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渗透检测工艺卡及工艺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磁粉检测工艺卡的编制(通用部分)表1承压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注1:被检表面要求:a、清除并打磨焊缝及热影响区。
b、除去漆层,露出金属光泽。
c、打磨掉工件表面与电极接触处的非电导覆盖层。
d、使用干法检测时:清除油污等,工件表面要干净和干燥。
注2:油基载液使用:A、对腐蚀应严加防止的某些铁基合金(如经过加工面某些轴承或轴承套)B、水可能会引起电击的地方。
C、在水中浸泡可能引起氢脆的某些高强度钢;D、油基载液可填写“LPW-3号煤油”。
注3:偏置芯棒法:交流电I=(8~15)D中D=d+2T,每次有效监测区宽度约为4d,重叠10%。
注4:安全防护:A、检测现场应设灭火器,用于防火。
B、检测现场应有良好的通风,C、进容器内检测,要有进罐作业票,使用电器、照明用电应使用安全电压,并要办用电作业票。
打磨等作业要办动火票。
D、容器外设专人监护。
表2承压设备磁粉检测操作要求及主要工艺参数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制(例题)有一低温贮罐,如图所示,基本情况如下:1)设计压力:1.78MPa2)材质:09MnNiDR3)工件规格:φ2800×8000×18(mm)4)介质:丙烯5)设计温度:-45℃6)焊后要求整体热处理、水压试验和气密试验按JB/T4730.4-2005标准对A、B1、B2、C、D五道焊接接头进行磁粉检测,验收级别:Ⅰ级自选条件:CJE交流电磁轭、CXE交叉磁轭、标准试片(A1-15/100、A1-30/100、A1-60/100)、Fe3O4黑磁粉,YC2荧光磁粉,LPW-3号煤油。
编制承压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编号:MT-01产品或工件名称低温储罐材料牌号09MnNiDR规格尺寸φ2800×8000×18mm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A、B1、B2、C、D焊缝及热影响区,100%检测被检表面要求清除并打磨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检测时机热处理后检测设备CXE交流电磁轭CXE交叉磁轭标准试块(片)A1-30/100检测方法荧光、湿法:连续法光线及检测环境黑光福照度≥1000μW/cm2;环境光照度≤20Lx缺陷记录方式采用照相法、录像法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并应用草图记录缺陷标示磁化方法磁轭法交叉磁场法电流种类磁化规范AC提升力≥45N提升力≥118N ,间隙0.5mm磁粉、载液及磁悬液配制浓度YC2荧光磁粉;LPW-3号煤油0.5g/L~2g/L磁悬液施加方法浇法/喷法质量验收标准JB/T4730.4-2005合格级别Ⅰ级磁粉检测质量评级要求1)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2)不允许存在任何线性缺陷磁痕3)圆形缺陷磁痕(评定框35mm×100mm)长径d≤1.5mm,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1个磁化方法示意图:磁化方法附加说明:1)A 焊缝用交叉磁轭磁化2)B1、B2焊缝用交叉磁轭磁化,由上而下行走。
ZJ/CZ 06-06 版号/修改状态1/0着色法渗透检测安全操作规程ZJ/CZ 06-061、范围本操作规程规定了着色法渗透检测实施过程中防火、防中毒等操作安全要点。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采用着色渗透法检测焊缝及零部件时的安全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作业指导书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操作规程。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操作规程。
JB/T 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SY/T 4109-2005 《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ZJ/GC 04-06 《承压设备渗透检测及质量分级工艺规程》ZJ/GC 09-05 《管道及常压储罐焊接接头渗透检测工艺规程》3、工作程序3.1 技术人员在编制渗透检测工艺时,在满足检测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采用无毒或低毒的着色渗透剂配方。
3.2 实施着色法渗透检测人员应为经过培训的PT持证Ⅱ级人员。
实施检测时,应遵循渗透检测工艺卡和相应的通用工艺规程(ZJ/GC04,ZJ/GC09)的规定。
3.3对大批量受检零部件或大面积受检部件进行预清洗时,尽量不采用有机溶剂,可采用洗涤剂或其他擦拭方法。
3.4 用溶剂清洗和施加着色渗透液尽量不采用喷涂,可分别采用蘸液擦涂和刷涂、浇涂等方法。
3.5 检测场地应通风良好,禁止吸烟和动火。
3.6渗透检测实施完毕后,应将受检件擦拭干净。
检测过程中擦拭渗透剂用后的纸、布应收集一起连同用完的渗透剂喷罐,由专人负责作填埋处理。
4、记录ZJ/JL 111 着色渗透检测擦拭废纸废布和废罐处理记录编制:审核:批准:2006-07-18发布2006-07-26实施。
着色渗透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铝壳体焊缝打磨后表面气孔的检验。
对于图纸或协议另外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未规定按本标准执行。
2.编制依据:
本标准主要是依据GB/T19001-2008,7.1.2章节、技术协议、国家标准,并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编制。
3.检验标准:
3.1 焊缝经表面修磨后对表面进行清洗,彻底清洗去除油污及杂
质。
3.2 渗透温度在10℃~50℃,渗透时间不能少于10分钟。
采用
清洗溶剂去除渗透剂。
显像剂均匀喷洒在整个被检表面上,显象时间不少于7分钟。
3.3在白光照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依据JB/T4730.5-2005,
进行评定。
评定标准按Ⅰ级执行。
3.4评定完的产品要进行二次表面清洗。
3.5不合格品及时进行返修并进行二次检验。
4相关质量记录:
4.1《着色检测记录》
4.2《着色检测报告》。
着色渗透检测工艺卡渗透检测工艺细则1. 适用检测范围包括荧光和着色渗透检测1.1渗透检测适用于检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制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用板材、复合板材锻件、管件和焊缝的表面开口缺陷检测。
渗透检测不适用疏松的多孔性材料。
1.2渗透检测通常能确定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但难以确定缺陷的深度。
2.渗透检测人员要求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的近视力和远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3.检测设备、试块3.1常用设备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棉纱、布和面巾纸3.2试块有两种,铝合金试块、镀铬试块3.2.1铝合金试块(A 型对比试块)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a、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b、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剂检测方法作出鉴定。
3.2.2镀烙试块(B型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3.2.3着色渗透检测用的试块不能用于荧光渗透检测,反之亦然。
3.2.4发现试块有阻塞或灵敏度有所下降时,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
3.2.5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后,再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体的密闭容器中存放,或用其他有效方法保存。
4渗透检测基本程序4.1表面准备4.1.1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4.1.2被检工件机加表面粗糙度Ra≤1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验结果。
4.1.3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4.2预清洗检测部位的表面采用棉纱和布进行预清洗,4.3施加渗透剂喷涂:可用静电喷涂装置、喷罐及低压泵等进行。
刷涂:可用刷子、棉纱、布等进行。
浇涂:将渗透剂直接浇在工件被检面上。
浸涂: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
要严格控制渗透时间,在10ºC~50ºC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min。
渗透检测工艺标准1 适用范围1.1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结构件及其他设备的原材料及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1.2本工艺标准与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有抵触时,应以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为准。
2 施工准备2.1 技术准备2.1.1 标准、规范2.1.1.1 JB/T4730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2.1.1.2 JB/T6064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2.1.1.3 JB/T9213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2.1.1.4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2.1.1.5 施工技术文件要求的其他检测标准2.1.2 施工技术文件中有关渗透检测的规定2.1.3 渗透检测方案渗透检测方案一般包含在安装施工方案中。
大型检测项目或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应单独编制渗透检测方案(或包含在无损检测方案中)。
渗透检测方案由PT-Ⅱ级或PT-Ⅲ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师审核,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2.1.4 渗透检测工艺卡渗透检测前应编制渗透检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卡由PT-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师)审核,现场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批准。
2.2 检测作业人员2.2.1 渗透检测工作应由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并取得渗透检测I级或I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检测人员担任。
2.2.2 Ⅰ级人员应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渗透检测操作和记录。
Ⅱ级或Ⅲ级人员有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签发检测报告。
2.2.3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2.2.4 检测人员的配备每个台班应配备PT-Ⅱ级或PT-Ⅲ级人员两名,辅助人员或PT-Ⅰ级人员一名。
2.3 检测设备与器材2.3.1 渗透探伤剂由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组成。
一般情况使用喷罐式渗透检测剂。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目的为规范渗透检测工作,明确各有关责任人的职责,保证检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2范围2.本1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
本规程依据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制品在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满足《容规》和的要求。
本规程采用一《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一湿式显像剂》的着色渗透检测方法,使用的温度范围为3-50℃,当工件温度超出上述范围时,应作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写。
3职责3.检1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从事压力容器检测必须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的资格证书。
3.检2测人员必须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3.检3测操作人员对检测结果和检测部位的正确性负责。
4要求5.材1料和工具4.1渗.透1检测剂5.1.渗1透.检1测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注:同一检测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4.1.渗1透.检2测剂的鉴定生产厂应对每批渗透检测剂的灵敏度和主要性能进行检验,不合格品不能出厂。
进入本所的检测剂应低温避光处存放,并经对比试验合格方可使用。
对镍基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的合格证明;对奥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1%的证明。
4.1对.比2试块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和确定检测工艺参数,选用两种对比试块。
铝合金对比试块(见图):主要用于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的优劣。
4.1.对2比.试2块的清洗和保存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例1:1)的密封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4.1其.它3材料加工4.1.不3锈.钢1刷子:对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或钛及钛合金检测,清理金属表面时需用不锈钢刷子。
堆焊层表面着色渗透探伤工艺规程1 适用范围本工艺规程规定了采用着色渗透检测方法检测堆焊层表面开口型缺陷的方法及显示的验收水平。
检测对象为规格Ф89X12+3mm,材质X65+316L的复合管管端堆焊层表面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2.1 ISO 12095 《承压用途的无缝和焊接钢管—液体渗透检验》2.2 GJB2367A-2005 《渗透检验》2.3 JB/T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验用材料》2.4 JB/T9213 《渗透探伤用材料》2.5 API 5LD :1998 《内覆或衬里耐腐蚀合金复合钢管规范》3. 采用类别渗透剂:Ⅱ类—着色渗透剂去除方法:C法—溶剂去除法显像剂:e型—非水湿显像剂4 一般要求4.1 人员: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具备渗透探伤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并取得权威部门认可的Ⅰ级及其以上本专业资格证书。
签发报告者应获得权威部门认可的Ⅱ级及其以上本专业资格证书。
工作认真责任,责任心强。
4.2 试块应配备B型不锈钢镀铬标准试块,用以对渗透系统灵敏度检测和检测操作正确的验证。
灵敏度须保证2级及以上。
4.3 环境:探伤工作场地应光线适度,便于观察。
不得有影响检验人员可靠观察的因素。
4.4 堆焊层表面:不应有氧化皮、锈蚀、油污、焊接飞溅、油漆等任何影响探伤结果的外来物。
必要时可用砂纸或局部打磨来改善表面状况。
4.5 安全要求罐装渗透剂属易燃、易爆、微毒的化学材料,应注意防护。
5.检验用材料5.1 材料:检验用渗透材料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组成。
购买时必须有供货方的产品合格证明。
必须在有效期范围之内。
5.2 目视检测材料的性能:当发现渗透剂有明显的浑浊或沉淀物,色泽明显变化时;清洗剂有沉淀物,洗涤性能下降,粘度上升时;显像剂粒子凝聚,显像能力下降时,该渗透材料不得继续使用。
5.3 试块校验:每月必须用B型不锈钢镀铬标准试块校验一次,目的是校验操作过程是否按工艺规程执行及操作正确与否,和检验渗透材料的性能。
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第一篇: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1.适用范围1.1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焊接接头及其零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
1.2 工件焊接方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
1.3 渗透检测可发现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以及其他受检部位表面开口性裂纹气孔和其他表面开口性缺陷。
2.参考标准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二、人员具有无损检测人员渗透1.2.3级(结果评定需有2级或3级)资格。
三、渗透检测系统1.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由清洗剂、渗透剂、显像剂组成。
但对同一工件检测时,不同类型的渗透探伤剂不得混用。
储存时间超过一年的渗透剂,使用前应用灵敏度试块进行对比试验,以确定渗透、显像时间。
清洗剂:HD-EX(可变)渗透剂:HD-RS(可变)显像剂:HD-EV(可变)2.灵敏度试块:镀铬试块、铝合金对比试块。
试块用后应清洗干净,储存在丙酮溶液中。
四、工艺参数与检测要求1.工艺参数(1)检测方法:ⅡC-d;(2)渗透剂施加方法:采用喷涂法,当渗透温度为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10min;超出渗透温度都应适当延长渗透时间,若小于1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20min;大于50℃时应保持所探伤工件表面的湿润时间至少为15min;(3)清洗方法:擦洗、水冲洗均可;(水冲洗则须用实体水柱冲洗,水冲洗的压力应低于0.2Mpa,水温应低于40℃)(4)显像剂施加方法:采用喷涂法,显像时间不应少于7min; 2.检验标准和验收标准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另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执行验收标准。
3.灵敏度校验将镀铬试块与工件一起进行探伤操作,若试块上三处辐射状裂纹都能清晰显示,则认为系统灵敏度合格。
否则与试块一起探伤的工件应重新进行探伤。
五、检测顺序1.表面准备(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铁屑、毛刺及各种有可能影响渗透的保护层;(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2.预清洗用清洗剂把被检部位表面的油渍和污垢彻底清除。
渗透检测记录填写规则XXXXXX渗透检测记录委托编号:记录编号:工艺卡编号: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件名称工件编号工件材质工件规格焊接方法表面状态检测时机坡口型式热处理状态(1)黑光灯型号(2)黑光灯编号(3)检测方法(4)预清洗方法(5)灵敏度试块(6)渗透剂型号(7)清洗剂型号(8)乳化剂型号(9)渗透剂施加方法(10)去除方法(11)乳化剂施加方法(12)min 渗透时间/温度(13)℃/ min 干燥方法(14)乳化时间(15)min 显像剂型号(16)干燥温度/时间(17)℃/ min光照度(18)显像剂施加方法(19)显像时间(20) min观察时间(21) 检测标准(22) 观察方法(23) 后清洗方法(24)灵敏度等级(25) 检测比例(26) 合格级别(27)序号部位编号缺陷性质缺陷位置/尺寸评定级别备注1 (28) (29) (30) (31) (32) 23456记录人:级别:PT-级检测人:级别:PT-级日期:(1)填写被检工件的热处理状态,如:退火、正火、调质等;(2)采用荧光法检测时,填写所用黑光灯的型号;(3)采用荧光法检测时,填写所用黑光灯的设备编号;(4)填写“水洗型荧光法”、“水洗型着色法”、“溶剂去除型着色法”或“后乳化型着色法”等;(5)填写“溶剂清洗”或“洗涤剂清洗”等;(6)填写使用的“镀铬试块”或“B型试块”;(7)填写所用渗透剂的型号;(8)填写所用清洗剂的型号;(9)填写所用乳化剂的型号;(10)填写施加渗透剂所采用的方法,如:喷涂、刷涂、浇涂、浸涂等;(11)填写去除多余渗透剂的方法,如:擦拭、水冲洗等;(12)填写施加渗透剂所采用的方法,如:喷涂、浇涂、浸涂等;(13)填写渗透时间和渗透温度,应为某一确切值;(14)填写施加显像剂之前的干燥方法,如:热风干燥、自然干燥等;(15)填写乳化剂在被检表面的滞留时间;(16)填写显像剂的型号;(17)填写干燥的最高温度和实际时间;(18)填写检测观察时,工件表面的白光照度值;(19)填写显像剂的施加方法,如喷洒、刷涂等;(20)填写显像的实际时间;(21)填写开始观察到结束观察之间的时间;(22)填写检测满足标准的标准号,如:JB/T 4730.5-2005;(23)填写“目视”或“5倍放大镜”等;(24)填写显像结束后对工件表面的清洗方法,如:水冲洗、溶剂冲洗等;(25)填写实际的灵敏度等级,如:1级、2级、3级等;(26)填写实际检测数量与总数量的百分比;(27)填写验收的级别;(28)填写焊缝或零件的编号;(29)填写磁化显示缺陷的性质,如:裂纹、白点、线性、圆形或横向等;(30)填写缺陷所处的具体位置及缺陷的尺寸大小;(31)填写最终评定的质量等级;(32)填写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着色渗透探伤工艺规程1 适用范围1.1 本规程规定了各种材料着色渗透探伤的一般方法和检测工艺。
1.2 本规程适用于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及军工产品使用的各种材料的着色渗透探伤。
1.3 本规程不适用于陆用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的各种材料的着色渗透探伤。
2 引用标准JB/T6064-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ZBJ04005-87 渗透探伤方法ZBJ04003-87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方法JISG2343-78 渗透探伤试验方法及缺陷指示花纹的等级分类AWS D1.1-2001美国焊接协会无损检验标准3 探伤人员3.1 从事着色渗透探伤人员的视力,校正后应不低于1.0,并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3.2 从事着色渗透探伤人员应具有国内外各个船级社互相认可的n级以上资格证书。
3.3 从事着色渗透探伤人员应了解各种材料性能和现场工作状况。
4 着色渗透探伤剂4.1 探伤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一般使用溶剂去除型或水洗型喷罐式。
4.2 使用的着色渗透探伤剂应是技术监督检验鉴定认可的配套产品。
4.3 探测同一产品部件,必须使用同一厂家同一个型号系列配套的着色渗透探伤剂。
不允许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的探伤剂混合使用。
4.4 着色渗透探伤剂必须具备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氧化作用、对人体无伤害。
并符合ZBJ04003—87《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方法》的规定。
4.5 检测镍基合金、奥氏体钢、钛合金、铝合金及铜合金材料时,着色渗透探伤剂中的氯、氟和硫的含量不得超过规定要求。
5 对比试块5.1 对比试块应符合JB/T6064—92《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的规定。
5.2 对比试块主要用于验证探伤工艺方法和着色渗透探伤剂性能及灵敏度等综合性能。
5.3 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全面清洗.通常用丙酮和乙醚仔细擦洗,然后放入盛有丙酮和无水酒精混合液(比例为1:1)的密闭容器中浸泡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6 着色渗透探伤方法一般应采用水洗型和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探伤方法,即湿式探伤法。
着色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焊缝渗透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本章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零部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着色渗透检测。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
适用于本公司壁厚T≥2mm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渗透检验检测技术。
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1.1渗透检测人员1.1.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1.1.2检测人员的未经骄正或经骄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每年应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1.1.3渗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者应配带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
1.2渗透材料和工具1.2.1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
对同一处检测工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1.2.2镀铬试块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1.2.3试块的清洗和保存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的清洗。
清洗后,在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体(体积混合比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有效方法保存。
1.3渗透检测方法分类和选用渗透检测方法选用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 代号ⅡC-d。
1.4被检表面的准备1.4.1被检测区域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护层。
1.4.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的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至少25mm。
1.5 检测时机: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在焊后进行;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至少24小时后进行。
1.6渗透检测基本程序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①.预清洗、②.施加渗透剂、③.去除多余的渗透剂、④.干燥、⑤. 施加显像剂、⑥.观察于评定。
1.7渗透检测操作方法1.7.1预清洗:用清洗剂去除被检区表面的污垢、灰尘等干扰渗透的杂物。
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2 合用 X 围3 引用标准4 检测准备4.1 工艺准备4.2 检测作业人员4.3 检测设备与器材4.4 作业条件5 检测实施5.1 检测控制流程图5.2 工艺参数5.3 检测操作5.4 缺陷评定5.5 例外情况的处理方法6 质量检查6.1 质量检查要求和方法6.2 质量检验标准6.3 质量控制点6.4 质量记录6.5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7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主要是为了检出检验非铁磁性材料与其焊缝表面的开口缺陷,以与对缺陷的大小、性质进行等级评定而编制。
为了规 X 渗透检测工作,保证渗透检测的工作质量,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1 本作业指导书包括开口性缺陷的检测与渗透探伤中着色剂的去除方法与缺陷指示的分级。
2.2 本作业指导书包含材料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液体渗透检测。
〔铁磁性和非铁磁性材料〕2.3 本作业指导书合用于非多孔性材料的船舶、管道、结构件与其他设备的原材料与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2.3 本作业指导书与有关标准、规 X、施工技术文件有抵触时,应以有关标准、规 X、施工技术文件为准。
4730-2005.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渗透检测〕/T 6062-2022 《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T 9218-2022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202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规 X》4.1.1 渗透检测方案大型检测项目或者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以与本工艺规程未包括的渗透检测项目应单独编制渗透检测方案〔或者包含在无损检测方案中〕。
渗透检测方案由 PT- Ⅱ级以上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程师审核,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4.1.2 渗透检测工艺卡渗透检测前应编制渗透检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卡由PT- 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程师审核,现场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批准。
4.2 检测作业人员4.2.1 从事渗透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有关部门或者与之相等的检测机构规定的按NDT 人员资格认证的程序认可的人员。
渗透探伤检验作业指导书目录1 总则2 检验人员3 作业程序、方法及工艺要求4 缺陷质量分级5 安全技术措施6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7 附录1 总则1.1 概述本指导书中的渗透探伤方法是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探伤方法。
编制目的:明确这种渗透探伤的整个过程及各方面要求,保证工作质量。
本指导书适用于电力建设中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它非多孔性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 编制依据1.2.1 《??MW工程2#机组金属检验施工组织设计》1.2.2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DL/T869-2004(以下简称《焊规》)1.3.3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劳部发<1996>276号1.3.4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号1.2.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JB/T4730.5-2005(以下简称JB/T4730.5)1.3.6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部分)》 DL5009.1-20022 检验人员2.1 凡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渗透检测人员,都必须经技术培训,掌握了解必要的设计、材料、制造、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并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文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经过考核取得渗透检测技术资格。
2.2 无损检测人员按技术等级分为高、中、初级。
取得渗透检测方法各技术等级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技术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2.3 凡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渗透检测的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和远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
不能有色盲、色弱。
3 作业程序、方法及工艺要求3.1 准备工作3.1.1 技术准备3.1.1.1 根据《金属试验委托单》了解被检工件情况,包括材料、规格等。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0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为保证渗透检测的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适用范围1.2.1本规程适用于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2.2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设备及其零部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等级评定;1.2.3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探伤检测(如铸铁、铸铝等材料);2.0编制依据2.1本程序依据JB/T4730.5-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制;2.2本程序参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的《渗透检测》编制。
3.0检测设备和器材3.1 JB/T4730-2005.5 B型标准试块如下图;图1:B型标准试块3.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清洗剂;3.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渗透剂;3.5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显像剂;3.6 分析纯级丙酮;3.7 计时器;3.8白光光源;4.0 工件表面准备4.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保护层;4.2 被检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Ra≤ 12.5μ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4.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即被检表面清理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5. 0操作步骤见下图5.1工件表面预清洗:在进行过表面清理之后,还要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清洗溶剂、水份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时不被污染。
5.2 施加渗透剂:5.2.1采用喷涂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5.2.2喷涂时,喷嘴距受检表面20~30mm;5.2.3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10min,如果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对操作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并对操作工艺方法加以修正;5.2.4在整个渗透时间内,应保证渗透剂必须润湿全部受检表面。
5.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应对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进行清除。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1.1 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 本工艺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快干式显像的渗透检测方法。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
当工件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应作对比试验,工艺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本工艺参照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和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制订。
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2.1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渗透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渗透检测工作。
2.2 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并每年检查一次。
2.3检测报告由具有超声波Ⅱ或Ⅲ级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和签发。
2.4 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2检测程序3.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3.2 受检部位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开据《无损检测指令单》。
3.3 检测人员按指令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按实际情况编制《探伤工艺卡》。
3.4 现场检测人员按本工艺规程和《探伤工艺卡》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检测。
3.5 根据检测结果和指令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
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等。
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同时对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3.6 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3.7在检测过程中Ⅱ或Ⅲ级人员应在现场,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渗透Ⅱ或Ⅲ级人员出据《渗透检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
3渗透检测剂4.1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压力喷罐式,主要包括清洗剂、渗透剂和显像剂。
4.2 渗透检测剂应存放在阴暗通风处,防止变质失效。
4.3 渗透检测剂在使用前应用铝合金标准试块试验其有效性。
4试块5.1 对比试块采用A型铝合金标准试块。
着色渗透检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细则
1. 适用检测范围
包括荧光和着色渗透检测
1.1渗透检测适用于检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制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用板材、复合板材锻件、管件和焊缝的表面开口缺陷检测。
渗透检测不适用疏松的多孔性材料。
1.2渗透检测通常能确定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但难以确定缺陷的深度。
2.渗透检测人员要求
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的近视力和远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检测设备、试块
3.1常用设备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棉纱、布和面巾纸
3.2试块有两种,铝合金试块、镀铬试块
3.2.1铝合金试块(A 型对比试块)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a、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
b、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剂检测方法作出鉴定。
3.2.2镀烙试块(B型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3.2.3着色渗透检测用的试块不能用于荧光渗透检测,反之亦然。
3.2.4发现试块有阻塞或灵敏度有所下降时,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
3.2.5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后,再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体的密闭容器中存放,或用其他有效方法保存。
4渗透检测基本程序
4.1表面准备
4.1.1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4.1.2被检工件机加表面粗糙度Ra≤1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验结果。
4.1.3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4.2预清洗
检测部位的表面采用棉纱和布进行预清洗,
4.3施加渗透剂
喷涂:可用静电喷涂装置、喷罐及低压泵等进行。
刷涂:可用刷子、棉纱、布等进行。
浇涂:将渗透剂直接浇在工件被检面上。
浸涂: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
要严格控制渗透时间,在10ºC~50ºC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min。
4.4去除多余的渗透剂
在清洗工件被检表面以去除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去除而使检测质量下降,清洗时防止过清洗。
4.5施加显像剂
喷涂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mm~400mm ,喷涂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Cº~40Cº,显像时间一般不应少于7min。
4.6观察
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min~60min内进行,辨认细小显示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必要时应重新进行处理和渗透检测。
4.7后清洗
工件检测完毕应进行后清洗,以去除工件材料有害的残留物。
4.8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记录
4.8.1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
4.8.2小于0.5mm的显示不记,除确认显示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任何显示均做为缺陷处理。
4.8.3缺陷显示在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30º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4.8.4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显示,按圆型缺陷处理。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线性显示在同一条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显示之和加间距。
4.8.5缺陷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照相、录像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记录,同时应用草图进行标示。
4.9质量分级
4.9.1不允许任何裂纹和白点,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4.9.2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按下表
4.9.3其他部件的质量分级评定按下表
4.10渗透检测报告
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委托单位;
B被检工件:名称、编号、规格、材质、坡口型式、焊接方法和热处理状况;
C检测设备:渗透检测剂名称和牌号;
D检测规范:检测比例、检测灵敏度效验及试块名称,预清洗方法、渗透剂施加方法、去除方法、显像剂施加方法、观察方法和后清洗方法,渗透温度、渗透时间、显像时间:
E渗透显示记录及工件草图(或示意图)
F测结果及分级、检测标准名称和验收等级;
G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其技术资格;
L检测日期,报告和资料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