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优质公开课教案(10)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石灰、吟"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对石灰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的志向和情操。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如“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明朝历史背景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明朝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石灰的身影,石灰是用石灰石烧制而成的。
它对我们有哪些益处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首以石灰为题材的诗《石灰吟》。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解题(学生质疑)。
4.简介作者于谦(课件出示)。
5.过渡语:这首诗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巡视指导。
4.多种方式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清白”的意思。
教师小结:这些词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石灰的烧制过程。
前两句写石灰岩的开采和烧制;后两句则写愿意经受千锤万凿的敲打和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的决心和定志。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句句写石灰,句句含哲理。
表面上是写石灰经受磨炼、保持清白的精神,实际上诗人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讽喻仕途风波险恶,并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的情操。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一)感受形似“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二)了解象征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
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
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金色的鱼钩课件(47张PPT)+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15.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文化自信: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语言应用: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思维能力: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审美创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也能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课前导入环节一:课前导入走进作者。
生平简介:杨旭,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
主要作品: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荣氏兄弟》,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
新知导入小说简介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大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小说还有5个特点:1.故事情节完整;2.人物个性鲜明;3.环境描写逼真;4.主题思想深刻;5.构思角度精巧。
新知导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新知导入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
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
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
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
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
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莺”。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3.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重难点)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整理读诗的方法。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领略了黄河宏伟的气势。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二、明确学习目标《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三、学习《江南春》(一)合作学习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到处有随风摇动的酒旗。
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的寺庙都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6.想想全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莺、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院、春雨)(二)质疑探究1.重点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均设故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作业设计1.默写《宿建德江》(注意格式)。
2.请你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古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了解后请将它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注意格式)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见所闻。
2.学生交流、汇报。
①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②带着自己想象的画面朗读句子。
③在指导下反复诵读句子。
④全班想象画面朗读句子。
⑤继续汇报,从看、闻、听中加入想象,走进诗词意境。
⑥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词句。
3.观察插图,理解词句,明白词人过去熟悉的茅店出现了。
4.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谈自己的理解。
5.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这首词的“情”体现在哪里?①结合词句先在四人小组讨论;②再在全班交流、汇报:就要丰收了,所以是特别高兴、喜悦;③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认真阅读材料。
示学习要求:这一路夜行都有哪些所见所闻,可以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来说。
2.出示学生所说到的句子,引导分析:①第一句很特别,把六个词语叠加在一起。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语速放慢,脑海中想着画面再读一读。
③这是一轮怎样的月?这风又是怎样的风?这是烈日炎炎下的蝉鸣吗?带着感受再读一读。
④月很美,风很柔偶尔有鹊飞、蝉鸣,我们一起读。
⑤六个词,十二个字,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夜晚山村的画卷。
辛弃疾在夜行中还有哪些所见所闻?⑥你能给我们读一读这样幽静的夜空吗?3.真美!夜行的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借助插图,一起去走一走。
4.原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
谁能指着图,再来说说夜行的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5.说得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宿建德江》,全诗都围绕一个“愁”字展开,现在再来看这首词,你能找到一个直接写情感的字吗?这首词的“情”在哪里?6.辛弃疾是不是农夫?那为什么小小的稻花香、一片片蛙声会让他这么喜悦?出示材料片段。
7.辛弃疾给这个宅院起了个名字,叫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想象画面,能结合图片直观感受,能结合对词人的了解感受文本深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一、读进去,想开去(1)我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想开去。
比如学习《草原》,读到蒙古族人民穿着盛装,骑着快马来迎接汉族客人时,我想到了“相知无远近,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读到他们在夕阳下依依惜别时,我想到了“海内存知己,________”这两句诗。
(2)还可以从文章的写法想开去。
学了《花之歌》后,我们知道了写文章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人称的写法,运用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生动形象。
二、比较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第一句话运用三个“……真…啊,…得……”的句式写出了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二句运用三个“……像……”的句式写出了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像上述三个或以上结构________、意思________、语气________的句子成串排列的方法叫排比。
这样写景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作业设计1. 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 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我发现: 分号主要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关注过街上的路牌吗?看图完成练习。
(1)看路牌可以认识许多汉字。
你知道下面两个字的读音吗?(可借助字典查声调)榭( )凫( )(2)根据从图①中发现的规则,给图②中的地名标上拼音。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学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本课的新颖词汇,深入领悟“专心致志、惟恐落后、精益求精"等词语的丰富内涵与诗意韵味。
2. 充满热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能够流利背诵,让文字的魅力在心中久久回荡。
3. 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感受学习之路需要专注投入的真理,以启迪心智,促进个人成长与进步。
二、教学重点1. 请以深情的心灵之声诵读这篇课文,让每一个字句都在你的内心深处跃然舞动,去深刻品味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2. 在漫长而曲折的学习之路上,唯有全心全意、全神贯注,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到理想的果实,收获满满的成就。
三、教学难点1. 细心品味文章中意蕴深远的句子,领略其中的深刻内涵。
2. 结合实际生活,深刻感悟课文中阐述的道理,领悟其中的智慧与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师用心策划了丰富多样的课件和详尽的相关资料,确保每一次授课都能为学生提供一次全新的学习之旅。
2. 为了更好地融入课堂,和教师共同探索知识的深邃海洋,学生需提前预习课文,对文章的核心内容有个基本的掌握。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如今正沉醉于围棋这一古老而深邃的艺术的探索之旅中。
你们是否好奇,有哪些途径能助我们更好地领略其魅力呢?今天,我们将携手共赴一场与围棋息息相关的文学之旅,那就是《学弈》这篇课文。
现在,请随我一同在黑板上书写下这个引人入胜的课题,并齐声朗读。
然后,让我们一同深思:课题中的“学”究竟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涵?“弈"又将为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围棋世界呢?(二)细读课文,领略风采1. 放松身心,轻松愉悦地阅读课文,确保每个字音清晰准确,每个句子流畅自然。
2. 随机点名学生,让他们分段朗读课文,展现个人魅力与风采,同时也有助于纠正发音。
3. 在静谧的氛围中品味课文,用笔尖轻轻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及其下棋时的不同表现。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篇阅读材料组成,属于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课文按照游览路线由南到北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第二篇材料是一个关于太和门的故事,赞美了扎彩棚的能工巧匠;第三篇材料截取了一张图片,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出示的对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和参观路线引导;第四则材料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区分了故宫开放与未开放地区。
学习这篇课文不但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本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前面通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这两篇课文,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策略。
本课给了四则形式多样的材料,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提出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在根据阅读任务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完成阅读任务。
二、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说明文、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通过多篇文本,进行筛选,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进而完成任务,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尤其是组合资料,进行讲解这个任务,完成起来尤为困难。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学生应该久闻其名,并对其有所了解。
但从没到过故宫博物院的学生,对这个六百年的建筑还是存在陌生感,因此要结合书上图片并补充一些图片来引导学生体会故宫是宏伟的建筑群,拥有和谐统一的布局,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设计。
3.对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组合,并搜集相关资料。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设计。
难点: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对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组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石灰的形成过程,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
3.凭借查阅的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4.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2. 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简介作者1.复习《马诗》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齐读课题《石灰吟》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事物是什么?石灰。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吟诵、赞扬之意。
石灰是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二、初读感知书写生字1、指名读古诗。
2.引导读准古诗节奏3.出示书写视频,描红书写生字:锤、凿、焚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通过读诗,你知道石灰是怎么来的了吗?出示图片:这是石灰石,石灰的前身是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它是怎么变成石灰的,石灰石要经历什么呢?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学生交流: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板书)师: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
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学生交流:若等闲、全不怕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我们还学过哪些诗句里有“等闲"?《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之辈: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3.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你读出了石灰的什么品质。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盼》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吗?谁能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读课题“盼”。
“我”是如此喜爱这件新雨衣,课文是如何把“我”盼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呢?二、品味“盼”的心情(一)出示自学提示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盼”的小事件,用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品读、体会,领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二)小组汇报小组成员在汇报时,通过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并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预设:1.得到雨衣盼变天。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心理活动描写。
老天似乎在和“我”作对,越是不下雨,“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就更加急切。
2.下起雨来盼外出。
(1)放学时下雨格外兴奋。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心理活动描写。
“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雨点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②“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作描写。
一般人遇到下雨,都会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想象当时的情境,你们会怎样呢?(2)借故外出。
①关注对话。
分角色朗读第5~15自然段,交流体会心情。
②关注提示语。
兴奋:我嚷着奔进厨房。
失落: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央求:我央求着。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③关注借口。
买酱油、炖肉。
3.窗前看雨,雨后盼雨。
(1)窗前看雨盼雨停。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充满童真的想法,充满对雨天的期待。
(2)雨后想象盼下雨。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难道作者只是在写雨后的景色吗?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优质公开课说课稿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优质公开课说课稿《学弈》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从小学开始,在学习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些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
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古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
4-2《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悠悠扬州路,凄凄黍离情——《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熟读并背诵本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以乐衬哀等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深沉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词作传达的黍离之悲,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以乐衬哀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黍离之悲的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识。
【教学难点】从扬州的今昔变化中,深刻体会黍离之悲、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扬州富庶甲天下。
"历代文人墨客是这么描绘它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意思是倘若天下的明月有三分可爱,那么扬州就占去了两分。
表现出了扬州月色的动人。
而“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则表现出扬州城街市的繁华与人们的悠闲自在。
宋代词人姜夔也曾写过一首描写扬州的著名词作,它就是《扬州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走进扬州,并思考姜夔笔下的扬州与前人眼中的扬州有何不同吧!1.作者简介——艺术全才姜夔姜夔通晓音律,能够自摆歌词,又能谱写新的曲调,本词正是姜夔的自度曲。
姜夔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在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方面,无不精通。
那么词人为何要为扬州度一曲《扬州慢》呢?让我们一起从小序中寻找答案。
学习任务一:溯源品味黍离之悲1.朗读小序并思考小序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新课教学()分钟二、整体感知,明确任务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为介绍故宫为我们提供的四份材料。
2.根据不同的任务,确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出示:【课件3】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三、温馨提示,指导方法1.画图提示: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好故宫博物院路线图。
(板书:故宫博物馆参观路线图)⑴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⑵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2.景点讲解:(板书:景点介绍)(1)根据课文和图片分组介绍一两处景物。
(外观、内景、位置、用途等。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语言优美,说明准确,有自己的创意。
四、汇报评价,点拨指导。
(一)检查指导任务一、参观路线图1.指名说一说参观路线图怎么画?(参观路线是怎样的?)2.师生评价,教师指导:(1)只看参观的路线,我们的着眼点就放在文章中的某些方位词或表示行踪的词语上,可以用笔圈画出各处景点,再通过说明语言确定出具体方位,就可以绘制出参观安排学生交流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为了使学生能更出色地完成两个任务,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先给予了提示,这样使学生完成任务时有章可循,相当于为学生的达标铺路搭桥。
路线图了。
(2)阅读《材料三》明确参观时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板书:由南向北)出示:【课件4】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前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二)检查指导任务二、介绍一两处景物1.检查提问:你想选取哪两处景物来介绍呢?你想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2.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太和殿)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指导)出示:【课件5】A.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B.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C.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统编版六年级《桥》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
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
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 导引法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
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
黎明。(播放山洪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
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大、猛、狂)
(二) 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
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
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
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
儿?(像泼。像倒。) 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
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
一种表达特色。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
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
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
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
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
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 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
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汇报找出
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呢?(老汉)该选哪些词来表现老汉呢?也在3---10处然
段中找几个关键词。(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对比着读这些词语,并放进课文中的句子里读
读。
4.解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
面!”
(1) 引入: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
安静下来。(播放影象: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
人们停信脚,望着老汉。)洪水中想起了老汉的声音:
教师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
后面。(生读)
(2)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想读出老汉的什么
呢?(指名说,并读一读)
(3)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
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
力,谁来读读这段话,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四) 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1、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画
面)。
(1)谁?(老汉),老汉在干嘛?(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
出来),小伙子是谁?从哪看出来的?
(2)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
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自已读读,看看老汉此时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从哪看出的?
(2)谁能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
(3)父亲为什么要把把儿子揪出队伍呢?(指名说)
是的,是党员就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
吼道:
(4)老汉的这一“揪”,很可能就会把小伙子从生
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看出的?
老汉、丝毫没有犹豫,而像大山一样果断。谁能果断
地读这段话。如果老汉不揪,会是什么后果?
(5)。而此时的洪水——?哪些词可以看出,放肆
是什么意思?(毫无忌惮)“放肆的舔是说洪水——?
(7)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
到的却是村民的安危,还把他的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
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从哪
儿看出来的?
3、理解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老汉
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2)指导朗读:是啊,洪魔在向这对父子张牙舞爪
了,读——;木桥已经在发抖了,在痛苦地呻吟了,读
——;眼看洪水就要把他们吞没了,读——。
(3)老汉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因为他——爱他的
儿子。老汉的这一推,成了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
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动作。一起读——。
(4)真希望小伙子能脱离危险,但——
(5)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
是何等地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眼里、心里只在儿子,他想喊 ,他还想 ……可是——
(6)指导朗读:多好的父亲啊,我们把文中的老汉
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
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
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
(五)领悟“桥”的内涵。
1、最后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老汉保住了一
百多号人的性命,却没有保住自己的儿子。老汉离我
们而去,全村人拥戴的党支书离我们而去……
2、出示课文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
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
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配乐读)
(1)她丈夫是谁呢?多么可爱的老汉,多么可敬的
老支书啊,我们来夸夸他吧。能用上桥的,尽量用上
“桥”。
(2)总结:是啊,他已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
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难以忘
怀。这又让想起了刚刚过去的5.12大地震,让我们随
着祖海的歌声再一次来感受那些催人泪下的画面。生
活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用你喜欢的
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交流交流。
(七)板书设计:
桥
生命桥 逃生桥 希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