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预后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尼莫地平高压氧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于头部受到钝力作用后,导致脑蛋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1]。
疾病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同时并存。
其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约占35%左右[2]。
临床对此疾病的治疗,可采用多种方法。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由明确的外伤史,并在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经CT检查有多处挫裂伤和出血点[3]。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18-67岁之间,平均(39.97±7.11)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1例,高空坠落伤8例,硬物击伤6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0小时,平均(5.16±2.01)岁。
实验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39.26±7.77)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3例,高空坠落伤7例,硬物击伤5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3小时,平均(5.78±21.87)岁。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摘要】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临床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56例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病因。
病例研究发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干和脊髓受损,影像学可见脑干轴索异常信号。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预后仍不确定。
病因分析发现免疫相关和遗传因素可能与该疾病有关。
总结认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需要更多临床病例研究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预后进行更精准评估。
该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关键词】脑脊髓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影像学、治疗方法、预后评估、病因分析、临床应用、展望。
1. 引言1.1 疾病概述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神经轴索的广泛受损,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到影响。
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尚不清楚该病的具体病因,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以及病因分析,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病因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策略。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特征,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病因分析,我们也希望能够揭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生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2. 正文2.1 临床特点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部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弥漫性轴索损伤分析论文1. 摘要弥漫性轴索损伤广泛存在于脑部创伤、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是导致慢性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在影像学、病理学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表现,本文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 背景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由于颅脑损伤引起的、广泛的、弥散的神经元轴索的断裂、肿胀和变性。
DAI通常是速度较快、方向突变、撞击强度大或反复发生的创伤所致,如交通事故、跌落和冠状动脉疾病。
DAI通常会导致意识障碍、昏迷、头痛、呕吐、抽搐、肢体瘫痪、神经功能障碍等大量症状,而且症状往往逐渐恶化,且持续时间较长。
因此,对于DAI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 影像学表现DAI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常常为T2加权MRI及磁共振扫描(DTI)引起的弥漫性白质异常。
DTI可以检测到水分子在白质中的弥散程度,反映轴索完整性和密度。
因此,DTI尤其适用于轴索损伤的诊断。
由于DAI通常是弥漫性的、分布广泛且斑块状的,因此能够被影像学检测出来。
而且,由于MRI及DTI技术不断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已经获得了更好的提升。
4. 病理学表现DAI的病理学表现为轴索的断裂、肿胀和变性,导致神经元进一步损伤和死亡。
轴索的肿胀会导致系统局部的水肿和出血。
同时,DAI也会引起轴索周围的炎症反应,延长神经再生和修复的时间。
DAI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表现密不可分,轴索的断裂和损伤反映在磁共振图像中,并与神经功能缺陷和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因此,综合考虑病理学和影像学是很重要的,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分析。
5. 临床症状DAI的临床症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头痛、呕吐、抽搐、听力和视力障碍、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等。
症状严重程度与DAI的损伤程度和范围有关。
因为DAI并不总是直接引起意识障碍或昏迷,因此,对于患有DAI的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仔细的评估和观察。
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治疗分析(附76例报告)
汪文国;李刚;沈恒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3(18)6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76例患者的致伤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强调早期气管切开及使用呼吸机的重要性。
结果 7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8例,中残16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17例。
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其临床表现以昏迷为突出特点。
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包括亚低温、脑保护剂、降低颅内压、早期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及预防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
【总页数】2页(P379-380)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治疗
【作者】汪文国;李刚;沈恒
【作者单位】随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附26例报告) [J], 靳文;胡凯强;刘赵鹤;候亚冰;吕鹏;郭俊秀;薛薇
2.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J], 潘荣南;吴雪松;罗云平;刘增庆;李文
3.尼莫地平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附20例临床分析) [J], 李晓红;崔立山;陆国凤
4.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探讨附34例报告 [J], 彭洪;龙中林;彭芳
5.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附46例报告) [J], 何二平;吕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因,分析该病诊治方法及预后效果。
方法:通过资料回顾性讨论18例dai病人的临床诊治。
结果:本组18例经治疗: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
结论:dai死残率高,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与ct、mri相结合,目前dai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采取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并配合高压氧可提高dai的疗效。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治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由adams、graham等[1]于1982年正式命名,它是用于描述头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多见于严重的颅脑损伤,是头部伤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dai的损伤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共调查18例dai患者,现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调查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18例dai 病人,其中男13例,女56例;年龄16~69岁。
全部行螺旋ct扫描,部分加行mri扫描。
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2例。
1.2临床表现(1)入院时gcs 3至8分者8例,9至12分者5例,13至15分者5例。
(2)原发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来划分,≤3 h者6例,3至24 h者10例,>24 h者2例。
(3)有瞳孔改变者占56%,其中8例一侧瞳孔散大,2例双侧均散大。
(4)5例伴有呼吸改变,表现为频率减慢、加快或呼吸不规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的有9例;2例体温低于35℃;颅内压增高的11例中仅7例表现为cushing反应。
(5)本组中3例有去大脑强直表现。
1.3影像学资料ct或mri发现有出血灶者6例,其中4例伴有脑挫裂伤。
1.4方法1.4.1dai诊断(1)有确切外伤史,伤后立即出现昏迷;瞳孔、眼球位置有改变;(2)ct、mri发现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大脑半球皮质髓质交界区、小脑、脑室等部位出血灶(通常直径<20 mm)或非出血性损伤,或有弥漫性脑肿胀改变;(3)颅内压增高的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4)创伤恢复后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的ct/mri 表现,伴有较多神经废损后遗症。
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时所采用不同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行CT诊断,研究组43例行MRI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及阳、阴性率。
结果研究组总检出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检出的阳、阴性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 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价值显著,且对改善阳、阴性率检出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价值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脑组织性疾病,其常是由于脑组织受到剪力作用,而产生的神经性轴索,所引发的弥漫性肿胀、断裂而导致的,为闭合性脑损伤的一种[1]。
大多数患者在受到损伤之后,会出现长时间昏迷,本病死亡率非常的高,并且治疗之后患者预后也比较差,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植物人状态。
鉴于目前临床上多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为明确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价值,本研究将对MRI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73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时所采用不同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男女比例14:16,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3.52±6.17)岁,其中高空坠落11例、交通事故10例、其他9例;研究组43例患者,男女比例25:18,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3.48±6.23)岁,其中高空坠落10例、交通事故22例、其他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行CT诊断:于患者入院72 h内进行CT检查,仪器选用东芝64排螺旋CT机器予以诊断,设置层厚为10 mm,调整层间距于10~13 mm范围。
5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作者姜曙鞠延贺民毛伯镛摘 要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
方法 分析 56 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 行比较。
结果 56 例伤者中 66 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 61。
伴脑挫裂伤者 40 例 71。
发现出血灶者 45 例。
结论 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 脑皮质挫裂伤伴发。
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损伤两大类似乎更为简单实用。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由等[1]于 1982 年正式命名,用于描述头伤后以 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尤其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是头部伤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的发病机制、损伤特点、影像学特征、分型、诊断标准和治 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科于 1997 年 1 月~1999 年 5 月共收治 56 例患者, 现对其临床和影 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就其损伤机制及其与脑震荡、脑挫裂伤和原发脑干 伤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及纳入标准 1 一般资料病例采集于本院 1997 年 1 月~1999 年 5 月 56 例病人,其 中男 39 例,女 17 例;年龄 3~78 岁,平均 3075 岁。
全部行螺旋扫描,部分加行扫描。
2 诊断标准 1 有确切外伤史;2 伤后立即出现昏迷;3 有瞳孔、眼球位 置的改变;4、发现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大脑半球皮质髓质交界区、 小脑、脑室等部位出血灶通常直径 3 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为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 区域、胼胝体、脑干、脑室或小脑的一个或多个点状及灶性高密度影,或 仅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患者呈重型脑损伤表 现。
诊断标准为上述部位梯度回波条件下 1 加权像为点状或小灶性低或高 信号,2 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
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总结近5年救治8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结果:8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正确,60例抢救成功,27例死亡。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治是其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是重要的脑外伤类型之一,是由于旋转暴力产生的剪切力所引起,一般伤后立即出现昏迷状态,严重的DAI患者预后不良,具有高伤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至今临床诊治上尚无明确有效方法,对2005年3月~2010年5月GCS评分<8分的87例DAI患者的临床救治,作一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87例,男61例,女26例;年龄16~59岁,平均38岁。
受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为多79例(81%),其次为殴打伤,再次为坠落伤。
根据DAI临床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1],对227例入院时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诊断DAI 87例。
入院时均行头颅CT、MRI检查,其中高颅压型(弥漫性脑肿胀,三脑室及基底池消失)54例;非高颅压型(脑肿胀轻,三脑室及基底池存在)33例,其中脑干损伤型22例,局灶损伤型11例。
脑内小出血灶主要见于大脑实质内、白质区、小脑内、脑干上端等。
临床表现多为伤后立即出现昏迷,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方法:首先应置于加强监护单位,密切观察病情,对呼吸、颅内压、血气、电解质、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护和动态观察。
除常规治疗手段外,对87例DAI患者应用以下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特别是高颅压型和脑干损伤型患者从急诊到病房救治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紊乱的情况。
考虑到这类患者昏迷时间长,肺部感染情况出现早,全部给予早期气管切开,必要时行人工呼吸。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预后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尼莫地平高压氧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于头部受到钝力作用后,导致脑蛋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1]。
疾病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同时并存。
其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约占35%左右[2]。
临床对此疾病的治疗,可采用多种方法。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由明确的外伤史,并在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经CT检查有多处挫裂伤和出血点[3]。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18-67岁之间,平均(39.97
±7.11)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1例,高空坠落伤8例,硬物击伤6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0小时,平均(5.16±2.01)岁。
实验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39.26±7.77)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3例,高空坠落伤7例,硬物击伤5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3小时,平均(5.78±21.87)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入院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包括为患者降低颅内压、给予激素治疗,并进行神经营养,积极预防感染。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尼莫地平使用微量泵泵入,每小时1mg,每日10mg。
使用10日后改为口服。
高压氧采用大型空气加压舱,压力位2.0mPa/ATA。
采用GCS和GOS对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疗效判定标准
GOS评分:患者得分在4分以上(包括4分),为预后良好;得分在3分(包括3分)为预后不良。
采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患者进行跟踪评价。
1.4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预后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3 讨论
临床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尚且无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使用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已经被临床认可。
尼莫地平是临床常用的钙通道拮抗剂,属1,4一二氢吡啶类[3],临床应用后能够阻止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并能够减少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
此外,药物还能够增加钙-ATP酶的活性,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细胞毒性。
药物使用后,还能够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少脑内盗血综合征。
而高压氧能够增加脑组织的有氧代谢,降低脑水肿和颅内压。
提高组织的血氧含量,并纠正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效果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说明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天和,林建忠,田新华,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2):1905-1908.
[2]李上勋,刘丹,何光龙,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0,25(5):338-341.
[3]唐建勋,陈前,张新伟等.不同时间局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5):513-5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