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 格式:ppt
- 大小:6.84 MB
- 文档页数:86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覆盖下,受森林植被影响而形成的土壤。
森林土壤的分类主要基于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土壤发生学特征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森林土壤分类: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针叶林地区,如北欧、北美、亚洲的北部等。
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土壤淋溶强烈,形成了灰白色的土壤。
暗棕壤:这是一种典型的温带针叶林下的土壤,广泛分布在东北、华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由于淋溶作用和微生物分解,土壤颜色较深,呈暗棕色或黑色。
棕壤:这是一种亚热带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土壤颜色呈棕色或红棕色,有机质含量高。
红壤:这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强烈的生物积累作用,土壤颜色呈红色或黄色。
黄壤:这是一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颜色呈黄色或黄棕色。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森林土壤分类外,还有黄棕壤、砖红壤等其他类型的森林土壤。
这些土壤类型的分布和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总的来说,森林土壤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有助于了解土壤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GB/T17296-2000)1.1土壤系统划分依据土纲:不同发育阶段、物质移动累积而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亚纲: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盐碱的重大差异土类:成土因素、过程、土壤属性(剖面形态)亚类:次要或新成土过程土属:成土母质、岩性、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土种:土体构型、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变种:表层质地1.2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1.2.1云南简介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县。
1.2.2主要土壤类型1.2.2.铁铝土(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
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
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 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土体构型如图。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
(右图为砖红壤(2) 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分布在云南德宏及临沧地区西南部,是红壤与砖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成土母质以各种母岩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为主。
赤红壤区是双季稻、杂交稻、玉米、柑橘、甘蔗、薯类等的主要生产区。
土壤剖面主要呈红色。
土壤*L :aill L l. I)/J •:"jrf4;jJ 二』•■7|Tf 〕・--L,1TIg "后'Vll;,-,'•叮鼻1:i A •-i-i.•』i-Ji.*二it卜T*■于" •■■.* *■-®r\■%"1■jjdI'1气if>'r.・•fjV.[丄斛' •"KT*山儿匚\**r•嗓1你■、甲1-;■•亠』1广fHlIr '挿*i”.T■■£■1.11J-A.掘--PH一般低于5.5,呈酸性反应。
第十章东北林区主要土壤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掌握我国东北林区主要土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基本性状和改良利用途径。
二、学时计划:6学时三、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是在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冻融回流淋溶型的土壤。
1 分布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和中段部分山地,约在北纬46030′~53030′之间。
2 成土条件1)气候棕色针叶林土分布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2)植被本区棕色针叶林土的植被,主要是明亮针叶林。
3)地形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山类型、北部为中山、台原地貌。
4)母岩和母质棕色针叶林土的地下岩层,基本由岩浆岩构成。
岩浆岩中,以花岗岩类、石英粗面岩的面积最广。
沉积岩主要有砂岩、砾岩,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
3 成土过程1)毡状凋落物层的泥炭化过程针叶林及其下木和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
这些凋落物因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具有残余酸性物质,影响微生物活动;一年中低温时期长,并且因冻层造成了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
因此,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当年的凋落物,而逐渐积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2)酸性淋溶过程针叶林下的凋落物主要是在真菌的活动下进行转化。
只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里(6~8月)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旺盛,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分子小、酸性强、活性大的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酸类。
森林毡状层具有较强的保蓄水分的能力。
稠密的灌木在土壤中具有庞大的根量,也可导致土壤水分向下移动。
但向下的水流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较多。
富里酸类随下渗水流进入土层与土壤中的盐基发生作用,导致了土壤盐基的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具有稳定酸性。
土壤中铁铝化合物也可被富里酸类活化并向下移动,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促,淋溶物质受到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显著的发展。
黑龙江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张广才岭顶峰,海拔1 450-1 600米之间。
绿色针叶林土:主要在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区,平均海拔500-1 000米,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9.94%。
暗棕壤:暗棕壤是黑龙江省山地主要土壤。
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由完达山、张广才岭及老爷岭组成的东部山地,大兴安岭东坡亦有分布。
海拔为大兴安岭东坡600米以下,小兴安岭800米以下,东部山区900米以下,其中耕地115万公顷。
白浆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东部山区,除齐齐哈尔、大庆、大兴安岭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耕地116.36万公顷。
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耕地土壤,除牡丹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主要集中分布在滨北、滨长铁路沿线两侧,其中耕地360.6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1.34%。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其中耕地面积158.91万公顷。
栗钙土:俗称白干土,主要分布在泰来县,其中耕地1.03万公顷。
草甸土:是黑龙江省主要耕地土壤之一,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其中耕地面积302.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6.2%。
沼泽土: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但有由寒温带向温带、由东部湿润区向西部半干旱区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耕地面积38.2万公顷。
泥炭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其中耕地面积1.22万公顷。
泥炭总储量约115 077.12万米3。
盐渍土:黑龙江省盐渍土属内陆型盐渍土,包括盐土、碱土。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其中盐土13.23万公顷,碱11.11万公顷。
石质土: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山地丘陵区。
火山灰土:主要分布在五大连池火山群、鸡西火山熔岩台地、镜泊湖火山口周围等地,其中耕地0.17万公顷。
新积土:主要分布在江、河水系的两岸,其中耕地19.39万公顷。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嫩江及其支流、河湖、漫滩和低阶地,其中耕地14.62万公顷。
水稻土: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全部为耕地。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第十章东北林区主要土壤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掌握我国东北林区主要土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基本性状和改良利用途径。
二、学时计划:6学时三、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是在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冻融回流淋溶型的土壤。
1 分布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和中段部分山地,约在北纬46030′~53030′之间。
2 成土条件1)气候棕色针叶林土分布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2)植被本区棕色针叶林土的植被,主要是明亮针叶林。
3)地形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山类型、北部为中山、台原地貌。
4)母岩和母质棕色针叶林土的地下岩层,基本由岩浆岩构成。
岩浆岩中,以花岗岩类、石英粗面岩的面积最广。
沉积岩主要有砂岩、砾岩,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
3 成土过程1)毡状凋落物层的泥炭化过程针叶林及其下木和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
这些凋落物因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具有残余酸性物质,影响微生物活动;一年中低温时期长,并且因冻层造成了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
因此,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当年的凋落物,而逐渐积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2)酸性淋溶过程针叶林下的凋落物主要是在真菌的活动下进行转化。
只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里(6~8月)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旺盛,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分子小、酸性强、活性大的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酸类。
森林毡状层具有较强的保蓄水分的能力。
稠密的灌木在土壤中具有庞大的根量,也可导致土壤水分向下移动。
但向下的水流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较多。
富里酸类随下渗水流进入土层与土壤中的盐基发生作用,导致了土壤盐基的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具有稳定酸性。
土壤中铁铝化合物也可被富里酸类活化并向下移动,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促,淋溶物质受到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显著的发展。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表(GB/T 17296-2009)土纲土亚纲土类A铁铝土A1湿热铁铝土A11砖红壤A12赤红壤A13红壤A2湿暖铁铝土A21黄壤B淋溶土B1湿暖淋溶土B11黄棕壤B12黄褐土B2湿暖温淋溶土B21棕壤B3温湿淋溶土B31暗棕壤B32白浆土B4湿寒温淋溶土B41棕色针叶林土B42灰化土C半淋溶土C1半湿热半淋溶土C11燥红土C2半湿暖温半淋溶土C21褐土C3半湿温半淋溶土C31灰褐土C32黑土C33灰色森林土D钙层土D1半湿温钙层土D11黑钙土D2半干温钙层土D21栗钙土D3半干暖温钙层土D31栗褐土D32黑垆土E干旱土E1干温干旱土E11棕钙土E2干暖温干旱土E21灰钙土F漠土F1干温漠土F11灰漠土F12灰棕漠土F2干暖温漠土F21棕漠土G初育土G1土质初育土G11黄绵土G12红粘土G13新积土G14龟裂土G15风沙土G2石质初育土G21石灰(岩)土G22火山灰土G23紫色土G24磷质石灰土G25粗骨土G26石质土H半水成土H1暗半水成土H11草甸土H2淡水成土H21潮土H22砂浆黑土H23林灌草甸土H24山地草甸土J水成土J1矿质水成土J11沼泽土J2有机质水成土J21泥炭土K盐碱土K1盐土K11草甸盐土K12滨海盐土K13酸性硫酸盐盐土K14漠境盐土K15寒原盐土K2碱土K20碱土L人为土L1人为水成土L11水稻土L2灌耕土L21灌淤土L22灌漠土M高山土M1湿寒高山土M11草毡土M12黑毡土M2半湿寒高山土M21寒钙土M22冷钙土M23冷棕钙土M3干寒高山土M31寒漠土M32冷漠土M4寒冻高山土M41寒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