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启蒙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之所以首先发生在法国,而且法国的启蒙思想以激进而闻名,是与18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的。在宗教信仰领域,法国人与意大利人一样,对基督教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法国人从来不会像德国人那样去思考深邃、玄妙的神学问题,他们更重视的是宗教的形式如繁琐、奢华的宗教仪式。在法国,基督教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在法国王权兴起后,基督教就成为维护国王权威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与法国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因为法国人对基督教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法国始终保持在罗马天主教阵营中,没有倒向新教。同时,也由于法国人对基督教的形式主义态度,也使得他们不像德国人那样为宗教问题而大动干戈(胡格诺战争更多的是一场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的战争),当德国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为宗教信仰而斗得不可开交时,法国国王则默默地励精图治,终于使法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在法国的政教关系中,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依附于王权,教会用基督教君权神授理论来为法国王权提供依据。同时法国国王也赐予教会大量财富,任用教士担任高级官职,并将高级教士列为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因此,尽管在法国教会依附于国王,但由于是王权的精神支柱,法国教会仍然权势熏天,教会主宰着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反对国王专制和教会神学的新思想都受到教会的迫害。教会还利用自己与王权的关系压制、损害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王权逐渐丧失了早期促进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变为阻碍法国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而天主教会则是法国专制王权的护身符和帮凶,必然成为进步思想批判和攻击的首要对象。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几乎都对天主教会和它所维护的那个专制王权做过尖锐的揭露、抨击。而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天主教会更是遭到沉重打击。而且由于法国没有发生宗教改革,天主教会所欠的历史旧账和积累的矛盾太多,这些矛盾最终就以极端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大革命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天主教甚至一度被取缔。大革命结束后,尽管天主教信仰得到恢复,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逐渐也成为一种个人的信仰,就这一点来说,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使法国补上了宗教改革这一课。

启蒙运动是一个庞杂的思想阵营,在它里面包含着形形色色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有的是自然神论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有的是无神论者(如狄德罗、霍尔巴赫),有的则是摇摆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执着地寻觅惟一真实的上帝的有神论者(如卢梭),甚至还有身为天主教神父,同时却在悄悄地从事宗教批判的梅叶。他们的思想侧重点各不相同,对改革社会的主张也相去甚远,但他们都对当时社会中的宗教愚昧现象和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进行了批判,揭露和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宗教神学基础。

伏尔泰启蒙思想

伏尔泰(1694-1778)出身于巴黎富裕资产阶级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年后,由于他宣传反对封建专制、批判天主教会的思想,曾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两次遭到政府流放。1726年,伏尔泰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在英国流亡三年。回国后他发表《哲学通讯》一书。他在这一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在哲学上,伏尔泰赞同英国经验论哲学的观点。他认为外在的感性世界是不证自明的客观存在。以此为前提,他主张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知,感觉是观念的惟一来源,人的大脑惟一的功能就是对感觉得来的观念进行组合和整理。由此可见,伏尔泰继承了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观点,但由于过分强调感觉和经验,伏尔泰没有认识到抽象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还不能理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

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出发,伏尔泰否定基督教会的宗教神学,抨击迷信和教会的精神统治。他对宗教的看法是:“宗教是无知和欺骗的产物,是精明的僧侣利用人类的愚昧和偏见以统治人的手段。”反对天主教会长期所实行的蒙昧主义和精神统治,实现思想的自由、解放,是伏尔泰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伏尔泰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理性与迷信斗争的历史,在他所处的时代到来之前,理性为宗教迷信所压抑,而现在理性的时代到来了。他以17世纪出现的“自然法”思想为武器,嘲讽、揭露教会所宣扬的迷信和愚昧,赞扬理性。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使人们按照理性、正义、道德的原则去行事为人的本能。其基本原则是“不要给别人造成痛苦,更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伏尔泰认为每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心中都有自然法的概念。由于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依靠自然法观念成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伏尔泰认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以此为依据,伏尔泰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伏尔泰这种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旨在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从这种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出发,伏尔泰创作了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揭露专制王权和天主教会统治下法国社会的腐败和罪恶,激励第三等级的反封建热情。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伏尔泰的思想也有局限性。例如,他虽然反对天主教,但仍然认为人类需要有一个神作为理论道德规范的最终依据,他曾说过:“如果没有上帝的话,也必须造一个出来。”当然,伏尔泰心目中的神已经不是中世纪那个超越性的上帝,而是代表、体现着理性的上帝。

伏尔泰活了84岁,他的人生有60年是在启蒙运动中度过的,可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历了启蒙运动全过程的思想家。伏尔泰博学多才,他既是哲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又是

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其成就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伏尔泰这个名字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当伏尔泰去世时,巴黎市民在他的灵车上写下了人民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贵族家庭,曾在教会学校读书,后来潜心研习法律,做过地方议会的律师。1716年继承男爵封号,并担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历时长达十年,这段为官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1721年,孟德斯鸠在荷兰匿名出版了《波斯人信札》一书,假托两个波斯人周游欧洲的通信,抨击了当时法国的社会政治制度,轰动了法国社会。不久人们发现该书的作者是孟德斯鸠,他也就因此而闻名于法国思想界。1726年孟德斯鸠辞去波尔多法院院长职位,从此专心著书立说,潜心于学术研究。从1728年起,孟德斯鸠先后到欧洲各国游历考察,了解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特别是在英国考察期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对他的思想主张产生了深刻影响。1734年,他出版《罗马盛衰原因论》,阐述了政治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748年他在日内瓦出版的《论法的精神》是他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相同,孟德斯鸠思想的一大主题也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孟德斯鸠以自然神论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世界就是物质按自身的规律运动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物理的存在物,和一切物体一样,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当然,孟德斯鸠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仍肯定宇宙创造者即上帝的存在。但孟德斯鸠否定天主教神学中人格化的上帝,反对偶像崇拜,否定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他认为上帝要受“法”的制约。孟德斯鸠的“法”的含义不仅是指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具体、有形的法律,还泛指自然万物固有的法则、规律。他声称:“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从这种自然神论的观点出发,孟德斯鸠始终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对上帝的独立性。

孟德斯鸠的政治立场是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孟德斯鸠指出,专制政体的本质就是君主按照其个人反复无常的意志实行独裁统治。在专制政体下。即便是君主在酒醉和精神失常时作出的决定,臣民也不得不执行。他认为专制政体的原则是以恐怖和皮鞭来治理。而且他认为专制政体最典型的体现是中国。与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赞美推崇截然相反,孟德斯鸠指出中国统治者完全是靠严刑酷法来统治,根本不值得欧洲人学习。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