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 格式:ppt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7
【教学要求】1.熟悉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诊合参的原则。
2.熟悉察五色、视精明的要领;掌握观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的意义;了解察四时脉象,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3.掌握平息调脉法,熟悉“闰以太息”的含义。
4.熟悉虚里诊的诊察内容及意义。
5.熟悉“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6.熟悉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及真脏脉和胃气脉的区别。
7.了解寸口脉与尺肤脉的合参;水肿、黄疸;胃疸病的临床特点。
8.掌握“四难”、“四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五实”、“五虚”的概念、转机及临床意义。
9.了解五脏之色的诊断。
10.熟悉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1.了解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12.了解医者诊病易犯的“五过”,以及必须遵循的“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13.了解“脱精”、“失营”的机理。
14.了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15.了解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教学内容】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2.四诊合参,决死生之分的纲领。
3.脉象主病:视精明,察五色的善恶;察五脏得守失守;察形之盛衰以知五脏得强失强。
4.脉应四时。
5.尺肤诊的部位,脏腑的分布,诊断的意义。
6.平息调脉的意义。
7.四季的平、病、死脉。
8.虚里诊及其临床意义。
9.尺肤诊与脉诊合参;水肿、黄疸、妊娠的脉象。
10.“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11.胃气脉和真脏脉。
12.“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13.五实证、五虚证及其转机的临床意义。
14.五脏之色的诊断。
15.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6.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17.医者诊病的“五过”、“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18.“脱精”、“失营”的机理。
19.“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20.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教学时数】8学时。
授课时数:6学时(2学时)《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解]脉,脉诊。
这里泛指诊法。
2019四川省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中医(4)1. 五行中,属火的腑是[1 分] C 小肠2. 小柴胡汤中体现“和解少阳”的核心药对是[1 分] C 柴胡和黄芩3. 营分证的临床表现应除外[1 分] A 四肢抽搐4. 瘿病的视诊应注意以下几点除了[1 分] D 是否红肿5. 齿燥如枯骨者,属[1 分] C 肾阴枯竭6. 用阴阳分析疾病现象的阴阳属性,属于阴的是[1 分] C 声低气微7. 闭经虚证的发病机理是[1 分] B 血海空虚,无血可下8. 关于气和血的关系,下列描述错误的是[1 分] D 气为血之主9. 《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五脏分阴阳,心的阴阳属性是[1 分] C 阳中之阳10. 经筋的生理功能是[1 分] E 主束骨而利机关11. 若堕胎、小产不全者,阴道出血不止,腹痛加剧,呼吸短促,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其治法为[1 分] D 益气回阳固脱12. 小便次数频,便时见涩痛,多是[1 分] A 淋证13. 弱脉与濡脉的共同特征是[1 分] D 细而无力14. 利清谷,呕不能食,四肢厥冷,脉微细。
应诊断为[1 分] E 少阴寒化证15. 具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作用的是[1 分] D 液16. 下列各穴中,属足太阴脾经的是[1 分] A 大横17. 属于正治的是[1 分] E 以寒治热18. 下列不属于调补冲任法代表方剂的是[1 分] E 健固汤19. 关于募穴的论述,下列正确的是[1 分] D “阳病治阴”,募穴多用于治疗腑病20. 阴阳的概念正确的表述是 C 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21. 与运化功能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1 分] D 脾与肝22. 虚里是指[1 分] E 左乳下心尖搏动处23. 属于既病防变的是[1 分] B 早期诊治24.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其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即指[1 分]A 日光的向背25. 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的腧穴是[1 分] C 渊腋26. 用背俞穴治疗耳聋,应首选[1 分] D肾俞27. 下列血瘀型经间期出血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1 分] C 色红,无血块28. 对奇经八脉论述正确的是[1 分] C 有蓄积和渗灌十二经脉气血的调节作用29. 疔疮走黄的主要病理是[1 分] B 邪实30. 完带汤、易黄汤均出自[1 分] E 《傅青主女科》31. 不属正常舌象的一项是[1 分] B 舌质淡而少苔32. 在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的腧穴是[1 分] C 小海33. 胎死腹中,小腹疼痛,胸腹满闷,精神疲倦,口出秽气,舌苔厚腻,脉濡细为[1 分] B 平胃散加芒硝方其治疗首选34. 以下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错误的是[1 分] A 尺泽属土35. 颜面疔疮忌内服发散药的原因是[1 分] C 芳香走窜,易使疔毒走散36. 治疗气滞湿阻型子肿的代表方剂是[1 分] C 天仙藤散加减37. 外科疾病属于阳性的是[1 分] C 肿胀形势高起的38. 两穴之间距离不是 2 寸的是[1 分] D 足三里、上巨墟39. 三焦经在上肢的循行部位是[1 分] E 外侧中线40. 滑苔最常见于[1 分] A 水湿内聚41. 劳动过度则耗气,可见[1 分] D 气少力衰,神疲消瘦等症42. 下列哪项不是疖病的临床特点[1 分] B 好发于春、夏季节43. 塞因塞用适用于[1 分] D 脾虚腹胀44. 属于“从治”的是[1 分] E 以上都不是45. 心得派的代表是[1 分] D 高锦庭46. 小儿望诊中望神的重点是[1 分] A 察目47. 越鞠丸中以行气为主的药物是[1 分] C 香附48. 用于热病见热象的治疗原则是[1 分] B 热者寒之49. 舌淡白胖嫩,苔白滑者,常提示的是[1 分] D 阳虚水停50. 具有“满而不能实”生理特点的内脏是[1 分] A 五脏51. “失荣”相当于西医的哪种疾病[1 分] E 恶性肿瘤颈部转移52. 五方中的“西”属于五行中的[1 分] A 金53.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的经脉是[1 分] A 足太阳膀胱经54. 癃的含义是指[1 分] D 小便点滴难出55. 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软的常见病因[1 分] E 惊恐伤及肝肾56. 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何种腧穴定位法[1 分] D 固定标志定位法57. 观察苔色有错误的是[1 分] A 红苔58. 少阴热化证的心烦、不寐是因[1 分] E 水亏火旺59. “舌强不语,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属何经证治[1 分] C 足太阴脾经60.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1 分] D 7:161. 治疗气血虚弱型胎漏的首选方剂是[1 分] A 胎元饮62. 慢惊风,阴虚风动证首选方剂是[1 分] C 大定风珠63. 七情与五脏关系密切,过喜则[1 分] B 伤心64. 不属于六腑的是[1 分] D 脉65. 下列哪种疔疮最易发生走黄[1 分] A 颧疔66. 属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是[1 分] D 咳嗽、气喘67. 血精的病机是[1 分] E 精室血络受损,血溢脉外68. 红绛舌,黄糙苔,多属[1 分] B 胃肠燥热内结69. 脾开窍于[1 分] D 口70. 妊娠肿胀的性质分为[1 分] C 水病和气病71. 定经汤的药物组成中不含下列哪项[1 分] C 杜仲、川断72. 止血剂组方中较少伍用[1 分] A 理气药73. 卫分证的发热机理是[1 分] C 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为邪郁而不能布达于外74. 根据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1 分]E 手阳明经与足少阳经在头面部交接75. 咳声如犬吠,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因[1 分] B 阴虚疫毒攻喉76. 以下哪一项不是肺痨的主要常见症状[1 分] B 胸痛77. 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是[1 分] E 支正78. 与肺相合的是[1 分] D 皮79. 保和丸可用于下列病证,除哪项以外[1 分] C 食滞痰阻型积聚80. 下列事物,除哪项外都属于五行之“土”[1 分] E 呼81. 患儿,男,11 岁。
《内经》引文注释1.“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素问〃灵兰秘典论》)【注释】十二官: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及心包络。
主:君主。
在此比喻心的功能。
明:功能正常。
下:下属,喻十二官。
使道:十二官相互联系之道。
殃:灾难,祸害之意。
相失:彼此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
[按语]这两句经文首先说明了心在十二脏腑生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强调了人体内脏功能既分工又合作的整体性。
2.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素问〃脉要精微论》)【注释】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天阳气始升,气血趋表,故脉来如鱼浮游于水波之中。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肤,指皮肤。
泛,浮也。
有余,盛大之意。
夏天阳气隆盛,气血更趋于表,故脉来浮而洪大。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下肤,指脉由浮趋沉。
蛰虫,藏伏土中越冬之虫。
去,藏也。
秋天阳气始降,气血趋里,故脉下于肌肤,如蛰虫将要伏藏。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冬天阳气潜藏,气血在里,故脉沉伏在里,如蛰虫伏藏深穴。
[按语]本文说明脉象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
3.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释】一日:指白昼。
平旦:日初生之时,约寅卯之间。
人气:指阳气。
日中:日当中午,约午时左右。
日西:日落之时,约酉时前后。
气门:指汗孔。
[按语]本段论述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阳气变化的昼夜消长节律。
4.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移精变气论》)【注释】动作:活动或运动。
阴居:处于阴凉之地。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金匮真言论》)【注释】善:这里作多、易解。
鼽衄:鼽(qiú),鼻塞流涕。
衄(niù).鼻中出血。
仲夏:农历五月。
长夏:农历六月。
中医按诊的内容有哪些1、按胸胁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
胸内藏心肺,胁内包括肝胆,所以胸胁按诊除排除局部皮肤、经络、骨骼之病变外,主要是用以诊察心、肺、肝、胆等脏腑的病变。
(1)按胸部胸为心肺之所居,按胸部可以了解心肺及虚里的病变情况。
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其音清者,多为肺胀,亦见于气胸;若按之胸痛,叩之音实者,常为饮停胸膈或痰热壅肺;胸部外伤则见局部青紫肿胀而拒按。
虚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为心尖搏动处,为诸脉之所宗。
诊虚里是按胸部的重要内容。
按虚里可测知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
尤以危急病证寸口脉难凭时,诊虚里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古人对此甚为重视,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就有记载:"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显,仅按之应手,其搏动范围直径约2~2.5cm,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为平人无病的征象。
诊虚里时,病人取仰卧位,医生站其右侧,用右手平抚于虚里部,注意诊察动气之强弱、至数和聚散。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
若动而应衣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气衰绝,证属危候。
(2)按胁部肝胆位居右胁,肝胆经脉分布两胁,故按胁肋主要是了解肝胆疾病。
按胁部除在胸侧腋下至肋弓部位进行按、叩外,还应由中上腹部向肋弓方向轻循,并按至肋弓下,以了解胁内脏器等状况。
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为肝虚。
胁下肿块,刺痛拒按为气滞血瘀。
右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应注意排除肝癌;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者为疟母。
2、按脘腹是通过触按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辨别不同脏腑组织的发病及证之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19级中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结业测试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中医的辨证是以()作为基础的。
[单选题] *A、整体思维(正确答案)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E、灵感思维答案解析:辨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环节,中医的辨证是以整体思维作为基础的。
2、脏腑在面部的分属,阙中所候脏腑是 [单选题] *A、心B、肺(正确答案)C、脾D、肾E、肝答案解析:脏腑在面部的分属,庭候首面,阙上候咽喉,阙中(印堂)候肺,阙下(下极、山根)候心,下极之下(年寿)候肝,肝部左右候胆,肝下(鼻端、准头、面王)候脾,方上(即鼻翼)候胃,中央(颧下)候大肠,挟大肠(颊部下方)候肾,面王以上(即鼻端两旁上方)候小肠,面王以下(即人中部位)候膀胱、胞宫。
3、根据《灵枢·五色》的分法,整个面部称为“蔽”的部分是 [单选题] *A、颊侧B、眉间C、额D、鼻E、耳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灵枢·五色》划分法先将面部划分为不同的部位并给予命名,如前额—庭、颜,眉间—阙,鼻—明堂,颊侧—藩,耳门—蔽。
4、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 [单选题] *A、瘫痪B、痹病C、痿病(正确答案)D、痫病E、中风后遗症答案解析: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病。
5、肺气壅滞多表现为 [单选题] *A、坐而仰首(正确答案)B、神倦俯卧C、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D、蜷卧缩足,喜加衣被E、坐而喜俯答案解析: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肺气壅滞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实气逆。
6、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多为 [单选题] *A、肺气壅滞B、脱血夺气(正确答案)C、肺虚少气D、体弱气虚E、中气下陷答案解析: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或肝阳化风。
7、“中焦有火”的表现是 [单选题] *A、形瘦少食B、形体消瘦C、形瘦多食(正确答案)D、胸廓狭窄E、皮肤枯槁答案解析: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
名词解释绪论(27个)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即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
探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是按胸部的重要内容。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正常情况下,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为健康之征。
其动微弱无力,为不及,是宗气内虚。
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
若按之弹手,洪大而博,或绝而不应者,属于危重的证候。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
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
若见于孕妇胎前产后或痨瘵病者尤忌,应当提高警惕。
至于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脉动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者,是生理现象。
如果其动已绝,它处脉搏也停止的,便是死候。
虚里按诊对于指下无脉,欲决死生的证候,诊断意义颇大。