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5
三角形的特征的说课稿四篇第一篇: 三角形的特征的说课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
接着在学生判别、比较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还存在高,在画高之后,说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
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设计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应用”。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样一节知识点繁多的课,徐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使教学能有序、高效地展开。
回顾全课,觉得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科书对概念叙述的规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与教科书中的规范表述相对照,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
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很容易给三角形定义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而这个定义是不严密的,这就要发挥教科书的解释、指导、示范作用。
通过两读教材相关句段,并咬文嚼字,使学生体会到概念的确定性和严密性。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
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徐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
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学具),设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学具),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的知识形成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
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
通过画一画,就会发现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而且不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无一例外。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四边形的认识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了解它们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些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分类,对各种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了解它们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些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了解它们的特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和四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自主观察三角形和四边形,发现它们的特性,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并进行巩固练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生活中的三角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三角形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1)三角形定义: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特性: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操作,探索三角形的特点,总结出三角形的性质。
(3)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得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三角形特点的理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概念、特性和三条边关系的理解。
5.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三角形的特点和三条边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认识三角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三角形》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三角形是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熟悉的图形,本节以观察房子顶部框架中所包含的三角形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习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表示方法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通过实验、操作、交流等探究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找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能力,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课堂中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
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观察-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课件展示:“帆船”、“金字塔”、“埃菲尔铁塔”、“房子屋顶的框架”等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图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三角形”,自然导入学习课题:认识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1000字一、选题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数学》第三单元“图形和测量”中的第二章“三角形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1. 教材性质:本章节属于基础知识篇,是数学教育的基石,属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构成要素及性质等。
3.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构成要素;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认识和分类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三角形的构成要素,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认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认识和分类。
三、教学策略1. 任务式教学法学生是任务的承担者,教师只是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创造、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引入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三角形在哪些地方经常出现?”2. 模型引入通过描述三角形的构成要素(三条边),引入三角形的定义。
利用图示或学生手中的三角尺等辅助教学器材,让学生自己搭建、制作三角形,体验三角形的特点。
3. 重点讲解(1)三角形的分类:依据角度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依据边长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应用实例:如斜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高山上的三角形形,建筑的三角形图案等示例。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认识三角形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
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方法以引导发现为主,讨论演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1.三角形有关的概念(1)定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C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 元素: 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3) 表示方法: △ABC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活动:活动一:(动手摆一摆)拿出学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
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A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B C活动二: (量一量 算一算)在练习本上画三个三角形,用a 、 b 、 c表示各边,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并填空:(1) (2)(3)a=___ a=___a=____b=___b=___ a b c abca b cb=____c=___ c=___ c=____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三角形》,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编排意图1. 说教材1.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以及三角形的分类.1.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在小学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对三角形这个重要的几何图形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在此安排了这一节,不仅给以前的内容起了承上的作用,而且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作好了铺垫.三角形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通过本堂课对三角形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几何知识,再把几何知识运用到实物中去的过程.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一个螺旋式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客观实际的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三角形按角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及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按边可分等腰三角形和其它三角形,并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相应的练习,其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集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②、会用集合图表示不同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渗透集合思想.③、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按不同标准的分类过程,体验整体分类的思想方法.(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合作学习。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难点:三角形的外角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二、说教法学法1、以自主探究、演示讲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等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3《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1.3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线和角平分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在教材中,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接着介绍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然后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整个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可能还存在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线和角平分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中线和角平分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中线和角平分线的运用,以及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探索。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五单元第60~61页的例1、例2二、【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三角形,能够辨认出三角形。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好,对于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而整体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
四、【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画三角形的高六、【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应用知识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通过今天的课题相信大家已经猜到我们今天研究的对象是谁了?没错就是三角形。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三角形我们早就认识了,见过了,那有谁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生活阅历很丰富,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照片,你们能找到隐藏的三角形吗?师:看到三角形有这么多用途,那三角形怎么制成的呢?那为什么要非要用三角形呢?其他图形不行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入今天的课堂。
小班数学活动说课稿《认识三角形》整理了关于幼儿园小班说课稿: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
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
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
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
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认识三角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的第一课时。
对于本节课内容,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说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习了平行线之后的又一几何内容,是前面几何知识的延续,也是学好三角形其它知识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数学应用方面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归纳三角形定义,并会表示三角形。
(2)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3)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类
过程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
(2)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
能力及条理的表达能力。
(3)结合知识应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
的能力,并渗透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让学
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应用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
的自信心。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一下重点、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1)三角形定义的归纳。
(2)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的探究及应用。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三角形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教学思维依赖具体直观、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法: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3、学法: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尝试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创设情境导新课(2)结合实例引定义
(3)动手操作探规律
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图内: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1)30度和60度
(2)40度和70度
(3)50度和20度
3.在下面的空白处,分别填入“锐角”,“钝角”或“直角”:
(1)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的两个内角都小于40度,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四、教学说明:
1、设计特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和扩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逐步渗透创新意识。
2、板书设计:
3、时间安排:
(1)创设情境导新课用时约2 分钟(2)结合实例引定义用时约10分钟(3)动手操作探规律用时约18分钟(4)练习5分钟
(5)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