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1. 适用范围1.1本规程规定了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等级评定。
适用于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本规程规定了在渗透检测过程中,为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工件的检测比例、检测部位、质量验收等级应按设计技术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确定,并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2. 引用标准、法规本规程以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细则GB/T16507-2013 水管锅炉GB/T16508-2013 锅壳锅炉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名词术语3.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3.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3.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3.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4.检测人员资格4.1检测人员应按照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进行考核,取得PT资格证书,方能承担检测工作,无证人员只可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辅助工作。
不同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2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1.1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本工艺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快干式显像的渗透检测方法。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
当工件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应作对比试验,工艺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3本工艺参照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和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制订。
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2.1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渗透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渗透检测工作。
2.2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并每年检查一次。
2.3检测报告由具有超声波Ⅱ或Ⅲ级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和签发。
2.4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2检测程序3.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3.2受检部位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开据《无损检测指令单》。
3.3检测人员按指令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按实际情况编制《探伤工艺卡》。
3.4现场检测人员按本工艺规程和《探伤工艺卡》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检测。
3.5根据检测结果和指令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
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等。
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同时对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3.6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3.7在检测过程中Ⅱ或Ⅲ级人员应在现场,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渗透Ⅱ或Ⅲ级人员出据《渗透检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
3渗透检测剂4.1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压力喷罐式,主要包括清洗剂、渗透剂和显像剂。
4.2渗透检测剂应存放在阴暗通风处,防止变质失效。
4.3渗透检测剂在使用前应用铝合金标准试块试验其有效性。
4试块5.1对比试块采用A型铝合金标准试块。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Q/HS R.Z.14-2010)1、主题内容、适用范围及引用标准1.1 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
1.2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满足《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和GB150-2011标准的要求。
1.3本规程采用DPT-5着色渗透检测方法,适用的温度范围为3~50℃,当工件温度低于3℃时,应作对比实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4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写。
1.5 引用标准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GB/T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GB/T5616 《常规无损检测应用导则》GB/T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JB/T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JB/T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9216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2、检测人员2.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资格证书。
2.2 检测人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1989的规定。
3、材料和工具Ⅰ、Ⅱ级人员按下列条件和工艺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
3.1 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象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3.2 对比试块3.2.1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及操作工艺,其类型如下:a.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b.镀铬试块(B型试块)。
3.2.2对比试块的清洗和保存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为: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表面渗透探伤的人员资格、一般要求、器材要求、探伤操作、后处理、质量评定、安全及资料存档等要求。
本通用工艺适用于承压设备表面的缺陷检查,也适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查。
2 引用标准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3 渗透检测人员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渗透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小数记录值为,不得有色盲。
4 一般要求探伤前应预先考虑到被检物表面可能产生缺陷的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材质、数量、规格、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及焊接方法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承压设备和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及其它部件检验前应对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渗透探伤检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至少24小时后才能进行渗透探伤。
对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5 使用器材的要求渗透探伤液5.1.1 必须符合检测要求。
5.1.2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5.1.3 当确认使用某种渗透探伤液后,至少应确定以下内容:5.1.3.1 渗透探伤液(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的牌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5.1.3.2 生产厂家。
1总则本规程规定了溶剂去除形渗透检测的人员、设备、工艺、质量分级。
适用与非多孔性材料及其制品的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渗透检测。
2 引用标准GB150 压力容器GB151 管壳式换热器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检测人员3.1 检测人员必须有相应的资格证。
3.2 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视力和远视力不低于5.0。
每年检查一次且不得有色盲。
4 检测器材4.1 常用的渗透剂有DPT—5型和HD—型两种。
渗透剂应具有合格证,且硫、氯、氟的含量应满足要求。
4.2 使用镀铬试块(B型试块)5检测面的制备焊接接头表面应清除飞溅、氧化皮、焊瘤等。
6 检测时机6.1 焊接接头应在焊接完工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h进行。
6.2 紧固件和锻件应在最终热处理后进行。
7 检测技术7.1 渗透检测方法分类与标记本单位一般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
标记为ⅡC—d。
7.2 灵敏度等级确定7.2.1 渗透检测灵敏度分3级:1级—低灵敏度;2级—中灵敏度;3级—高灵敏度。
7.2.2 不同灵敏度等级在镀铬试块上显示的裂纹区位数按表1的规定。
表1灵敏度等级7.3 检测程序7.3.1 预清洗除去检测面的污垢、灰尘等,以免影响检测质量。
预清洗一般采用清洗剂,也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
7.3.2 渗透渗透剂采用喷涂法施加,在10℃—50℃的温度下,保持检测面渗透剂湿润状态不少于10min。
一般在2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10min,当温度低时,应增加渗透时间。
具体由检测人员确定。
7.3.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3.1 用清洗剂去除。
在应先用干燥、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到除去大部分渗透剂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布或纸进行擦拭,以除去表面多余的全部渗透剂。
7.3.3.2 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测面上冲洗。
不得往复擦拭。
NB/T47013-2015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目的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工作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方法,更好地促进检测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适用性,特制订此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3 编制依据本规程的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3.1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3.2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3.3 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4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程3.5 JB/T 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3.6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7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4 职责4.1 质量技术部(或项目部)负责操作指导书编制,操作人员负责检测实施、记录、报告编发;4.2 检测责任师负责操作指导书、记录、报告审核,并对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4.3 质量技术部负责质量监督管理。
5 一般要求5.1 检测人员5.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检测资格证。
5.1.2 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初)级、Ⅱ(中)级和Ⅲ(高)级。
5.1.3 取得渗透检测不同资格的人员,按下述规定从事相应工作。
5.1.4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 检测工艺文件5.2.1 工艺规程表1列出了规程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和要求,当相关因素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表1 规程的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5.2.2 工艺规程验证采用规程规定的渗透剂材料、检测工艺、镀铬试块对工艺正确性进行验证,并编发报告。
1 目的本工作程序用于xxxxxxxx有限公司承担渗透检测工作过程中,指导渗透检测工作。
2 适用范围2.1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所承担的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等级评定。
并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的焊缝、坡口及其零部件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方法和缺陷评定。
2.2 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
2.3 本规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IIC-d)、水洗型着色法(IIA-d)和溶剂去除型荧光法(I C-d)、水洗型荧光法(I A-d),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
若被检工件的温度超出此范围,则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4 渗透检测操作指导书是本规程的补充,由II级以上人员按本规程和检验合同进行编写。
3 编制依据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在用压力容器检测规程》GB150 《钢制压力容器》TSG R0004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通用要求》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渗透检测》DL/T869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438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4 检测人员4.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进行考核, 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方能承担与其资格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4.2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压力设备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表面开孔缺陷的检测。
1.1渗透检测人员1.1.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1.1.2检测人员的未经骄正或经骄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每年应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1.1.3渗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人员应戴手套、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
1.2渗透材料和工具1.2.1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
对同一处检测工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1.2.2镀铬试块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1.2.3试块的清洗和保存用丙酮彻底清洁试块。
清洗后,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乙醇混合液(体积混合比1:1)的封闭容器中,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保存。
1.3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渗透检测方法选用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代号ⅱc-d。
1.4被检表面的准备1.4.1试验区域的表面应无影响渗透试验的锈迹、氧化皮、焊接飞溅物、铁屑、毛刺和保护层。
1.4.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的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至少25mm。
1.5检测时机: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后进行;具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后至少24小时进行试验。
1.6渗透检测的基本程序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①.预清洗、②.施加渗透剂、③.去除多余的渗透剂、④.干燥、⑤.施加显像剂、⑥.观察于评定。
1.7渗透检测操作方法1.7.1预清洗:用清洗剂清除受检区域表面的污垢、灰尘和其他妨碍渗透的杂物。
1.7.2渗透剂的应用通过喷涂方法施加渗透剂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被检表面湿润状态。
1.7.3渗透时间及温度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一般为≥ 10分钟。
1.7.4去除多余的渗透剂用干净抹布将多余的渗透剂擦掉,将少许清洗剂喷在抹布上依次擦试,不得往复擦试。
1.应用范围:用来检测诸如:裂纹、分层、折迭、气孔、和未融合这些在待检材料表面开口的不连续性。
主要用于金属材料,但是也可以用于其他材料上执行,只要它们与测试介质不起化学反应并且是非多孔性的。
这类材料例如:铸件、锻件、焊接件、陶制品等。
2.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应按照EN473或合同双方认可的系统对人员作出资格认证,并经相应的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色弱。
3.设备的要求3.1 渗透检测的设备应满足检测缺陷的类型和灵敏度要求。
3.2检测前考虑到被检物表面上可能出现的缺陷种类、大小,表面粗糙度,数量,尺寸,检测剂的性质,检测灵敏度,现场的水、电等。
4.方法的选择4.1对于表面的光洁且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宜采用后乳化型着色法或后乳化型荧光法,也可采用溶剂去除型荧光法4.2对于表面粗糙且检测灵敏度要求低的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4.3无水源,电源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4.4对于批量大的检测,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4.5对于大工件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溶剂去除型荧光法5.检测时机除非另有规定,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成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后24h后进行渗透检测。
6.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如下:6.1准备和预清洗6.2施加渗透液6.3 清洗多余的渗透液6.4施加显像剂6.5观察评定6.6记录6.7显示痕迹及后处理。
7.渗透检测7.1 准备和预清洗7.1.1表面准备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及各种防护层。
7.1.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应≤6.3μm,非机加工表面Ra值应≤12.5μm,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7.1.3检测范围包括焊缝和焊缝两端各15mm的母材或热影响区的宽度。
7.1.4预清洗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因此在进行表面清洗之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面的油垢。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NB T470131 适用范围1.1 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1.2 本部分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 一般要求3.1 渗透检测人员3.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检测设备和器材3.2.1 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a) 在每一批新的合格散装渗透剂中应取出5OOmL贮藏在玻璃容器中保存起来,作为校验基准;b) 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并应保持相对密度不变;c) 散装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
校验方法是将l0mL待校验的渗透剂和基准渗透剂分别注人到盛有90mL无色煤油或其他惰性溶剂的量筒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两种试剂分别放在比色计纳式试管中进行颜色浓度的比较,如果被校验的渗透剂与基准渗透剂的颜色浓度差超过20%时,应为不合格;d) 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应予以报废;e) 各种渗透剂用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以报废;f) 荧光渗透剂的荧光亮度不得低于基准渗透剂荧光亮度的75%。
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0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为保证渗透检测的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适用范围1.2.1本规程适用于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2.2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设备及其零部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等级评定;1.2.3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探伤检测(如铸铁、铸铝等材料);2.0编制依据2.1本程序依据JB/T4730.5-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制;2.2本程序参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的《渗透检测》编制。
3.0检测设备和器材3.1 JB/T4730-2005.5 B型标准试块如下图;图1:B型标准试块3.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清洗剂;3.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渗透剂;3.5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显像剂;3.6 分析纯级丙酮;3.7 计时器;3.8白光光源;4.0 工件表面准备4.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保护层;4.2 被检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Ra≤ 12.5μ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4.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即被检表面清理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5. 0操作步骤见下图5.1工件表面预清洗:在进行过表面清理之后,还要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清洗溶剂、水份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时不被污染。
5.2 施加渗透剂:5.2.1采用喷涂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5.2.2喷涂时,喷嘴距受检表面20~30mm;5.2.3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10min,如果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对操作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并对操作工艺方法加以修正;5.2.4在整个渗透时间内,应保证渗透剂必须润湿全部受检表面。
5.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应对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进行清除。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本工艺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快干式显像的渗透检测方法。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
当工件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应作对比试验,工艺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本工艺参照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和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制订。
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渗透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渗透检测工作。
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并每年检查一次。
检测报告由具有超声波Ⅱ或Ⅲ级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和签发。
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2检测程序
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受检部位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开据《无损检测指令单》。
检测人员按指令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按实际情况编制《探伤工艺卡》。
现场检测人员按本工艺规程和《探伤工艺卡》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和指令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
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等。
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同时对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在检测过程中Ⅱ或Ⅲ级人员应在现场,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渗透Ⅱ或Ⅲ级人员出据《渗透检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
3渗透检测剂
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压力喷罐式,主要包括清洗剂、渗透剂和显像剂。
渗透检测剂应存放在阴暗通风处,防止变质失效。
渗透检测剂在使用前应用铝合金标准试块试验其有效性。
4试块
对比试块采用A型铝合金标准试块。
对比试块主要作用
1)确定检测工艺规范: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检测工艺规范,作出鉴定,以确定最佳检测工艺。
2)鉴别检测剂的性能: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检测剂能否满足使用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
灵敏度试块使用标准不锈钢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操作系统渗透检测灵敏度。
试块在使用过程中不得敲击、摔打和碰撞。
对比试块在使用后应彻底清洗。
清洗时,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为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6 辅助材料
抹布:清除多余渗透剂的抹布采用干净的棉布、无水棉纱或吸水纸等。
照明:如果自然光线不足,可用白炽灯或其它照明用具使被检部位的可见光照度不少于500lx。
7表面准备
工件表面为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及各种防护层。
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为;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Ra值为;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件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8具体操作
预清洗
用清洗剂对工作件表面进行清洗,清洗表面的污垢。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水分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之前不被污染。
施加渗透剂
8.2.1 采用喷涂法对工件施加渗透剂。
施加时,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
8.2.2 渗透时间及温度
在15~50℃(JB/T4730)或10~50℃(SY/T4109)的温度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min。
清洗
8.3.1 用清洗剂进行清洗。
除特别难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
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多余渗透剂全部清除。
但必须注意不能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冲冼。
清洗后,应进行自然干燥,不得加热干燥。
8.3.2 在清洗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
施加显像剂
8.4.1 采用喷罐喷复盖整个被检表面,形成均匀的薄膜。
显像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均匀。
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
8.4.2 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工件表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
8.4.3 显像时间为不得少于7min,一般为10min。
观察
8.5.1 观察显示迹痕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30min内进行。
8.5.2 观察表面可见照亮度大于500lx的条件下进行。
8.5.3 当出现显示迹痕时,必须确定迹痕是真缺陷还是假缺陷。
必要时可应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或进行复检。
复检
8.6.1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检:
a)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它需要时;
b)发现检测剂失效或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
c)对显示迹痕不能准确判断;
d)经返修后的部位。
8.6.2 当决定进行复检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前次检测时所留下的痕迹。
必要时,应用有机溶剂进行浸泡。
当确认清洗干净后,按上面程序进行复检。
后处理
如果显像膜干扰后序加工或图样要求去除时,可采用清洗剂或抹布去除。
非标准温度的检测方法
当检测需在15~50℃(JB/T4730)或10~50℃(SY/T4109)温度范围内进行时,必须使用铝合金对比试块,对检测方法进行鉴定后,方可进行检测。
8.8.1 温度低于15℃(JB/T4730)或10℃(SY/T4109)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
在试块和所使用材料都降到预定温度后,将准备的低温检测方法用于B区。
然后把试块加热到15~50℃(JB/T4730)或10~50℃(SY/T4109)之间,在A 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A、B区的裂纹显示迹痕。
如果显示迹痕基本上相同,则认为准备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8.8.2温度高于50℃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
如果准备采用的检测温度高于50℃,则将试块加温至这一温度,在B区进行检测。
然后把试块冷却到15~50℃(JB/T4730)或10~50℃(SY/T4109)之间,在A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A、B区的裂纹显示迹痕。
如果显示迹痕基本上相同,则认为准备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9缺陷显示迹痕分类
除确认显示迹痕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它任何大于或等于0.5mm的显示迹痕均应作为缺陷显示迹痕处理。
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迹痕,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显示迹痕,按圆形缺陷处理。
缺陷显示迹痕的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焊缝中心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º时,作为横向缺陷处理,其它按纵向缺陷处理。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显示迹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或等于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显示迹痕长度之和加间距。
10 缺陷等级评定(JB/T4730)
下列缺陷不允许存在:
a)任何裂纹和白点;
b)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c)焊缝及紧固件上任何长度大于的线性缺陷显示;
d)锻件上任何长度大于2mm的线性缺陷显示;
e)单个尺寸大于或等于4mm的圆形缺陷显示。
11缺陷等级评定(SY/T4109)
储罐及管道渗透检测的评定级别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储罐受检表面存在下列任一相关显示则为不合格:
(1)任何裂纹显示;
(2)链状圆形显示;
(3)在150×25mm评定区域内缺陷显示迹痕长度的总和大于9mm或线性缺陷迹痕长度的总和大于6mm。
(4)单个缺陷迹痕显示尺寸超过下表的规定:
当板厚小于或等于10mm时,单个圆形显示尺寸大于相邻较薄板板厚的1/2则不合格。
管道受检表面存在下列任一相关显示则为不合格:
(1)任何裂纹显示;
(2)链状圆形显示;
(3)任何长度大于的线性缺陷显示;
(4)单个圆形显示尺寸大于相邻较薄管管壁厚度的1/2;
(5)工作压力小于或等于的管道,单个圆形显示大于5mm或在150×25mm 评定区域内缺陷迹痕长度的总和大于12mm或线性缺陷迹痕长度的总和大于9mm;
(6)工作压力大于的管道,单个圆形显示大于4mm或在150×25mm评定区域内缺陷迹痕长度的总和大于9mm或线性缺陷迹痕长度的总和大于6mm。
12 检测资料
检测资料(包括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等)应归档保存,保存期不少于7年。
编制:刘觉非审核:贾涛批准:薛正林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