:生长素受体相关SCF复合体(SKP1, Cullin and F-box complex)、发挥御制功能的生长素蛋白(Aux/IAA)和生长素响应因子(ARF)。
早期响应基因有Aux/IAA基因家族、GH1、GH3、GH2/4、SAUR基因家族、ACS、GST。
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有4条: TIR1/AFBAux/IAA/TPL-ARFs途径、T MK1-IAA32/34-ARFs途径、TMK1/ABP1-ROP2/6-PINs或RICs 途径和SKP2AE2FC/DPB途径。
2.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是基于双元信号系统(TCS),通过磷酸基团在主要组分之间的连续传递而实现。
双元信号系统主要包含3类蛋白成员及4次磷酸化事件: (ⅰ)位于内质网膜或细胞膜的组氨酸受体激酶(histidine kinases, HKs)感知细胞分裂素后发生组氨酸的自磷酸化;(ⅱ)将组氨酸残基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自身接受区的天冬氨酸残基上;(ⅲ)受体天冬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基团转移至细胞质的组氨酸磷酸化转移蛋白(His-containing phosphotransfer protein, HPs)的组氨酸残基上;(ⅳ)磷酸化的组氨酸转移蛋白进入细胞核并将磷酸基团转移至A类或B类响应调节因子(response regulators, ARR s)。
在拟南芥中已知的细胞分裂素受体有AHK2、AHK3和AHK4 3个,AHP有6个(AHP1〜6),A类和B类ARR分別有10个和1 2个,它们是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通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机制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配体与受体的结合:胞内受体可以识别和结合相应的配体,如激素、递质、
生长因子等。
这些配体可以是小分子物质,也可以是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
2.受体构象的改变:当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受体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从而暴露出与效应器相互作用的位点。
3.受体与效应器的相互作用:暴露出的受体位点可以与相应的效应器相互作
用,如激活或抑制酶的活性、调节基因的表达等。
4.信号转导: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可以涉及多个环节,包括信号转
导通路的激活、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等。
这些信号转导过程最终导致细胞生理功能的改变,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
总的来说,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分子。
这些过程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植物发育的信号传导途径植物是多细胞生物,和动物一样,需要通过多样化的信号传递机制来调节其生长发育。
植物发育的信号传导途径可以根据信号源、信号转换和信号传导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将对一些典型的信号传导途径进行讨论。
1. 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内部合成或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小分子信号分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激素根据化学性质和功能不同,可分为若干类。
其中,常见的激素有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乙烯、脱落素、叶酸、腺苷酸、脱氢表雄酮和激动素等。
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机制复杂,主要分为两类方式:一是通过定位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的受体蛋白感受到激素信号,触发下游信号通路;二是激素信号直接与靶基因和调节元件结合,进而剪切或修饰其转录水平。
2. 环境因素的信号转导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是通过信号传导途径来进行的。
其中,光信号是丰富且重要的信号来源之一。
植物的光感应和生长与许多分子和生化通路有关联,如光合作用抗氧化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篮菊素和生长素合成等。
植物以响应全光谱的光线为能源来源,用巨量信息转换为合建物的光合产物和生长催化剂的来源,满足了其生存的需要。
另外,植物对温度、水分、盐度和化学刺激等方面的响应,也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体现。
其中,蛋白激酶和磷酸化是重要的信号转导机制,在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细胞周期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是植物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号传导途径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周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有丝分裂期和间期。
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这两个阶段的调控,如赤霉素、脱落素、生长素、环境表现激素以及一系列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等。
植物细胞周期主要通过CDK和Cyclin表达水平来控制,其中CDK充当激酶,Cyclin作为激酶的底物,激活和抑制CDK的调节自给。
由此可以看出,植物细胞周期信号传导系统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是潜在的诊断和药理靶点。
常见的几种信号通路(一)2009年04月08日评论(3)|浏览(90) 点击查看原文1 JAK-STAT信号通路1) JAK与STAT蛋白JAK-STAT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与其它信号通路相比,这条信号通路的传递过程相对简单,它主要由三个成分组成,即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JAK和转录因子STAT。
(1) 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tyrosine kinase associated receptor)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来传导信号,这包括白介素2?7(IL-2?7)、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H(生长激素)、EGF (表皮生长因子)、PDGF (血小板衍生因子)以及IFN(干扰素)等等。
这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的受体。
这些受体的共同特点是受体本身不具有激酶活性,但胞内段具有酪氨酸激酶JAK的结合位点。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与之相结合的JAK的活化,来磷酸化各种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以实现信号从胞外到胞内的转递。
(2) 酪氨酸激酶JAK(Janus kinase)很多酪氨酸激酶都是细胞膜受体,它们统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而JAK却是一类非跨膜型的酪氨酸激酶。
JAK是英文Janus kinase的缩写,Janus在罗马神话中是掌管开始和终结的两面神。
之所以称为两面神激酶,是因为JAK既能磷酸化与其相结合的细胞因子受体,又能磷酸化多个含特定SH2结构域的信号分子。
JAK蛋白家族共包括4个成员:JAK1、JAK2、JAK3以及Tyk2,它们在结构上有7个JAK同源结构域(JAK homology domain, JH),其中JH1结构域为激酶区、JH2结构域是“假”激酶区、JH6和JH7是受体结合区域。
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是生命体系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它涉及到细胞间的交流、细胞对外部环境的感应、转导和响应等多个环节,这些过程使得生物体可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学基础,而且可以在研究和治疗一些疾病上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信号,这种信号在细胞内外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
一般来说,细胞内信号通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膜受体信号通路、酶受体信号通路和细胞色素受体信号通路。
膜受体信号通路是最常见的信号通路之一,它包括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鸟苷酸酰化酶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等多种类型。
这些膜受体不仅仅存在于细胞膜上,有些也存在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核膜上,其中一些是需要与其它蛋白质互作才可形成有效的信号通路。
例如,酰化酶可以诱导蛋白质发生鸟苷酸酰化,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细胞内的相应反应。
酶受体信号通路是另一种类型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不同于膜受体通路,酶受体通常能够与其它蛋白质发生紧密的交互作用,形成多种复合物,从而启动并调控特定的信号传递通路。
酶受体通常通过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等方式控制蛋白质的活性和局部化,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细胞色素受体通常被认为是必需的信号转导分子,它们是介导一种性状的感觉器官,如情感、味觉和嗅觉。
细胞色素受体引起的生物学反应取决于信号的特异性及其所引发的信号通路。
这些通路对于生物体的成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也是再生医学和癌症治疗等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
对于这些信号通路的研究已经促进了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这些方案能够精准地瞄准生物学过程的关键节点,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一些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如健胃消食片、雌激素、胰岛素等,就是基于对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机制的深入研究。
总之,对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极大的实践应用。
先天免疫系统的信号转导与调控先天免疫系统是机体最早响应外部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能够主要通过白细胞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为后期获得性免疫做准备。
先天免疫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和分子,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信号转导的调控。
本文将从信号传导途径和调控角度出发,探讨先天免疫系统信号转导和调控的相关内容。
一、信号传导途径信号传导途径是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一环。
信号通常从膜表面的受体开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层层递进,最终触发抵御生物入侵的机制。
先天免疫系统信号传导途径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路:1. Toll样受体(TLR)通路Toll样受体(TLR)是一种能识别病原菌成分的膜分子受体,是先天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TLR受到诱导生物的刺激后,会产生信号传导,进而触发免疫细胞进行反应。
这个通路包括多个下游信号分子,如MyD88、TRIF等。
2. 编码核结合因子的匹配样受体(NLRs)通路编码核结合因子的匹配样受体(NLRs)是宿主先天免疫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相比于TLR通路,NLRs通路另一端的路径更短,直接调控了炎症小体的形成。
可是,两条先天免疫传导途径调节感染免疫反应发挥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是另一个重要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当细胞表面的EGFR受到激活性分子的刺激后,会进一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再根据前面的途径,通过适当的反应和调节,就能够进一步发挥免疫防御的作用。
二、信号转导调控除了信号的传递途径,信号转导调控也是促进先天免疫的另一个关键点。
在先天免疫中,很多细胞和分子需要紧密地协同工作,互相作用并从中受益。
因此,如何进行信号转导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磷酸酰化调控磷酸酰化是一种很常见的蛋白质调控方式,其通过添加一个磷酸基团来改变蛋白质的活性状态。
对于信号转导途径来说,磷酸酰化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其可以改变各种细胞、分子的活性状态,进而影响信号转导的过程。
第三节主要的信号转导途径一、膜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一)cAMP-蛋白激酶A途径述:该途径以靶细胞内cAMP浓度改变和激活蛋白激酶A(PKA)为主要特征,是激素调节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1.cAMP的合成与分解⑴引起cAMP水平增高的胞外信号分子: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和加压素等。
α-GDP-βγ(Gs蛋白)激素+受体→激素-受体→↓α-GTP + βγ↓AC激活↓ATP →cAMP述:当信号分子(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靶细胞质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而激活受体。
活化的受体可催化Gs的GDP与GTP交换,导致Gs的α亚基与βγ解离,蛋白释放出αs-GTP。
αs-GTP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转化成cAMP,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
过去认为G蛋白中只有α亚基发挥作用,现知βγ复合体也可独立地作用于相应的效应物,与α亚基拮抗。
腺苷酸环化酶分布广泛,除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的细胞质膜上。
cAMP经磷酸二酯酶(PDE)降解成5'-AMP而失活。
cAMP是分布广泛而重要的第二信使。
⑵AC活性的抑制与cAMP浓度降低◇Gα-GTP结合AC并使之激活后,同时激活自身的GTP酶活性,Gα-GTP→Gα-GDP,Gs、AC均失活。
从而在细胞对cAMP浓度升高作出应答后AC活性迅速逆转。
⑶少数激素,如生长激素抑制素、胰岛素和抗血管紧张素II等,它们活化受体后可催化抑制性G蛋白解离,导致细胞内AC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
⑷正常细胞内cAMP的平均浓度为10-6mol/L。
cAMP在细胞中的浓度除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有关外,还与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有关。
举例如下:①一些激素如胰岛素,能激活磷酸二酯酶,加速cAMP降解;②某些药物如茶碱,则抑制磷酸二酯酶,促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
2.cAMP的作用机制――cAMP激活PKA(幻灯64)⑴cAMP对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或称蛋白激酶A (PKA)系统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