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5节 遗传与进化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性状及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3.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并且能正确表达DNA的结构模型。
4•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5•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重点难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教学准备PPT,课前调查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读图:左图的两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父与子,因为他们之间的相貌特征很相似。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边母十个样”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是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你还能举出哪些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现象吗?(二)、进入新课:一、遗传与变异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注意:①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②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某些方面的性状也会有所不同。
③性状例举:高与矮,胖与瘦,有无酒窝等。
性状成双存在,又称相对性状。
2.遗传现象:3.课前准备: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如下:性状特征聿人父亲1 .[学生活动]全班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后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 为遗传。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现象。
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例如: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问题:具有遗传相似性的生物个体间是否存在性状差异性呢?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
4. 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活动]①观察自己与家人的具体性状,并与同学交流,看表中(25页)的8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学生有 几人?例如“一母生九子,九你会发现自己有一些性状与家人相似,有一些性状与家人不相似, 的生物个体之间,具有普遍性。
第五节遗传与进化1教学目标总目标: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2.能说出遗传物质,染色体、DNA与遗传,3.知道DNA双螺旋结构模型;4.知道育种与基因工程;5.了解遗传病与优生;学时目标:1.能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2.能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遗传与变异这块内容由于平时所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多,如基因工程等;而且平时也会涉及到遗传与变异的内容,如这方面象爸爸,那方面象妈妈,这点既不象妈妈也不象爸爸等,所以学生对此应该有比较多的了解。
对学生而言难点应该在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与DNA的关系及基因如何表达状上,但整体难度不大。
3重点难点重点:遗传物质染色体、DNA与遗传,基因作用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从漂亮演员与肖伯纳的故事说起引出新课。
点明本课目标。
活动2【活动】游戏找俺们的爹分析得出:遗传的概念,进而引出“性状”活动3【活动】活动与同桌比性状分析得出:变异概念,同时举例活动4【讲授】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回顾:人的发育引导学生从细胞的结构去分析遗传。
介绍科学探究遗传的秘密过程。
染色体:图片展示,染色体的概念、组成、数目最后回到父母如何通过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把性状传递给孩子。
DNA: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沃森、克理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贡献;图解双螺旋结构;基因:在双螺旋结构模型讲述中适时提出片段,告知学生DNA片段中有有遗作用与无遗传作用之分,从而提出基因。
活动5【活动】归纳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
(学生)活动6【活动】小结遗传与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遗传与进化(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
2.知道基因工程、遗传载育种方面的作用。
3.举例说明优生的重要性,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
4.知道基因在生物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也存在自然选择,了解进化理论的发展。
重点难点育种与基因工程、遗传病与优生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1.例举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与变异现象2.用达尔文理论解释遗传变异现象。
一、进化理论的发展1.回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自然选择①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界的环境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
③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从基因水平上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断的被修正,但至今还没有任何新的理论能完全取代它。
2.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
举例用综合进化论解释: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
3.二者区别:达尔文是从个体水平来解释生物进化的,而综合进化论则从群体基因频率变化的角度来解释物种进化过程,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在不断地修正和补充。
阅读:人类基因组计划思考:人类基因计划有什么意义及它会带来什么问题?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意义是巨大的:①促进人们从根本上了解各种遗传病、癌症、心血管病及精神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途径②从分子水平揭示发育的遗传程序及其进化③它也将促进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升级。
四、育种和优生:1.育种杂种优势:通过杂交技术获得的物种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叫做杂种优势。
举例:1.我国20世纪5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使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
第5节遗传与进化【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并且能正确表达DNA 的结构模型。
3.通过学习,学生能明白遗传物质是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来完成的。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己及同学身体特征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1.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2.染色体、DNA、基因的概念及相互间关系。
②教学难点:1、DNA的结构。
2、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活动:“考眼力”——配对父与子照片。
思考:父亲和儿子配对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讲授】二、新课教学(一)遗传与变异1、性状概念: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遗传现象: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学生活动:1、请观察自己的具体性状,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班级中与自己所列的性状完全相同的有几个人?分组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所有性状都相同的可能性很小?小组汇报: (归纳结果,引导得出变异的定义)2、变异的现象老师提问:“你有像父母的地方,那你跟父母会完全一样吗?”学生活动:1、讨论自己与父母不同的地方;2、比较同学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归纳。
分析归纳::自然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递给后代。
但是,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
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相貌上总会有些差异。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就叫做变异。
遗传与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课堂练习1老师提问:每一个生物体都有许多性状,这些性状是如何传给后代的?学生讨论。
(二)遗传物质的传递:老师讲述:(1)17世纪时,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性状的缩影,使得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具有双亲的遗传性状。
九年级科学下册1.5 遗传与进化(3)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下册1.5 遗传与进化(3)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下册1.5 遗传与进化(3)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遗传与进化(第3课时)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作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教学准备PPT器材长约10厘米的硬塑方框(或硬纸板)2个,长约0.5米的细铁丝2根,圆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长方形塑料片(代表碱基)若干,长约10厘米的粗铁丝2根,订书机。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复习:1。
什么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这种物质是什么结构?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这种物质是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是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的.3。
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脱氧核苷酸(二)进入新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通过交流达成以下共识:(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互补配对原则两两配对,并且以氢键连接。
(二)制作过程:(1)取一个硬塑方框,在硬塑方框一侧的两端各拴上一条长0.5 m的细铁丝。
(2)将一个剪好的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和一个长方形塑料片(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分别用订书钉连接在一个剪好的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上。
1
《第5节 遗传与进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
念。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
4.投影仪;
5.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
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
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
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
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
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
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
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
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
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3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 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
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
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
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
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
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问学们
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
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