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以及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涉及教材第3节“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和第4节“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到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理解游击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3. 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和游击战争的特点。
教学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出敌后战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讲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同角色,阐述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介绍游击战争的特点,分析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异同,强调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敌后战场的游击队员,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游击战争的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和战役。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敌后战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抗战》2. 内容:(1)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2)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3)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4)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分析敌后战场作战方式的特点。
(3)列举敌后战场的一个主要战役,并简要介绍该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2024年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掌握敌后战场的主要战略战术。
2. 掌握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认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3. 了解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抗战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战略战术、主要战役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难点:理解敌后战场的战略意义,掌握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敌后战场的形成: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阐述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
(2)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讲解敌后战场的主要战略战术,如游击战、运动战等。
(3)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分析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敌后战场的战士,讨论如何在敌后战场开展抗日斗争。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敌后战场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敌后战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形成2. 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3.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1)平型关大捷(2)百团大战4.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答案: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它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为正面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援,同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作业题目:请列举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八年级历史第21课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知识点梳理:1.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胜利。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2.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 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
* 从根本上说,抗日战争的胜利,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日本投降后,在南方和北方建立了一批日军侵华罪行专题法庭,审判了日本战犯。
* 在中国的国民党代表和共产党代表进行重庆谈判,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4. 重庆谈判:* 时间:1945年8月25日。
* 目的:为了争取和平,揭破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5. 解放区军民的英勇斗争:* 1945年8月下旬起,华北各解放区先后进行了太原战役、邯郸战役等军事进攻;* 从1946年5月下旬开始,各解放区军民先后进行了三次作战,共歼灭和收编国民党军队30多万人;* 在解放区军民的英勇斗争下,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遭到可耻的失败。
6.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农民群众,准备迎接全国解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 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废除封建性剥削的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 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敌后战场的抗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敌后战场的抗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敌后战场抗战中中国军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2.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战略意义。
2. 分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敌后战场抗战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敌后战场抗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平型关大捷介绍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包括日军的进攻态势、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等。
详细讲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如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斗的激烈程度等。
分析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如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等。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讲述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介绍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如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等。
分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如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等。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学习目标1.掌握平型关大捷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等;识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2.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3.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自主预习1.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军事上失利后,必然要考虑部队退却方向和找一个落脚地点的问题。
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
这件事,我会向湖南省委报告的。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每天都在关注局势发展,思考战略方针问题。
他深知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日军兵力占优势,武器精良,国民党军队以170万之众都难以抵挡其大局进攻,而当时陕北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后能上前线的只有3个师4.5万人。
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不巩固的形势下,这点力量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打击敌人?如何积蓄力量,求得长期生存发展?如何坚持到最后,赢得胜利,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毛泽东冷静思考,反复琢磨,提出了创造抗日根据地的主张。
他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
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
(1)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人有何不同,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打击敌人创新了哪些战法?(3)两段材料共同反映了毛泽东的哪一优秀品质?四、随堂演练1.“时间:1937年;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战果:歼敌一千余人;历史地位: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抗战活动和敌后战场的胜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敌后战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感受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敌后战场的形成及其抗战活动。
2.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的基本情况。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3.史料分析: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关于敌后战场抗战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敌后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敌后战场的形成及其抗战活动。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的基本情况。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详细内容为第三章“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中的第三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敌后战场的抗战特点及其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成及其重要战役。
2. 使学生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特点及其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敌后战场的抗战特点及其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
教学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重要战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地图、PPT课件、视频资料。
2. 学具:学生用地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学习:(1)敌后战场的形成: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成背景。
(2)重要战役:讲解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
(3)抗战特点: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特点,如游击战、运动战等。
(4)贡献:阐述敌后战场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智慧与勇气。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形成2. 重要战役: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3. 抗战特点:游击战、运动战等4. 贡献: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敌后战场的形成背景。
(2)列举两个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并分析其意义。
(3)谈谈敌后战场的抗战特点及其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
2. 答案:(1)敌后战场的形成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形成敌后战场。
(2)重要战役: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措施,记住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
2.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3.理解中共七大的重要的成就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旧课思考、讨论、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结合当代日本应当如何反省侵华战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
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3.通过开展学习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扬言:只需三个月,就能亡中国。
然而,八年过去了,中国没灭亡,日本却投降。
(展示课件)国战区代表接受冈村宁次签字的投降书的图片中国是如何迎来这精彩的受降一幕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十六课《抗日战争的胜利》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掌握大意,留意重要的历史知识点;人物、时间、地点、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意义等。
〖过渡〗播放歌曲《南泥湾》,这首歌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讲授新课】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因为教材本子目为阅读内容,教师不易过多展开讲解,所以采用问题导读法进行。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解决,对个别地方作适当补充。
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义县一中
王丽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及历史意义。
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制作日本投降的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青年一代应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要点
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教学方法
图表法、问题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问题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分别发生在哪一年?
问题2: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你能说一说一二个史实吗?导入新课
1、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
阅读本目小字,思考并回答,中国军队在哪些战场展开反攻?情况怎样?
2、中共“七大”召开
积极探讨:
(1)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背景是什么?
(2)你能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吗?
(3)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3、抗日战争的胜利
阅读本目,动手制作历史大事年表。
指导学生:
(1)大事年表应以时间为纲,统领事件,线索清楚。
(2)应注意每件大事的重大意义或影响。
(3)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还应把握大事之间的具体联系,史实如同散落的珠子,要能够用思想的线把它们串起来。
学生展示制作成果。
4、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台湾回归
探讨
问题①,历史上台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抗击侵略,维护祖国对台湾的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
问题②,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多少年?何时回归?
(2)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①填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5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及结果》
起止时间战争名称战争结果(包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1894-1895年
1900年
1937-1945年
由史实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探索:为什么说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a 、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抗争过程来看
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
抗日战争:以中国彻底胜利,日本战败载入史册。
b 、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过程看
出示《10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表
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 探索活动 结果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 洋务运动 中国人民没有摆脱黑
暗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陈独秀、胡适 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抗日胜利 解放战争胜利
诞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C 、从民族精神的发展看
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空前增强。
d 、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来看 古代中国国际地们高,举例说明。
从1840年到抗战胜利前,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学生举例证明。
例,中国政府遭受一场又一场侵略战争,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中国在巴黎外交失败。
1945年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举例。
③探索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材料一:中国人民抗战战果。
敌后战场歼灭日、伪军170万余人,正面战场打死打伤日、伪军228万余人,日本战败后,接收投降日军128.3万人。
材料二:据统计,日军在“二战”中共损失639万余人,其中相当部分是在中国战场被消来的。
结论:中国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 结
各抒以见。
历史小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出了一谜语“以抗战胜利打一历史人物”。
国民党的谜底是蒋干,美国人认为是屈原,中共则认为是共工。
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由新课内容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进入新课的讲授。
在讲解新课的
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结合图片资料和课件完成课程的讲授。
本课的中心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所有一切内容均围绕此主题展开。
因此,要正确把握抗日战争的原因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