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这一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
2. 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重物(如苹果、地球仪等)、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如苹果)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的实验。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下落?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2. 重力概念的讲解:(1)讲解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强调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方向和大小讲解:(1)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2)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4. 重力应用的实践演示:(1)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实验。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质量为2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2)讨论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上的位置,如:一个空心球的重心在哪里?六、板书设计1. 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能够描述重力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
2. 概念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特点。
3. 方向讲解: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力会向下作用。
4. 作用点讲解: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来理解重心的概念。
5. 计算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例题来验证关系。
7.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重力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和关系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计算公式:G=m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描述重力的特点。
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请解释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并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来说明重心的概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6.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单位和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方向和单位。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重力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落地等。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3. 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4.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介绍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7. 举例说明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判断物体在地球上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4. 方向:竖直向下5. 单位:牛顿(N)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力的第三节,主要讲述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大小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物体(如苹果、书包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苹果),感受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5. 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6. 例题讲解:用地球仪和重力计演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作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中的物体(如书包)进行重力方向的实验。
六、板书设计重力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作用点:重心。
3. 方向:竖直向下。
4.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高度无关。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20N。
2. 题目:一个苹果的重心在哪里?答案:苹果的重心在苹果的中心部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点、方向和大小,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3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③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④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②培养“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感受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论证【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重力感应游戏引出重力的概念将平板与电脑同屏,打开平板中的重力感应游戏APP。
师:老师平板里有一个游戏,(打开游戏)你们知道怎样操作可以让小球滚动起来呢?谁愿意上来挑战一下呢?提问: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当平板一端抬高之后,小球就会滚向更低的一侧。
那么,平板是如何实现这个功能的呢?引出屏幕自动旋转功能与之类似,观看屏幕;学生代表上台体验游戏;生:倾斜手机倾听,思考;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到科技与物理的联系都是因为电子产品内部装有一个芯片:重力感应器。
利用它可以实时反映重力的变化。
在物理学中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现代科技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重力的简单知识。
【重力及其由来】重力的定义生活中能证明重力存在的实例: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方向】重力方向的直观演示重锤线的应用(1)检验竖直分别将一个小球由静止下落、竖直向上抛、斜向上抛,提问小球最终会落向哪里?提问:为什么小球最终都会落回地面呢?引出重力的概念: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提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呢?补充例子;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够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方向,能够描述重力的方向特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心的概念。
3. 重力的方向特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受到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作用点、方向特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运用教具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地球仪、重锤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方向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重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物体掉落到地面上、为什么抛出去的球会落回地面等。
5. 重心概念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出物体的重心,如天平实验、砝码实验等,让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和找重心的方法。
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应用:让学生运用公式 G=mg 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1. 重力概念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物体4. 作用点:重心5. 方向特点:竖直向下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3. 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产生原因和重力的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测量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学会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物体。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感受一下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3. 讲解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G=mg。
4.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
2. 题目:判断一个物体的重力是否与其质量成正比。
答案:是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节:重力(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二、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一)落实重点1.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突破难点2.G=mg的应用。
三、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四、教学时间教学班级八()八()八()八()教学日期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等.六、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
(二)进行新课1.认识重力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小.请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发表看法: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实验方案(多媒体课件)(1)需要测定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钩、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感受重力的存在,可以拿一个物体向上抛出,观察物体落回手中的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可以通过悬挂钩实验来验证。
4.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6. 例题讲解: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解:G=mg=2kg×9.8N/kg=19.6N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4. 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答案:G=mg=3kg×9.8N/kg=29.4N2. 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体重除以 10,求出自己的重力。
答案:假设体重为 50kg,则重力为G=mg=50kg×9.8N/kg=49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第七章第3节重力》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力的概念和力的描述、重力和弹力产生的原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等。
本章是力学的基础,是后续学习力与运动、压强、浮力、功与功率等知识的前提,在整个初中物理力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力、弹力、重力的概念,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理解弹力和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方向;难点是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在不同情景中画出重力的示意图。
在历年的中考命题中,本章主要考查力的作用效果、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等知识点,命题的形式以选择和作图为主,有时也会考查关于弹力号重力的实验探究题。
学情分析:一方面,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弹力和重力都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方面,力、弹力和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这会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型:新授课.实验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禾U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教学物理、教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由来与重力大小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1.熟透的苹果为什么向地面下落?2.水为什么总是往低处流?(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引出重力的定义)新课: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知道重心的概念。
2.知道重力的大小以及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尖系,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尖系左二悝。
本节课难点是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质量的符号和单位。
2•力的符号和单位。
(-)、引入新课如图所示,苹果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一一重力的知识.(三)、新课探究1 •重力(1)•想一想做一做由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
那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和大家想的一样,地球和月亮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象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合作探究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
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
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
第三节重力【整体构思】1.明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确认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为g。
会用公式G=mg进行计算。
【预习提示】1.重力的定义。
2.重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小华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整吗?(1)由于地球的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上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施力物是,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
(2)在细线下系一重锤就做成一个重垂线,用它可以检查建筑物的墙、门、窗是否,它利用了的性质。
2.若把重垂线的上端系在垂直的木架上的O点,如图1所示,就成了一个水平器,当重垂线与水平器上的刻线时,它所在的平面就是水平的。
二、目标定向图1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飞流直下。
水为什么会从高处流向低处呢?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从树上掉下来一只苹果打在他的头上,从而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树上的苹果会下落而为什么不是向上抛呢?三、学生自学1.重力和它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重力是一种力,因此,重力的单位是N,测量重力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那么怎样求物体所受的重力?根据是什么?g=9.8 N/k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G=mg这一公式又是如何得到的?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应注意的是,不能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
这是因为两者的含义不同。
如果两个方向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可见,说垂直时必须交待跟谁垂直。
相对于不同方向(或表面)的垂直方向不同。
就是说垂直方向不是惟一的,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个方向都是垂直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向下)。
而竖直方向是指重垂线所示的方向,它总是跟水平面相垂直,是惟一的。
图2中,只有①所示的方向是竖直方向,其余皆不是。
《重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观点和定义。
2. 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重力的作用点。
3. 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重心的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重力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运动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弹簧测力计、小球等。
3.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思考可能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什么是重力?重力的大小是多少?请给出证明重力的实验证据。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例如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等。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实验探究1. 介绍实验设备: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同时,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了解其读数原理。
3.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诠释为什么重力总是竖直向下,并得出结论。
4. 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实验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估。
(三)深入理解1. 讲解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球的干系。
2. 介绍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诠释为什么重锤线可以用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3. 讲解重心的观点,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举例说明重心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四)应用与实践1. 设计一些与重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的起跳高度不能太高?飞机在空中为什么能够安全降落?等。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诠释。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力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五)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重力的观点、大小、方向、施力物体等。
2. 强调重力的实际应用和在物理科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