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第三章-汉代历史散文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三章汉代历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一、生平与《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字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 )生于龙门。
龙门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是古代的一座名山。
它跨越黄河两岸,其东在今山西河津县北,其西在今陕西韩城市北。
黄河自河曲转折南流,进入狭窄的峡谷地区,流势湍急,穿越龙门,奔入平原,河面乃宽,流势减缓。
由于这种自然形势,龙门遂成为引起人们产生幻想的地方。
事实上,司马迁说生于龙门,不过是以名山指称自己家乡有名罢了。
龙门山在韩城县城北 50 里,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六世祖靳葬华池,四世祖昌、曾祖无泽、祖喜皆葬高门。
华池、高门都在韩城县南 20 里的芝川镇。
司马迁的墓和祠堂也在这里。
这是司马迁六世祖以来生活的地方。
这里地势开阔,北眺龙门,东望黄河,会引起丰富的历史和神话的遐想。
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正在此。
汉武帝建元年间 ( 前 140 —前 135)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作了太史令的官。
司马迁大概也就在这时随父亲到了长安,因而学习上有了更好的条件。
他自谓“年十岁则诵古文”,就是到了长安以后的情形。
古文就是先秦古字,大篆、籀文之类。
为什么说“诵”呢?秦汉间字书,现在大多散佚了。
从残存部分看,司马相如作《凡将篇》,为七言韵语。
扬雄收集古文奇字,作《训纂篇》,为四言韵语。
史游作《急就篇》,是七言、三言、四言不等的韵语。
东汉贾鲂作《滂喜篇》,亦是四言韵语。
这些都是属于通俗的教童蒙识字的“杂字书”,古今并收,以韵语编排,便于童蒙记诵。
这种“诵古文”的传统其实是很古的,它与早期的瞽史有关。
《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周天子慰问诸侯的形式有:“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
”是说每七年要把诸侯国的象胥聚集起来,进行雅言培训,让他们熟悉各种官方应用文的写法。
每九年要把诸侯国的瞽史聚集在一起,教他们识字和诵读(郑玄注:“书名,书之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