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重力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0
第3节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3。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心、重锤线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
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进行新课】认识重力、重力的大小1.认识重力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
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你的实验结果和课本结论对照,是否有较大偏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如何改进?
(7)除了质量外,重力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
关?
3、重力的方向
1)演示重垂线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并列举生活实例加以证明。
_____________
2)应用实例:(课本图7.3-4)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其原理就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
3)阅读课本P11“想想议议”内容,认真思考:图7.3-5中“下”在哪里?
答:
4、重心
1)重心是指。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中心即是物体的重心。
2)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3)请画出下面几个外形规则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五、分组合作展示提升
1、一容器质量为1kg,内盛10dm3液体.现将该容器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得其重力为88.2N.求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2.如图1所示,斜面上物体的质量是5 kg,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
3、从前,一个商人在荷兰向渔民买了重为4.9×107N的青鱼,装上船运往靠近赤道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到了那里,用弹簧测力计一称,青鱼竟少了2.94×105N.轮船沿途没有靠过岸,装卸中损耗也阅读教
材回答
问题
从对力
的基本
描述理
解重力
注重科
学方法
教育,提
高动手
能力
问题导
学训练
思维
图1。
《第七章第3节重力》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力的概念和力的描述、重力和弹力产生的原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等。
本章是力学的基础,是后续学习力与运动、压强、浮力、功与功率等知识的前提,在整个初中物理力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力、弹力、重力的概念,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理解弹力和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方向;难点是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在不同情景中画出重力的示意图。
在历年的中考命题中,本章主要考查力的作用效果、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等知识点,命题的形式以选择和作图为主,有时也会考查关于弹力号重力的实验探究题。
学情分析:一方面,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弹力和重力都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方面,力、弹力和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这会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型:新授课.实验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禾U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教学物理、教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由来与重力大小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1.熟透的苹果为什么向地面下落?2.水为什么总是往低处流?(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引出重力的定义)新课: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学历案课题重力课时 1课标要求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在整个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压强、浮力等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目标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会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并会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1:学习目标1、4评价任务2:学习目标2、4评价任务3:学习目标3、4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重力》是鲁科五四制教材第六章第三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及其作用效果、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到结论。
课前准备精心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
1.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___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②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与测力的方向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③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超过它。
【导入环节】如图,湿衣服上的水会向下掉落,你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吗?环节一:重力(指向学习目标1、4)提问:蹦极的人、瀑布、落叶。
1.为什么落叶、水、人都落向地球的表面,而不落到其他地方呢?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到重力。
同学们很厉害,找了很多受到重力的物体,那么这些物体是不是都在地球的附近?这能够说明什么呢?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___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第7章力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力的第三节重力。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重力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单位。
3. 让学生学会用重力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4.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弹簧秤、钩码、细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书本、文具盒等),感受一下物体受到的重力。
2. 探究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重力的方向、作用点等。
3. 学习重力的计算方法:讲解重力公式G=mg,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6. 课后拓展:让学生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跳伞、游泳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作用点:重心3. 方向:竖直向下4. 单位:N5. 计算方法:G=mg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P94P95的练习题。
2. 请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了重力的方向、作用点等,掌握了重力的计算方法。
但在教学中,对于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地震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