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例3
- 格式:ppt
- 大小:8.83 MB
- 文档页数:23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人教版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第75-76页例1、例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起始课,是后续知识生长的基点。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识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并且本节课还要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学好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和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数学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了一定的数感,具有初步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因此,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凭借“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基础,根据迁移、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这是本节课教学中可供教师利用的学生基础知识和人力资源。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估算和推理的能力,但从百以内数的认识跨度到千以内数的认识,同时要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数感的形成更难。
同时,在“拐弯处”数数的过程中,学生要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计数器)进行,因而对她们的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时需要进行两次(甚至三次)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对于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基本策略:1.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半抽象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认识的学习过程。
3.鉴于教学内容较多、难点集中,为提高30分钟的课堂效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
让数数、读数(口头)、写数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融为一体,并以此突破教学难点,沟通数数、读数(口头)、写数的内在联系:都是多个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
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例1,以及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在计数器商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
23 65 96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二、探究新知1.数的认识。
出示教材第74页单元主题图。
1000有多大?演示教材第75页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
(板书)3.小组学习(1)数数(100——1000以内)(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师:请你从一百完后书,数到以前,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更快速的方法呢?根据学生所说,全班一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个(一)、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教材第75页“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三、巩固新知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1、2题。
根据题目要求连续输出后面的5个数。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饿?板书设计1000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1000以内数的认识(2)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例2,以及练习十六第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2、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3、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教学重难点: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二、探究新知1.教学P76例2(1)出示计数器,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000以内数的认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字。
而在这些数字中,1000以内的数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购物支付还是随处可见的计数,1000以内的数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000以内数的认识,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些数字的了解。
一、数字的基本概念要认识1000以内的数,首先需要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
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或顺序的符号。
在阿拉伯数字系统中,我们使用 0-9 这10个数字来表示所有数。
这些数字可以组合成更大的数,形成不同的位数。
例如,数字1和数字0可以组合成10,它表示10个单位。
数字7和数字8可以组合成78,它表示78个单位。
二、1000以内的数1000以内的数是由三位数以下的数字组成的。
这些数字包括了从0开始的所有数,直到999。
负数和小数不属于1000以内的范围。
下面是1000以内的数的分类:1.个位数:从0到9的数字,例如0、1、2、3等。
2.十位数:从10到99的数字,例如10、11、12、13等。
3.百位数:从100到999的数字,例如100、101、102、103等。
1000以内的数可以通过组合个位数、十位数和百位数来表示更大的数字。
例如,123可以分解为1百2十3个单位。
这些数字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1000以内的数。
三、1000以内数的应用场景1000以内的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是一些例子:1.计算和统计:我们使用1000以内的数进行计算和统计。
例如,购物时计算价格、算账时统计金额等都离不开1000以内的数。
2.时间和日期:1000以内的数在表示时间和日期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这些都是1000以内的数。
3.导航和位置:在导航和地图应用中,我们经常使用1000以内的数来表示地点的坐标和距离。
4.游戏和竞赛:1000以内的数在游戏和竞赛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游戏中的得分、比赛中的记分等都是1000以内的数。
浅谈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以《 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的十大核心概念中,数感被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面以我教学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粗浅的谈一谈我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数感是什么。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句界定了什么是数感:“数感主要是……感悟”;第二句描述了数感的作用,“数感有助于……”。
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非常强的理解感悟能力,例如98,数感好的学生就会联想到90+8,100-2,49的2倍。
在口算98+76的时候就会把98看成100-2来计算。
学生经常在做计算题是问:“这道题要简便计算吗?”利用计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并没有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时的特定技能,从学科教学来说,看似细微的差别,确反映出了相距甚远的两种数感。
例如计算29÷4时,数感差的学生可能会商6余5,而数感好的学生就能立马发现余数大于了除数。
二、如何培养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首先和学生个体思维品质有关,有的同学先天就要敏感一些,有的同学先天就要迟钝一些。
其次和后天的培养有关,特别是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有关。
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培养数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1、借助估数、猜数,培养数感在认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合理估计和猜测,这对培养数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设计了三个环节的估数和猜数。
第一环节,就在开课伊始出示100,提问:看到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再出示1000个小正方体,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时学生没有大数的概念,只是乱估,然后出示一杯100个小正方体,两杯正方体做比较,让学生从直观上去感知这前一杯一定比100个多,从数量上初步感知比100大的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让数感在估计中慢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