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有关疾病的成因及防治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7.61 KB
- 文档页数:3
对虾育苗期常见病的防治摘要: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
育苗期虾病常影响虾苗成活率,直接影响虾的产量。
现将其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病对虾育苗期的常见病毒病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
育苗期虾病常影响虾苗成活率,直接影响虾的产量。
现将其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病对虾育苗期的常见病毒病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和日本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下降,反应迟钝,不摄食,鳃部和体表有污物附生。
中国对虾幼体肝胰腺萎缩坏死、脱落;斑节对虾幼体肝胰腺变白、坏死;日本对虾肝胰腺白浊、坏死,重者肠道变白。
防治方法:①消灭传染源,严格检疫,使用无病毒亲虾,寻找早期诊断方法。
②做好苗池、管道、工具、苗池用水消毒。
③受精卵用无毒海水冲洗数分钟或用300ml/立方米福尔马林液浸泡30秒后再孵化。
④幼体放养密度控制在一立方米30万尾以内。
⑤若发现育苗池感染严重,做好隔离工作,虾池每立方米水体施100克漂白粉,48小时后用无毒海水冲洗后才放养虾苗。
二、细菌病1、弧菌病:此病发病快,感染率很高,由多种弧菌引起。
患病幼虾在感染初期,虾体呈黄红色或红色,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趋光性降低,发育变慢,腹部卷曲,体色发白,幼虾不摄食,中肠腺呈白色混浊现象。
防治方法:加强换水,保持水质清洁,育苗工具严格消毒。
发病时可用每立方米水体2~3克土霉素也可用1~2克的呋喃唑酮治疗。
2、丝状菌病:由白丝菌感染引起,菌丝细长,附着于幼虾的鳃丝、附肢和体壳上,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沉于池底,然后死亡。
防治方法:勤换水,不过量投饵,对感染虾每天可用5~10g/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液浸浴1小时,连续5~10天,或用2~3g/立方米的呋喃唑酮浸洗。
3、虾壳病:为几丁质细菌感染,染病虾在壳体患区常呈黑色,病菌常迅速通过表皮进入体内,引起肌肉损伤。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一、生物性病害生物性病害亦称为生物因子致病,其致 病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部分真菌和原生动 物。
此外,还有捕食生物引起的生物性敌害。
在养殖过程中虾池可能会出现捕食性敌害生 物,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壳类中的背尾白虾 和鱼类。
一旦发现养殖池中有捕食性敌害生物, 应立即进行清除。
(一)病毒性疾病该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病毒 病一旦发生,将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必须 要加强预防。
下面对日本对虾常见的病毒性病 害予以介绍。
1.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 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无包涵体,肠 感染病毒。
病虾中肠腺白浊,活力差,漂浮在 水面。
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 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 肉眼可见其肝胰腺变白,被感染的病虾苗从腹 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同时可能 有革兰氏阴性菌并发感染,其对成虾的危害相 对较小。
一般用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 来诊断此病。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医治,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肠呼吸道病毒病。
肠呼吸道病毒病也 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常与别的病原(病毒、真 菌或细菌)并发,造成综合症状。
病虾厌食、 嗜睡、活动能力差,体表与鳃的附着物增多, 腹部肌肉混浊,常并发细菌感染。
肝胰腺变白、 萎缩或坏死,但不是其特有症状防治方法:对亲虾必须严格进行检疫, 以防带进病原,对已被感染的病虾要进行清除,降低养殖密度,对养殖池及T .具必预进行消毒。
该病主要以防为主,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细小病毒科,该病毒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肠和 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神经节和中胚层器官, 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 组织、横纹肌,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该病毒病是一种慢性病,病虾身体变形。
成虾个体大小悬殊,有许多虾体很小,但死亡 率不高,养不大,损失比虾死亡还大,因病虾 一直要吃饲料,同时也浪费水电及人力等,如 发现,应当机立断及早处理。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物种,由于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质鲜美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养殖过程中常常遭受细菌性疾病的困扰,导致虾苗死亡率增加,产量下降,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几种细菌性疾病,包括白头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炭疽病和溶血性弧菌病,并阐述其病原、症状、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
一、白头病白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由白头菌(Vibrio harveyi)引起。
白头病主要通过水体、饲料和虾体表面的感染途径传播。
患病虾体表面呈现出白色头部病斑,腹部呈现透明状,并有强烈的腥臭味。
虾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死亡率显著增加。
防治白头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水质管理,避免污染源的进入;对水中的细菌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传染病菌的数量;加强虾苗的管理,提高其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由弧菌(Vibrio spp.)引起的严重细菌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尤其是养殖水体中其它坏疽性疾病的密集发生地区。
患病虾体表面出现棕褐色的病斑,虾苗活动力下降。
虾苗肝胰腺组织出现坏死、溶解,严重时可导致虾苗死亡。
防治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关键措施是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感染坏疽菌;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养殖,提高虾苗的免疫力;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控制细菌的传播。
三、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Vibrio alginolyticus)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感染虾体的创伤途径传播,如外伤、其他疾病导致的损伤等。
患病虾体出现黑色溃疡,伴有脱皮、昏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虾苗死亡。
四、溶血性弧菌病溶血性弧菌病是由溶血性弧菌(Vibrio vulnificu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疾病。
该病可通过水体传播,也可通过食物传播,对人体有较强的致病性。
患病虾体出现消瘦、暗色、食欲不振等症状,虾体内出现溶血性坏死区域。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淡水或海洋水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消费。
然而,和其他生物一样,对虾也有可能患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介绍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对虾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不洁水源、饲料及对虾自身携带等渠道感染到对虾,引起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以下是有关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卫生确保生长环境的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对虾细菌性疾病的首要措施。
保持对虾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进行换水,并排出污物和废料,以维持养殖水域的良好水质。
2. 对饲料的控制对虾的饲料质量也是引起对虾细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用量,保证饲料的卫生和营养。
3. 优化对虾养殖管理加强对虾养殖管理,适时检测对虾的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病毒性疾病对虾病毒性疾病是一类危害较大的疾病,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以下是有关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维护与细菌性疾病一样,保持对虾养殖水体的清洁也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此外,建议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滤水设施。
2. 选用优质对虾种苗对虾病毒感染的源头是种苗。
选择病毒抗性较强的对虾种苗,是防治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加强对虾免疫针对不同的对虾病毒,可以进行对虾免疫。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法和免疫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对虾的病毒性感染并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三、真菌性疾病除了细菌和病毒,对虾还可能感染真菌,引起真菌性疾病。
以下是有关真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1. 对虾养殖环境的维护真菌性疾病也是对虾养殖的一大难题。
对虾水质的维护是预防和控制真菌性疾病的关键。
减少对虾养殖的水温变化,加强水质的检测和科学运用清水等保持水体清洁,有助于降低真菌性疾病的发生率。
2. 卫生措施对虾养殖场要对设备进行合理归位和消毒,检测池壁和合适的去渣装备等减少病原菌传播。
对虾7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摘要:1、目前对虾主要的病毒性疾病有几种?如何进行防治?当前对虾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有“白斑1、目前对虾主要的病毒性疾病有几种?如何进行防治?当前对虾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有“白斑病”及“桃拉症”,防治的方法为:①种苗须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②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添加0.2%“多糖”、0.1%“人参皂甙”及稳定型0.2%Ve;③每5-7天向养殖流水作业本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5-0.6ppm或“二溴海因”0.3ppm1次;④养殖季节内,每15天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5ppm;⑤经常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2、对虾附肢发红是何原因?如何进行防治?对虾附肢发红的症状是由弧菌感染造成的,又称为“红腿病”,防治的方法为:①对虾放养前,须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综合法进行清塘处理;②在高温季节,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其用量分别为2-5ppm 及10ppm;③全池泼洒“一元clo2”0.8-1.0ppm;④全池泼相当于“二氯海因”0.6ppm或“溴氯海因”0.5ppm;⑤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内服“虾毒灵”或“迪芬克利”,其添加量分别为1%及0.2%。
3、对虾丝状细菌病发生的原因?如何进行防治?丝状细菌病发生主要与养殖环境的水质及底质有关,通常当地水呈富营养化时极易发生,防治的方法为①保持水质及底质的清洁,放养前必须经过彻底清塘;②放养密度切勿过大,并适当增加换水量;③饲料内应增加特殊的由动植物胆固醇合成的“脱壳素”,以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及生长;④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0-1.5ppm;⑤全池泼洒茶粕,其用量为12ppm,待病虾脱壳后大换水。
4、对虾肠炎病的发病原因?如何进行防治?肠炎病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导致,防治的方法为①首先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ppm,待3天后全池泼洒“硝化细菌”1.0ppm;②在饲料内添加“肠炎停”,其添加量为1%,连续投喂3-5天即可。
南美白对虾病毒有哪些、怎样防治?南美白对虾病毒有哪些呢?南美白对虾的病毒病主要有白斑病毒病、桃拉综合征、杆状病毒病、黄头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南美白对虾病毒的防治方法。
一、南美白对虾病毒有哪些(1)白斑病毒病病虾活动能力下降,在池边慢游或伏卧,不摄食、空胃,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微红或正常。
病虾头胸甲及腹甲易剥离,甲壳上有白色斑点,头胸甲最为明显,镜检可看到重瓣花状,周缘透明,中央不透明,似环状。
(2)桃拉综合征一般在虾苗下池20-60天,天气变化大,连续阴雨后该病较多见。
病虾不摄食,消化道无任何食物,游动乏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转红,尤其尾扇变红,此病也称“红体病”,死亡率高达80%-90%,幸存者甲壳有黑斑。
(3)对虾杆状病毒病病虾身体黑褐色,被感染的虾体肝胰细胞核肥大,病毒遍及整个肝胰脏细胞,中肠腺至直肠均显不透明白色混浊状。
病虾反应迟钝,漫游于水的表层,有的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中打转。
(4)黄头病病虾活动能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虾体体色变淡,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
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红色,此病尤以幼体及50-70日龄虾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90%。
二、南美白对虾病毒病的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排淤修池、暴晒池底,采用70-100千克生右灰现化现浇,不留死角,包括进水渠,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传染源。
②投入苗种前必须及时培肥水质,定向培育浮游生物,可采用“肥水菌”使虾苗下池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快速生长,体质健壮,抗病力强。
③选择优质全价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采取少吃多点投饲方法,减少残饵污染。
④使用“超浓缩活力菌”、“微胶囊复合菌”、“虾用海菲利”或用“底保净”控制水质,保护好水环境。
⑤一旦虾发生病毒疾病,只能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
水体消毒一般选用抗病毒的消毒剂“聚维酮碘”、“虾蟹克毒王”、“大黄消毒露”、“灭菌灵(二氧化氯)”、“醛速康”等。
对虾7种常见疾病防治虾是人们喜爱的海鲜之一,可是在对虾饲养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疾病。
以下将从对虾的饲养、饮食、疾病等方面,详细阐述对虾的七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对虾白化病对虾白化病的标志是虾身颜色变白,且虾壳易变细,虾肉质柔软,体内器官退化等。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饲养池水质不佳,饲料不适宜,投喂草鱼等植物性饲料过多、人工饲养杂交等。
防治方法:1.提高养殖池水质量,保持池水的清洁。
2.选择富含营养物质的合理饲料,不过度投喂草鱼等植物性饲料。
3.加强适宜的防病措施,保证对虾健康成长。
二、对虾霉菌病对虾霉菌病常出现在虾苗、养殖过程中。
该病的症状为虾体表面布满灰色到黑色的霉菌,虾身体发软、水分丧失,严重者会出现机体衰竭和死亡。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环境温度、饲料、水质等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1.细心观察对虾的生长状态,及时排查虾苗种的病情。
2.保持饲池水质的清洁,不让它过度饱和、污染。
3.定期检查虾饲料,确保其适宜,不含有霉菌等有害物质。
三、对虾溶血弧菌病对虾溶血弧菌病源于对虾饲养过程中,虾体内菌落过多,且生长环境过于潮湿和温度过高,终致机体出现虚脱、呼吸急促等症状,威胁性颇高。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虾水质不好,对虾存放不当,饲料污染等原因所致。
防治方法:1.提高虾养殖池的水质,保持水源清洁。
2.将对虾放置在适当的水温与湿度环境下,以免过度潮湿导致发病。
3.定期清理养殖池杂物,促使虾池中的微生物均衡生长,从而减少对虾种死亡率。
四、对虾电导率不平衡病虾苗在饲养成长期间,若其机体内部离子成分失调,会出现电导率不平衡症,其表现为虾虫体内器官退化,机体发育缓慢,此病往往是由虾质量不佳,饲养池水质不佳,饲料不符合虾苗特点等情况引起的。
防治方法:1.保证虾苗的优质性,不应该含有铜、铅等有害物质。
2.做好饲养池水质的卫生清洁。
3.适当饲喂虾苗,搭配食物种类和饲料量,以保证虾苗身体发育正常。
五、对虾卡原虫病对虾卡原虫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虾虫凋零,虾质量下降,对虾自身免疫力降低等后果。
小龙虾的各种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对待虾病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下面介绍几种小龙虾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烂鳃病烂鳃病病原为细菌,症状为病虾鳃丝发黑,局部霉烂。
防治方法:经常清除虾池中的残饵、污物,注入新水,保持水体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避免水质被污染。
用漂白粉2克/立方米溶水全池泼洒,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黑鳃病黑鳃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污染严重,虾鳃丝受霉菌感染引起。
症状是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黑,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岸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方法:保持水体清洁,溶氧充足,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患病虾用3%~5%的食盐水浸洗2~3次,每次3~5分钟,或用亚甲基蓝10克/立方米溶水全池泼洒。
三、烂尾病烂尾病是由于小龙虾虾受伤、相互残食或被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引起的。
感染初期病虾尾部有水泡,边缘溃烂、坏死或残缺不全,随着病情的恶化,溃烂由边缘向中间发展,严重感染时,病虾整个尾部溃烂掉落。
防治方法: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不要堆压和损伤虾体。
饲养期间饲料要投足、投匀,防止虾因饲料不足相互争食或残杀。
发生此病,用茶粕15~20克/立方米浸液全池泼洒;或用生石灰5~6公斤/亩溶水全池泼洒。
四、聚缩虫病聚缩虫病病原为聚缩虫,症状为虾难以顺利脱壳,病虾往往在脱壳过程中死亡,幼体、成虾均可发生,对幼虾危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体。
发生此病可经常大量换水,减少池水中聚缩虫数量。
五、纤毛虫病纤毛虫病常见病原有累枝虫和钟形虫等。
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活动、摄食和脱壳,影响生长。
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注意虾池的环境卫生,经常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用3%~5%的食盐水浸洗病虾,3~5天为一个疗程,或者用25~3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4~6小时,连续2~3次。
对虾有关疾病的成因及防治技术
一、对虾白肠白便的成因
(一)对虾误食碳酸钙是导致白肠白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多个养殖场多个养殖池塘调查,并在广东海洋大学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和广东八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工厂化养殖基地养殖池现场模拟实验,实验对虾出现严重的白肠白便,甚至出现白身白肢白尾,证明碳酸钙是导致对虾白肠白便的主要原因。
而且还会导致白身白肢白尾。
(二)碳酸钙的主要来源
1、天然水体
养殖用淡水、海水和地下水中都含有钙离子。
比较典型的是部分区域地下水含钙过高,导致抽水后形成大量碳酸钙沉淀。
含钙不高的水体常会因为水体HCO3-和CO32-的变化析出碳酸钙。
2、人工添加
常见人工添加有水体添加和内服添加两种方式,其中水体添加有生石灰、熟石灰、漂白粉、漂粉精、沸石粉、白云石粉等,主要为生石灰、熟石灰、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后产物。
内服添加主要是市面的部分补钙产品。
常见的人工添加有以下几种:
(1)生石灰,化学式CaO,俗称生石灰或石灰,是常见的无机化合物。
氧化钙通常从石灰石或贝壳获取,将含有碳酸钙的物质加热至500–600℃,使它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外形为白色(或灰色、棕白),无定形,在空气中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氧化钙与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
氢氧化钙(Ca(OH)2)和二氧化碳(CO2)反应生成碳酸钙(CaCO3)。
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2)漂白粉,化学式为Ca(ClO)2,英文名称为Calcium hypochlorite,中文别名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末,具有类似氯气的臭味,在对虾养殖用作水处理和日常杀菌和消毒等,水处理主要切断病毒的水平传播途径。
次氯酸钙很不稳定(但比次氯酸稳定),遇水就发生下述反应。
漂粉精同样含有大量的Ca(ClO)2。
Ca(ClO)₂+2H₂O=Ca(OH)₂+2HClO
当溶液中碱性增大时,漂白作用进行缓慢。
要短时间内收到漂白的效果,必须除去Ca(OH)₂,所以工业上使用漂白粉时要加入少量弱酸,如醋酸等,或加入少量的稀盐酸,一般情况下使用漂白粉不必加酸,因为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溶在水里也起弱酸的作用。
最终会生成碳酸钙(CaCO3)。
Ca(ClO)₂+H₂O+CO₂=CaCO₃↓+2HClO也可以为Ca(ClO)₂+2H₂O+2CO₂=Ca(HCO ₃)₂+2HClO
(3)熟石灰:化学式:Ca(OH)₂,学名:氢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水溶液称作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钙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强碱。
氢氧化钙是二元强碱,但仅能微溶于水。
氢氧化钙对虾养殖业起到一定的作用。
Ca(OH)2+CO2==CaCO3↓+H2O
(4)白云石粉:白色或浅灰白色粉末,系碳酸钙与碳酸镁的天然复盐。
容易生成碳酸钙(CaCO3)。
(5)沸石粉:化学式为Na12[(AlO2)12(SiO2)12].27H2O,应用于养殖业的天然沸石主要的是斜发沸石和丝光沸石。
它含有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常量元素和大部分微量元素。
这些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能被水产动物所利用。
主要成分为SiO2,AL2O3,Ca0,Fe2O3,其中Ca0量比较少,含量约为2.71%。
(三)虾会那么傻,主动摄食碳酸钙?
水体来源和人工添加的各种产品形成的碳酸钙在池塘底部形成沉淀,一方面底栖硅藻在底部大量繁殖,对虾摄食底栖硅藻的同时摄食碳酸钙形成白便。
另一方面,人工投喂对虾饲料,黏附碳酸钙,造成对虾误食。
二、对虾非病原性白斑的成因
导致对虾头胸甲出现白斑的情况,有病毒性、真菌性和细菌性三大类,而在养殖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蜕壳后发现甲壳出现大量的白斑,而对虾非常健康,通过调查和实验室模拟,发现碳酸钙是导致对虾非病原性白斑的主要原因。
三、对虾白肠白便和非病原性白斑综合防治技术
1、天然水体钙离子过多引起的白肠白便和非病原性白斑,养殖用原水(地下水或面源水)需要经过蓄水沉淀池充分沉淀暴气,去除多余的钙离子,采用二氧化氯、次氯酸纳或强氯精等消毒剂消毒切断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原方可使用。
池底使用稀盐酸进行消毒。
2、传统养殖中,大多数池塘由于连年长期大量使用漂白粉、生石灰,导致白肠白便和非病原性白斑,导致很多人认为白斑病不可怕,在对虾养殖原水处理和养殖过程中慎用漂白粉、生石灰和熟石灰,可改用其他替代药物。
3、即使没有大量使用含钙投入物,水体藻类繁殖过盛,水体pH值过高,水温升高等因素会导致水体钙离子析出转化为碳酸钙,导致白肠白便的出现,采用菌相养殖方式,控制水体藻类过度繁殖和pH值过高,可以减少钙离子析出,减少
白肠白便发生的机会。
4、已经发现白肠白便和非病原性白斑的池塘可采用水体泼洒EDTA-2NA盐,口服或泼洒乳酸菌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病情。
5、缺钙会导致软壳,钙多会导致白肠白便,所以要做到科学补钙,内服补钙要和乳酸菌结合使用。
因为乳酸菌在培养的过程中会产乳酸,从而将周围环境中的不溶性碳酸钙溶解成乳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