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8.49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

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

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

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

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

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

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

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

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

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

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

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

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

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血红蛋白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内。

只有复制过程才有碱基互补配对,转录和翻译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酶都是蛋白质。

中午叶片气孔关闭是由于光照强度太强的原因。

减数分裂也有细胞周期。

原核生物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有丝分裂能发生基因重组或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用32P和35S能直接标记噬菌体。

RNA中A和U、G和C数目相等。

RNA中有T、DNA中有U。

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不一定有9种基因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