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回顾与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较低,研究生教育也几乎没有起步。
然而,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研究生教育被认定为提高科技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以下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开始逐步建立。
1949年和1950年,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建立大学研究生院的决议》和《大学研究生院的基本规定》,确立了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基本框架。
1952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标志着我国科研机构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正式建立。
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驱。
1956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和改革,其中研究生教育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改革之后,研究生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术和科研人才上,研究生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高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研究生教育再度受到重视。
此时,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恢复和发展,并加强与国际接轨。
1984年,研究生教育逐渐恢复正常招生。
受益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逐渐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000年,中国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政策文件强调了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科技创新。
2003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政府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各高校纷纷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计划,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又一次重要的改革文件。
这个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加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培养环境和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等。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中国教育事业 30 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 年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简陋,许多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校数量少,教学条件差,很多孩子早早辍学,失去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渐普及。
同时,国家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如今,我们拥有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他们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默默奉献着。
教育体制改革也是这 30 年的重要成果之一。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贴近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在这 30 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科门类日益齐全,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 30 年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第一篇: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自民国时期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初创阶段、规范发展、恢复和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
当前,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入学选拔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培养质量不高、学位授权制度尚待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评价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今后,要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提高人才选拔的多样性、有效性;加快学科设置与学位授权制度改革。
引导各校研究生教育准确定位和特色发展;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加快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历史沿革,现状问题,改革方向自上个世纪末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17.6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53.8万人。
其中博士生从4万人增长到25.9万人,规模可比肩美国。
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的同时,质量不仅未同步提升,还遭受了更多指责,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需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以促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梳理。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3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35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政府颁布《学位分级细则》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候选人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研究生教育随之产生。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探讨。
回顾过去,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98年。
当时,为了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启动了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其中包括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探索。
在试点阶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逐渐形成了以课程为主,培养具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2008年,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式纳入全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
从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近年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优秀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体系。
在制度设计上,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动力,使其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要加强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该开展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门人才。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中国教育事业 30 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优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 年前,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普及程度较低。
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面临着上学难的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城市里的教育虽然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从破旧的校舍到现代化的教学楼,从简陋的教学设备到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30 年来,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同时,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的待遇也不断提高,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从事教育工作。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增加了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科门类日益齐全,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求学。
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 30 年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近30年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近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规范教师培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近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的历史回顾进行梳理,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回顾近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始终贯穿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198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本科师范专业教育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初,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教师教育标准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教育规范》,明确了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质量要求。
2006年,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纲要》,提出了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推动了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化建设。
二、存在问题近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在不断前行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教育决策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标准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部颁布的一些标准规范难以贯彻实施。
师范类院校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对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教师教育标准研究缺乏对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深入挖掘,学校出现大量素质不高的教师。
教师教育标准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合不够紧密,导致研究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有待提高。
三、展望未来近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教育标准研究持续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也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在数量上,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加,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在质量上,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生教育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招生难题。
目前,由于某些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招生多、质量下降、就业难”的困境。
其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和硬件条件等。
二、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下将介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几个发展趋势:1、趋势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当前,高校逐渐走向“双一流”,研究生教育也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注重研究生自主学习。
研究生取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也在不断拓宽。
高校通过建设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库,不断推动网络教育、在线交流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发展,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2、趋势二:强化研究生职业化培养研究生职业化教育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培养合格研究生需要综合考虑其学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趋势三: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研究生在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高校通过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研究生就业和发展。
4、趋势四:加强研究生就业关注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职业化,但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仍然让人担忧。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新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需求两个方面,对这些变化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 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高度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每年新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了4047.8万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也接近了300万。
这种大众化趋势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 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因此高校开始推出更多种类的学科和课程,比如跨学科、综合性课程、MOOC等。
除此之外,高校也开始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如采用翻转课堂、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新的教学方法。
3. 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中国正在走向国际舞台,随之高等教育也在国际化方面迅速发展。
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与国际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等活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主要任务。
除此之外,高校还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创新性创新性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中,高等教育需要具备开展创新性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的能力。
这就需要高校在科研能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新需求1. 职业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职业化的教育和专业培训。
而高等教育正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因此职业化需求也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需求之一。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开展实践性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个性化需求随着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出现,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浅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兰丽红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加速度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1999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硕士研究生数量规模迅速扩大.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数量规模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其产生的影响以及针对此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兰丽红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J], 章萌;崔晨
2.浅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J], 汪凌娜;甘韵怡
3.浅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J], 兰丽红
4.浅析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J], 王平;钱瑶;徐井芒
5.浅析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文学的发展流变研究 [J], 罗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基本历程的回顾,描述
了研究生规模发展的速度,剖析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及基本动因,并对研
究生教育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使
我国从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转变成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从世界高等教育的边缘
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生教育规模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之初,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差距十分显
著。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到1982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仅1.1万人,
在校研究生数2.6万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不足0.6万人。1981年1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后,我国研究生学位教育自此进入了规范有序、蓬
勃发展的新时期。招生数从1982年的11080人发展到2007年的418592人,年均
增幅为15.64%。(详见图1)其中,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
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
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15.07%。
在学人数大体上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改革开放初曾出现了两次下降,即
1978-1980年和1986-1990年。由于90年代以来,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短缺现象日益突出,因此1990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了持续发展态
势。在学研究生人数从1982年的25847人发展到2007年的1195047人,年均增
幅为16.57%。其中,博士在学学生数从1982年的536人发展到2007年的222508
人,年均增幅27.27%,硕士在学生数从1982年的25311人发展到2006年的972539
人,年均增幅15.71%。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从1982年的5786人发展到2007年的
307746人,年均增幅17.23%。2003年以后,研究生规模连续三年以30%的速度增
加,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据统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
才的主渠道,在过去的29年中,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向国家输送了24万名博士毕
业生和180万名硕士毕业生。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
1. 从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
从我国不同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看,尽管1978-1991年间,博士生招生
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硕士生,但从绝对数量看,我国博士生教育的
整体规模仍然很小。至1991年,我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约为20.1万人,博士学位获
得者仅为0.95万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调整了战略方向,
开始重点发展博士生教育。1992年至1999年,在校博士生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
(20.6%)高于硕士生(12.3%)。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在校
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从1999年的3.3:1,提高到2004年的4.0:1,在校硕士生的增
长速度略高于博士生。
2. 以普通高校为主体,多系统培养研究生。
从培养单位的类型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普通高校为主体,科研机构、军
队院校和党校在内的四大研究生培养系统。截至2007年底,在全国795所研究生
培养机构中,普通院校479所,占60.3%;科研机构316所,占39.7%。从不同类型培
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的情况看,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的数量和速
度,均远高于科研机构、军队院校和党校,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长主要集
中在普通高校。
3. 研究生培养的多元化、多渠道发展。
从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规模增长情况看, 80年代,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为国家
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为单一培养类型。90年代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起以计划内招收攻读学位研究生为主体,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
请学位为补充,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共同发展的多渠道、多类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从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看,我国从1985年开始允许在职人员以同等学
力申请硕、博士学位。1991年,全国授予同等学力研究生学位人数仅为1293人,
到2003年增加到16376人,是1991年的12.7倍;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
况看,我国从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截止2003年底,十三类专业学位中
(除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军事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会计硕士专
业学位以外),共计授予研究生53256人,占全国研究生学位授予总人数的5.8%。
2000年至2003年,授予硕士专业学位人数的年均增长速度最快(56.8%),远高于同
期全国硕士学位授予情况(26.0%)。[1]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基本动因
1.政府政策驱动。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教育、科技领域的“人才断层”问题,政府政策的重
点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故扶持重点学科和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90
年代后,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显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承担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生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关注。1999
年以来,在政府“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加强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基
本方针指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整体趋势下,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呈现出围绕
国民经济波动的发展态势。1999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调整,出现了跳
跃式的发展轨迹;1999年以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长具有了与国民经济相似的
发展趋势,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根本
动因之外,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当国民经济发展达到
一定水平后,其他因素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就会加强。因此,需要以审慎
的态度,结合多种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生规模增长的幅度和速度。
3. 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综合国力的提高,1999年以来,我国科技经费
投入出现快速增长势头,中央财政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企业技术
开发特别是新产品开发投入增长较快,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逐年提高,总体上保证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
经费呈现大幅增长势头,办学和科研的整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开展前沿领域科学
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继续扩大奠
定了坚实基础。
4. 研究生培养能力迅速提升。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使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30年来,国家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进
行学科建设,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都得到了强有力发展;国际交流也积极
发展,为研究生走出国门,体验国际学术动态,把握国际学术研究方向提供了机会;
研究生导师数量也迅速增长。1998年硕士生导师为60922人,2007年增长到
193225人,年均增幅13.68%,1998年博士生导师为5098人,2007年为47989人,年
均增幅28.29%。[2]
四、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
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战
略任务。在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
和个性化,也成为新世纪我国研究生学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国际化。内容包括教师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和
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等。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促使大学办学更加开放,大学间
的联系交流更加紧密,使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环境和
条件,在国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发展。
2. 多元化。内容包括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科结构的
多元化和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等。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密
切联系,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适应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
调动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3. 现代化。内容包括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学术交流的
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等。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研究生学位教育的现
代化,加速知识的快速传递和交流,改变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教育手段,为学科与人
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3]
4. 个性化。内容包括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导师指导的个性化、学生设计的
个性化和人才需求市场的个性化等。通过研究生学位教育的个性化,促使学校在
激烈竞争环境和自主办学条件下更加体现办学特点,促使导师更多地体现自身优
势和特长以及特殊的指导方式,促使学生更重视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
身志向设计自己,以适应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4]
参考文献:
[1]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
[2]赵婀娜.改革开放30年中国研究生招生数年均增幅15.64%[EB/OL].人民
网,2008-12-24.
[3]李庆章.中美研究生学位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3):9.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02,(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