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针刺补泻
- 格式:doc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7
《内经》针法三要素《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针灸学方面更是精研至精至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针刺取穴方面以体表敏感反应点为对象,注重循扪切按等详细地经络体征检查,判断和寻找敏感反应点,从寸口脉象中去分析,针刺操作针对反应点性质的寒热虚实等确定相应的手法。
在方法论上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特色,容易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
笔者以其方法、程序和治病关键等,颇有墨绳、诀窍之奥妙,归纳之曰:针法三要素。
兹结合临床,分述如下:一、平脉辨经,按流注取穴平脉辨经取穴是《内经》急症针灸所要求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程序,所谓“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用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这个阴阳,即指病变的阴阳经络部位。
《灵枢》终始、经脉等作为中医症候学专著,就曾多处记载有“人迎、气口”诊法判断病变经络部位的方法。
经谓:“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论治法,经谓:“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少阳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少阳经。
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厥阴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心主经,余仿此。
治疗时阳盛必阴虚,故亟当泻有余而补不足的经穴。
但针刺前必须认真验证反应经穴是否准确,总之达到阴阳脉象平和、有关经穴敏感点体征消失为止。
这种通过脉诊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在现代一些《内经》注释本中已很少有人解释。
另外,大量地散见于《内经》一书中的平脉辨经方法,还有五脏脉论法、浅深轻重浅、三部九候法等数种方法,这些在《难经》一书中有系统详细地记载。
五脏脉论法以五脏脉特定形态和好发部位为标准,通过异常脉象的分析,判断病变的经络部位。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灵枢·针解》出自《黄帝内经》。
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针解》原文作者:佚名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内经》论针刺补泻一、补泻的原则1、补法原则2、泻法原则3、平补平泻“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实不明显取相关经穴平补平泻。
4、辨证补泻“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
5、刺法禁忌“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由于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体虚不胜针力,故不宜用针,宜调以甘药。
二、补泻的依据1、辨别虚实脉证虚实:全面诊察、四诊合参、辨明虚实,作为补泻的依据。
经络虚实:通过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了解经络虚实。
2、审察形神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作为补泻的依据。
3、明辨经络熟悉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腧穴(如五输穴、下合穴等)。
根据经络的盛衰、病变的深浅,确立相应的补泻方法。
三、补泻的方法补法: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逆其气,或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1、迎随法迎即逆,为泻;随即顺,为补。
迎随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迎随是各种补泻法的概称,为补泻法总则;狭义的迎随指某一种具体的迎随补泻方法。
狭义迎随补泻法(1)子母迎随补泻法(2)深浅迎随补泻法(3)提插迎随补泻法(4)呼吸迎随补泻法(5)针向迎随补泻法2、徐疾法徐指慢,疾指快。
徐疾法是一种通过用针的快慢速度实现补泻的方法。
《内经》有两种徐疾法,现分述如下。
(1)《灵枢》徐疾法《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结合。
明代的复式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即为本法与提插等手法的结合。
(2)《素问》徐疾法《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而虚者,疾出针而徐疾之。
”在以上两种徐疾法中,以《灵枢》徐疾法运用较多。
3、提插法提和插,是基本的针刺操作手法和针刺补泻手法。
《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提、插二字,但《内经》以及历代文献记载的以下称谓均为提和插。
插——推、内、按、进、入。
提——伸、出、引、退。
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标签:《内经》;针刺;补泻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是通过诊断、辨证、选穴、施术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施术”,就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法;在运用手法时,又必须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诚如《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1 针刺补泻的作用和意义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
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2],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从而起到“泻实”的作用。
所以,针刺补泻的作用,就在于“补虚泻实”,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内经》中关于针灸理论和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是后世各家针法的基础,尤其是《灵枢》更为突出,所以被称为《针经》。
因此,掌握了《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掌握了针刺补泻手法的根本,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后世医家的针刺手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针刺技术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内经》中虽然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刺法,但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徐疾补泻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同时,《素问·针解篇》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就是说《内经》中关于徐疾补泻法的内容包括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即进针慢出针快为补法,进针快出针慢为泻法;其二是指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分补泻,即留针时间较长为补法,留针时间较短为泻法;其三是指以按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出针时快速按闭针孔为补法,缓慢按闭针孔为泻法。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
1 制定针刺补泻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虚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
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
《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所竭力遵循。
2 创立多种补泻手法2.1 迎随补泻:《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指出迎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2 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这是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3 呼吸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4 提插补泻:《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本篇是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关讨论运用小针(微针)问题的内容,按其原文顺序,择要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的注解和补充说明,所以篇名为"小针解"。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著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提要】本段解释"小针之要"部分内容的含义。
【白话解】所谓"易陈"的意思,是说运用小针的关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
"难入"的意思,是说它的精微之处是不显著的,是不容易使人明白的。
"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
"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辨别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
"神客"的意思,就是说邪气与正气共同留于血脉中,相互抗争,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疾病。
"神"指正气而言,"客"指邪气而言。
"在门"的意思,就是说邪气循着正气所出入的门户侵入人体,内外上下无所不至。
"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
"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原文】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针刺的得气与补泻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
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
《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
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亦即此意。
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
分述如下:得气和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
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针刺就不容易得气。
同是一种得气,《内经》中提出还得分辨是邪气还是正气。
如《灵枢·终始》中指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一般说来,正常的得气感应是满实而不紧涩,就是在转针和提插的过程中,仅觉指下有一种学生的感觉,而没有涩滞或行针困难的现象。
如果得气以后,发觉指下紧涩,行针困难,则是邪气盛实的征象;或是转针太紧,单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纤维缠住针身的缘故。
临床上如遇到针刺入后而有不得气的情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使得气,称之为“候气”与“催气”。
候气与催气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据补泻法的要求来候气。
后者是在针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手法来催动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针刺补泻法“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如何区分补泻法?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补泻手法贯串于从进针到出针得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病人体质和功能状态得影响。
所以,补泻手法得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
《内经》所论补泻原则及其方法为后世针灸家所遵循,现结合后人得应用分述如下:迎随补泻法:迎随意指逆顺,这是补泻法的总则,又可概称各种补泻法为迎随。
《内经》论针刺补泻
一、补泻的原则
1、补法原则
2、泻法原则
3、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实不明显取相关经穴平补平泻。
4、辨证补泻
“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
5、刺法禁忌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由于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体虚不胜针力,故不宜用针,宜调以甘药。
二、补泻的依据
1、辨别虚实
脉证虚实:全面诊察、四诊合参、辨明虚实,作为补泻的依据。
经络虚实:通过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了解经络虚实。
2、审察形神
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作为补泻的依据。
3、明辨经络
熟悉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腧穴(如五输穴、下合穴等)。
根据经络的盛衰、病变的深浅,确立相应的补泻方法。
三、补泻的方法
补法: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逆其气,或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1、迎随法
迎即逆,为泻;随即顺,为补。
迎随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迎随是各种补泻法的概称,为补泻法总则;狭义的迎随指某一种具体的迎随补泻方法。
狭义迎随补泻法
(1)子母迎随补泻法
(2)深浅迎随补泻法
(3)提插迎随补泻法
(4)呼吸迎随补泻法
(5)针向迎随补泻法
2、徐疾法
徐指慢,疾指快。
徐疾法是一种通过用针的快慢速度实现补泻的方法。
《内经》有两种徐疾法,现分述如下。
(1)《灵枢》徐疾法
《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结合。
明代的复式手法烧山火、透
天凉,即为本法与提插等手法的结合。
(2)《素问》徐疾法
《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而虚者,疾出针而徐疾之。
”
在以上两种徐疾法中,以《灵枢》徐疾法运用较多。
3、提插法
提和插,是基本的针刺操作手法和针刺补泻手法。
《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提、插二字,但《内经》以及历代文献记载的以下称谓均为提和插。
插——推、内、按、进、入。
提——伸、出、引、退。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意为得气后由浅部向深部推按插入为补法,由深出浅,摇动针身,引邪外出为泻法。
李梃《医学入门》说:“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
”意为重提轻插为泻法,可使针下发凉;重插轻提为补法,可使针下发热。
综合历代文献,把提插法整理如下。
4、捻转法
《灵枢·官能篇》对捻转补法的描述是“微旋”,提示捻转补法角度小,速度慢,用力轻;对捻转泻法的描述是“切而转之”,提示捻转泻法角度大,速度快,用力重。
宋元明时期,由于针柄由过去的扁四棱形制成圆柱形,促进了捻转手法的发展。
《针经指南》说:“捻针之法有左有右,……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
《针灸大成》指出:“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
”
综合《内经》与历代文献记载,捻转法有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1)以捻转角度、频率、用力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
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
(2)以左捻为主,或右捻为主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左捻为主,拇指向前时用力重,频率快;向后时用力轻,频率慢。
泻法:右捻为主,拇指向后时用力重,频率快;向前时用力轻,频率慢。
5、呼吸法
(1)《内经》的呼吸补泻法
补法: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
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
(2)后世医家的发展
与捻转手法配合:如左转配合呼气,右转配合吸气。
与候气、催气手法配合:如行候气或催气手法时,令患者作缓慢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产生与传导。
6、开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