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淀粉植物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78
《资源植物学》小组报告NO.2淀粉植物日期:2013年9月25日淀粉植物一、基本概念能利用太阳光能合成淀粉,将淀粉贮藏在果实、种子、根、茎内的植物二、主要的淀粉植物资源1、木薯(Manihot esculenta)巴豆亞科木薯屬(1)木薯又名木番薯,树薯,为直立亚灌木。
株高1.5~3m,原种块根圆柱状,肉质,含丰富的淀粉。
叶互生,长10~20cm,掌状3~7深裂或全裂,在农绿色叶片的中心部位有较大面积的白色或黄色斑纹。
木薯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木薯是仅次于水稻、甘薯、甘蔗和玉米的第五大作物.(2)木薯的加工:在作物布局,饲料生产,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种植的主要的加工淀粉和饲料作物.木薯为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块根,木薯块根呈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肉质,富含淀粉.木薯粉品质优良,可供食用,或工业上制作酒精、果糖、葡萄糖等.木薯的各部位均含氰苷,有毒,鲜薯的肉质部分须经水泡、干燥等去毒加工处理后才可食用.由于鲜薯易腐烂变质,一般在收获后尽快加工成淀粉、干片、干薯粒等。
(3)生长习性:木薯起源于热带美洲,广泛栽培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玻利维亚、泰国、哥伦比亚、印尼等国。
中国于19世纪20年代引种栽培,现已广泛分布。
于华南地区,广东和广西的栽培面积最大,福建和台湾次之,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亦有少量栽培。
在年平均温度18℃以上,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地区,山地、平原均可种植;降雨量600~6000mm,年降雨量1000~2000mm且分布均匀热带、亚热带海拔2000m以下。
土壤pH3.8~8.0的地方都能生长,最适于在年平均温度27℃左右,日平均温差6~7℃,,pH6.0~7.5,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生长。
(4)用途:木薯的主要用途是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
块根淀粉是工业上主要的制淀粉原料之一。
淀粉的合成过程淀粉是一种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细胞中。
淀粉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个酶的参与和调控。
本文将详细介绍淀粉的合成过程。
淀粉的合成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和质体中。
首先,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磷酸(G1P)是淀粉合成的起始物质。
G1P是通过光合作用中的光照和暗反应产生的。
在叶绿体中,G1P首先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G6P)。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酶叫做磷酸化酶。
然后,G6P被异构化成葡萄糖-1-磷酸(G1P)。
接下来,G1P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1,6-二磷酸(G1,6P2)。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酶叫做磷酸化酶。
在质体中,G1,6P2被一个叫做磷酸二糖基转移酶的酶催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G6P)。
然后,G6P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1-磷酸(G1P)。
接下来,G1P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1,6-二磷酸(G1,6P2)。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酶叫做磷酸化酶。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酶叫做淀粉合成酶,它催化G1,6P2的水解,产生葡萄糖-1-磷酸(G1P)。
这个过程消耗了一个磷酸基团。
然后,G1P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1,6-二磷酸(G1,6P2)。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酶叫做磷酸化酶。
在淀粉的合成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酶叫做磷酸化酶,它催化G1P的磷酸化反应。
这个反应将G1P转化为G1,6P2,为淀粉的合成提供了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磷酸化酶通过将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G1P上,从而形成G1,6P2。
淀粉的合成过程还涉及到一系列的调控机制。
例如,光合作用中的光照和暗反应的速率会影响到G1P的生成速率,进而影响到淀粉的合成速率。
此外,淀粉合成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温度、光照强度、激素等。
总结起来,淀粉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个酶的参与和调控。
该过程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和质体中,依赖于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磷酸。
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和调控机制,葡萄糖-1-磷酸最终转化为淀粉。
淀粉植物锥栗茅栗白栎甜槠薜荔荞麦红薯蕉芋锥栗(Castanea henryi (Skam) Rehd. et Wils.)锥栗〈淀〉壳斗科。
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
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8-17厘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圆形,叶缘锯齿具芒尖。
雄花序生小枝下部叶腋,雌花序生小枝上部叶腋。
壳斗球形,带刺直径2-3.5厘米;坚果单生于壳斗,卵圆形。
种子含有淀粉,属淀粉植物。
茅栗(Castanea seguinii Dode)柔栗〈淀,食〉壳斗科。
落叶乔木或灌木状,高1-5米。
叶倒卵状椭圆形,长6-14厘米,叶顶尖,叶基圆,叶缘锯齿具短芒尖。
雄花序生叶腋,平伸挺出,白色;雌花序生枝顶。
壳斗球形,连刺径3-5厘米;坚果扁球形,径1-1.5厘米。
种含淀粉,淀粉植物,可食用,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资源较广。
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白栎〈淀,饲〉壳斗科。
落叶乔木,高达20米。
叶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顶端钝,基部楔形。
壳斗碗状,径0.8-1厘米;苞披针形,排列紧密。
坚果长椭圆形,长1.5-1.8厘米,径0.8-1厘米,果脐隆起。
种子含淀粉,淀粉植物,或作饲料。
分布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以南。
甜槠(Castanopsis eyrei (Champ. ex Benth.) Tutch.)甜槠〈淀,材〉壳斗科。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浅纵裂,枝叶无毛。
叶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长5-7厘米,宽2-4厘米,顶端尾尖,基部圆形,宽楔形。
雌花序生枝顶。
壳斗卵球形,连刺1.5-2.5厘米;坚果宽卵形,径1-1.4厘米。
优良材用树种,种子含淀粉,亦作淀粉植物。
薜荔(Ficus pumila Linn.)薜荔〈淀〉桑科。
常绿木质藤本,以不定根攀附树上、岩石或墙上。
叶互生,卵圆形,椭圆形,先端钝,全缘,基部圆形,浅心形。
稳头花序具短梗,倒卵球形,长5厘米,宽3厘米。
瘦果含淀粉可做凉粉。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荞麦〈淀,蜜〉蓼科。
第一章绪论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植物资源:可以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一切植物的总称。
经济植物:具有商品价值的植物。
资源植物与经济植物资源植物:是指某一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而未形成商品生产规模的植物。
(从广义上讲,资源植物包括了经济植物。
资源植物一旦进入人工栽培阶段,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资源植物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即转化为经济植物。
经济植物是在资源植物的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国植物资源的分类:1油脂植物资源2淀粉植物资源3香料植物资源4色素植物资源5甜味植物资源6饮料植物资源7山野菜植物资源8保健品植物资源9树脂树胶植物资源10鞣料植物资源11纤维素植物资源12农药植物资源13保护和改善环境植物资源14观赏植物资源15能源植物资源16多功能植物资源。
我国植物资源系统的特点:6点1 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影响植物资源地理分布和自然组合因素有三种:(1) 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的变化,造成太阳光、热能量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配不均,进而引起植物的不同分布。
(2)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不同,使地表各地区,不同高度上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的分配不均,造成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分布上的差异。
(3) 影响植物资源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人类通过育种、驯化、引种、种植等活动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植物资源的分布;大面积种植林木、牧草、兴修水利可以改造荒漠化土地、保持水土、调节水源、改善气候条件,能在相当范围内影响植物资源的再分配。
2现实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1) 现实植物资源的质量、数量是有限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
(2) 现实资源的有限性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任何植物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是有限的,不仅可利用的质量、数量有限,储存的质量和数量也是有限的。
现实植物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同样是有限的。
植物淀粉体分布植物淀粉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储存多糖,它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
淀粉体是由淀粉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淀粉体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数量因不同植物部位和物种而异。
本文将从根、茎、叶和种子四个方面介绍植物淀粉体的分布情况。
一、根部根部是植物的吸收器官,也是植物淀粉体的主要储存部位之一。
在根部的皮层和中柱细胞中,淀粉体以颗粒的形式存在。
根部的淀粉体主要起到贮存和供给能量的作用,以满足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需求。
淀粉体的分布密度和大小与植物的生长状态和环境条件有关。
二、茎部茎是植物的支持和传输器官,也是一些植物淀粉体的重要储存部位。
在茎的皮层、髓部和韧皮部中,淀粉体以颗粒的形式存在。
茎部的淀粉体主要起到贮存和供给能量的作用,以满足植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的需求。
茎部的淀粉体分布和数量通常与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活习性有关。
三、叶片叶片是植物的光合器官,也是一些植物淀粉体的重要储存部位。
在叶片的细胞质中,淀粉体以颗粒的形式存在。
叶片的淀粉体主要起到贮存和供给能量的作用,以满足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需求。
叶片的淀粉体分布和数量通常与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长速度有关。
四、种子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手段,也是植物淀粉体的主要储存部位之一。
在种子的胚乳细胞中,淀粉体以颗粒的形式存在。
种子的淀粉体主要起到贮存和供给能量的作用,以满足种子在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的需求。
种子的淀粉体分布和数量通常与植物的种类和繁殖方式有关。
总结起来,植物淀粉体在根、茎、叶和种子等不同部位广泛分布。
它们以颗粒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贮存和供给能量,满足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需求。
淀粉体的分布和数量与植物的生长状态、环境条件、光合效率和繁殖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一步研究植物淀粉体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机制,为植物的栽培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