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用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3.30 KB
- 文档页数:2
(一)我国货币政策纵向发展研究[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从无到有,并通过运用各种货币工具,在紧缩性与扩张性的实施中不断地调整、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
针对2007年我国经济过热等问题,我国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针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适度放松货币政策。
当前,金融海啸愈演愈烈,已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介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概括了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近年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很多货币政策,如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进行频繁调整等等,各种货币工具渐渐进入公众视野。
仅2008年下半年,我国央行4个月内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达5次,货币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在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3、中央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及相关票据业务。
即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方式。
4、利率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中国通货膨胀率预测作者:陈彦斌刘玲君陈小亮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前瞻性預测通货膨胀率有助于央行等政府部门更好地使用货币政策稳定物价,以防范通货膨胀对于市场主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冲击,有助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文献主要使用AR和VAR等线性模型对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对于变量间非线性关系以及历史数据信息的挖掘相对欠缺,因而已有文献的预测策略及其准确性有待改进。
LSTM模型能够充分挖掘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且处理复杂的长期时序动态信息,从而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为此,本文使用LSTM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考虑到新常态以来中国的CPI和PPI走势多次背离,只使用CPI很难对一般物价水平进行全面把握,因此,本文使用LSTM模型对CPI和PPI两个指标进行了预测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LSTM模型在预测中国通货膨胀率时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且其预测效果明显优于BVAR 模型。
有鉴于此,本文建议将LSTM模型更广泛地用于通货膨胀率预测领域。
除了CPI和PPI,未来还应该更加关注对核心CPI指标的预测,从而为货币政策的制度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CPI;PPI;LSTM模型;BVAR模型中图分类号:F03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21)06-0018-12一、引言通货膨胀率(下文简称“通胀率”)是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通胀率进行前瞻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稳定物价,但货币政策在调控物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滞,因而央行需要较为精确的通货膨胀(下文简称“通胀”)预测作为前提,才能更好地使用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水平。
其二,通胀率不仅会影响投资者在投资周期方面的决策,且会影响到投资者在投资产品方面的决策,因而对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而言,预测通胀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三,家庭财产差距较大和结构性通胀频发等问题的存在,使通胀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危害较大,从而进一步凸显了预测通胀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学期论文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根据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时段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 分析曲线的走向特点与曲线发生变形的原因。
然后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相关性不强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最后根据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一.引言近几年来,国内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使通货膨胀指数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值一直成为民众所关注的话题。
而菲利普斯曲线很好的反应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规律,因此研究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与调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由于1978至199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非常不完善,并在80年代末改革陷入瓶颈,经济状况很不稳定。
因此选取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至2011年近20年的数据,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
根据1992-2011年数据统计,做出图2-1。
图2-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波动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及年鉴1.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总体分析观察图2-1我们可以看出1992-1999年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幅度非常大的波动,而2000-2003年走势非常平坦,2004-2011年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
而根据图2-1再做出相应的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有继续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从2005年开始最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
而失业率呈现持续走高的特点。
2.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段特点分析。
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菲利普斯曲线走向的特点, 我们将1992-2011年曲线进行分段分析。
据图2-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段走向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走向,反菲利普斯曲线走向,无规则走向和顺时针转动走向。
里根政府应对滞涨的经济政策在当前中国的适用性探析作者:陈仲常王建梁乐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1期摘要: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借鉴里根政策以抑制通胀报以极大的热情。
而里根时期的滞涨同中国当前通胀是否相似,将里根政策移植到中国弄否产生抑通胀、保增长的效果?弄清这些问题是借鉴里根政策的前提。
基于此,文章在系统分析里根政府应对滞涨的主要政策、中国当前通胀态势、中美通胀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借鉴里根政策的策略。
文章认为适当的紧缩政策、分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分行业的政府投资政策能有效地抑制中国当前通胀。
关键词:里根政府;滞涨;经济政策;适用性一、里根政府应对滞涨的主要政策及评析里根上任伊始,其政府面对的是经济增长偏低、就业率不断下滑,物价却不断攀升的经济环境。
1980年,美国的失业率为7.2%,通货膨胀率高达12.9%,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反而下降了0.2%(王剑,2011)。
面对如此严重的滞涨,里根政府开始实施被后世称为里根政策的一系列举措,取得巨大成就。
(一)里根政策要点首先,实行坚定的货币紧缩政策。
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里根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效果明显,美国通货膨胀率迅速从1980年的12.9%下降至1982年的3.9%。
其次,积极推行减税政策。
以美国最高联邦边际个人所得税率为例,1971-1981年,这一税率为70%,1982-1986年为50%,1987年为38%,1988年则为33%。
1981年复兴税法颁布以后的三年时间,政府减少税收3152亿美元。
1986年,里根签署新的税制改革法案,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进一步下降,全国人均免税额度增加了6.4%。
最后,加大政府支出,推进经济增长。
在1982年到1986年间,政府制定了将耗费14600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急剧加大国防性开支。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财政赤字总额占GDP 比重为0.2%,70年代达到3.6%,而80年代上升至5%。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作者:王欣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4期【摘要】菲利普斯曲线是研究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工具,自其提出以来,经过经济学家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经逐步趋于完备。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是否适用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本文试用于经济学基本知识,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所学提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中国经济;适用性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中国的验证概况(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A.W.菲利普斯在1958年发表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率先提出的①。
其表示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索罗、费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等在菲利普斯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分别引入了“自然失业率假说、预期因素”等变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其图如图1所示。
②(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概况菲利普斯曲线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菲利普斯曲线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对就业和通货膨胀率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我们国家的经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其分水岭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中,由于国家经济高度集中化,统筹分配,市场调节机制在我们国家中几乎不存在,所以很难用经济运行的规律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逐步开始实行各方面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完善,经济学家和相关学者对我国这一阶段以来的经济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分析,也分阶段绘制了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验证和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作者:王先福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文章对在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各种约束进行了阐述,并实证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能解释近年来的GDP的增长,我国可以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替代目前状况。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利率市场化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约束分析1998年,央行宣告取消沿用多年的信贷计划管理,表明货币政策模式由总量的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基本确立。
间接调控方式主要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如利率、基础货币等),从而最终控制社会货币总量的宏观调控模式。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间接调控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受到货币政策工具约束、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约束以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约束。
1、政策工具约束(1)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缺点是中介机构不足,只有人民银行管理的资金交易中心发挥着大小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结算中介作用。
现实情况是:交易量较少,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由于市场分割,金融工具和创新不足,资金流向同向性严重,效率低下;在目前宏观经济状况下,相对企业贷款而言稳定,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不愿出售,使得公开市场的操作基础大打折扣。
(2)法定准备金率。
1998年3月央行将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并为存款准备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从18%~20%下调到8%,1999年又下调至6%。
一般认为准备金的下降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多倍增长,但从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看,其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3)再贴现业务。
由于我国商业信用不发达、规模小、信用低下,再贴现市场对利率水平和货币需求没有太大的作用。
同时商业银行手中持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再贴现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也不大。
泰勒规则在我国基准利率确定中的应用徐冯璐【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强化利率调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何科学确定基准利率成为货币政策中关注的焦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国家把泰勒规则作为利率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在深刻比较中关两国泰勒规则实施背景差异的基础上,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分割点,就危机前后及整体层面的非线性视角对泰勒规则在我国2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泰勒规则在我国是一个稳定的利率规则,可以作为央行利率调控的参考.但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很小,说明利率传导机制存在阻碍.而且,危机前后泰勒规则出现某些结构性变化,说明国际冲击对我国金融市场有较大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期刊名称】《兰州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9页(P32-40)【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泰勒规则;分阶段检验;货币政策【作者】徐冯璐【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1996年我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过了20年,央行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定价机制和传导机制日趋成熟,在市场中利率价格杠杆作用不断加强。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会更倾向于利率调节,建立以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如美国奉行以泰勒规则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泰勒规则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央行所接受,已成为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加拿大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尺度。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强化利率调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何科学确定基准利率成为货币政策中关注的焦点。
我国利率是否也遵循类似的泰勒规则?如果是,又是怎样的具体形式?泰勒规则能否为我国货币政策基准利率的确定提供参考?下一步,我国是否可以参照泰勒规则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中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内容摘要: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对内面临通货膨胀,对外面临巨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货币政策作为化解通胀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工具,其有效性值得分析。
本文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The Mundell- Fleming Model)作为分析工具,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政策汇率制度资本流动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M-F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作出过分析:陈红(1998)对1994~1997 年间中国实行“双紧”的经济政策是否符合M-F 模型问题进行了研究。
陈志龙、黄余送(2007)认为,虽然中国正在向大国经济转型,低估的汇率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更加适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
薛滢(2008)利用M-F模型研究得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的非均衡区域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使经济体系回到内外均衡位置。
崔蕊、刘力臻(2011)基于M-F模型研究认为,虽然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小于封闭情形,但汇率制度是偏固定汇率的,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依赖的主要政策工具。
一直以来,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来稳定整体的宏观经济,那么现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效有否?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对国家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操作大有裨益。
因此,本文将以M-F模型作为分析工具,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实际数据验证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政策效果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理论分析模型提出的两种情况非常极端,在现实经济中,很难有国家的汇率制度完全符合模型的情况。
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尽管从2005年7月21日后,政策表述上看,中国实现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很多政策实践证明,中国的汇率制度更加偏向于固定汇率,并在稳定中不断增加弹性。
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作者:吴敏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11期【摘要】泰勒规则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并被美联储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所接受,对各国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重点讨论泰勒规则理论以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与实际应用上所面临的阻碍,望能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使用泰勒规则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泰勒规则相机抉择规则行事货币政策一、引言泰勒规则自1993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界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美联储等超过20多家央行所采用,对各国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为规则行事中工具规则的典型代表,泰勒规则挑战了相机抉择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对推动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调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泰勒规则被逐渐优化,越来越适应当下经济发展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还不完全具备适用泰勒规则的前提条件,但这不妨碍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泰勒型规则的理论基础。
二、泰勒规则及其发展(一)泰勒规则的提出泰勒规则是新凯恩斯主义代表学者泰勒在综合“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利率规则,他通过比较研究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经济表现情况,结合宏观经济学家的主流倾向总结出泰勒规则,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被看成是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一次突破。
泰勒规则事实上是一项以公开市场操作为操作工具,以短期利率为操作目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以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作为政策目标,以“逆风向行事”作为基本原则的一种货币政策当局的行动指南。
Hetzel(2000)认为泰勒规则既是规范性的又是描述性的货币政策规则。
说它是描述性的政策规则是因为该规则是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操作行为中提炼出来的,它很好地总结了其行为模式;说它是规范性的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在实践中可以把泰勒规则在更大程度上看做是一项系统性的指南而不是理想化的抽象模型。
货币政策中的泰勒规则一、引言货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而泰勒规则则是货币政策决策者确定利率的一种标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理论支持性。
本文旨在对泰勒规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货币政策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泰勒规则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泰勒规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提出的一种货币政策确定规则,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测度,计算出合理的利率水平,从而指导货币政策决策者进行利率调控。
具体来说,泰勒规则的数学表达式为:r = π + 0.5(P - π) + 0.5(Y - Y*),其中r代表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P代表通货膨胀目标,Y代表产出水平,Y*代表潜在产出水平。
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泰勒规则将利率水平分为三个部分,即基准利率、通货膨胀偏差和产出缺口,而各部分的权重比例也固定为0.5。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决策者只需关注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是否达到了目标水平,就可以根据泰勒规则计算出合理的利率水平,从而调节货币政策。
三、泰勒规则的理论基础泰勒规则具有比较牢靠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来自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影响短期利率,还可以通过长期利率的预期值,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
另外,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稳定市场信心是货币政策决策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泰勒规则恰恰符合这一观点,它可以通过制定透明、稳定的利率调整策略,提高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从而降低市场的风险溢价,促进经济增长。
四、泰勒规则的实践应用泰勒规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货币政策制定中,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自2003年以来一直使用泰勒规则作为货币政策诊断工具,通过计算泰勒规则得到合理的利率水平,从而指导利率决策。
另外,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也采用了泰勒规则,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泰勒规则被广泛应用于货币政策的调控中。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治理政策措施[摘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破坏国家经济运行,导致物价总水平失衡。
通过分析产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得出治理政策措施思路是,有效控制和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应出台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收入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和增加有效供给政策以改变人们的通货预期、抑制价格上涨。
治理通货紧缩则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刺激投资于消费。
[关键词]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治理;政策措施近些年来,通货膨胀在一些国家多次发生,破坏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将经济拖入了危机的泥潭。
各国政府都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政策,因此,必须结合各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实践,分析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效应。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也是物价总水平失衡的另一种表现,总需求的萎缩造成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下降,使企业的债务负担加重,失业增加,消费需求萎缩,经济被拖入萧条与衰退的境地。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政策措施(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它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贬值,在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下,通货膨胀才开始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现象。
它破坏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使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中相对价格的波动程度加大,使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按其产生原因的性质,可分为内生性的通货膨胀和外生性的通货膨胀。
前者是由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造成的,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后者是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货币供求失衡而带来的,也称为货币冲击引发的通货膨胀。
反通货膨胀的重点在于治理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失衡或货币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
所以,追求宏观经济总量均衡,即总供求均衡和货币均衡是反通货膨胀政策总体目标。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1.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出售政府债券,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存量。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介目标介于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的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当前的中介目标大体上还是合适的,但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金融监管水平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关键词: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最先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义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依据事前既定规则,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至特定水平,以图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中介变量。
中央银行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是因为通过瞄准指标而不是直接瞄准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因为通过设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解决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因时滞问题等因素造成的短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的问题,使得中央银行能够迅速了解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好的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从而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具弹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的流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政策目标目前为理论所推崇和为实践所运用的中介目标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另一类是价格指标,如利率、汇率等。
此外,有的学者将通货膨胀也列为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之一。
(二)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理论二战后,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理论基础,认为长期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很大,并且可以由中央银行一系列政策工具加以调节,因而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凯恩斯主义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即现代货币数量论开始盛行。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只有稳定货币供给,才能避免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普尔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的研究本文在普尔规则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理论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货币政策普尔理论利率基础一、普尔理论阐述及其政策含义1.普尔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在1970年撰写的《简单随机宏观模型中货币政策手段的最适度选择》一文中,以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为前提,用IS—LM曲线来分析这种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了他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适度选择理论。
普尔理论是假设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实际产出,物价不变,通过对IS-LM基本模型的变形得出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决策规则。
2.普尔理论的数学推导普尔理论基本假定:(1)假设中央银行必须在观察到对商品和货币市场的当期扰动之前制定政策。
(2)中央银行基本可以连续不断的观察市场利率,而关于通货膨胀和产出的数据却只能每月或每季度得到一次。
(3)假设政策目标是稳定实际产出。
普尔理论条件:(1)价格水平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工具选择是指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进行,比如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两次会议之间。
短期内可以忽略价格水平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
在上述基本假定和理论条件的前提下,对IS-LM模型变形,用对数形式表示出来:yt=-ait+μt(公式1)mt=yt+cit+νt(公式2)(公式1)是总需求关系式,其中产出是利率的减函数;需求取决于一个外生扰动项μt ,其均值为零,方差为σμ2。
(公式2)将货币需求表示为利率的递减函数和产出的递增函数,货币需求还受到随机冲击量νt的影响,其均值为零,其方差为σt2。
μt和νt序列不相关而且彼此不相关。
该模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出偏差的方差最小化,由于所有的变量都经过标准化处理,在没有冲击的情况下,经济体的均衡产出水平为零E(yt)=0。
此时产出偏差的方差为:E[yt-E(yt)]2=E(yt)2(公式3)①假设mt为政策变量:由(公式1)和(公式2)求出均衡产出:。
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孙宝原载:天涯社区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官方公布的3%~4%的CPI相当温和,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截然相反。
最近有一场关于CPI的论战,上周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他认为最近5年的CPI值被人为调低了大约7%,这篇论文立刻遭到了统计局官方的辩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庞晓林副司长在统计局官网上发表署名文章:《庞晓林: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
现在的结果似乎庞晓林取得了完胜,徐奇渊的Sohu博客已经删除了他的研究报告。
我们把时间放长到78年,从78年到09年,把历年官方公布的CPI累积,31年间CPI总共增长了5.7倍。
78年全国平均月工资51元,按5.7倍换算是今天的290元,但是78年的51元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今天的290元只能喝西北风,可见官方的CPI根本不足信。
对于一个连房价年增1.5%这样的数据都能做出来的统计局,给不出真实的CPI大概也不稀奇。
我们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来估计一下实际的CPI。
1、按基本物价计算,78年至今货币贬值了58倍,年CPI高达14%网上有一篇徐以升先生的博文《系统性质疑CPI》,介绍了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包括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6大类,然后和今天的价格相比,估算出78年的51元的购买力,大概与今天北京3000元相当。
31年贬值了58倍,换算成通货膨胀率的话高达每年14%!CPI指数14%,比GDP增长率还高,这个结论太耸人听闻了。
这种算法当然是有缺陷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汽车等工业制造品在78年的时候无从买起,物价的比较只考虑了78年能买到的商品。
工业制造品跌价很快,如果将工业制造品的价格也列入比较的话,算出的CPI不会有14%那么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