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28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目前,已经在我国上市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它们分别是普通干扰素a、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可用于治疗儿童乙肝,用它治疗乙肝的疗程相对较短。
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患者一旦获得应答,维持疗效的时问较长,病情复发的几率较小。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3 种。
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均可口服),适用范围非常广。
除了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外,核苷类似物还可以治疗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
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
那么,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乙肝患者应如何选用抗病毒药物呢?一、应首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阿德福韦酯和恩卡韦的抗病毒效果均较好,而且适合长期使用。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和用药疗程结束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现象较少。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疗效。
一般来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用药疗程比其他抗病毒药相对短一些,约为6 个月至1 年。
该药适合年龄较小(如儿童、青少年等)和准备结婚生育的乙肝患者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和出现黄疽的乙肝患者不能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进行治疗。
乙肝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会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不良反应。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a 的价格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的推广使用。
2、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疗效。
阿德福韦醋和恩替卡韦主要用于治疗成年人的乙肝,暂时不用于治疗儿童乙肝。
这两种药物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乙肝患者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这两种药物抑制病毒的速度也较快,尤其在促使乙肝病毒DNA 转阴方面疗效显著。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DNA 转阴的几率可以达到60 %以上。
但是,该病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出现乙肝病毒e 抗原与e 杭体的血清学转换较为困难,在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 e 抗原与 e 杭体血清学转换的几率只有20 %左右。
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 ,看看是怎么回事!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其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且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会引发多器官损害的世界性疾病之一。
目前,乙肝已经发展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
乙肝作为我国目前流行最广且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其具有根治率低、易复发且合并症严重等特点。
乙肝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会对乙肝患者的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现阶段,在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以抗病毒疗法为主。
这是国内外肝病学者达成的共识。
目前,欧盟国家批准的用于治疗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7种,主要包括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等。
其中,干扰素又分为普通干扰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干扰素自1976年在临床中首次用于治疗乙肝获得较好的疗效后,其逐渐获得广泛的应用。
干扰素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免疫调节,进而发挥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相比于核苷类药物而言,干扰素在治疗应答持续方面更为持久。
聚乙二醇干扰素属于2005年上市的重组干扰素,其相比于普通干扰素的疗效而言,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
核苷类药物主要包括L-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脱氧鸟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以及无环磷酸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替诺福韦)3类5种。
而这些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HBV基因复制,进而发挥治疗效果的。
拉米夫定是于1998年上市的第二代药物,经治疗5年后,其HBeAg转换率可达35%。
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病毒变异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为有效治疗由于乙肝病毒引发的变异,可将拉米夫定与中药灵芝联合,从而阻止乙肝病毒复制。
目前,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时停药会导致肝失代偿。
因此,该药物已不作为一线药物。
替比夫定是于2006年上市的药物,其具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
恩替卡韦是于2005年上市的药物,是目前临床中治疗乙肝的抗病毒活性较强的药物,其还具有较低的耐药率。
据相关数据显示,用药3年后,其耐药率仅为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24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控制这一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治疗1. 核苷类似物药物核苷类似物药物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抗乙型肝炎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HBV DNA合成来减少或清除体内的HBV载量。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并根据患者的血液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剂量。
2. 干扰素治疗干扰素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它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干扰素通常需要使用更长时间(至少6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并且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发烧、头疼和肌肉酸痛等。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乙型肝炎感染程度和表现各不相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HBV感染血液学指标、肝功能状态等因素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肝脏病变以及是否怀有妊娠意愿等特殊情况。
三、改善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善生活方式也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 戒酒戒烟:长期饮酒和吸烟会对肝脏造成更大损害,因此最好戒酒戒烟以减轻肝脏负担。
3. 适度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4. 定期随访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测、B超检查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控制除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外,预防控制也是减少感染乙型肝炎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这一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异甘草酸镁与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人患有慢性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约有1.4万名患有病毒性肝炎将会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时,异甘草酸镁和甘利欣是两种常用的药物。
本文旨在比较这两种药物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药物的基本信息。
异甘草酸镁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它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起到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作用。
异甘草酸镁还具有抗炎、保护肝脏细胞等作用,能有效改善肝功能。
而甘利欣则是一种核苷类似物药物,它通过抑制病毒RNA 依赖性RNA聚合酶,阻断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目的。
根据之前的临床研究,异甘草酸镁和甘利欣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时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而在实际临床中,这两种药物的使用也十分普遍。
对于这两种药物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综合比较研究。
我们有必要开展一项系统性的临床研究,比较异甘草酸镁和甘利欣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两种药物进行更加详细的比较分析。
最后是对价格和易用性方面的比较。
在临床使用中,除了疗效和安全性外,药物的价格和易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目前,我们还缺乏关于异甘草酸镁和甘利欣在价格和易用性方面的系统性比较研究。
我们有必要开展一项系统性的研究,比较这两种药物在价格和易用性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药物选择依据。
79基层医生·互动交流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 邓如兵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曾是引发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新生儿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等预防措施的广泛应用,我国HBV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我国仍有HBV感染者约7000万,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
而在我国的肝硬化与肝癌患者中,经乙肝恶化发展来的比例约为30%~45%。
可见,积极治疗乙肝是避免其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的重要途径。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推荐,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 B V -D N A )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①年龄>30岁,且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家族史;②年龄>30岁,无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但行肝纤维化无创评估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药物较为有限,主要包括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保肝类药物等。
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在进入身体后,可转化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并与机体天然的脱氧三磷酸核苷竞争性结合到H B V 聚合酶上,以发挥抗病毒作用。
该类药物具有方便、安全的特点,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风险。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此类药物具有强效病毒抑制性及高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双特点,如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本药,可获得更高HBV-DNA 抑制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从而缩短用药周期,提高远期疗效。
但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替比夫定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
阿德福韦酯这是一种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与HBV-DNA聚合酶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并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来达到抑制HBV-DNA复制的效果,但它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所以治疗中间不能随意停药。
在治疗乙肝患者时,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将乙肝病毒(HBV)清除,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当前,国际上已知的有效抗HBV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扰素类,另一类是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这两种药“各有千秋”,前者的药效持续时间长,耐药率低,但副作用更大,需要注射。
后者只需要口服,副作用小,但疗程不固定,耐药性较高。
干扰素类药物干扰素抗病毒无须亲自动手,只需要在细胞外充当“指挥者”就可以杀灭细胞内的HBV。
当干扰素与肝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之后,就可以把干扰素想要传达的指令传到细胞核中,激活干扰素想要激活的基因,表达出干扰素想要表达的蛋白,再由这些蛋白代替干扰素完成抗病毒的任务。
它们的作用包括: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直接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病毒蛋白的转录;抑制病毒蛋白的组装等。
除此之外,干扰素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那就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体对抗病毒。
干扰素是一种注射剂,一般在一定的疗程内,有30%~50%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脱发、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
它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干扰素,另一种是聚乙二醇干扰素。
一般干扰素:成人5~10MU次,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一般疗程为24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成人:180微克/1.73平方米体表面积,最大用显180微克/周,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至少48周,但是费用远高于一般干扰素。
使用干扰素需要特别注意,有可能会发生感冒样症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痛和乏力,在睡觉之前最好打一针干扰素,或在打针的时候吃一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如果患有抑郁、焦虑、偏执等精神疾病,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所以禁用于妊娠、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等情况,同时包括未戒掉的酗酒、吸毒者。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是一种与DNA合成原料核苷酸相似的分子,但没有核苷酸的作用。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全文)概述核苷类或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等。
由于该类药物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损害,因此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每天口服1片,非常方便,其不良反应轻微,服用期间患者没有明显不适,这类药物可以较快使乙肝病毒DNA载量降低甚至转阴。
但是这类药物无法彻底清除和消灭乙肝病毒,只能起到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因此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直至病毒被清除干净。
药物存在的共同缺点①用药周期漫长,有些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②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病毒变异而耐药,必须更换治疗方案,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日后治疗再次发生变异的概率显著增加,各种病毒变异株出现,加大了治疗难度。
③这类药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乙肝病毒DNA转阴,但是却很难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消失、e抗体形成的有利局面,若要达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更是难上加难。
④这类药物一旦使用,不能随便停药,一旦停药,有可能引起病情反弹和复发。
有些患者停药后甚至出现了肝功衰竭,危及生命。
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之外,这4种药物又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缺点。
拉米夫定耐药率高拉米夫定具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作用,疗效确实,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着一定作用。
此药病毒的耐药变异率高,应用1年的耐药率高达24%,而且平均每年增加15%~20%。
服用4~5年后,将有70%~80%的患者发生耐药。
耐药后可发生病毒学反弹,肝脏功能再次受到损伤,转氨酶升高。
目前已有拉米夫定耐药后发生病情加重的报告,一旦变异耐药发生,需要及时改用恩替卡韦,2片/d;或是加用阿德福韦,长期服用,患者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
由于拉米夫定发生变异耐药的概率较高,如果作为治疗首选要慎重。
拉米夫定每天1片,每片15元左右。
阿德福韦早期效果好,后期效力不足该药耐药发生率较低,服用1年为0%,服用2年为3%,服用3、4、5年分别为11%、18%和29%。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作用机制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替比夫定(Tenofovir)是两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拉米夫定属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阻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逆转录酶是乙肝病毒在感染细胞后所激活的酶,它负责将病毒的RNA基因组转录为DNA,从而使病毒能够在细胞内复制。
拉米夫定通过与逆转录酶结合,干扰其活性,阻止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从而抑制了乙肝病毒的复制。
此外,拉米夫定还能够嵌入到病毒基因组的DNA链中,导致链的延伸终止,进一步抑制了病毒的复制。
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对宿主细胞的DNA链延伸活性影响较小。
替比夫定属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tRTIs),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两个途径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首先,替比夫定与病毒的逆转录酶结合,阻断了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其次,替比夫定作为核苷酸类药物,可以被细胞酶解为活性形式,嵌入到病毒DNA链中,从而阻碍其延伸。
与拉米夫定不同的是,替比夫定不仅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还能够抑制病毒的传播,因为它可以直接抑制病毒的内外壳蛋白产生。
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在治疗乙肝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而言,拉米夫定常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初期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替比夫定则常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长期治疗,尤其适用于那些对拉米夫定治疗出现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患者。
对于乙肝病毒耐药的患者,替比夫定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变异和耐药的风险。
除了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外,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还可以用于预防母婴传播乙肝病毒。
孕妇感染乙肝病毒时,存在将病毒传给胎儿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新生儿乙肝感染。
通过给予孕妇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可以有效地降低乙肝病毒在胎儿体内的传播风险,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
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
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
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
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
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
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比较(全文) 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内容,从1992年~2005年共有5种抗病毒药物在国际组织上获得批准用于乙肝治疗,这5种药物分别是:普通干扰素a-2b、拉米夫定、聚乙二醇干扰素a-2a、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
其中普通干扰素。
a-2b使用时间最长,已经超过10年,拉米夫定使用已有7年,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和阿德福韦使用已2年余,恩替卡韦使用不足1年。
普通干扰素a-2b对于非亚裔乙肝患者疗效较好,使用半年后,乙肝病毒DNA转阴率大约为40%左右,发生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率大约为18%,一旦获得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时间较长,不易复发。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a-2a 治疗乙肝是目前国内外均比较认可的药物之一,该药疗程为6~12个月,大约有65%的患者出现乙肝病毒DNA转阴,其中,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者约占50%,个别病例发生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患者一旦获得应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但是该药药费昂贵,难以普遍推广使用。
干扰素治疗亚裔人种的乙肝患者疗效远不如非亚裔人种,这是因为亚裔人种的乙肝患者多数是由围生期垂直传播而来,乙肝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但是肝功却趋于正常,血清乙肝病毒DNA载量较高,感染30~40年后才发生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感染40年后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随访研究表明,这些患者用干扰素治疗后,即使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仍有91%患者的血清中用PCR可测到乙肝病毒DNA,其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较高。
拉米夫定在我国使用已超过7年时间,累计治疗病例数超过10万人次,该药抑制乙肝病毒速度较快,一般80%以上的患者使用该药2个月以内可以出现乙肝病毒DNA载量明显下降,1年时乙肝病毒DNA 阴转率达到60%左右,但是乙肝病毒,DNA转阴之后,发生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比较困难,1年转换率只有39%左右,继续服用拉米夫定,有可能引起病毒变异而发生耐药现象,发生变异的现象主要为YMDD、YIDD和YVDD突变,病毒变异可能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和恶化,发生变异的病例数以每年15%~25%的速度递增,因此,目前拉米夫定已经退出美国最新修订的乙肝治疗规范一线选择药物,比较推荐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理由是这两种药物长期使用,不易发生病毒变异,疗效较为持久。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在逆转乙肝肝硬化上的疗效对比【摘要】乙肝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毒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等并发症。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治疗乙肝肝硬化。
恩替卡韦在逆转乙肝肝硬化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而替诺福韦也能有效减轻肝损伤。
两者在逆转乙肝肝硬化方面的疗效比较表明,恩替卡韦可能更具优势。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在治疗逆转乙肝肝硬化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联合使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可能具有更大的意义,有望提高疗效。
结论指出各自在逆转乙肝肝硬化中的优势,以及综合疗效的表现。
未来研究应关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逆转乙肝肝硬化的效果。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疗效对比、逆转、联合应用、优势、综合疗效、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乙肝肝硬化的严重性乙肝肝硬化是乙型肝炎的晚期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
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时间长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肝脏组织的进行性损伤和纤维化,最终演变为肝硬化。
肝硬化时,肝脏出现严重纤维化和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功能逐渐受损,影响体内代谢、解毒、合成等多个重要功能,甚至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等严重并发症。
乙肝肝硬化严重性的表现包括肝功能受损、腹水积聚、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极大影响。
乙肝肝硬化具有潜隐性、进展快速的特点,容易出现急性加重或者恶性转归,给治疗带来挑战。
及早干预、有效控制乙肝肝硬化的进展,逆转肝脏的纤维化和损伤,保护肝功能,对患者至关重要。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作为常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在逆转乙肝肝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将对二者的作用机制进行介绍。
1.2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作用机制恩替卡韦(Entecavir)和替诺福韦(Tenofovir)是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两种常用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少病毒在肝脏中的数量,达到控制病毒感染和逆转乙肝肝硬化的效果。
乙肝抗病毒治疗该选什么药⊙泗洪县中大医院 刘 刚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1.3亿人 ,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为3000万~3500万人。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各项肝功能检查也都正常。
乙肝患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 B 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如果乙肝病程超过6个月,就认为是慢性乙肝。
乙肝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是导致慢性乙肝迁延不愈、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根本原因。
因此,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目前,临床抗H B V治疗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N A s)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 E G-I F Nα)。
但是这两类药物均不能直接清除肝细胞核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 N A (cccDNA),加之乙肝耐药菌株的出现,故HBV感染难以彻底“治愈”,部分患者长期应用会出现疗效下降的情况。
因此,国内外主要指南现均以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 B 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近几年在中国才上市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及“老药”恩替卡韦(ETV)具有强效抑制病毒和低耐药等优势,被推荐为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一线用药。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现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成人和≥12岁的儿童患者,用药剂量为每次300毫克(1片),每日1次,口服,空腹或与食物同时服用。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是一种新型的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它在体内经过水化、磷酸化后形成二磷酸替诺福韦,而二磷酸替诺福韦与DNA分子的原料之一——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乔装打扮”混到D N A分子中,导致DNA分子链条的尾部缺少必要的结构,从而使病毒无法“复制”自己的“生命密码”,实现抑制病毒的目的。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抗病毒效果好,起效较快,极少耐药,妊娠安全级别较高。
治疗乙肝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缺点分析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1期概述核苷类或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等。
由于该类药物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损害,因此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每天口服1片,非常方便,其不良反应轻微,服用期间患者没有明显不适,这类药物可以较快使乙肝病毒DNA载量降低甚至转阴。
但是这类药物无法彻底清除和消灭乙肝病毒,只能起到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因此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直至病毒被清除干净。
药物存在的共同缺点①用药周期漫长,有些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②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病毒变异而耐药,必须更换治疗方案,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日后治疗再次发生变异的概率显著增加,各种病毒变异株出现,加大了治疗难度。
③这类药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乙肝病毒DNA 转阴,但是却很难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消失、e抗体形成的有利局面,若要达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更是难上加难。
④这类药物一旦使用,不能随便停药,一旦停药,有可能引起病情反弹和复发。
有些患者停药后甚至出现了肝功衰竭,危及生命。
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之外,这4种药物又有自己特有的一些缺点。
拉米夫定耐药率高拉米夫定具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作用,疗效确实,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着一定作用。
此药病毒的耐药变异率高,应用1年的耐药率高达24%,而且平均每年增加15%~20%。
服用4~5年后,将有70%~80%的患者发生耐药。
耐药后可发生病毒学反弹,肝脏功能再次受到损伤,转氨酶升高。
目前已有拉米夫定耐药后发生病情加重的报告,一旦变异耐药发生,需要及时改用恩替卡韦,2片/d;或是加用阿德福韦,长期服用,患者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
由于拉米夫定发生变异耐药的概率较高,如果作为治疗首选要慎重。
拉米夫定每天1片,每片15元左右。
阿德福韦早期效果好,后期效力不足该药耐药发生率较低,服用1年为0%,服用2年为3%,服用3、4、5年分别为11%、18%和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