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森林土壤
- 格式:ppt
- 大小:8.25 MB
- 文档页数:8
森林土壤学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土壤是绿色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而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士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3个主要的组成环节。
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质中,直接供给人类植物食品和衣物原料。
动物生产是人类将植物生产中一部分有机物喂养动物,以供给人类动物食品及衣物原料。
土壤管理是人类把不能直接利用的动、植物产品,作为肥料返还给土壤,为植物再生产提供原料。
一、我国土壤资源简况土壤是相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国土面积 960万 km2,但是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各种山地丘陵地面积占全部土地面积的65%,平原区土地仅占35%。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3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l/3。
人均林地面积0.11hm2,占世界人均林地面积的1/9。
人均草地面积0.28hm2,不到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1/2。
二、全球土壤退化概况当前人类面临着世界性土壤退化的威胁。
土壤退化指因自然环境因素不佳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已达1960万km2。
全世界每年因土壤侵蚀所损失的土壤养分几乎等于世界商品肥料的生产量,每年土壤流失达750亿t,相当于4 000亿美元的损失。
在土壤退化总面积中约有7 600万hm2受盐碱土的影响,占退化土壤总面积的4%。
受各种有毒化合物污染影响的面积2 200万hm2,占退化总面积的1.l%。
据统计,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
其中水蚀面积已发展至 179.4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18.6%,每年流失表土约 60亿 t。
耕地中有667万~800万hm2,已发生次生盐化,有1.0亿hm2草地退化。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观察的内容,掌握土壤剖面构造。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了解土壤的主要功能,掌握土壤养护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可见土壤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一、观察土壤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问】土壤的概念是什么?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拓展】土壤的组成。
2.组成: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检测学习效果】1.土壤由(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讲述】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3.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4.土壤质地(1)概念: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分类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5.土壤剖面结构(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师】耕作土壤剖面与森林土壤剖面不同,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第二节土壤[2022·重庆南开中学期末]如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有机层D.④为淀积层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2022·江苏徐州期末]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
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生长迅速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微生物分解缓慢 D.成土母质矿物质多4.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A.成土母质 B.地质条件C.岩石性质 D.生物种群[2022·安徽安庆期末]云南东川红土地被人们称为“上帝打翻的调色板”,这块土地的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如图示意云南东川红壤景观。
据此完成5~7题。
5.影响云南东川红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C.地貌 D.时间6.红壤贫瘠,主要是土壤中( )A.矿物质不足 B.土壤含水多C.空气含量少 D.有机质缺乏7.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是( )A.增施化肥 B.种植绿肥 C.井排井灌 D.砾石覆盖[2022·辽宁葫芦岛期末]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8~9题。
8.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9.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影响土壤厚度②积累有机质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10.[2022·辽宁大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土壤标本,对比土壤的差异,学会识别、描述土壤特征的方法。
2.观察土壤剖面示意图,说出土壤中各层的特征。
3.以森林土和草原土为例,分析气候、生物等因素对土壤剖面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颜色和质地。
2.土壤的剖面特征。
教学难点:1. 气候和生物对土壤剖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组成和肥力,同时还研究了影响土壤形成的多种要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造就了土壤。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域广袤,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学,脚下的土壤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特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土壤,辨别土壤。
【学习目标】1.观察土壤标本,对比不同土壤的差异,学会识别、描述土壤特征的方法。
2.观察土壤剖面示意图,说出土壤中各层的特征。
3.以森林土和草原土为例,分析气候、生物等因素对土壤剖面的影响。
【五色土的成因】上节课我们留下一道思考题,解释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铺设“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五色土壤的原因。
现在让我们通过视频短片,来找到答案。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土壤发育的环境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就会产生差异,全国各地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特别是气候和生物条件,对土壤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观察土壤标本,完成学习任务一。
【观察土壤标本】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土壤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颜色的差异和颗粒大小的不同,土壤的颗粒大小也被称为土壤质地。
在野外观察土壤时,我们还可以挖开表土层,对比分析土壤剖面的差异。
这些观察视角都是我们认识和辨别土壤的基本方法。
【土壤颜色】土壤的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也是我们辨别土壤最重要的方法。
颜色还可以作为研究成土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和肥力特征的依据。
有些土壤甚至直接用颜色来命名,比如黑土、红壤。
土壤颜色由土壤中的物质组成决定,腐殖质和矿物质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物质。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本章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土壤。
与第一节内容密切相关,生物在土壤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
在本节除了让学生掌握土壤及其物质组成、土壤剖面、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更应该关注土壤的功能和怎样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从而让土壤更好的造福人类,体现人地协调观。
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掌握怎样观察土壤,理解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掌握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3.认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多媒体自制教具导入新课: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
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
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教师可以举例,如南方的水稻土,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下面自然土壤与改良后土壤的区别)(承转)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去观察土壤呢?教师板书:观察土壤教师设问:在观察土壤之前,了解什么是土壤,它由哪些物质组成?在野外我们怎样去观察土壤?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小结:土壤概念: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在野外观察土壤主要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
教师板书:土壤颜色(教师讲述)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外部特征之一,用颜色命名的土壤有:黑土,红壤、紫色土等。
(ppt展示黑土、红土黄、黄土地、紫色土景观。
)(过渡)土壤的颜色可以看出来,但土壤的质地却需要靠手指研磨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教师板书:土壤质地教师设问:什么是土壤的质地?从土壤的质地看,土壤分为几种类型?学生阅读教材P89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土壤矿物质颗粒:粒径大小小大黏粒粉粒砂土石砾土壤质地:不同粒径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黏土图5.16 砂土、壤土、黏土学生依据教材的介绍注意观察三种土壤的特点过渡在了解了土壤质地之后在野外观察土壤,我们注意观察土壤的剖面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