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51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三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上)小说永远是现当代文学中每一个时期中最重点、最亮眼的内容。
五六十年代,虽然在规制下,一大批老作家大失水准,很多作家也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水平,但仍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百合花》《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突破了时代的影响,具有超越岁月的艺术魅力;有的作品虽然艺术价值有限,但却反映了时代的烙印,记录了历史车轮的辙印。
上篇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重头戏还在下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上)第一节题材与风格的时代选择总体来说,“十七年”小说的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对小说创作的“规范”。
首先,小说题材具有社会政治要求的规定性特征。
其次,题材上有特定的类型尺度和价值等级。
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成为主要的两大类,工业题材也受重视,但并不成功。
长篇《铁水奔流》(周立波)、《五月的矿山》(萧军)、《潜力》三部曲(雷加)、《风雨的黎明》(罗丹)、《百炼成钢》(艾芜)、《火车头》《乘风破浪》(草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家的塑造很成功。
短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另有陆文夫、胡万春、唐克新的一部分作品。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总体上,将现实生活、革命历史通过伦理道德对比实现统一,是二元对立式的简单道德化政治意义设置。
结构上的审美呈现单纯、明朗形态,美学修辞具有强烈、鲜明的效果。
英雄人物及其相关话语叙述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标志之一。
“描写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根本任务。
英雄明显呈现出人为泛化的特点,英雄首先是“党的儿女”。
第二节赵树理及其追随者山药蛋派,又名“火花派”、“山西作家群”,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创作思想和美学风格类似的山西作家群体。
除赵树理还包括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
火花派:1956年10月山西刊物《火花》创刊,故有火花派。
山药蛋派创作分两个时期:1.50年代前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